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君子之獨立人格——和而不同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墩撜Z·子路》)
在春秋時代,“和”與“同”是一對哲學(xué)概念?!昂汀笔侵?/span>不同事物之間的有機結(jié)合或統(tǒng)一,猶如五味相調(diào)才有佳肴,五音相協(xié)才有妙曲,山水相間才有美景?!巴笔侵竿愂挛镏g的簡單相加,是無差別的同一?!叭粢运疂?,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保ā蹲髠鳌氛压辏?/span>
孔子在本章講的“和”與“同”,特指君子和小人在對待不同意見上的區(qū)別。君子有原則性,不盲從附和,既能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又能恰到好處地協(xié)調(diào)各種不同意見。小人則圍著自己的私利轉(zhuǎn),哪邊風(fēng)大就往那邊跑,一味盲從附和,從不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見。孔子主張有差別的統(tǒng)一,反對絕對的同一,強調(diào)保持個人的獨立性,通過交流、協(xié)商、協(xié)調(diào),達到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
什么是君子的獨立人格?《中庸》作了進一步明確的回答,孔子說,君子怎樣才能做到堅強呢?“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這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做到為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立定中庸而不左偏右倚、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國家政治昏暗時寧死也不失掉操守,才算得上一個堅強的、具有獨立人格的君子??鬃佑趤y世中周游天下,盼望著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由于政見不同,他堅持自己的原則,決不屈就,雖然游學(xué)多年,不為所用,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這種獨立人格,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生境界。
孔子說:“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span>(《論語·雍也》)他特別重視人的真情實感,強調(diào)要做坦坦蕩蕩的真君子,反對那種巧言令色的偽君子。所謂“直”,就是正直、耿直、直爽、直道,是一個真君子應(yīng)當(dāng)具有的光明正大的品德。君子的獨立人格,就是這種優(yōu)良品德的體現(xiàn)?!?/span>罔”在這里與表示彎曲之意的“枉”字相同,是指那種不正直的人。孔子認為,一個君子,要以正直立身。只有直道而行,方可行之久遠。不正直的小人雖然也可以生存,那是他僥幸地避免了禍害。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把“以德報怨”說成是孔子的思想,是流傳頗廣的誤解。孔子強調(diào)直道而行,是非分明。有恩德于我的,我當(dāng)然要以恩德來回報他。有怨恨于我的,我則要以正直來回報他,或者置之不理,或者給予回擊,可視情況而定。那種不分是非善惡,毫無原則地忍讓妥協(xié),曲意逢迎,四處討好,八面玲瓏,貌似忠誠,實則欺世盜名的人,是孔子斥之為“德之賊也”的“鄉(xiāng)愿”,而決非具有獨立人格的君子。
孔子所強調(diào)的獨立人格,是一種堅強的意志和高遠的志向。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span>(《論語·子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span>(《論語·衛(wèi)靈公》)認為君子為了堅守仁德,為了自己的信仰,即使?fàn)奚苍谒幌?。孟子的獨立人格更為突出。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保ā睹献?/span>·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這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概,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不畏強暴、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在獄中大義凜然,過生日時用“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激勵自己。他寫的《囚歌》,以鮮明的革命戰(zhàn)士的形象,在要“自由”還是要真理之間做出了無愧的選擇:“我應(yīng)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