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語錄、箴言名句
瑚璉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問道:“我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你是一個有用的美器”子貢進(jìn)一步問道“是什么樣的器具呢?”孔子說:“是一個不錯的器物---就像放在宗廟里祭祀時盛黍稷的瑚璉?!?br>(瑚璉是古代華美、尊貴的器具,用來供奉在廟堂上,顯得特別莊嚴(yán)、高貴。常用以比喻有立朝執(zhí)政才能的人。一個能為國家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才,并推薦介紹給當(dāng)權(quán)的季康子,說:“賜也達(dá),于從政乎何有?”意即,子貢通情達(dá)理,對治政事、擔(dān)負(fù)國家重任有什么困難呢?后來,果如孔子所說,子貢在政治上,特別是外交上大大施展了他能言善辨的非凡才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xiàn)。)
聞一以知二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日:“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br>孔子非常坦誠地對子貢說:“你與顏回兩個人的仁德造詣?wù)l更勝一籌?子貢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是明白了一個道理,就可以推知十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能推知二個??鬃诱f:“是不如也,我和你一樣都不如也?!?br>(本則,展現(xiàn)了師弟間問答中一片融和歡樂的情景。特別是寓答于慰勉的方式,尤其感人?!百n也何敢望回”,是子貢自知“弗如也”而對顏回表示衷心敬佩,而且心地坦誠沒有絲毫妒意的老實話、真心話。因此,孔子十分賞識、贊揚(yáng),而且還特別加了一句:“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辟潛P(yáng)了子貢的有自知之明的求實態(tài)度,并給了他進(jìn)一步的鼓勵。)
億則屢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br>孔子說:“顏回的學(xué)問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經(jīng)常生活在貧困中。端木賜不聽命運(yùn)的安排,去做買賣,推測行情,往往把信息猜中了?!?br>(根據(jù)史料記載:“子貢善居積,意貴賤之期,數(shù)得其時,故貨殖多,富比陶朱”是因為子貢善于了解行情,準(zhǔn)確地分析、判斷行情的動向,適合時宜地買賤賣貴,以此來賺取利潤,逐十一之利,即如今所說:靠的就是“信息靈通,反饋快,看準(zhǔn)時機(jī),薄利多銷,周轉(zhuǎn)快”。這是子貢獨具的經(jīng)營商業(yè)和管理經(jīng)濟(jì)的非
凡才能,被當(dāng)今社會尊稱“儒商鼻祖”。
教育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xué)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br>孔子說:“賜呀!你以為我是學(xué)習(xí)得很多又能記住的人嗎?”子貢答道:“是啊,難到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在多學(xué)中,我是有個‘一’來貫串著的?!?br>(本則,“一從貫之”,之指學(xué)。而學(xué),則是孔子整個思想的核心----仁。不過,就學(xué)而說:首先必須多學(xué),不多學(xué)則知識貧乏、空虛、淺薄,沒有東西可以貫;其次,多學(xué)必須求一貫,不一貫,雜亂無章,難以融會貫通,亦難以掌握精華,成不了道。這猶如今天所說:讀書不多,固然談不上淵博精深的學(xué)問,即使博覽群書,無書不讀,而如果沒有主攻目標(biāo),或者不專心致志于自己所追求的某個項目,同樣也會雜亂無章,成不了自己的學(xué)說、流派,或創(chuàng)見,而一事無成!。
這一以貫之的“一”,究竟是道指忠怒,學(xué)指仁,各有不同的論述。)
閔子侍側(cè),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叭粲梢?,不得其死然。”
閔子騫侍立在孔子身旁時,是一派恭敬、正直的樣子;子路是一派剛猛的樣子;冉有、子貢則是一派溫和、快樂的樣子,孔子很高興。但,又說:“像仲由這樣呀,我怕他會不得壽終呀!”
富與貧賤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br>子貢說:“貧窮而能不去諂媚、奉承別人,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不錯了。但是還不如貧窮而仍然樂於道,富裕而又謙遜好禮的人?!?
