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日本旅游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即使不會說日語也看不懂日文,但很多店鋪招牌中都有漢字,光靠著漢字就有可能猜到招牌是什么意思。
漢字含量有點多
圖片來源:kachi.jp
很多人看到日文的感受是,親切明了的漢字之間,夾雜著幾個神似漢字、又似是而非的符號。這些符號叫作“假名”,實際上就是漢字演化出的“音標(biāo)”。
這么說吧,就跟你剛開始學(xué)英語時,在單詞旁邊用漢字標(biāo)讀音一樣……
求英語老師的心理陰影面積
圖片來源面積
1
假名到底“假”在哪?
日本文字稱作“假名”,什么意思?其實“名”就是“字”,而“假”有兩重含義:一是和“真名”相對,日本所謂“真名”就是漢字;二是指“假借”漢字來為日語注音。沒錯,假名追根溯源還是漢字,只是不管字義,把漢字當(dāng)音標(biāo)用。
假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jì),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候日本第一次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政權(quán),開始積極學(xué)習(xí)中國,通過朝鮮半島引進了漢文。然而日語和漢語差異巨大,毫無親戚關(guān)系。日本人嘴上說著日語,書寫時卻要臨時翻譯成漢語(而且是古漢語),感覺吃力且別扭。
于是人們便索性用漢字諧音來記錄口語,這就有了最早的“萬葉假名”——得名于7~8世紀(jì)成書的《萬葉集》。
《萬葉集》中表實意的漢字(多為標(biāo)題、序言)和表音的假名(詩歌正文)混在一起,不易辨識。圖片來源:
《萬葉集》是現(xiàn)存最早的日語詩歌總集,它完全由漢字寫成,卻無法按照漢語來閱讀。不信,我們來看幾個萬葉假名的讀音,讓你分分鐘懷疑自己。
媽媽,我不會念字了!
2
片假名與平假名
日語文章中,往往“真名”“假名”混用并行,畢竟多音節(jié)的單詞若能用單個漢字表意,書寫更簡便。可起初萬葉假名的寫法,與“真名”一樣采用漢字楷書或者行書。閱讀文章時,常要耗神去判斷哪些是表意的“真名”,哪些是表音的假名。
為了區(qū)別二者,也能讓書寫便利快捷,萬葉假名普遍寫成草書,最后約在9世紀(jì),簡化定型為“平假名”?!捌健本褪瞧椒财胀ㄖ?。因平假名誕生之初,主要是無法上學(xué)的女性使用,是“地位不高的平凡文字”。
傳說平假名由日本官員吉備創(chuàng)造,于唐玄宗時來中國求學(xué)。圖片來源:
與之相對應(yīng)的,地位高的除了漢字,還有“片假名”——片假名同樣是在9世紀(jì)前后成熟,相當(dāng)于另一套拼音系統(tǒng),直接從楷書漢字中截取一部分來表音,“片”為“片段”之意。
傳說片假名的發(fā)明者是日本僧人空海,于唐德宗時到中國求學(xué)。圖片來源:
在日本古代,嚴(yán)肅文本多使用漢字和片假名:實詞寫成漢字,虛詞寫成片假名。
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詔書,使用官方文體:漢字為主,輔以片假名。圖片來源:
而通俗讀物和女作家作品,則更多地使用平假名(一般取決于作者認(rèn)識多少漢字“真名”)。比如11世紀(jì)的日本小說《源氏物語》,就是全部用平假名寫成——作者為皇宮女官,且作品初期只在后宮流傳。
《源氏物語》是皇宮女官紫式部的作品,被改編成多部電影電視劇等。圖片來源:電影《千年之戀之源氏物語》
3
割舍不下的漢字
不過在今天的日文中,平假名、片假名的地位已經(jīng)互換。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戰(zhàn)敗,美軍接管日本,曾試圖讓日本廢除漢字,改用純假名或英文字母來拼寫日語。
