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何如?”子曰:“清矣?!痹唬骸叭室雍??”曰:“未知。焉得仁?”
子張向孔子問到:“楚國的令尹子文,三次當(dāng)令尹,沒有喜悅的神色;三次免官,沒有怨恨的神色。自己任上的舊政,一定會告訴新令尹。這個人怎么樣呢?”孔子說:“恪盡職守啊?!弊訌?jiān)賳枺骸八愕蒙先柿税桑俊笨鬃诱f:“不知道。這怎么能算是仁呢?”
子張又問到:“崔杼弒殺齊莊公,陳文子有馬四十匹,都拋棄不要,離開了齊國。到了別的國家,他說到:'這里的大臣如同我們的大夫崔子?!蛛x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他又說到:'這里的大臣如同我們的大夫崔子?!缓笤俅坞x開。這個人怎么樣呢?”孔子說:“很清白啊?!弊訌?jiān)賳枺骸八愕蒙先柿税桑俊笨鬃诱f:“不知道。這怎么能算是仁呢?”
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執(zhí)政之臣。子文,斗氏,名是谷于菟(音:構(gòu)烏徒)?!盾髯印贰肚f子》《史記》等皆記三仕三已為孫叔敖之事,《四書釋地又續(xù)》《四書賸言》等考孫叔敖出仕時間短,不可能三仕三已,所以應(yīng)為子文,而不是孫叔敖?!秶Z》云:“昔斗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
仕:出仕做官。
已:停止,此處指罷官、免官。
慍:怨恨。
忠矣:子文任職、去職,不見其喜慍之色,可見其忠心為國,不以個人得失為慮;同時能夠顧全大局,把舊政告訴新令尹,忠于職守?!墩撜Z稽》:“楚以蠻夷猾夏,實(shí)子文所贊助,觀夫子許管仲以仁,則知其必不許子文矣?!?span lang='EN-US'>
崔子:即齊國大夫崔杼,弒殺其君莊公,后立齊景公。
弒:臣、子殺君、父為弒。
猶吾大夫崔子也:列國的一些大夫把持朝政,凌犯其君,其行為如同崔杼??装矅骸拔淖颖賽耗?,去無道,求有道。當(dāng)春秋時,臣陵其君,皆如崔子,無有可止者?!?span lang='EN-US'>
陳文子:即齊大夫田文子,名須無,謚號為“文”。其曾祖是陳國公子陳完,當(dāng)時陳國內(nèi)亂,他逃到齊國,齊桓公任用他為工正,于是這個家族以“田”為氏。后來,這個家族逐漸強(qiáng)大,到了田和的時候,取代姜姓公室,成為齊君,這就是“田氏代齊”。
有馬十乘:四馬駕一車為一乘?!抖Y記》:“問大夫之富,數(shù)馬以對?!卞X穆:“十乘,有馬四十匹,蓋下大夫之祿,故無力討賊也?!?span lang='EN-US'>
棄而違之:違,離去。錢穆:“棄其祿位而去?!?span lang='EN-US'>
清:潔也,即清潔、清白。
未知,焉得仁:此處的“知”仍作本字講。張栻:“未知其他,據(jù)此事言之,不得謂之仁也?!毙煊ⅲ骸埃鬃樱┯谇逯抑?,不知其仁與否,圣人言語之慎也?!绷碛凶x作“智”者,亦通;見附錄。
《論語注疏》曰:此章明仁之難成也。
孫綽曰:(二子)忠信有余,而仁猶未足。
《論語集說》曰:子文喜怒不形,物我無間,唯知有國不知有身,此謂之忠,可也;文子亂邦不居,潔身而去,所至違之若將凂měi焉,此謂之清,可也。子張不知乎此,而遽以仁為問,故夫子止以忠、清許之,而不許之以仁。夫仁者以心德之全體而言,非二子之忠清所能盡也。至若比干之忠、伯夷之清,斯可謂之仁矣。
《論語點(diǎn)睛》曰:仁者必忠,忠者未必仁;仁者必清,清者未必仁。
朱子曰:愚聞之師曰:“當(dāng)理而無私心,則仁矣?!弊訌?/span>未識仁體,而悅于茍難,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許也宜哉。