(人處貧窮境遇,不免總有向人求借、請托的事情,也不免會有因為囊中羞澀而感到自卑挺不直腰的心態(tài)。因此,能夠做到“貧而無諂”,保持一個人的尊嚴(yán)、骨格,絕不因貧窮而低聲下氣去阿諛、奉承人,亦絕不因貧窮而彎腰俯首去討好、乞求人。這是很不容易,也十分難能可貴的。同樣,人處富貴境遇時,也不免因為富,就有所恃,也就財大氣粗,忘乎所以,變得驕橫無禮,傲慢凌人,淫奢無忌。因此,能夠做到“富而無驕”,實在也非容易事,屬難能可貴的。
但,對這樣的難能可貴的美好品德,孔子也只許以“可也”,只有達(dá)到“樂道、好禮”,才是最高境界。這就啟示人們:切切不可安于小有成,安于小得志,而應(yīng)該自勉自勵,力求更上一層樓。)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br>子貢說:“《詩經(jīng)》上說的‘治骨器的切削了再銼平,治玉器的雕刻了再磨光’,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像這樣,可以和你討論《詩》了。告訴你這件事,你能領(lǐng)悟到另一件事?!?br> (本則,是子貢聆聽孔子教誨后得到的啟示:認(rèn)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可以由一個人的美好本質(zhì)中求得;而“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則必須經(jīng)過學(xué)問之功,而且還應(yīng)該精益求精。這猶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骨、象、玉、石之非加切磋琢磨之功,皆不能成器,縱然成器,不經(jīng)磋、磨,使其更加平滑、細(xì)膩,器亦難望成上品。----就是說:即使一個人有美好的本質(zhì),如不經(jīng)學(xué)問之功,而且是精益求精,亦還是難于達(dá)到“樂道,好禮”的高尚境界的。
“其斯之謂與?”正是子貢從《詩經(jīng)》中領(lǐng)悟到的,過去未教過的“新知”??鬃油瑯邮仲澷p子貢這種過人的悟新才識,很高興地嘉許他說“告諸往而知來者”:意即,告訴他這件事,就可以由此及彼,知道另一件事。表明子貢的理解能力和思想境界,顯然都更上一層樓,可以和他討論《詩》的豐富內(nèi)涵和寓意了?。?br>
君子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貢問怎樣才是一個君子。孔子說:“先把你要說的話實現(xiàn)了,然后再把話說出來?!?br>(先行后言,就是行在言先,言隨行后,即做了才說。這是言行關(guān)系中最好的態(tài)度。)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br>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月蝕一樣。他犯的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了,人們都仰望著他?!?br>(子貢言君子有錯要勇于改正。猶如日蝕月蝕時,人們都看得見,也都仰望著它恢復(fù)光明:正是因為人們相信“日月之食焉”那只是暫時的,而日月的光輝卻是永恒的;暫時的“食焉”,絲毫無損于它永恒的光輝。人們的期望是這樣,君子的風(fēng)度也正是這樣。)
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Kuo),猶犬羊之鞟?!?br>棘子成(棘子成衛(wèi)國大夫)說:“我認(rèn)為君子只要本質(zhì)好就行了,為什么還要再加以文彩飾呢?”子貢說: “可惜呀!你先生這樣來解說君子呀!真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舌頭上的這失言了。文采的重要,猶如本質(zhì),本質(zhì)的重要,猶如文采。如果二者沒有區(qū)別,虎豹的皮,去了它的花紋,這就猶如犬羊的皮了,能一樣嗎?”