然而經(jīng)過日本小學(xué)實驗,發(fā)現(xiàn)完全不用漢字,會讓書寫和閱讀都變得非常困難。于是美軍退而求其次,要求盡可能減少漢字?jǐn)?shù)量。
1946年,日本頒布了《當(dāng)用漢字表》,共收錄1850個漢字,未收錄的漢字,都改用同音字或假名來書寫。原本與漢字配套使用的片假名,自然也遭到嫌棄,此后基本上只用來記擬聲詞和外來語了。而民歌、小說才用的平假名,則被扶正為正式文字。于是如今我們看到的日文,大多是漢字與平假名混寫,而且連很多實詞也寫成了假名。
然而限制漢字?jǐn)?shù),給日語讀寫帶來了很多不便。日本政府只好不斷放寬限制,到2010年頒布的《常用漢字表》,已包含漢字2136個。畢竟?jié)h字傳入日本一兩千年,對日語的影響深入骨髓,難以割舍解綁。
4
日語中瘋狂的多音字
將漢字魔改成“拼音”的同時,日本人也希望盡量保留漢字“真名”的表意功能。比如把一個日語原生詞寫成與之同義的漢字,但發(fā)音還是讀成原來的日語詞,這種漢字讀法稱為“訓(xùn)讀”。一個漢字常有多種含義,就得對應(yīng)好幾個日語詞,于是就有了多個訓(xùn)讀。
這么說可能有點難理解,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日語里“生存”一詞是ikiru,于是“生”字就此讀作ikiru。同時“生”還有“生鮮”之意,此含義時“生”就訓(xùn)讀為nama。而表示“誕生”時,則讀作umareru;指“生長”時,發(fā)音又成了haeru……
“生”字的訓(xùn)讀
曾有人統(tǒng)計,日語里“生”字有上百種讀法,其中訓(xùn)讀至少有約40種。怪就怪,“生”的含義也太多了!
訓(xùn)讀之外,漢字還有“音讀”,即取漢字原本的中文讀音。所以我們看日本動漫時,能聽到很多字句發(fā)音接近漢語。
然而漢語本身也一直在演變,所以不同朝代傳入日本的發(fā)音也不一樣,導(dǎo)致每個漢字都有多種“音讀”:其中口語常用的是“吳音”,來自南北朝時的吳越漢語;書面語則多用唐朝時傳入的“漢音”,還有宋朝時傳入的“唐音”——有趣的是,日本人對“音讀”來源的稱呼,比實際年代要慢半拍。
“生”字的音讀
以漢語的標(biāo)準(zhǔn)來看,可以說在日文里每個漢字都是多音字,而且隨便哪個字都常有十幾種、甚至幾十種讀音!
5
“丼”字到底怎么讀?
日語中不僅有約50%的漢語詞,近代以來還借入了大量外來語(主要是英語),比例已接近20%。這導(dǎo)致日語中,同一個東西常有好幾個名稱。
比如“門”,常用的說法就有三種:mon(來自漢語門)、doa(來自英語door)、tobira(日語原生詞)。后來三個詞還出現(xiàn)了分工:校門、寺廟門用漢語詞(漢字書寫);防盜門、自動門用英語詞(外來語專用片假名書寫);傳統(tǒng)日式推拉門用原生詞(平假名或漢字書寫均可)。
鳳梨(菠蘿)在日文中寫作“鳳梨”,雖然是漢字詞,卻常讀成“拍那噗?!?,——來自英語“pineapple”(菠蘿)一詞。漢字和英語,在日本奇妙地縫合到了一起。圖片來源:okinawa-repeat.com
再來舉個例子,去吃日料時,經(jīng)常能看到一個“丼”字,相信很多人都要問一問,這個字到底念什么?到底是不是“井”?
查了忘,忘了查,最后還是不會念
圖片來源:live.staticflickr.com
好吃就完了
圖片來源:live.staticflickr.com
“丼”字意為蓋澆飯,日語讀作Donburi,也簡稱為don。
其實,中國古籍中也有“丼”字,它有兩個讀音:讀作“井”,意思也是井;讀作“膽”,意為把東西扔進井里發(fā)出的聲響。如今中國對“丼飯”讀音沒有規(guī)范:有人讀“井飯”,有人讀“膽飯”;也有人模擬日語發(fā)音,讀作“咚”或“動”。
也就是說,你要真的把“丼”讀成“井”也沒有問題,你可以說,我讀的可是中國拼音!
撰文 | 急蒸堆
微信編輯 | 阿什么爽
本文原載于《博物》雜志2022年5月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