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語言文字應用
第四節(jié) 中華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語
 

一、本節(jié)學習重點

 

 

這一節(jié)的主要內容是熟語,熟語的主要類別和基本特點。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要使學生對漢語的各種熟語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理解“詞”和“語”的區(qū)別,進而對現代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二、課堂活動指導

 

 

2.1課本課堂活動

 

●走“馬”觀“花”

 

這個課堂活動旨在使學生能夠從更高、更廣的角度去學習成語,認識成語、理解成語的內涵。

 

一、課堂活動步驟

 

1)看漫畫,猜成語。比如圖(二)就諷刺了我們當前的教學中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和體育的問題,用成語概括就是“馬失前蹄”??梢砸髮W生給這幾幅漫畫起別的名字,看看使用成語和不使用成語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樣。

 

2)討論和“馬”有關的成語??梢园凑n本的做法,根據意義把這些成語分為“和戰(zhàn)爭有關,和生活有關,馬自身的特質”三類;也可以嘗試從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內部結構、成語來源”等來給這些成語分類。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從成語與自然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語言特點等方面的關系入手來思考成語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3)講解學習成語應注意的問題。搞不清成語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義是成語用錯的兩個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語試題也基本都是從這兩方面進行考查的。課文列舉了兩類易混易錯的成語:一類是和馬有關的非褒義成語,另一類則是含有“馬”這個字但意義卻與馬無關的成語,希望引起學生的注意。

 

二、相關知識補充

 

1)跟馬有關的成語。馬在中國古代非常重要,所以漢語中有大量和馬有關的成語。馬的功用包括軍用和民用,大多數成語都反映了這些方面的內容。因為馬的重要,人們對于馬身上的特質觀察得較為仔細,所以又有一批和馬自身特質有關的成語。因為馬是戰(zhàn)爭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所以相關成語大多數都是褒義的。每一個成語的產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和民族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2)學習成語要注意的問題。和馬有關的成語并不都是褒義的,也不一定都和馬有關。比如“指鹿為馬、非驢非馬”這兩個成語,它們的出發(fā)點都不是馬本身的特質,而是僅僅涉及到了馬。前者是說秦朝宰相趙高為了謀反故意顛倒是非試探大臣的事情,后者原指驢和馬雜交生的騾子,比喻不倫不類。再如“馬工枚速”指的是像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寫的文章那樣精工,像枚皋寫文章那樣迅速,比喻各有所長。該成語是選取代表字壓縮而成,“馬”是司馬相如的省略,與動物中的馬根本沒有關系。不知道這個故事,或者不查詞典,是無法知道成語的準確含義的;如果望文生義,貿然使用,難免要出笑話。

 

2.1節(jié)課堂活動內容參考馬伯成《含“馬”成語趣談》)

 

2.2補充課堂活動

 

●事不過“三”

 

這個課堂活動主要是以漢語的數詞“三”為例,認識和學習漢語中的熟語。

 

1)關于數字

 

《漢書·律歷志》說:“數者,一、十、百、千、萬也。”今天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人們學習、工作、生活都離不開數字。而計算機正是通過數字“0”和“1”來實現所有的功能,僅僅兩個數字──01就能“創(chuàng)造”整個世界,簡直就像童話中的魔法一樣。數字不僅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還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數字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并導致人們對某些數字的特殊偏愛或反感;數字在哲理思想、歸納方式、審美觀念、宗教迷信以及語言文字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關于“三”

 

“三”是漢民族先民十分推崇的數字。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三”本身是個關鍵數字,《史記·律書》說:“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古代先民認識一、二不難,因為人的腿有兩條,眼睛有兩只,耳朵有兩片,而“三”必須是“一”加上“二”而成,認識“三”顯然是人類思維上的一次飛躍。《易經》的卦辭中用到“三”的地方不少;《詩經》中與“三”有關的詞句也很多,如“三歲貫汝”(《魏風·碩鼠》)、“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王風·采葛》);論語中更有不少含有“三”的名句流傳至今,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8221;、“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等。但我國的古人推崇“三”還不僅僅是因為思維上的成熟,據學者研究,世界上有不少民族對“三”的認識過程同我們有類同之處,但他們的語言中未必如我們一樣推崇“三”。中國人推崇“三”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或許是由我們祖先認識世界的特殊的文化視角所致?!独献印氛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數字“三”在古代先民的文化比附下,成了“天地人之道也”的代名詞,人們將“天、地、人”視為宇宙的三個主體。因此“三分”成為了古代先哲的一種基本的劃分世界的方法。比如時間可以分為“早、中、晚”,“過去、現在、未來”;空間可以分成“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等等。

 

3)與“三”有關的熟語

 

以“三”來概括事物的詞語涉及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制度典章、倫理道德、宗教信仰、歷史人物、時令民俗、軍事戰(zhàn)爭等。其中每一類都有帶“三”的熟語。

 

A.制度典章類:“三墳五典”:“三墳”指傳說中伏羲、神農、黃帝時代的書;“五典”指傳說中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時代的書。這個成語泛指我國古代較早的文獻典籍。“連中三元”:科舉制度分別稱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原指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第一名,后也可以泛指接連三次獲得第一名。

 

B.倫理道德類:“三綱五常”:“三綱”指我國古代三種主要的道德標準,即“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五種不變的道德規(guī)范,即“仁、義、禮、智、信”。這個成語泛指我國封建社會提倡的主要道德規(guī)范。“三從四德”:“三從”是指舊時女子“未嫁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是封建禮教束縛和壓迫婦女的道德規(guī)范。

 