(子貢從“虎豹、犬羊之鞟 ”作喻,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形式對內(nèi)容,外在美對具有內(nèi)在美的君子形象所起的能動作用是不容忽視,亦不應(yīng)低估的。越是本質(zhì)好,具有心靈美的人,就越應(yīng)通過自己的儀態(tài)、舉止、教養(yǎng)、風(fēng)度等所表現(xiàn)的外在美,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而發(fā)揮積極的表率作用。
本則,子貢對棘子成“惜呀”之嘆,喻意淺顯,辭旨嚴(yán)正,可謂深得孔子道德學(xué)問的精華,特別是對譏毀之言,能隨時闡發(fā)孔子思想的精髓所在,加以廓清,更屬難能可貴。)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br>子貢說:“紂王的壞,未必如后世傳說的那么過分吧!因此君子不愿置于惡名聚集的地方,使天下的壞名聲都?xì)w到他的身上。”
(子貢的話指出了人們眾口鑠金的弊病。子貢之言,其實是借此告誡人們不要置身于不善之地,是為上上見。)
問仁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br>子貢說:“假如有一個人,他能廣泛地施惠予平民百姓,而又能普遍地救濟(jì)大眾疾苦,這樣的人怎么樣?可以稱得上是仁了嗎?”孔子說:“這豈止是仁,一定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所謂仁者,就是要自己想立,也就幫助別人立;自己想達(dá),也要幫助人能達(dá)。凡事能就近身處作譬,這就可以說是為仁的方法了?!?br> (“博施濟(jì)眾”,是說廣泛地施惠于老百姓,普遍地救濟(jì)大眾。孔子明確地指出,這已超過仁而達(dá)到圣的境界了。同時,也明白無誤地給仁下了定義:“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dá)而達(dá)人”,意即不僅自己想立、想達(dá),而且還要替功別人能立、能達(dá)??梢哉f,這是仁的最主要涵義,也是仁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人生理想的一個崇高境界。)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br>子貢問怎樣才是仁??鬃诱f:“工人想完善他的工作,必須先把他的工具磨利起來。居住在這個諸侯國,就要侍奉這個國家中的賢大夫,并與士當(dāng)中的有仁德的人交朋友?!?br> (器不磨不利,不利難以善其事;人不礪不成才,不成才亦無以盡其仁。本則喻指:要盡其仁,猶工人之善其事,必先磨利他的工具一樣,必須善于事奉士大夫當(dāng)中的賢者,多多請教他們以求得益;并結(jié)交士當(dāng)中的仁者,互相切磋,從求進(jìn)德。)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br>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但不為公子糾殉死,相反還當(dāng)上了齊桓公的宰相去輔助桓公?!笨鬃诱f:“管仲相桓公,輔佐他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fā),穿左襟衣服的人了(滄為蒙昧的人)。難道他也要像普通男女那樣死守小節(jié)、小信,自殺在小山溝里而沒有人知道嗎?!?br>
問政 去食存信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眉憾ィ谒谷吆蜗??”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苟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tǒng)治者?!弊迂曊f:“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曊f:“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在二項中再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但,如果無信,人民不信任政府,那么,國家也站立不住,其群體也不存在了!”
(孔子的教育方法是根據(jù)弟子們的不同特點,施以不同方和內(nèi)容的教育,對弟子因人而答,這就是“因材施教”。本則是孔子認(rèn)為子貢是一個能為國家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才,既“瑚璉也”,對子貢的問政故曰政在如何治理國家政事。)
季康子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dá),于從政乎何有?”
