我本來是想找一張《戰(zhàn)爭與和平》的圖片
結(jié)果被下面這幅圖逗樂了
?
居然會有人真的拿本書去秤一下
然后我查了一下,3 磅 14 盎司大概約等于 1.75 公斤!
也就是說,這本《戰(zhàn)爭與和平》重量大概是 3.5 斤!
想象一下拿在手里時那種“累覺不愛”的感覺吧……
然而
?
所以,我打算來討論下今天為什么還要讀這本巨著
《戰(zhàn)爭與和平》
先來個視頻
微信君本來請咱們的劉編輯給視頻作個翻譯,沒想到盡職盡責(zé)的劉編輯以自己俄語文學(xué)的專業(yè)經(jīng)驗,以及從文學(xué)編輯的角度,把整篇文案擼了一遍,真是喜大普奔不明覺厲(其實是他覺得這個視頻有些過于不嚴肅)……所以,接下來大家就一起看劉編輯寫的文章吧。視頻并不很難,大家應(yīng)該都可以看個七七八八的……
對了對了,歡迎大家在文末發(fā)表評論,告訴我那些你使盡“洪荒之力”也沒能看完的文學(xué)巨著以及原因,我們將從中選出八位留言精彩的讀者,隨機贈出譯文社好書一本。評論有效時間至 2017 年 7 月 13 日晚 24 時。
今天,我們?yōu)槭裁催€要讀《戰(zhàn)爭與和平》
原刊于|openculture.com
- 聲明:如需轉(zhuǎn)載先請私信聯(lián)系 -
《戰(zhàn)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是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所寫、以拿破侖戰(zhàn)爭中的俄國為背景的一部史詩巨著。但這部巨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扮演著一個“不幸”的文化角色:出沒于各種以“讀不完的書”為主題的榜單中。至少在大衛(wèi)·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的《無盡的玩笑》(Infinite Jest)或是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aard)的《我的奮斗》(My Struggle)之前是這樣。
從上到下依次為《戰(zhàn)爭與和平》,《無盡的玩笑》(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世紀文景將引進出版簡體中文版),和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奮斗》簡體中文版。厚度大家可以自行比較一下……
《戰(zhàn)爭與和平》令人生畏的長度和敘述的復(fù)雜程度都可能是讓人望書止步的原因,即使單從體量上看,這部著作和早期的英語小說家塞繆爾·理查德森(Samuel Richardson,他的書信體小說《Clarissa》長達百萬字)、奧地利作家羅伯特·穆齊爾(Robert Musil,上海譯文于 2015 年出版的簡體中文版《沒有個性的人》頁數(shù)為 975 頁)和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他的長,就不用提了吧……)那幾部出名的長篇作品相比,并不能算太顯眼……更別提那部朱爾·羅曼(Jules Romains)所作的 8000 多頁長達 27 卷的《善意的人們》(Men of Goodwill)。
《沒有個性的人》
羅伯特·穆齊爾 著
張榮昌 譯
說到普魯斯特,必然會想到《追憶逝水年華》中的“瑪?shù)氯R娜瞬間”,這部巨著不需要你認認真真的去閱讀每一卷,但同樣可以從書中找到你喜歡的精髓片段。但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托爾斯泰的小說,其歌劇式的宏大文本貫穿著各種完全不同的情節(jié),場面之大,讓你幾乎不可能僅僅沿著其中一條脈絡(luò)從頭讀到尾。
“如果有人說,他可以跳過‘戰(zhàn)爭’部分僅看‘和平’部分那么他一定是個白癡?!?Philip Hensher 曾在《衛(wèi)報》上如是寫道。Philip 曾發(fā)誓說一個人讀完《戰(zhàn)爭與和平》“最多只要十天”。如果你不帶著恐懼和偏見,然后賠上你的休假時間,一切都很有可能。(但是“你可以在一周內(nèi)讀完《戰(zhàn)爭與和平》嗎?” Tim Dowling 在報上的同一頁中挪揄道。)
托爾斯泰描述的,被法國皇帝壓制的沙皇俄國那令人難以忘記的心里描寫,至今仍是俄羅斯文化的一塊基石。如果沒有這樣的描寫,也許也不會有后世的《日瓦戈醫(yī)生》(Doctor Zhivago,帕斯捷爾納克著)和《 1914 年 8 月》(August 1914,索爾仁尼琴著)了。