C.宗教信仰類:“三教九流”:“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指“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等九種流派。這個成語泛指宗教、學術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種行當或各類人。“三生有幸”:“三生”本是佛教用語,指前生、今生、來生。這個成語比喻幸運到了極點。

 

D.歷史人物類:“三皇五帝”:指我國傳說中最古老的一些帝王。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為三皇,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這個成語泛指遠古時代。“三顧茅廬”:東漢末年,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隱居的茅屋拜訪,請他出來幫助自己爭奪天下。后來以此比喻真心誠意地一再邀請。“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兒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而三次搬遷住處,形容賢母善于教子。

 

E.時令民俗類:“歲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經寒冬而不凋,梅則在寒冬開花。“一日三秋”:三秋就是三年。這個成語指過一天就像過三年一樣長久難熬,形容人思念心切。

 

F.軍事戰(zhàn)爭類:“勇冠三軍”:古時軍隊為中軍、上軍、下軍三部分,這里指全軍。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某人或某支隊伍的勇氣、膽量在全軍里數第一名。

 

4)“三”非三

 

“三”不一定實指“三”。有的表示的數量比三多,有的表示的數量比三少。

 

先看兩個例子:“三思而后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兩個例子中的“三”都是虛數,并不是真的計數。“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強調要“多思”,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中的“三”則是諷刺“次數少”。

 

虛化表示多的熟語還有“三人成虎、三緘其口、狡兔三窟、垂涎三尺、日上三竿、舉一反三、三令五申、一問三不知”等。虛化表示少的熟語還有:“三寸不爛之舌、三腳貓、三寸金蓮、三言兩語、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新官上任三把火、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等。

 

“三”在熟語中究竟是虛化為多,還是虛化為少,一般要視與其搭配的度量單位的大小,更要結合使用成語時的語境。比如同樣是說明次數,“三令五申”就是形容次數很多,反復強調,而“三言兩語”則是形容話很少。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這個現象呢?請大家思考一下。

 

 

 

三、課后練習指導

 

 

 

3.1“小試身手”解析

 

一、本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學生能否正確地使用成語。參考答案:“嚴陣以待”的意義是用嚴正整齊的陣勢等待敵人的進攻,形容已做好充分的迎戰(zhàn)準備。此處美國是進攻方,不能用“嚴陣以待”。“趨之若鶩”的意義是像鴨子一樣成群地跑過去,比喻很多人爭著去追逐某一事物,多含貶義。原句要表達的意思并不含貶義,因此用“趨之若鶩”不合適。“如出一轍”的意義是好像出于同一車轍,形容兩種事情或言行非常相像,甚至完全一樣。用在此處顯然不對。

 

二、本題主要是考察學生是否清楚什么是歇后語。舉例略。

 

三、本題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熟語內部各類之間是存在一定聯系的,相同的意思、相同的經驗既可能在成語中體現,也可能在慣用語、歇后語、諺語中體現。如果在學習熟語的時候能夠將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結合起來體會,將會事半功倍,對于語言表達也是如虎添翼。參考答案:瞻前顧后──前怕狼后怕虎;孤掌難鳴──一個巴掌拍不響;直言不諱──打開天窗說亮話;一丘之貉──天下烏鴉一般黑;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咎由自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吹毛求疵──雞蛋里面挑骨頭;欲蓋彌彰──此地無銀三百兩;獨眼龍看書──一目了然;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癡心妄想;燈芯織布──枉費心機;老和尚的百衲衣──東拼西湊;眉毛上掛炮仗──迫在眉睫;吃著碗里看鍋里──貪得無厭;狗拿耗子多管閑事──越俎代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

 

3.2補充練習題目

 

一、我國素稱禮儀之邦,講禮貌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在禮節(jié)上重視有來有往,成語有“禮尚往來、投桃報李”。夫妻之間要互相尊重,成語有“相敬如賓”。對待客人要熱情周到,成語有“賓至如歸”。舉止要文雅禮貌,成語有“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溫柔敦厚”。相關的熟語有“禮輕情意重”、“禮多人不怪”、“來而不往非禮也”,等等。熟語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請你自己選擇一個專題,比如衣食住行、學習工作、倫理道德等等,找出相關的熟語。

 

二、以下兩份報道中“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一諺語使用得是否正確?“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是什么意思?

 

①有人說,如果寶馬早一點兒放下“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架子,早幾年進入中國,在中國設廠,那么寶馬也許早已成為中國高檔車市場的龍頭老大。

 

②自經濟適用房登上舞臺之日起,價格優(yōu)勢,就使其始終處在“皇帝女兒不愁嫁”的特殊地位。

 

三、根據下面句子的語境,寫出適用于句中橫線處的熟語(包括同義的歇后語、俗語或成語)。

 

1.莊山林說完了,轉過身去喝水??赏跣踊ㄆ袀€       的習慣,就又追問了一句:“這個消息究竟是從哪里來的?”