季康子問孔子:“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dá)事理,對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yun)櫝(du)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br>子貢說:“如果有一塊美玉在這里,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還是高價把它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br>(在仕途上,孔子屢屢不遂心意,雖說是懷才未遇明君,但對自己的信念卻從未動搖,而且抱“用之則行,可仕則仕”的態(tài)度,始終欲求實現(xiàn)仁政德治的理想。本則孔子說的“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這一段話發(fā)生在季康子召回冉求回魯國之后,冉求的回國,給孔子一行結(jié)束周游生活帶來一線希望,反映了孔子的從政態(tài)度。這里,子貢用一個比喻句問孔子。)
問友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br>子貢問交友之道??鬃诱f:“朋友有錯誤過失,應(yīng)該忠心直言規(guī)勸,又須善為引導(dǎo),如果不聽也就算了,就應(yīng)該適可而止不再說,不要為此自受侮辱?!?br>(子貢在外經(jīng)商,經(jīng)常接觸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交友是他所關(guān)心的問題。)
知人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末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br>子貢問道:“假如全鄉(xiāng)人都贊揚(yáng)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還不能就肯定他是好的?!弊迂曈謫枺骸凹偃缛l(xiāng)人都厭惡他,這個人又怎么樣?”孔子說:“還不能就肯定他是壞的。最好是全鄉(xiāng)的好人都說他好,全鄉(xiāng)的壞人都厭惡他,才可確信?!?br> (孔子這種堅持自己獨立主見,不輕易下斷語、作結(jié)論,也絕不人云亦云的態(tài)度,不但對知人、識人、用人,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即對于犯錯誤人的處理,對犯罪案件的查審,也同樣是有很大的借鑒,值得參考的。)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br>子貢評論別人的短處??鬃诱f:“賜呀,就你那么賢能嗎?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別人?!?br>(子貢“喜揚(yáng)人之美,不能匿人之惡”。)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痹唬骸百n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br>子貢說:“君子對人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厭惡愛好宣揚(yáng)別人壞話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上位的人;厭惡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剛愎自用而不通事理的人??鬃佑终f:“賜,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我厭惡竊取別人成果卻自以為聰明的人,厭惡不懂謙遜自以為勇敢的人,厭惡攻發(fā)別人的陰私而自以為正直的人?!?br>(所厭惡的名色各樣的人,其實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可以見到、聽到,為人們所鄙夷、不屑的人。)
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它的呢?”孔子回答說:“大概是恕吧!凡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把它拿來施給別人?!?br> (恕,是推己之心以及人??梢圆皇苋魏苇h(huán)境和條件的約束,幾乎是人人可學(xué)、可行,時時、事事、處處都能盡心學(xué),盡力行,孔子認(rèn)為可以“終身行之”的最好品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推已及人的觀念,無形中,把所有的人,不論富與貧,貴與賤,或者有權(quán)勢與無權(quán)勢,君上與平民,都視作平等人,等同起來了!無疑,這直接、間接地提高了平民百姓的地位,也反映了歷史的巨大進(jìn)步。)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諾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br>子貢說:“我不要別人把不愿的事情加在我身上,我亦不愿意把同樣不愿意的事情加在別人身上?!笨鬃诱f:“賜呀!這還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事哩!”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是求諸人的事,非子貢之力所能及,縱然有“吾亦欲無加諸人”之心,也僅止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屬“恕”而已,達(dá)不到仁的境界。)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br>子貢想把每月在廟告朔的那頭殺而未烹的腥羊也去了??鬃诱f:“賜呀!你愛惜那頭羊,我卻愛惜那禮呀!”
(春秋魯哀公時,告朔之禮己廢,而有司猶供此羊,因此引發(fā)了師弟子間這要不要“存其名”的爭論。難能可貴的是:孔子并沒有以老師的權(quán)威和弟子們對他的無限信仰,去壓服子貢來強(qiáng)求一致;而子貢也沒有因老師的崇高威望而放棄自己的觀點,該亦正是孔子“當(dāng)仁不讓于師”之教的影響,其精神同樣是十分可取,并值得贊揚(yáng)的。)
中庸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br>子貢問:“子張和子夏二人誰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足?!弊迂曊f:“那么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br>(中庸是孔子評價弟子的一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
士
言必信、行必果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痹唬骸案覇柶浯??!痹唬骸白谧宸Q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痹唬骸案覇柶浯巍!痹唬骸把员匦牛斜毓?,砼砼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痹唬骸敖裰畯恼吆稳??”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弟同悌。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算是一個士?”孔子說:“他的行為能力知有恥,出使外國,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這就可以叫做士了。”子貢又問:“請問次一等的如何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家鄉(xiāng)人稱他尊兄愛弟?!弊迂曈謫枺骸罢垎栐俅我坏鹊娜绾文兀俊笨鬃诱f:“說話講求信用,做事果斷,這雖然是淺陋固執(zhí)的普通人,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弊迂曉賳枺骸澳切恼娜巳绾文??”孔子說:“唉!那都只是一些心胸狹窄見識短淺的人,哪能算得上數(shù)呢?”
