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疾病采用什么樣的治法和怎么用藥?是中醫(yī)看病的最后一道工序,既有策略又有技巧。在中醫(yī)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如果說"據(jù)證處方"是核心、"機素分析"是基礎的話,那么,"治法用藥"就是落腳點和根本保證。沒有對治法用藥的巧思細作,便難以達成最后的治療目標。所以,治法用藥的一些原則和知識點,也必須精通掌握,并熟識每個常用藥物的性能歸經和用法。以下是有關這方面的一些經典名言,分享給大家。
(一)總則
1、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
2、病不許治,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3、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贏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yī),六不治也?!?
4、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5、去邪而不犯無過之地。
6、克敵者存乎將,去邪者賴乎正。
7、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8、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9、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
(二)陰陽氣血津液治法
10、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
11、汗藥宜早,下藥宜遲。
12、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
13、益陰宜遠苦寒,益陽宜防增氣,祛風勿過燥散,消暑毋輕下通。
14、治病先調氣,久病要開郁;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證;腑病責臟用,臟病則腑用。
15、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氣。
16、小病理氣血,大病調陰陽。
17、上下交損,當治其中。
18、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見黑既止。
19、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 見汗不發(fā)汗;有熱莫攻熱;喘氣毋耗氣,精遺勿澀泄; 明得個中趣,方是醫(yī)中杰。——明代李中梓《醫(yī)宗必讀》
20、黃疸必傷血,治黃要活血。
21、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毒霸廊珪?
22、少火宜升,壯火宜降。壯火降而少火升,氣得升而血得養(yǎng),三焦皆受益矣?!夺t(yī)方集解》。
23、無水舟停,增水行舟。
24、大凡氣香者,皆不利于氣虛證;味辛者,多不利于見血證,所當慎也。
25、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26、行氣則后重自除,理血則膿血自愈。
27、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補肝,宜降氣。
28、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29、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無需只祛痰,貴在治氣以為要。氣順則津液自行,絕其源泉痰即消。
31、久病陰火上炎,則津液生痰不生血,補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32、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33、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34、肺虛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虛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腎虛有痰宜補腎以引其歸臟。
(三)臟腑治法
35、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夺t(yī)學入門》
36、脾旺能勝濕,氣足無頑麻。
37、治火切不可久任寒涼之品,重傷脾胃,便不可救。
38、宣一身之氣化,務在輕清,通六腑之機竅,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醫(yī)醫(yī)案精華》
39、肝氣宜升,膽火宜降,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下行則膽火不降?!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
40、水不升為病者,調腎之陽;火不降為病者,滋心之陰。 —《吳醫(yī)匯講》
41、(痿)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經曰:“治痿獨取陽明?!?
42、《醫(yī)法圓通》:治癲貴于養(yǎng)心,兼于行痰;治狂務于祛邪,滅火為要。
43、《濟世新編》:大抵狂為痰實,癲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順氣,清火平肝。熱痰主急驚,當瀉;脾虛主慢驚,當補。
44、陰陽虛者,須培腎元,以陰陽蓄于腎也;氣血虛者,須調脾胃,以氣血生于脾胃也。
45、腎中陰虛則肝心之病起;腎中陽虛則脾肺之病生。心肝之火,須滋腎陰,脾肺之虛,宜培腎元。
46、胃為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宜柔宜和。
47、腎臟內寓真陽,非溫不納;肝臟內寄相火,非清不寧。
48、養(yǎng)心莫過于寡欲?!夺t(yī)學入門》
49、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于痰。
50、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純用涼藥,必帶表散。
51、凡治病勿傷胃氣,久病宜保脾土。
不宜苦寒伐胃府,陽明無熱不輕攻。
52、脾宜升,喜燥而惡濕;胃宜降,以通為用。
53、以升為降,提壺揭蓋,開上焦以通下焦。
54、凡治脾胃,當以調肺氣,交心腎為先?!?唐大烈
55、飲食有節(jié),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動息以敬,心火自足;寵辱不驚,肝木自寧;恬然無欲,腎水自足?!秹凼狼嗑帯?
56、勿以脾胃熱冷物;勿以脾胃軟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墩垭怕洝?
57、脾臟宜補則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
58、宜補脾陽者,雖干姜、附子轉能生津;宜補脾陰者,雖石膏、知母轉能開胃。
59、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調脾胃為切要。——《老老恒言》
60、見肝之病,知當傳脾,當先實脾。
61、疏肝勿忘和胃,理氣慎防傷陰。
62、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63、脅為肝膽之區(qū),禁用汗、吐、下三法。(脅痛)。
64、乙癸同源,肝腎同治;滋腎水即以榮肝木;瀉肝火即以安腎水。
(四)祛邪治法
65、甘溫除大熱。
66、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67、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68、外濕表散,內濕宜淡滲。
69、燥邪辛潤以開之;濕邪辛淡以開之。
70、熱邪傷陰,陽明消爍,宜清宜涼;太陰告困,濕濁彌漫,宜溫宜散。
71、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熱傷氣,益氣而暑自消;暑熱傷陰,益陰而暑自退。
72、邪在皮毛者,汗而發(fā)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73、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生之寒溫必兼補。
74、欲求南風,先開北牖。
75、腸癰下不厭早,腸癖補不厭遲。
76、《經》曰:溲而便膿血,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
77、平治權衡,察脈之浮沉;
78、去菀陳莝者,疏滌腸胃也;開鬼門、潔凈府者,發(fā)汗、利小便也。
(五)用藥法
79、兵無向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80、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少佐芎歸血氣流通而愈。
81、療傷必備三七,不須強分內外。
82、醫(yī)家不用新荊芥,木賊從來不用鮮。
83、諸花皆升,唯旋復花獨降。
84、石膏其性,一善清頭面之熱,二善清咽喉之熱,三善清瘟疹之熱,四善清痰喘之熱?!獜堝a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85、大黃去積,水蕩之也;巴豆去積,火燎之也?!宕吖姆?
86、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fā)之,散火之標也?!宕鷹钍垮度数S直指方》
87、荊芥最散血中之風。——清代汪昂《醫(yī)方集解》
88、木香行氣,平肝實腸;厚樸散滿,行水平胃?!宕舭骸夺t(yī)方集解》
89、蓋外無惡寒發(fā)熱身痛之表證,則不必用桂枝;內無眩悸吐涎之里證,則不必用肉桂?!?王旭高《王旭高醫(yī)書六種》
90、吳茱萸為厥陰之主藥,上可溫胃寒,下可救腎陽?!?王旭高《王旭高醫(yī)書六種》
91、柴胡散膽經之專藥,即能散其郁勃之氣,復能解其郁結之熱。郁中有熱,故風藥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鍙堩睬唷稄堩睬噌t(yī)案》
92、秦艽退黃最妙,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若無濕熱則恐傷燥,又宜慎用?!宕绦榆帯夺t(yī)述》
93、縮尿益智桑蛸 ,疏肝莫忘麥芽 ,閉經還須歸芍 ,崩漏海蛸茜草 。
94、白丹皮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來寒熱之骨蒸。
95、止咳常用麻黃(寒熱皆可)。
96、寧舍其穴,不舍其經。
97、久病先針足三里。
98、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而毒藥則以之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
99、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100、以草木偏性,攻臟腑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一一《醫(yī)學源流論.用藥如用兵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