《日瓦戈醫(yī)生》(上 / 下卷)
帕斯捷爾納克 著
白春仁 顧亞鈴 譯
“《戰(zhàn)爭與和平》的確是一本很長的書,但是同時也是對于歷史的一種令人激動的審查,書中充斥著那些隨處可見的、最深層的、最現(xiàn)實主義的人物。” Brendan Pelsue 在 TED 中說道。就像那個時期出現(xiàn)的很多比較厚重的小說一樣,《戰(zhàn)爭與和平》最初也是在一本雜志上連載的,但是托爾斯泰起初并沒有想寫如此長的一本書,也沒想到為了這本書,竟花去了自己人生中整整五年時間。其中關(guān)于十二月黨人的故事,則是通過描寫“微小的生命在這些歷史事件的漩渦中如何生活”來展現(xiàn)宏大而全面的歷史觀。
Pelsue 舉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修辭學(xué)的例子,但是對大部分無法專心致志投入的普通讀者,可能多少還是會提出反駁。Pelsue 認為《戰(zhàn)爭與和平》中沒有主人公,沒有類似于安娜·卡列尼娜或者伊萬·伊里奇這樣會重頭到尾出現(xiàn)的人物。
“實際上,讀者進入了一張巨大的連鎖反應(yīng)網(wǎng),這張網(wǎng)由一系列的人物關(guān)系和關(guān)于愛與戰(zhàn)爭的人類本性的問題交織而成”。
2016 年 BBC 版英劇《戰(zhàn)爭與和平》人物照
或許,當放下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在所有你不讀書的時間段,同樣,你還是有可能會被牽扯進上面所說的那張網(wǎng)中。所以,讀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結(jié)局?“瑪?shù)氯R娜瞬間”(在此并非冒犯普魯斯特)?沒有人能夠,或者說,沒人可以對一本文學(xué)著作做出一個足夠完整的總結(jié),然后說:只需要看這個總結(jié)而不需要去閱讀這本書。也沒人可以對一本書下一個決定性的定論。值得肯定的是,Pelsue 在 TED 演講中也沒有這樣做。
Henry James 曾輕蔑地點評說這《戰(zhàn)爭與和平》不是一本小說,而是“一個巨大、松松垮垮的怪物”,或許它也不像托爾斯泰所抗辯的那樣,是一部史詩或者編年表,而只是一本典型的俄羅斯文學(xué)作品,只是“托爾斯泰所有想象力之和,除此之外別無他物?!?/strong>
僅僅靠過度的吹捧,能制造出偉大作品嘛?除非去閱讀作品本身,否則不論十天或者十年,我們都無法體會到作品中蘊含的真諦。或許,這句話可以用在太多的史詩級著作身上??梢源_定地說:除非從頭至尾讀過兩遍《白鯨》,否則你根本無法理解這部作品。悲哀的是,托爾斯泰這部偉大的作品,對現(xiàn)在的大部分人來說,已經(jīng)是一部可以略讀的書(或者僅僅去看改編的電影)。
《戰(zhàn)爭與和平》并不是一部能讓人開心的作品,有時候讀起來有種說教式的、讓人惱火的無聊和沮喪。當然我們可以選擇否定托爾斯泰,就如托爾斯泰否定莎士比亞一樣——他把游吟詩人稱為“一種巨大的邪惡”。但是這要建立在已經(jīng)閱讀過作品之后。那些讀過《戰(zhàn)爭與和平》的人之所以拒絕讓其他人忘記這部作品,其中必定有合理的緣由。
(完)
以上編譯自:openculture.com。原標題:Why Should We Read Tolstoy’s War and Peace(and Finish It)? 編譯:劉晨。如需轉(zhuǎn)載還請私信聯(lián)系。
以下為劉編輯想說的一些話:
雖然剛剛說過無法給一部巨著做總結(jié),小編還是想和大家劇透一些。
與陀思妥耶夫斯基殘忍的現(xiàn)實主義不同,托爾斯泰想表達的,是一種凌駕于人類之上的博愛。這種愛不是圣人才有,而是每個人,每個信仰上帝的人,每個心存善念的人,無論是王公貴族,抑或市井小人,無論男人,女人,美貌也好,丑陋也罷,都能擁有。這種愛或許是托爾斯泰的精神理想,無論在《復(fù)活》、《安娜·卡列尼娜》還是《戰(zhàn)爭與和平》中都有體現(xiàn),而且體現(xiàn)在許多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人身上:瑪斯洛娃、安娜的丈夫、小安德烈公爵等等等等。