( 原含貶義,指固執(zhí)己見,盲目相信自己的言行。后演變?yōu)楹x,指說話誠實,做事果斷。)
子貢曰
衛(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xué)?”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
衛(wèi)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xué)問博而大,是從哪幾學(xué)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大道,并沒有失傳,還留在人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那些大的道,不賢的人只記那些小的道,他們都遺留有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在學(xué),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授呢?”
(孔子精深淵博的學(xué)問是從“好古,敏以求之”學(xué)習(xí)中而來,從向“賢者、不賢若”勤問、勤訪、勤學(xué)中而來??鬃訉ψ约菏呛脤W(xué)不厭,從來不是強(qiáng)不知以為知,而且虛懷若谷,做到每事問--問禮于老聃,訪樂于長弘,問官于郯子,學(xué)琴于師襄等等,這也就是“學(xué)無常師”的態(tài)度。)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br>子貢說:“老師講授的《詩》、《書》、《禮》、《樂》等,我們是可以經(jīng)常聽到的;至于老師講人性和天道,我們就難得聽到了?!?br>(在孔子的心目中,他認(rèn)為人的本性是深不可測,對于“天道”,孔子認(rèn)為天之高也,高不可攀??鬃友浴靶浴?,全部《論語》僅一見,即“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而且,也只是責(zé)習(xí)不責(zé)性,認(rèn)為人的本性原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環(huán)境和習(xí)慣等的影響而相遠(yuǎn)了!言“天道”,亦僅一見,天道猶云天行,指天行之道(規(guī)律),孔子有時稱之曰命、曰天,或天命。這就難怪乎子貢要發(fā)“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之嘆了?。?br>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就一定能預(yù)聞到這個國家的政事,是他有心求到的呢?還是國君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是我們老師有溫和、良善、恭莊、儉約、謙讓的態(tài)度,使得國君自愿告訴他,向他請教的。先生獲得政事的方法,不同于別人吧?”
(子禽小孔子40歲、小子貢9歲。在學(xué)業(yè)上得不到孔子的耳提面命,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子禽可能最為崇拜的就是子貢。“溫、良、恭、儉、讓”五字,生動、形象,而又如實地把孔子為人的心胸、氣貌、情態(tài)等勾勒出來,猶躍然如見。在人際關(guān)系中,對人有所求,可以有一種“不求而自得”的方法。)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向子貢問道:“孔子是一位圣人吧?他為什么能掌握那么多的本領(lǐng)呢?子貢說:“這本來是天意使他成為一個大圣人,又使他這樣多能的呀!” 孔子聽到了這話,說:“太宰哪里知道我呢?,只因為我少時貧賤,所以多能,干些鄙賤的技藝謀生,君子會干這么多技藝嗎?不會多的呀!”
(子貢對孔子的崇拜己很難用一般言詞來形容了,認(rèn)為這是“天意使然”,把孔子褒揚(yáng)、升高而神化了。)
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弊迂曉唬骸皩W(xué)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br> (正如孟子所說:“子貢,智是以知圣人”。應(yīng)該說,子貢的評論,是獨具慧眼、有見地的,也是可信的。)
抱甕灌畦
《莊子.天地篇》載: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訪楚歸來,看見一老者,抱著水甕澆園,便勸他用桔槔(吊桿)灌溉。老人卻不同意說,“我已經(jīng)習(xí)慣這樣了”。
(后人們常借此諷喻安于拙陋,不求改進(jìn)的落后思想。)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吧!”子貢說:“為什么說沒有人了解您老師呢?”孔子說:“我上不怨天,下不責(zé)人,只在下處學(xué),學(xué)于通人事,然后向上處達(dá),達(dá)于知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了吧!”
(這可能是孔子晚年對人生回顧時所發(fā)出的嘆息之語,當(dāng)時社會上不少人對孔子的行為不理解。孔子深知天命有窮有通,人的際遇有幸與不幸,因此,道之不行于世而不怨天,人之不了解我也不尤人。但,這境界并不是一般人所完全能理解,同而不免發(fā)此“莫我知也夫”之嘆。)
子曰:“予如不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說:“我不想再說話了。”子貢輕聲說道,老師,你如果不再說話,那么我們這些弟子傳述什么呢?孔子說:“上天說過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不是照樣運(yùn)行,百物不是照樣在太陽光下生長嗎,上天說過什么呢?”
