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劉稱蓮。歡迎來到我的喜馬課堂。
今天我想先送大家兩句話:教育的前提是關系,關系的基礎是溝通。我們先從溝通來說。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有層次的,其實從我們平日跟孩子的溝通層次上就可以看出我們跟孩子的關系是怎樣的。那么溝通有哪幾個層次呢?
下午孩子放學回家,進門叫一聲“媽,我回來了!”就進了自己的屋子,直到吃飯媽媽叫,才出來上桌吃飯,吃飯的時候媽媽問一聲答一聲,媽媽不問孩子就不說了。如果是這樣,孩子和家長的溝通層次就是在“打招呼”的層次。這是溝通層次是最淺層的一種溝通。
吃飯的時候,兒子告訴媽媽:“明天要交資料費了,總共235塊。”然后再也無話,這種溝通是在講事實的層面。
同樣是在飯桌上,親子之間可以討論問題,可以就某個問題各自可以發(fā)表想法和看法,哪怕是孩子和家長有爭執(zhí),但是有互動和交流。這個層次便是在“講看法”或者“講觀點”的層面上。
孩子回家后,就告訴媽媽:“媽嗎,今天我遇到一些事情,心里好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告訴家長,這是更深一層的溝通,我們叫做“講感受”。
最深的一個層次叫做“敞開心扉”,也就是孩子什么事情都愿意跟家長敞開,回家就滔滔不絕的訴說,也愿意向家長發(fā)出求助。
如果你跟孩子的溝通在里面的三個層次,也就是說在“敞開心扉”“講感受”“講觀點”的層次,說明我們跟孩子的關系是相當不錯的。如果我們和孩子大多時候的交流停留在打招呼和講事實的份上,那就有些危險了,這個時候恐怕我們說什么他就不愛聽了,甚至去到外面尋找他自己需要的東西。比如上網、談戀愛什么的。其實就溝通層次來說,每個孩子小的時候,跟家長之間的互動都在最里面那層的,也就是完全敞開心扉的,因為孩子本來就是赤裸裸地來到我們身邊的。
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原本是愿意敞開一切向家長傾訴的,但是,隨著孩子的懂事并開始上學,有了學習成績等等,孩子和我們的距離就變得越來越遠了。之所以孩子和家長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越來越不愿意和家長溝通,是孩子覺得家長不安全了,甚至孩子覺得總是在家長那里碰釘子。
比如孩子某次考85分回來了,我們順嘴就給一句:“怎么才考了85分呀?怎么人家誰誰誰就考了95分呢!”比如,孩子在學校里受了委屈,孩子回來跟我們說,還沒有說上幾句,我們就責備孩子“肯定是你做錯了,否則別人不會不理你的!”讓孩子覺得從你這里得不到支持?;蛘呶覀儠o孩子講一大堆的道理,讓孩子不勝其煩?;蛘吣憧吹胶⒆邮芰宋苯泳腿フ夷莻€孩子去理論,讓自己家的孩子第二天到了學校的時候情況更加惡化。孩子在家長這里碰一次釘子,心門就關上一點??傆?span>一天,他的心門差不多關嚴了,溝通的層次就到了外層的“講事實”和“打招呼”了。
要想讓孩子愿意和家長溝通,我們需要做一個安全的家長。那我們該如何做安全的家長呢?
首先我們要三不做。
第一,不說傷害孩子自尊的話。
也就是不隨便給孩子貼標簽,不隨便罵孩子笨蛋,不隨便說孩子是懶蟲等等。
第二,不羞辱孩子。
比如不當眾接孩子的短,不說“你真讓我丟臉”等等的話語。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很成功,就覺得孩子要為自己長臉。比如說家長把自己家孩子跟別人家孩子做比較,我知道那些學校的老師,教過很多好學生,不由自主地就把自己家長的孩子跟自己教過的那些好學生做比較。這會給孩子很大的精神壓力,這也是親子關系不好的一個很大的原因。
第三,不增加孩子的焦慮。
不增加孩子的焦慮,家長首先要做不焦慮的爸爸或者媽媽。如果我們本身焦慮,就會感染孩子,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有一位小學老師找了我好幾次,就是因為女兒的問題。她的女兒是某地第一重點中學的重點班的高一學生,就因為考試考得差了一點,就急得不得了,被我不客氣地說了幾句。而且,她的先生也是中學老師,而且是女兒所在學校的老師。兩個老師,女兒得有多大壓力!家長情緒的穩(wěn)定,是孩子情緒穩(wěn)定的關鍵因素,所以家長不要增加孩子的焦慮。
上面我們說了三不做,那么要成為安全的家長,我們可以做什么呢?
