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然而很多網友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前,距離歐洲萬里之遙的中國就已經發(fā)生過一場影響遠亞洲甚至二戰(zhàn)世界格局的大撤退——宜昌大撤退。
親歷了宜昌大撤退的中國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這樣評價道:“這是中國實業(yè)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zhàn)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nbsp;
實際上,相較于“敦刻爾克大撤退”,宜昌大撤退可能更為艱苦,因為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依靠一個國家的力量,由一個軍事部門指揮完成。
宜昌大撤退則完全依靠的是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他及時憑借一己之力領導幾千人在幾十天內撤走了十倍于敦刻爾克的150萬人和重要戰(zhàn)略物資。
1937年上海淪陷、南京失手,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四川被確定為戰(zhàn)時大后方。
1938年,武漢三鎮(zhèn)淪陷,大批人流、物流涌向人口僅10萬的宜昌城,城內一片混亂。
而當時入川幾乎只能依靠水路,而宜昌入川的航道狹窄、灘多浪急。
民生公司的第一艘貨輪時年 45 歲的盧作孚,正值事業(yè)的巔峰期,他創(chuàng)辦的民生公司是當時中國最大、最有影響的一家民營航運企業(yè)。
在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他被任命為交通部次長,并被委任為國民政府運輸聯(lián)合辦事處主任,主管水陸運輸。
1938 年 10 月 23 日,盧作孚到達宜昌。
他眼前的景象是這樣的:天上有日軍轟炸,地上有10 萬聚集在宜昌等待入川的軍政兩界要員及其部下與附屬人員,外加 100 萬噸左右的零散物資和不計其數(shù)的難民。
而他的任務是:需要在40多天里,要將滯留在宜昌的人員與9萬噸重要戰(zhàn)略器材物資運送到四川。
在召開公司緊急會議后,他通宵達旦做出一份緊急運輸方案——將宜昌至重慶分為三段航行,宜昌至三斗坪,三斗坪至萬縣,萬縣至重慶。
除大型設備、重要物資用專船直運重慶,再從重慶運送奔赴抗日前線的將士外,其他的輪船則進行分段搶運。
“七七事變”后長江中上游開辟的水路航線圖
鑒于三峽航道地形復雜,不能夜航,只能搶在白天航行晚上裝卸。為此,在三峽航線增添了數(shù)個碼頭和轉運站,臨時增加碼頭搬運工 3000 多人和大量三峽險灘段纖夫,征用木船850 艘,晝夜不停地裝卸運輸。
1938年11月,日本近衛(wèi)內閣發(fā)表對華第二次聲明,宣稱要徹底消滅國民政府,建立東亞新秩序,在華日軍加緊了對湖南、湖北的攻占,遭遇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后,日軍對宜昌實施瘋狂的轟炸。
1938年12月,江水低落,喧鬧的宜昌城突然完全寧靜下來,盧作孚獨自一人在宜昌碼頭巡視了很久,堆積如山的設備物資已被全部運走,人員也被撤運一空,宜昌大撤退奇跡般地勝利結束了!
緊接著,盧作孚又安排公司各機構繼續(xù)運送西遷的難民和入川的物資。直到宜昌淪陷前,民生公司運送部隊、傷兵、難民等各類人員,總計150余萬人,貨物100余萬噸,其中包括兩萬噸空軍器材和廣東炮廠的物資。
宜昌大撤退的終點——1944年的重慶朝天門碼頭
1939年元旦,盧作孚獲得了國民政府頒發(fā)的一等一級獎章。
從宜昌大撤退搶運出的部分單位包括:金陵兵工廠、兵工署陜廠、兵工署鞏縣分廠、兵工署汴廠、湘桂兵工廠、南昌飛機廠、宜昌航空站、航委會無線電廠等等,還有國民政府機關、科研單位、學校設備、珍貴歷史文物等,在保存了中國工業(yè)命脈的同時,也為抗戰(zhàn)勝利和大后方建設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中國船王”盧作孚接受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事實上,整個宜昌大撤退,一直延續(xù)到 1940 年宜昌陷落。
盧作孚公司搶運的這些器材物資,很快組織起鋼鐵廠、兵工廠、紡織廠,每月生產手榴彈 30 萬顆、迫擊炮彈 7 萬發(fā)、炸彈 6000 顆、子彈幾百萬發(fā)、軍用十字鎬 20 萬把。
而這一切,都歸功于宜昌大撤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