(這可能是孔子的臨終前言。雖然孔子不想再說話,但“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笔钦f孔子為人光明磊落,坦蕩無私,平日的一舉一動,都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沒有哪一行不是和弟子們在一起,不是為弟子們所熟識、所深知。這同“天何言哉”一樣:雖然天默默無言,但它昭示人們,“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照樣春夏秋冬四時交替運(yùn)行,照樣百物孽生、繁衍,可以說,行比無言更加有聲有色,更加豐富多彩,普施恩澤。)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東南)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夏歷八月二十七日,三十歲時,孔子收徒講學(xué)。五十二歲做了約三年的大司寇后,帶了一批弟子訪問列國,游說諸候,推行“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六十八歲,孔子結(jié)束了長達(dá)十四年的周游生涯后,投身到教書、整理古文獻(xiàn)的工作。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夏歷二月二十一日,享年七十三歲。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故,子貢在為孔子守喪期間,也時常到魯國宮廷里服務(wù)。這時,孔子思想,已經(jīng)在民間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孔子的聲望與日俱增;相反,在魯國的士大夫之中,卻暗暗地鼓動著一場詆毀孔子的運(yùn)動。
宣揚(yáng)、維護(hù)篇
門墻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弊臃安愿孀迂?。子貢曰:“劈之官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窒家之好;夫子(指孔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叔孫武叔)之云,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叔孫武叔是魯國朝野之間舉足輕重的實權(quán)人物)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實在比仲尼更賢能”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譬如圍墻,我的圍墻只有肩膀那么高,人站在圍墻外,便可看見里面房屋的美好。我們老師這道圍墻卻有幾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門走進(jìn)去,就根本看不見里面宗廟的華美,房屋的多種多樣。但能夠?qū)ふ业酱箝T的人應(yīng)該是很少的吧!叔孫武叔這樣說,不是很自然嗎?
(后泛指師長之門。以圍墻作喻,生動、形象、鮮明。子貢自謙,認(rèn)為與孔子比,簡直有如圍墻之一高一矮,實在懸殊太甚。自己室內(nèi)縱然琳瑯滿目,富麗堂皇,也只是一覽無余而已,何足稱道!而老師之道及其為人,就自己體會認(rèn)識,實在是“仰之彌高,給之彌堅”,太偉大了!而對于一般人來說,猶如站在數(shù)丈高的圍墻外面看墻內(nèi)的寶庫,連寶庫內(nèi)有哪些璀璨奪目的奇珍異寶都無從得見,又如何能認(rèn)識它的價值連城甚至是無價的呢?
子貢的自謙態(tài)度,是在他的名聲、地位日漸顯達(dá),而且正是他“結(jié)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指各國的國君都以平等的禮節(jié)來會見他)(《史記.貨殖列傳》)的時候,世俗不免會帶著某種勢力眼光,對人的奉承也不免會夾有趨炎附勢之意,說是“子貢賢于仲尼”。子貢對此不但沒有飄飄然、昏昏熱,借此虛譽(yù)來抬高自己;相反,卻以自己努力實踐的切身體會,認(rèn)真學(xué)習(xí)的深刻認(rèn)識,正如《法言.問明篇》所說:“仲尼,圣人也,或劣諸子貢。子貢辭而辟之,然后廓如也?!保?br>
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br>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做吧,仲尼是不可毀謗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以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v然有人要自絕于太陽和月亮、但那對太陽和月亮又有什么傷害呢?只顯得他多么不自量力罷了?!?br> (本則以丘陵與日月為喻,則是以此捍衛(wèi)孔子圣道。如此義正辭嚴(yán),正是子貢捍衛(wèi)孔子圣道不容褻瀆、不容污蔑的堅決態(tài)度。這態(tài)度不但需要有足以知孔子之智,更需要有真理在握、思想上藐視毀謗者、一副磅礴氣概的勇。子貢都是兼而有之的。因而無論弘揚(yáng)、光大或者捍衛(wèi)孔子圣道方面,子貢都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xiàn),起了極大作用的。正如司馬遷所說:夫使孔子布揚(yáng)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
生榮死哀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陳子禽對子貢說:平素里你對仲尼的恭敬是客氣吧,仲尼難到能比你更賢德呢?子貢說:君子只一句話,可以顯露出是聰明,只一句話,也可以顯露出不聰明,所以說話不能不謹(jǐn)慎呀!我們夫子是不可及,就猶如上天一樣,是不能用階梯登攀上去呀!如果我們夫子得一國君或一卿大夫之位,那么正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老百姓自立,老百姓就能自立,引導(dǎo)老百姓前進(jìn),老百姓就會跟著前進(jìn);安撫老百姓來歸附,老百姓就來歸附;鼓舞老百姓和順,老百姓就會和順。他生時,大家都尊敬、榮耀;他死后,大家都哀痛、悼念。這樣的人,如何可及得上呢!”