可以做的就是要履行家長的職責,不僅要給孩子生理營養(yǎng),還要給孩子心理營養(yǎng),還要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這第三點還是在溝通上,只有溝通好了,你才可能把你的那些做人的道理教給孩子。
生理營養(yǎng)不用說了在今天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的孩子不會缺吃少穿。我相信現(xiàn)在能在這里上網聽課的家長,自己的孩子都不缺生理營養(yǎng)。不過還是要送給你一句話:“愛是一頓飯一頓飯堆起來的。”用心給孩子提供生理營養(yǎng),就是對孩子很好的支持。
心理營養(yǎng)包括: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就像我們剛才講到的,當孩子考試成績差了,可以得到父母的接納,當孩子受委屈了,可以從家長這里得到支持。就會讓孩子和家長的心貼得很近,孩子也更愿意靠近家長。讓孩子明白,他是獨一無二的,無論他是怎么樣,無論他考了多少分,爸爸媽媽都是愛他的。爸爸媽媽允許他做與眾不同的人,并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長大。做到愛和接納,孩子出現(xiàn)行為問題的時候就算我們批評他,他也不會遠離。
給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
人的一個天性就是不斷地走向獨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和父母的分離。但是在孩子不斷長大,不斷遠離我們的時候,他是需要支持的。無論孩子多大,在他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能夠給到。當孩子回到家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家的溫暖,這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肯定孩子、贊美孩子、認同孩子。
家長要認同孩子,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的方式,不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當孩子取得成功的時候,要及時地送上我們的肯定和贊美。孩子經由父母的這些肯定認可和贊美,他可以感受到自己有多么棒。
還要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家長要像自己希望孩子如何對待我們一樣對待孩子,像自己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那樣去做人。解決問題和客服困難的時候,想想孩子在看著我們。我們如何做,孩子就會學到如何做。
這些心理營養(yǎng),如果給足的話,不僅孩子和家長的溝通比較順暢,孩子也會建立高的自我價值,成為自信、負責任的人,且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最后我們講一講溝通的技巧。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們要同時照顧到三個方面,那就是自己、他人和情境。只有三個方面都照顧到了,溝通才能很好的進行,效果也才能好。
首先,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家長要先關照自己,其實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心情怎么樣,到底在想什么,對孩子有什么樣的期待等等。在溝通中,要讓孩子明白這些,可以用“我信息”來表達。
比如:“看到你回來這么晚,媽媽有些著急了。”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讓孩子了解在媽媽這里發(fā)生了什么。
同時也要關照孩子的情緒,問一句:“寶貝,到底發(fā)生什么事情了嗎?”
然后聆聽孩子說話,在孩子表達的時候就少說,等孩子說完了再發(fā)表我們的看法。好的傾聽是關照孩子非常好的方式。
傾聽要耐心,而且要專心,把自己的事情放下聽孩子說,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的時候要注意不指責孩子、也不講大道理。就是要注意跟孩子心與心的連結,多跟孩子談自己,談自己對所經歷事物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空談道理。如今的孩子知道的可不比我們少,他才不愛聽我們空談。
最后一點是關照情境。
要看看當下那個情境是不是適合跟孩子溝通交流,一方面要注意環(huán)境,也就是看物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是不是適合親子之間展開溝通,比如在學校門口接到孩子的時候,有那么多的同學都看著,就不適合溝通,尤其不適合溝通那些嚴肅的話題。注意環(huán)境的目的就是呵護孩子的自尊心。再一個方面就是要注意情緒。如果家長和孩子雙方的情緒都很激動,也是不利于溝通的,不如先處理情緒再去溝通。
以上幾點便是溝通技巧方面應該注意的事項!
如果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夠給足生理營養(yǎng)和心理營養(yǎng),又能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的話,那么我們親子之間的溝通就不會走到僅僅是打招呼或者講事實的層面,就算是走出去了,也會慢慢地回到心與心的連結層面的。
好的,我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感謝收聽,我們下期再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