而且,托爾斯泰的文學(xué),我覺得更多是講求頓悟的。這些人的確本就純潔,但并不是一開始就擁有那種愛,而是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被悄然觸動:安娜的丈夫看到安娜奄奄一息的瞬間,饒恕了她也饒恕了自己;瑪斯洛娃在禮拜之后擁抱乞丐,并發(fā)自內(nèi)心地為他祈禱;安德烈受傷倒地時的感悟,突然產(chǎn)生的對戰(zhàn)爭的疑惑……
《戰(zhàn)爭與和平》依然延續(xù)了托爾斯泰的風(fēng)格,故事的主要線索都發(fā)生在貴族世界,開場就是一場盛大的貴族聚會。原諒我實在不能記住這些貴族的姓氏,聚會的主角是庫特金一家(這家人,差不多全是敗類,至少我很討厭這家人)……女主人同樣叫做安娜,是一位皇后身邊的紅人。然后在這個場合下引出了主人公之一——皮埃爾,一個沙皇俄國最大貴族的私生子,從小生活在法國。這時的他天真,倔強又自卑。而聚會的話題集中在一個攪動了整個歐洲的人物身上——拿破侖。
有意思的是,在俄國貴族中,一直對拿破侖有著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他大逆不道,一種認為他天縱奇才,而且?guī)缀跛匈F族對拿破侖的態(tài)度,都隨著沙皇亞歷山大皇帝的態(tài)度在變化。當然這些都是后話。
這場貴族的聚會,差不多把所有主要人物都拿上了臺面,即使沒有出席,也被其他人提到過。當時沒有覺得有什么特別,但現(xiàn)在想來,這個手法安排的確巧妙:一切仿佛有因有果,有著千絲萬縷微妙的聯(lián)系,但又用語言難以描摹。至少我覺得一時語塞,只能在此感慨大師的才驚絕艷。上面也提到過,讀托爾斯泰,也許真的沒有主角,也幾乎不可能沿著一根主線讀完全書。
然后,一切情節(jié)仿佛按照正常的進程發(fā)展著,夜夜笙歌,歌舞升平,貴族們奢靡的生活就是如此,即使前線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中間有個小插曲,小安德烈公爵和妻子的爭執(zhí),或許讓每個男人都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我們愛她嘛?當然愛她,可是我們同樣有自己的夢想,然而當不被愛人理解時,又會是怎樣的一種糾結(jié)……再次語塞?;蛟S這也曾是托爾斯泰自己的經(jīng)歷吧。
接下來,是老公爵的死,讓皮埃爾的人生徹底改變。從不諳世事的小青年,到一個終日沉湎于酒色的紈绔子弟,然后和海倫(庫特金家的女兒)結(jié)婚又不堪忍受妻子的背叛離家出走。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導(dǎo)師,以為宗教可以改變自己,卻在表面做著好事,另一面繼續(xù)著腐朽的生活。當祖國臨危,皮埃爾身上終于爆發(fā)出俄國人勇敢的品格,他選擇留在莫斯科伺機刺殺拿破侖。結(jié)果事與愿違又被俘虜,接著與俘虜老兵建立友情,又親眼目睹這些士兵悲慘地死去(也許是種解脫),直到后來與娜塔莎相知相愛。三言兩語很難描述他的曲折經(jīng)歷,只是這每一次改變,都讓人不知所措,不知該喜該悲,對他又該愛還是該恨。
我想皮埃爾代表著托爾斯泰的一個方面,或者說是他本人某種程度上的寫照。只是最后皮埃爾得到了幸福的生活,托爾斯泰晚年卻愈發(fā)痛苦。他們都無奈地處于社會頂端,都不想進入這樣的圈子,可命運讓他們無法選擇;他們都有著善良的心,想為人民甚至為世界做出貢獻,可總是事與愿違,身份的束縛加上對生活的無知,讓他們的愿望與現(xiàn)實越走越遠。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安德烈公爵,父親曾是權(quán)傾朝野的大貴族。他本可以在后方安享生活,卻不顧懷有身孕的妻子毅然沖上前線,最后身負重傷被法軍俘虜。妻子也在思念成疾中艱難產(chǎn)下幼子,自己則死于難產(chǎn)。而安德烈公爵在倒下的瞬間產(chǎn)生了這樣的疑問: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么。這些死去的士兵到底有什么罪過,要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
是的,我再一次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確上帝為人間帶來了福音驅(qū)走災(zāi)禍,可是這些災(zāi)禍又何嘗不是上帝帶來人間……戰(zhàn)爭與否,全都取決于那兩個站在俄法兩國社會最頂端的兩個男人,可是這兩個人的決定就是對的嘛?即使是對的,他們?nèi)蚊倪@些人,這些大部分是酒囊飯袋,只知道爭權(quán)奪利的混蛋官員,又能夠完全貫徹他們的決定嘛?