(后多以“生榮死哀”稱頌生前有卓越貢獻(xiàn)的人。本則,正是子貢有感于圣人之道弘大,不易為世人所知,圣人之德恢宏,亦難為世人所曉,因此,特設(shè)言:如果我們夫子能得到一國或一家之位而大用于世(即做到國君或卿大夫職位),那么,必定能充分展現(xiàn)他的政治才能,“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而造福人類。就是說,一定能教化、引導(dǎo)百姓使之“己立而立人,已達(dá)而達(dá)人”;安撫、鼓舞百姓使之“近者悅,遠(yuǎn)者聞風(fēng)而來”,都能知順相處;生則與有所榮,一片融和,普天歡樂,死則共感哀切,舉國悲痛,四海同哭。)
子貢對孔子的頌揚(yáng)是有一個認(rèn)識過程:初拜師就學(xué)時,子貢并不覺得孔子有什么了不起,如《論衡.講瑞篇》所說:“子貢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當(dāng)一年、二年之時,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br> 孔子死后,“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對老師如此的悲痛、哀悼,不僅亙古所未見,更為千秋后代所傳頌;無疑,這也更加說明子貢的贊譽(yù)、頌揚(yáng),絕非夸張,也非過譽(yù),而是真誠、懇切的由衷之言,情深、意摯的心聲坦露。一方面,是子貢“智足以知圣人”對孔子的為人和圣道的奧蘊(yùn)、真諦,理解得深刻、透徹而全面,因而能獨具見地,知人之所不知,識人之所不識;另一方面,子貢列“言語”科之優(yōu)秀弟子,又善為言辭,因而在弘揚(yáng)、光昌孔子圣道方面,有著獨厚的優(yōu)異條件,可以說,子貢是功不在小,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十分可貴的。
端木繁君,2006-03-09 14:29:55
南京的端木義昆宗親:很高興又見到你,一直盼有更多的《端木》族人能來論壇發(fā)帖交流。一周來,論壇變化很大。你的主題“你是浚縣的嗎?”已成精品帖。我也未料及竟被委以“舉人級”的《論壇版主》。《孔氏宗親網(wǎng)》很支持我們《端木》啊。他們提供交流平臺積極幫助《端木》氏尋根,我們感謝他們的厚誼。也讓我們共同攜手為振興《端木》家族、為復(fù)興祖國儒學(xué)優(yōu)秀文化共同盡一份心力吧。祖國文化,博大精深,衛(wèi)東總版主一篇帖曾總結(jié)得非常好,順手摘錄如下:
孔子是怎么教育、訓(xùn)誡我們的?
他教我們寬容:要“既往不咎”
他教我們明智: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他教我們?nèi)棠停盒〔蝗?,則亂大謀
他教我們正直:見義勇為!
他要我們勇敢:因為“勇者不懼”
他要我們有節(jié)制:因為“過猶不及”
他要我們誠信:言必信,行必果
他要我們修身:德不孤,必有鄰
他讓我們善良:君子,成人之美
他讓我們節(jié)制:欲速,則不達(dá)
他讓我們英勇:有殺身以成仁
他讓我們超越:當(dāng)仁---不讓于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