 

             ;②             

 

2.學生會主席說:“近來大家對學生會的工作有不少意見。今天這個座談會,就是想請同學們,有什么說什么,幫助我們做好工作。”

 

             ;②             

 

四、判斷下面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

 

A.濫挖天山雪蓮現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違法者眾多且分布廣泛,而管理部門人手不足,因此執(zhí)法時往往捉襟見肘。

 

B.今年頭場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沒有發(fā)生車輛擁堵現象,在這種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著交通部門未雨綢繆的辛勞。

 

C.一項社會調查顯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難免會感到自慚形穢,甚至無端地對自己進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櫥柜里擺滿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種老舊鐘表,每當他向慕名來訪的參觀者介紹這些寶貝時,總是如數家珍。

 

五、判斷下面成語中加點字的意義四個都不相同的一組。

 

A.釣譽 徒有虛 不可狀 師出無

 

B.沐雨 聲鶴唳 移易俗 附庸

 

C.枝節(jié) 起死回 無中有 妙筆

 

D.人心弦 興師眾 輒得咎 驚心

 

六、判斷下面各句中畫線熟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

 

A.法海和尚見許仙不答應,就快刀斬亂麻,把他關了起來。

 

B.媒體不如多宣傳一下──條條大路通羅馬,不一定是考上大學才有出路。讓家長和考生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C.營銷專家告誡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否則一旦市場突然發(fā)生變化,企業(yè)就可能因產品的崩潰而元氣大傷。

 

D.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粗枝大葉……還在我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xù)存在著。

 

3.3 補充練習解析

 

一、本題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熟語和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要想學好熟語,就必須了解熟語背后的文化知識;而要了解民族文化,學習熟語也是一個好的途徑。參考答案:有關服飾穿著的成語有“衣冠楚楚、衣衫襤褸、被發(fā)纓冠、鳳冠霞帔、被發(fā)左衽、冬裘夏葛、反裘負芻、倒裳索領、布衣疏食、布衣之交、紈绔子弟、峨冠博帶、冠冕堂皇、冠蓋相望、削足適履、隔靴搔癢、鄭人買履”等。其他例略。

 

二、本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學生能否準確地使用熟語。參考答案:“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比喻有了某種名氣或優(yōu)越的條件,以為必定會受到重用或賞識,而自滿起來,不思進取。現在也多比喻某種東西因為具有某種優(yōu)勢不愁賣不出去。因此這兩個例子使用得都正確。寶馬汽車認為自己“血統(tǒng)”高貴,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遲遲不肯進入中國市場,結果自己吃到了苦頭。而第二例因為經濟適用房具有優(yōu)越的條件──價格便宜,它一出現就受到百姓的爭搶,不愁賣不出去。

 

三、本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學生能否根據表達的需要恰當地使用熟語。參考答案:1. 刨根問底,② 打破沙鍋問到底;2. 暢所欲言,② 竹筒倒豆子。

 

四、本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學生能否正確地使用成語。正確選項是D。“如數家珍”是形容對列舉的事物或敘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說“他向慕名來訪的參觀者介紹這些寶貝”,可見“他”對這些東西一定“十分熟悉”。但是使用“如數家珍”這個成語有一種情況必須除外,即“熟悉”的對象不能就是“家珍”,這也就是詞典中說到的是“像數(說)家中的珍寶一樣”。本句中說的“老舊鐘表”其實就是“(他)家中的珍寶”,而且句中特別用“老王家的櫥柜里”、“多年收藏”和“寶貝”來強調這一點,當然這里用“如數家珍”就不合適了。

 

五、本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學生對一些常見成語的理解。正確選項是D。A項中前兩個“名”意義相同,都是名聲的意思,后兩個意義分別為:說出,名義。B項中前兩個“風”意義相同,皆指自然界之風;“移風易俗”中“風”為風氣、風俗,“附庸風雅”中“風”本指《詩經》中“國風”,此引申為文雅之義。C項中前兩個“生”意義分別為:長出,活;后兩個意義相同,都為生發(fā)。D項中“動”的意義分別為:感動,使動用法,動不動,震動。

 

六、本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學生能否正確地使用熟語。正確選項是A。A句根據句義,應該用“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快刀斬亂麻”比喻果斷地處理棘手的問題。其余各句使用熟語正確:B句“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比喻困在一個地方,不另謀出路。這里是告誡學生和家長不是只有考大學一條路可以走,要多想想其他出路。C句“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告誡人們進行經濟活動等時不要孤注一擲,要多留幾條后路。D句“閉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辦事情。

 

 

 

四、專題知識擴展

 

 

 

4.1“詞”和“語”

 

漢語的詞匯既包括“詞”,也包括“語”。這是因為詞和語都具有“意義凝固,形式固定,而且是最基本的語言單位”的性質特點。比如“大學”肯定是詞,“教師”也肯定是詞,因此兩個詞合起來的“大學教師”就不再是詞,而是比詞大的詞組了。但“北京”是詞,“大學”也是詞,合起來的“北京大學”卻不像詞組那樣只是個臨時的組合,而是形成了一個有專門指涉意義的名稱,并且又經常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在意義的凝固性和用法的固定性上又接近詞。再如“穿”是一個詞,“皮鞋”是一個詞,所以“穿皮鞋”是比詞大的詞組;但“穿小鞋”卻不同,它有特定意義和固定形式,因此又接近詞。進一步說,“穿新鞋”是由“穿”和“新鞋”構成的詞組(甚至“新鞋”也是詞組);但比它更長的“穿新鞋,走老路”卻同樣因為有特定意義和固定形式,反而又接近詞。正因為“北京大學”、“穿小鞋”和“穿新鞋,走老路”等都在意義和用法上有詞的特點,所以詞匯系統(tǒng)中也應該包括這樣的語言片段。但是它們畢竟又與嚴格意義的詞有明顯區(qū)別,即都包含了兩個以上的詞,組合形式上又類似于詞組,所以還必須把它們跟詞分開,并且給它們另外的名稱,比如叫作“固定詞組”或“熟語”,或者統(tǒng)稱“語”。因此詞匯系統(tǒng)首先應分成“詞”和“語”這兩大類。

 

