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散木 【摘自《篆刻學》】
圖/曬墨寶
吳昌碩“且飲墨沈一升”
吳昌碩“且飲墨沈一升”印面
刀猶筆也,筆有中鋒有側鋒,刀亦有中鋒有側鋒,書有大小,有篆、隸、真、草之別,印亦有朱白,有疏密曲直之分,蓋書刻雖異途,而理則一也。
甘旸日:
刀法者,運刀之法,宜心手相應,自各得其妙。然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字有稀密,畫有曲直,不可一概率意,當審去住浮沉,宛轉高下,則運刀之利鈍。如大則肘力宜重,小則指力宜沉,粗則宜沉,細則宜浮,曲則委轉而有筋脈,直則剛健而有精神,勿涉死板軟俗,墨意宜兩盡,失墨而任意,雖更加修飾,如失刀法乎哉!
吳昌碩“園丁墨戲”印
吳昌碩“園丁墨戲”印面
執(zhí)刀亦猶執(zhí)筆,法以拇指、食指、中指用全力撮定刀干,以無名指抵刀后,小指則輔于無名指之后。
刀干須直立,而稍向前偃,食指、中指力抑刀鋒入石,而以拇指拒之,一起一伏,繼續(xù)向身切進,此時須運全身之力,自肩背達于腕、肘,再分運之拇、食、中三指之端,然后方能直入無滯(如圖一)。
亦有緊聚五指,握刀掌中,全以腕肘之力入石者,此昉自前人之握管書。傳諸葛誕倚柱作書,雷霹柱裂,而書不輟,其后王僧虔,及唐張從申皆用此法。印人之用握刀法,趙撈叔、黃牧父、吳缶廬皆然(如圖二)。
曬出個性 傳承國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