陳祥道曰:進(jìn)退在君不在己,故三仕三已無喜慍之色,此忠于君者也;待人以誠不以欺,故舊政必告,此忠于人者也。不顧十乘之富,不恤大夫之位,無崔子之亂則就之,有崔子之亂則違之,此清其身者也。忠足以盡己,未足以成己;清足以避亂,未足以救亂。故皆曰“未知,焉得仁”。比干之忠,伯夷之清,孔子皆以為仁,何耶?比干之忠,所以戒萬世之為君;伯夷之清,所以戒萬世之為臣。其所忠清,與二子同;其所以忠清,與二子異。令尹子文之無喜慍,蓋出于或使;公孫敖之無喜慍,則出于自然。出于自然猶孟子之言“不動心”也,出于或使猶告子之不動心也。
伊藤仁齋曰: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故謂之“仁政”。雖有仁心仁聞,然民不被其澤,謂之“徒善”,以其不足為仁也。二子既無慈愛惻怛之德,又不見有利澤恩惠遠(yuǎn)及于物,故夫子俱不許其仁。蓋以德行之,謂之仁;以力勉之,謂之節(jié)。若二子之忠清,可謂之節(jié),不可謂之仁。何者?無其德也。
《朱子語類》曰:須思二子所為,如此高絕,而圣人不許之以仁者如何,未足以盡仁。就此細(xì)看,便見二子不可易及,而仁之體段實(shí)是如何,切不可容易看也。
蘇轍曰:此二人者,皆春秋之賢大夫也,而孔子不以仁與之。孔子之以仁與人固難。殷之三仁,孤竹君之二子,至于近世,惟齊管仲,然后以仁許之。如令尹子文、陳文子,雖賢未可以列于仁人之目,故冉有、子路之政事,公西華之應(yīng)對,與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一也。
云門隱者按:令尹子文之忠,足以盡己,而未足以成己;且昧于大義,以蠻夷之楚猾夏。陳文子之清,足以避亂,然未足以救亂;其后欲得慶氏百車之木,及至厚施買國,已是判若兩人。夫子忠厚,許其忠清,不沒其賢也;至于仁,曷足以當(dāng)之!
李充曰:進(jìn)無喜色,退無怨色,公家之事,知無不為,忠臣之至也。(古大臣之體。)
《經(jīng)史問答》曰:文子出奔之事,不知果否。即有之,而不久遽返,仍比肩崔慶之間,覬其亡而竊政,可謂清者乎?其后父子相商,得慶氏之木百車,而戒以慎守,何清之有?熟讀《左氏傳》,蹤跡自見,誅其心直不可謂之清。圣人第就子張所問論之,不及其他,忠厚論人之法也。
劉宗周曰:甚矣,仁之難言也!……朱子外注云:“子文相楚,無非僭王猾夏之事;文子之于齊,既失正君討賊之義,又不數(shù)歲而反于齊?!睌?shù)語實(shí)二子鐵案。凡論人論事,須提起大綱領(lǐng),二子皆不明于君臣之義者,則其于天理人心已隱隱受虧。仁,心德,而忠與清,則事之見于外者。以仁者之心而事君,則為忠;以仁者之心而淑身,則為清。
“知”作“智”解:宋翔鳳曰:孔子答子張之言,知用人必仁且知,乃可使之治國,然仁知詎易幾也?如子文之忠,文子之清,宜皆近乎仁,而夫子俱不許以仁者,正以其知不足者也?!ㄖ灾四芤匀手稳恕9适ト酥T,宜取乎二子之才,俾好學(xué)以近乎知,則皆治太平之人也。
《禮記》《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集注》《論語注疏》《論語全解》《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稽》《論語古義》《論語拾遺》《論語說義》《論語古注集箋》《論語學(xué)案》《論語集說》《論語點(diǎn)睛》《論語會箋》《癸巳論語解》《經(jīng)史問答》《朱子語類》《國語》《史記》。
修己·仁愛·自覺·利他
解悟經(jīng)典 修身治學(xué) 內(nèi)化于心 外化于行
道德經(jīng) | 易經(jīng) | 論語 | 管子四篇 | 養(yǎng)生修身
點(diǎn)擊關(guān)注訂閱,獲取經(jīng)典學(xué)習(xí)內(nèi)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