“詞”實際上既是詞匯單位,又是語法單位。因此詞的整體定義在詞匯和語法角度上說都是相同的,即“最小的、有意義的、能獨立使用的語言單位”,說得通俗一點,詞就是可以在句子里被自由地挪動或者被別的成分替換的成分。“語”只是詞匯單位,不是語法單位。因為單從語法結構角度看,前面提到過的“北京大學”、“穿小鞋”、“鴉雀無聲”等差不多就是詞組,而像“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穿新鞋,走老路”等甚至就是句子,它們只是在意義和用法上有一定的凝固性才成為詞匯單位的。所以“語”的定義就是“由兩個以上的詞構成,但意義比較凝固,又經常作為一個整體單位使用的固定詞組或熟語性語言片段”。語的內部由于都包含兩個以上的詞,所以跟詞的內部分類沒有類同關系,其主要類型就是一般說的專有名詞,如“北京大學”。還有成語,如“鴉雀無聲”;慣用語,如“穿小鞋”;諺語,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這些“語”一般也叫作“熟語”。

 

4.2熟語

 

一、熟語的類型

 

熟語主要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等,稍寬泛一點兒也可以包括“專有名詞”和“簡縮詞語”。

 

1)成語。成語是漢語特有的而且最為大量使用的熟語形式?!冬F代漢語詞典》解釋說:“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成語一般是四個字的,例如“狐假虎威、葉公好龍、呆若木雞、弄巧成拙”等;也有個別成語不止四個字,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來之,則安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等。成語大多有出處,一般都來自對歷史事件、古代寓言的概括,但也可以直接采用名言詩句或社會流行用語。如“毛遂自薦、完璧歸趙、臥薪嘗膽”是歷史事件;“守株待兔、鷸蚌相爭、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老驥伏櫪、學而不厭、殫精竭慮、滿招損謙受益”是名言名句;“七手八腳、歡天喜地、過河拆橋”是口頭用語;而“自力更生、舍己救人、百花齊放”則是當代社會的流行用語。還有的成語來自外語,如“火中取栗”是取材于法國寓言,“天方夜譚”則來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的名稱。

 

2)慣用語。慣用語指表達習慣性比喻含義的固定詞組。關于慣用語的定義,目前的認識還不完全一致。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說認為只要比喻一件事情,一個過程,口語色彩鮮明,不拘音節(jié)長短,都是慣用語。狹義說認為,慣用語多為三個字的固定詞組形式,如動詞性的“背黑鍋、開倒車、踢皮球、抬轎子、碰釘子、炒冷飯、走后門、潑冷水、戴高帽”等;名詞性的“墻頭草、馬后炮、定心丸、耳旁風、老油條”等。上面例子都是貶義的,但也有褒義的,如“跳龍門、打頭陣、領頭羊、主心骨”等。此外漢語還有一種由兩項成分固定搭配,常常用作狀語表達特定動作方式意義的比況語,也可以歸入慣用語,如“一板一眼、三三兩兩、風風火火、拼死拼活、狼吞虎咽、你一言我一語、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等。

 

3)歇后語。歇后語也是漢語的一種特殊熟語形式。由兩部分組成,可以只說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諧音或比喻雙關來表達某種意義。如“外甥打燈籠”,表示諧音雙關義“照舅(照舊)”;“兔子的尾巴”,表示比喻雙關義“長不了(不可能持久)”。歇后語的雙關意義有的比較明顯,有的則有點兒像猜謎語。例如“啞巴吃黃連”,意思是“有苦說不出”;“黃鼠狼給雞拜年”,意思是“沒安好心”。

 

4)諺語。諺語指在民間流傳的一些比較通俗的語句。其中有的是反映生產和生活經驗、有深刻寓意的語句。例如漢語“瑞雪兆豐年”、“紙包不住火”、“百聞不如一見”、“眾人拾柴火焰高”、“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還有的只是反映某種客觀現象,但不一定有太深刻道理的流行語句,又叫作“俗語(俗話)”。例如“清官難斷家務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背靠大樹好乘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情人眼里出西施”、“天下烏鴉一般黑”、“井水不犯河水”、“打腫臉充胖子”、“死馬當活馬醫(yī)”、“打蛇要打七寸”、“求人不如求己”、“惡人先告狀”、“車到山前必有路”等。至于一些膾炙人口的對聯,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還有一些流行語,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也可以歸入這一大類。

 

二、熟語的特點

 

熟語的總體特點是結構的固定性和整體性。

 

所謂“結構的固定性”是說熟語的結構是一種特定的組合形式,大多不能像普通詞組那樣隨意改變。一般說來,熟語不能顛倒原有成分:如“朝思暮想”不能說成“暮想朝思”,“亂七八糟”不能說成“亂八七糟”。熟語中一般也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遠見卓識”不能加連詞說成“遠見和卓識”,“世外桃源”不能加助詞說成“世外的桃源”。熟語一般也不能替換原有成分:如“拍案叫絕”不能改成“拍桌叫絕”,“南轅北轍”不能改成“東轅西轍”,“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不能改成“六個小裁縫,頂個皮爾卡丹”。不過有的熟語原來就有不同的形式,如“奮發(fā)圖強”和“發(fā)憤圖強”,“夜以繼日”和“日以繼夜”,這不算改動。很多熟語的形式本身就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中不斷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巾幗不讓須眉”、“婦女能頂半邊天”就是對“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頭發(fā)長見識短”之類具有封建意識的熟語的否定,這也不算改動。當然極個別的情況下熟語的原有形式也可能有所改變,但這不僅必須經過社會的廣泛使用和認同,而且一定應該是有理由的。其中有的是因為有了某種不同解釋,如“難兄難弟”原來的意義是兄弟們的品德才能難以分出高下,“難(陽平調)”是“困難”義,但以后經重新解釋又用來表示兄弟們共同陷入或渡過危難的意思,“難(去聲調)”就改成了“患難”義了。再有的是因為創(chuàng)造性運用的結果,如根據“知難而退”創(chuàng)造出“知難而進”,改動后成了表示積極意義的一個新成語。又可能是因為原來的詞比較生僻或不通用了,如“揠苗助長”現在一般說成“拔苗助長”,改動后的詞語比較通俗常用。另外還有的熟語經過了一定的簡縮,如把“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改為“前車之鑒”,改動后的結構更加簡單,也符合成語的一般格式。至于有些改動雖然有人說,如現在很多人(包括媒體)都把“心廣體胖”的“胖pán”讀作“胖pàng”,把“明日黃花”改成“昨日黃花”,但后者在沒有真正通行開來之前顯然就是不夠規(guī)范的。