問題接踵而來,他卻找不到答案。因為答案他不敢去想,這答案將顛覆他全部的信仰和人生觀。
經(jīng)歷千辛萬苦回到家之后,他意志消沉,萬念俱灰,只想安心教育兒子,彌補對妻子的愧疚,了此余生。但是一次他看到一片森林,先是覺得死氣沉沉,一切都將歸于死亡,后來又覺得樹木在嘲笑他,最后又由此領(lǐng)悟了新生,決定再次找回自己的幸福。雖然自己也不知道這樣做對還是不對,更不知自己是不是一個有資格擁有幸福的人,但是他知道,他愛娜塔莎。
可是命運弄人,庫特金家的兒子又亂入了……這個混蛋在安德烈休養(yǎng)的那一年成功勾引了年幼無知的失足少女娜塔莎……于是安德烈重燃的生命之火,讓他又一次回到前線去燃燒。第二次俄法戰(zhàn)爭中,他再次負傷,這一次他沒能死里逃生。盡管被救回后方,又與妹妹和娜塔莎重逢,可還是難逃死神的擁抱。安德烈公爵,在我看來在某種程度上同樣是托爾斯泰自己的寫照。他們都少年英才,有自己的思想和名留青史的抱負,也選擇了走到戰(zhàn)爭的第一線,或許,托爾斯泰理想中的自己大概就是安德烈那樣的人吧。整個故事中,安德烈給了我最多的感動和感悟,無論他與妻子、與皮埃爾、與父親、與妹妹、與娜塔莎甚至與樹木的交流,都那么富有哲理。遺憾的是,他最后卻是在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下死去……
再說說文中里幾個我認為代表了在沙皇俄國社會中各種階級的典型形象吧。
首先是鮑里斯,曾經(jīng)清貧,那么有志氣,那么有理想,后來卻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鳶飛戾天者,竭盡逢迎之能事,對曾經(jīng)給予自己莫大幫助的老友,曾經(jīng)許下山盟海誓的娜塔莎,都統(tǒng)統(tǒng)被他拋在腦后。他左右逢源,嫌貧愛富,為求高位不擇手段,卻不肯冒一絲危險,在國家最艱難的時期從未走上前線。他代表俄國一大批年輕的貴族,出身并不算顯貴,卻在官場看出了點端倪,懂得選對邊,跟對人,巴結(jié)逢迎才是王道的道理,于是拋棄了信仰和當初的執(zhí)念。也許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本無可厚非,只是一個大好青年……總讓人不免扼腕。
其次,是瑪利亞公爵小姐。她是在宗教高壓下被嚴重束縛的虔誠教徒,善良,怯懦,沒主見,對一切都選擇逆來順受。生活在痛苦中,而痛苦又不能表達出來。每每看到瑪利亞公爵小姐的時候,總讓人有種窒息的壓抑和同情,也許不懂宗教的人永遠也無法體會那種感覺。我也同樣難以理解。不管宗教對人心靈凈化可能有著種種好處,但如果過分虔誠以至于壓制人性,那也許宗教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吧。我這么覺得。
書中還有一些令我記憶深刻的細節(jié),最突出的就是拿破侖和亞歷山大的書信。我想單單用虛偽和令人作嘔已經(jīng)難以表達了……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歐洲,前一天兄弟相稱,后一刻便揮刀相向,為滿足自己私欲的皇帝,卻能找出冠冕堂皇的借口。
這場戰(zhàn)爭應(yīng)該說是沒有正義的一方的。俄國是被動的,苦難的,可其實亞歷山大企圖稱霸歐洲的愿望也早已有之。而且,雖然最后俄國勝利了,代價卻實在太慘重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已是難以承受的,何況俄國應(yīng)該是以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代價換取了法國人的失敗,還有化作一片廢墟的莫斯科??傊m然托爾斯泰在書中一再強調(diào),兩位皇帝在戰(zhàn)爭中并不起什么作用,一切都是歷史的棋子,可還是能看出,天下烏鴉一般黑,帝王永遠不可能真正站在最底層的利益上思考。
最后,談?wù)勍袪査固┙o我留下最深影響的地方吧。兩個字:頓悟。最開始看《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我真的不太適應(yīng),覺得實在太突兀,無論是安娜,安娜的丈夫,渥倫斯基等等等等,人物性格的變換都來得那么突然。但是漸漸看了《復(fù)活》看了《戰(zhàn)爭與和平》,忽然覺得一切又似乎順理成章了,人生不就是在某個瞬間,某個地點,有了某種體驗而頓悟的嘛?正如開篇所提到的那些場景,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們頓悟時散發(fā)出的光輝。
希望每個人今后的人生也都可以多一些這樣的頓悟。(完)
推薦下另一套好書吧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全八種九卷)
(布面精裝插圖本,當當獨家定制版)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榮如德、婁自良等|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