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變教師角色,真正做到尊重學生。
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中,師道尊嚴被看得很重,認為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宰,是教育結論的權威。在教學中,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知識的“傳播者”和道德的“傳教式”的角色,學生是書本和分數的奴隸,惟師是從,造成了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局面,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發(fā)揮和良好自學能力的養(yǎng)成。
在新課程中,作為教師,首先我們要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放下架子,放棄教師至上的尊嚴,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以平常心態(tài)和學生交朋友,讓教學變成師生共同享有的快樂生活。心理學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說、敢問,樂于發(fā)表意見和建議,勇于大膽創(chuàng)新。
2、大膽放手,適時引導,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再一次明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情感入手,注重學生學習愉快的體驗和感悟,把教學看作是具有潛移默化的陶冶滋養(yǎng)過程,并通過創(chuàng)設愉快合作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當前市場上流行的一對一教學輔導,也恰恰吻合了這種觀點。
3、尊重學生個性,優(yōu)化個性促進學生發(fā)展
什么是個性?個性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在心理學界,一般認為個性是指一個人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學生的個性就像春天里剛吐出新綠的柳芽,敏感、脆弱而又充滿朝氣,需要陽光、雨露、和風細雨的呵護。學生都有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欲望。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契機,讓學生淋漓盡致的展示個性,呵護個性。一個問題,我們不要給學生定什么標準答案,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這一點我在多年的教學中也一直實踐著,京翰倡導的一對一輔導,正是基于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面對面授課使我對學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考慮問題的余地。兩個人始終保持了一種平等的對話,同時避免了緊張急躁的情緒。
但是,在教學中我們又得不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教師少講、不講并不能說明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一些教師認為自己在課上少講、不講,任由學生發(fā)表見解,就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一味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忽視教師的主導,就會使學生的合作探究性學習迷失方向。因此,在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千萬不可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必須會講、精講。學生只有在教師的精心設計、統(tǒng)籌安排下 ,才能有目標、有重點地學習新知識。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模糊不清的東西給以明晰,對學生產生的錯誤予以糾正。在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要密切注意他們的表情變化和思想動態(tài),該肯定就肯定,該講解就講解,特別是學生不懂的地方就絕不能不講。經驗告訴我
這在一對一教學中的效果是很明顯的。
2. 處理好教師、教材、學生三者關系
在處理教師、教材、學生三者關系時,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性問題:①學生是主體,是學習主人,教師的教要以學生學教材的情形而定,學生自己能懂的,教師堅決不講。②教師為主導,教師是學生學習教材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教材的講解者,更不能成了教材的宣讀者。③教材是主要依據。強調教材是主要依據,并不排除其他課程資源,但其他課程資源只是一種輔助,不能喧賓奪主。
總而言之,新的改革是大勢所趨,作為一名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當前教育改革的不可逆轉性,以主動、積極的態(tài)勢迎接改革,應該擁有新的頭腦,新的思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為培養(yǎng)擁有新頭腦、新思維的優(yōu)秀學生而努力。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