 

所謂“結構的整體性”是說熟語表達的意義往往有特殊的借代義和比喻義,而不是每個詞的意義的簡單加合。例如成語“胸有成竹”比喻有主見有準備,“風聲鶴唳”形容驚慌和恐懼,“甕中捉鱉”表示十拿九穩(wěn),“紙上談兵”意思是缺乏實際經驗:這些都不能只看字面的意義或組合的意義。如果想當然地牽強附會,比如把“七月流火”理解為“七月的天氣熱得像火在空中流動”,把“萬人空巷”理解為“大家都在家里而街巷空無一人”,就會鬧出笑話了。有時理解熟語的意義還需要了解形成熟語的文獻典故和歷史事件。如“汗牛充棟”,從字面意義看不容易懂,實際是用來形容書籍極多,搬家的時候使牛累得出汗,把房屋都塞滿了。“一塵不染”,表面意思好像只是形容干凈整潔,其實“塵”原是佛教用語,指外界的種種影響,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潛心修行,排除奢欲,保持心地純潔。再如“買櫝還珠”表示舍本逐末,“一枕黃粱”比喻好事成空:只有了解了寓言典故才能理解這種成語的意思。又如“四面楚歌”、“三顧茅廬”,要了解歷史上發(fā)生的事件才能理解這種成語的意思。另外熟語的作用雖然比詞要形象生動,但基本意思有時差不多相當于某個詞,即可以用詞來替換,如“推心置腹”等于“真誠”,“風燭殘年”等于“晚年”,“聚精會神”等于“專心”,這些也是熟語的意義有整體性的一種表現。

 

熟語的結構基本上就是詞組或句子的結構形式。例如慣用語主要有三種結構:一種是三字格的述賓詞組(支配式復合詞),如“泡蘑菇、走過場、挖墻腳、和稀泥”等;一種是三字格的偏正詞組(偏正式復合詞),如“冷板凳、絆腳石、閉門羹、鋪路石”等;還有一種是兩個成分構成的并列詞組(并列式復合詞),如“有板有眼、又說又笑、大呼小叫、捶胸頓足、一把屎一把尿”等。成語大多是四字格的,但結構上卻相當復雜,幾乎可以是任何復合詞或詞組的形式,如“深謀遠慮、嘔心瀝血”是并列式,“頓開茅塞、另起爐灶”是支配式,“空中樓閣、不速之客”是偏正式,“胸無點墨、草木皆兵”是陳述式,而像“不勞而獲、斬草除根、陽奉陰違、圖窮匕見、亡羊補牢”,如果在結構和意義上擴展開來差不多就是復句了。諺語的結構形式則大多相當于句子或復句,例如“遠親不如近鄰”、“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瑞雪兆豐年”相當于單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身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等,拆開來分析就都相當于復句。

 

當然熟語的結構又有各自的一些區(qū)別于一般詞組的特殊形式。例如漢語的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慣用語一般都是三字格,慣用語中的比況語(并列式復合詞)通常必須由并列的兩項成分組成,這就是某些熟語的特殊形式要求。不過比較起來成語的結構限制比較嚴格,組成成分既不能變動也不能拆開。但慣用語的組成成分雖然也不能變動但卻又可以拆開,例如也可以說“吹牛皮→吹什么牛皮”、“拍馬屁→拍領導的馬屁”、“穿小鞋→給他小鞋穿”、“踢皮球→把我當皮球踢來踢去”等。漢語的歇后語的結構形式最特別,因為實際上是一種省略了后一分句的復句形式,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瞎子點燈(白費蠟)”、“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等。

 

 

 

五、參考文獻鏈接

 

 

 

●徐耀民(成語的劃界、定型和釋義問題,《中國語文》19971期)

 

作為固定短語的一類──成語,似應具備下面的幾個特征。

 

首先,它應是“現成的、習用的”。

 

一般說來,成語都是古已有之的。因此,新產生的或偶爾一用的四字語,算不算成語,就有討論的必要。馬國凡的《成語》一書認為:“不死不活、包辦代替、刻苦耐勞、迎頭痛擊、寬打窄用、說東道西”等等,都是“近代產生、形成的成語”。這里成語的范圍是否太寬泛了?如果“不死不活”是成語,那么“不好不壞、不大不小”也就難以排斥,還有“不上不下、不高不低、不緊不慢”呢?如果“刻苦耐勞”是成語,那么同樣常用的“勤勞勇敢”、“幸福美滿”等是不是?如把偶爾一用或是臨時湊到一塊的四字語,如“排除萬難”、“暮色蒼茫”、“刻骨仇恨”、“刻意經營”、“埋頭苦干”、“滿腔熱忱”等都算成語,就顯得汗漫了。至于少數四字語,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類,有可能較長久地使用下去,算不算成語似乎還得等一等,看一看,不忙于肯定其成語的身分。

 

古人對成語的習用、現成的特點,有較清楚的認識,曾指出“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但是,某些成語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也有可能被改動。對那些有所改換又不能說有什么不對的,究竟是否仍算成語,我們認為應作具體分析。如(1)天長地久──地久天長,投桃報李──報李投桃,落井下石──落石下井,芝蘭玉樹──玉樹芝蘭;(2)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知難而退──知難而進,走馬觀花──下馬看花,前仆后繼──前赴后繼,前功盡棄──全功盡棄。(1)組各例,前后字序雖有改動,但意義和用法都沒有明顯區(qū)別,都應算作成語,仿照異體字的叫法,可將后者稱為前者的“異體成語”。(2)組不同,前邊的四字語是成語無問題,而后者是前者的臨時改動形式,意義有較大變化,同類似本字和異體字關系的“異體成語”不一樣,似不宜看作成語;另一點原因是,后者大多是出于某種特殊需要,臨時、偶爾活用一下,別人不一定跟著用。比如“屢敗屢戰(zhàn)”、“全功盡棄”等,很少有人再用。如果把一個成語的“活用”或“套用”后的產物都視為成語,那么成語的界限就會因此而模糊不清,成語的判定也就失去了原則。

 

第二,成語應有較強的修辭功能。

 

成語有較強的表現力和特殊的修辭效果,對成語的判定,不能不考慮這一有別于普通語詞的特點。正如平時人們所說,成語用得好,可抵得上幾個形容詞。這一說法比較通俗地講出了成語的經濟效果和修辭作用。葉圣陶和夏丏尊在《文心·讀書筆記》一節(jié)里用了“望洋興嘆”一個成語,把幾個中學生“佩服前人讀書的炯眼,自愧相差太遠”的心境、神情都形容了出來,換上一般詞語大概就沒有這樣的功效。再如,“胸有成竹”是比喻,“揮汗如雨”是夸張,用起來修辭效果顯著、鮮明;而“心中有數、大汗淋漓”就是平鋪直敘、一般形容,缺少某種特殊使用效果,就不能認為是成語。也因此,我們不贊同將“誘敵深入”、“枯燥無味”、“苦難深重”、“從頭至尾”、“從頭做起”、“挨打受罵”、“挨凍受餓”(以上均見《漢語成語大詞典》)、“反面教員”、“修舊利廢”、“口耳并重”、“可有可無”(以上見常州《成語詞典》)等稱作成語。有時,類比的方法也起作用,可以幫助判斷,比如,要是認為“心中有數”(貴州《成語詞典》)不是成語,“心中無數”(同上)便也不是。相反,要是認為“綠林好漢”(北大《漢語成語小詞典》)是成語,那么與之同類的“無業(yè)游民”、“武林高手”等就都得看作成語。如果“可有可無”是成語(常州《成語詞典》),那么“可多可少”、“可上可下”、“可長可短”、“可好可壞”等等都排斥不出去。該《成語詞典》還收有“七AB”格式的詞語,其中有“七長八短、七顛八倒、七高八低、七死八活”。湖北《漢語成語大辭典》又增收了一些:“七上八落、七歪八扭、七橫八豎、七損八傷、七病八痛”。上面這些都不宜看作成語。以上舉例都涉及一種不是成語而又類似成語的四字格詞語,或是較常使用,或有向成語發(fā)展的可能性,只不過凝固性、形象性及歷史悠久、文言色彩等方面有不如一般成語的地方。我們覺得,稱它們?yōu)槌烧Z是不妥的,將它們歸入慣用語里也不大恰當,是否可考慮將它們單列為一類,稱為“類成語”,使之處于成語和一般詞語之間的地位?

 

成語的修辭功用同成語的表意特征有關,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到,成語的整體意義同字面意義往往不一致,使人產生聯想,因而運用起來容易收到生動、形象、耐人尋味、言簡意賅的效果。用這個特征、這種效果去檢驗是不是成語有一定作用。但是,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東西,成語的來源和功用也是千差萬別的,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簡單化。單純從表意特征方面劃分成語,就會把一些其他類型的固定短語劃入成語,又會把人們心目中的許多成語排斥在成語以外。劉叔新在他的長文《固定語及其類別》中說:“成語的重要特征,憑之基本上能同所有固定語區(qū)別開來的特征,是表意的雙層性:字面的意義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聯想的作用,透過它曲折地表現仿佛處于內層的真實意義。”(南開大學《語言研究論叢·第二輯》)首先,我們基本同意劉文的看法;其次,我們對“憑之”就可以解決劃界問題,而且是“易于斷明”的說法有疑問。如,將“穿小鞋”、“摸門釘”、“滴水不漏”、“碰一鼻子灰”、“竹筒倒豆子”等我們認為是慣用語的(最后一個是歇后語),都劃入成語,就似欠妥當。慣用語、歇后語差不多都具有意義的雙層性特點,如“扣帽子”、“吃大鍋飯”,及“千里送鵝毛”等,都算作成語,恐怕不行。有的文章還把雙音節(jié)形容詞的重疊形式,如“慌里慌張”、“慌慌張張”、“糊里糊涂”、“糊糊涂涂”等等,也看作了成語。作者說:“成語既常用作一句完整話的形容部分,而這種重疊式的形容詞,在句中的作用正復相同;況在講話時為了加重語氣,也常常使用它,所以把它列在成語組織類型之一。”重疊式只是詞的形態(tài)變化的一種手段,詞的形態(tài)變化并不改變“詞”的性質。再說,有重疊特征的詞很多,不獨形容詞,豈不都成了既是詞又是短語的一身二任的東西?這種用詞的法式,只是結果有的構成了四字格(或說四個音節(jié))罷了,同成語可說是毫無瓜葛。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沒此特征的是否就不是成語了呢?劉文就據此排除了一些成語:“從容不迫、等量齊觀、不勝枚舉、一語中的、一如既往、飽經風霜”。把這些歸入慣用語,怕是不合適的。其中有的成語不見得沒有“雙層性”,如“飽經風霜”,《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形容經過很多艱苦困難”,比喻義明顯。由于歷史的原因,有的成語,諸如“口誅筆伐”、“國泰民安”、“發(fā)奸擿伏”、“窮兇極惡”、“過猶不及”等,從來或經常使用著它們的字面意義,同時又具有經久習用、言簡意賅等特征,很少有人懷疑它們的成語身份。語言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判斷語言現象時,不能簡單地用單一標準從單一角度去衡量,往往需要綜合的多角度的去識別、對待。所以,成語意義的雙層性及其修辭功能,也只是判定、考慮時的一個重要條件,不是唯一條件。

 

第三,成語應是定型的。

 

成語的“成”,還應具有“已成之型”的含義。這“型”,主要指音節(jié)數目及其次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成語的外在形式是四音節(jié)的。現代出版的成語工具書,多數都不收錄雙音節(jié)的語詞,說明他們不承認“二字成語”;但也有少部分辭書是收錄的,如1937年出版的《實用國文成語詞典》就收有不少“二字式成語”(“三省”、“矛盾”等),遼寧袁林、沈同衡所編的《成語典故》,收有“阿斗”、“寸心”、“知音”、“梁孟”等三十多個二字條目,臺灣出版的《成語源》(1981年,陳國弘)也收有“肄業(yè)”、“禍水”、“舌耕”、“中葉”、“祭酒”等二字條目,說明他們是“二字成語”的贊成者。有的著作還把“閉門羹、想當然、二百五、放大炮、鉆空子、口頭禪、露馬腳、灌米湯、潑冷水”等看作“三字成語”。其實這些說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俚俗──口語色彩濃,在結構上又是非對稱的。因此,同文言味濃烈的成語是較易斷開的,可以將它們劃歸到慣用語里去,排除在成語之外。過去講“定型”,主要強調成語的部分、格式不能變動,大致是對的;我們這里說的“定型”,主要是講成語的外在形式──字數上的有定:四字。由于是從外在形式(字數)上考慮的,判定起來,比較方便而有效。

 

 

 

●李行?。ㄇ把?,《現代漢語慣用語規(guī)范詞典》,長春出版社,2001年。有刪節(jié))

 

我們認為,慣用語的特點有三個。一,它的語義具有雙層性,除字面的語義外,必需具有深層次的比喻引申意義。二,它的結構是固定的,固定性雖不如成語,但比歇后語和諺語要強,并且以三字格為常見的代表。三,在句法功能上它同成語近似,在修辭功能上它有強烈的通俗性和口語色彩。我們認為,綜合地使用這三條標準,可以將慣用語同其他固定語區(qū)別開來。

 

意義的雙層性是成語、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的一個特點(諺語語義的雙層性較差),正因為它們具有這種雙層性以及其他特征,才有必要將它們同一般固定語區(qū)別開來分別進行深入地分類研究,使我們對固定語的認識更加深入和精密,也才更便于人們對固定語的使用和規(guī)范。由于上述“四語”的語義內涵和表現方法不同,又使得“四語”之間顯現出各自的特點。人們也正好根據這些特點分別認識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和諺語。比如諺語和歇后語,它們的意義基本是表述性的,而慣用語卻是描繪性的,因而前者具有表述語義的完整性,而后者卻沒有。成語則兼具兩者的特點,語義內容既有表述性的,也有描繪性的。如再從它們包含的具體內容看,諺語和歇后語不一樣,而它們同成語和慣用語也不一樣。諺語是人們積累的經驗知識的結晶,而慣用語和歇后語多是對某種現象的形象描繪,但它們的表現手段又各不相同。

 

我們用語義的雙層性標準將慣用語同一般固定語區(qū)別開來,也就是從廣義的慣用語中區(qū)分出狹義的慣用語。就慣用語語義結構的特點和表層與深層語義的關系觀察,不同的慣用語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將慣用語的雙層語義關系粗分為三種:

 

1.表層語義和深層語義都在語言中被分別使用,如“打預防針”。在流行病多發(fā)期,易感人群都往往要打針預防,這是它的字面常用語義。與此同時,我們也常把它去比喻讓人防止壞的風氣和思想意識的浸染而采取的措施,常用“打預防針”來描述這種行為。

 

2.字面語義一般不用,深層次語義幾乎成了基本語義。如“吃獨食”、“抓辮子”、“打棍子”,在一般語境里,大概不會有人去使用它們的字面語義,而是用它們的比喻義,指個人獨占好處、專找人家的問題以及故意整人等語義。字面語義雖然不用,但畢竟它還存在,如果沒有字面語義,或字面語義已喪失,也就不具備語義的雙層性了。這時人們就可能認為它們不是慣用語。

 

3.字面語義和深層次語義固定性不夠牢固,如“白開水”、“寄生蟲”、“財神爺”。它們雙層性語義之間聯系的固定性程度不同。“白開水”有時用以喻指某些發(fā)言、文章等沒有真知灼見,缺乏有分量的內容,如同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這種比喻義往往具有臨時性,所以它所喻指的范圍也就很寬泛,凡是內容平淡的東西都可以用。“寄生蟲”喻指依靠別人生存,自己不勞動也無能力的事物,語義雙層性之間固定性顯然比“白開水”強。“財神爺”喻指能支配錢財并能給人帶來好處的人,雖然它可以指有錢財的人,也可以指管錢物的人,但能支配錢財給人好處卻是共同的。它的語義雙層性之間的固定性又比“寄生蟲”強一些。如果我們把“白開水”按有的學者的看法收入慣用語詞典,那勢必要使慣用語大增,凡有臨時比喻性用法的固定語都可以看作慣用語,其結果就是無所謂慣用語了。因此,凡是由臨時構成或帶有臨時性的雙層語義關系,都不是慣用語。“財神爺”因為雙層語義關系比較固定,所指的客觀對象也較明確,自然應將它看作慣用語收入詞典。需要討論的是“寄生蟲”,有學者認為它是“慣用語”,收入其所編的慣用語詞典中,而不少學者卻不承認它是慣用語。我們認為它是否是慣用語,關鍵在于它的語義雙層性相互聯系的固定性如何。顯然,現在它處于一種過渡性階段。如果從寬一點,可以將其作為條目收入詞典,從嚴一點可以不收入。對這種具有兩面性的過渡性固定語,考慮到讀者使用詞典的實用性,不妨從寬較好。

 

 

 

●溫端政(前言,《中國歇后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到底什么是歇后語?這是我們首先遇到的問題。權威性辭書的解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以《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漢語大詞典》為代表,說歇后語有兩種。一種是“原始意義的歇后語,指把一句成語的末一個字省去不說,也叫‘縮腳語’。如《金瓶梅》里來旺兒媳婦說‘你家第五的“秋胡戲”’,就用來影射‘妻’……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稱‘岳父’為‘龍頭拐’,影射‘杖’字,這里代替‘丈’”。(《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歇后語”條)“對于某一現成語句,省卻其后面部分詞語,只用前一部分來表示被省卻詞語的意思”。(《漢語大詞典》“歇后語”條)另一種叫做“擴大意義的歇后語,在北京叫‘俏皮話兒’,是指可以把一句話的后一半省去不說。如‘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時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燈籠’──‘照舅(舊)’”。(《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歇后語”條)“由兩部分組成:前文是比喻語,后文是解釋語,運用時可以隱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說‘泥菩薩過江’,以示‘自身難保’;也可前后文并列,采用雙關的辦法。如‘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漢語大詞典》“歇后語”條)另一類以《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為代表:歇后語是“熟語的一種。多為群眾熟悉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省去后文,以前文示義。如只說‘圍棋盤里下象棋’,以示‘不對路數’;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辭海》“歇后語”條)歇后語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句話,前一部分像謎面,后一部分像謎底,通常只說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外甥打燈籠’──‘照舅(舊)’”。(《現代漢語詞典》“歇后語”條)

 

現在我們所說的歇后語,是指《辭?!贰ⅰ冬F代漢語詞典》所解釋的歇后語,亦即《中國大百科全書》、《漢語大詞典》所解釋的第二種歇后語。這種歇后語都是由兩部分構成的,這一點大家都同意,沒有分歧。至于前后兩部分究竟是什么關系,是比喻語和解釋語的關系,還是像謎面和謎底的關系,或者其他關系,是不是“通常只說前一部分”,“可以隱去后文”,大家的看法就不一樣了,而這正是關系到歇后語性質的兩個關鍵性問題。

 

歇后語前后兩部分究竟是什么關系,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經進行過熱烈的討論,大致上有以下四種看法:一、前一部分是“起語”,后一部分是“目的語”;二、前一部分是“提示語”,后一部分是“目的語”;三、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解說”或“比喻”;四、前一部分是“譬”(或“比喻”),后一部分是“解”(或“說明”)。第四種看法,是著名語言學家陳望道先生提出來的,影響最大?!稘h語大詞典》“歇后語”條說歇后語“前文是比喻語,后文是解釋語”就是這種說法的繼承。

 

大量的語言事實,包括本書所列舉的使用歇后語的書證和用例,證明歇后語前后兩個部分之間既不是“比喻──解釋”的關系,也不是“謎面──謎底”的關系,而是“引子──注釋”的關系,歇后語其實并不“歇后”也不能都“歇后”。“引注”關系是歇后語內部關系的基本特征,歇后語可以簡單地定義為“由存在引注關系的前后兩個部分組成的俗語”。

 

 

 

●溫端政(《諺語》,商務印書館,2000年。有刪節(jié))

 

對于諺語的性質,歷來就有許多說法,諸如:“俚語曰諺。”(《尚書·無逸》某氏傳),“諺,俗語也。”(《禮記·大學》釋文),“諺,俗言也。”(《左傳·隱公十一年》釋文),“諺,傳也。”(《廣雅·釋詁》),“諺,俗所傳言也。”(《漢書·五行志》),“諺,直言也。”(《文心雕龍·書記》)。這些解釋,從不同方面說明了諺語的性質。所謂“俚語曰諺”、“諺,俗語也”、“諺,俗言也”,說明諺語是流行在民間的通俗語句;所謂“諺,傳也”、“諺,俗所傳言也”,說明諺語是一種口耳相授的傳世常言;所謂“諺,直言也”,則是從表達的角度來解釋諺語的,“直言”就是“經言”,“經言”就是“捷言”,說明諺語是一種明快、簡練的語言形式??梢姡湃怂f的諺語,是指在群眾口語中廣泛流行并世代口耳相傳的通俗而簡練的語言形式。

 

近世以來,隨著諺語的收集和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人們對諺語的性質有了新的認識,給諺語下了新的定義。多數論著認為諺語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的諺語,包括流傳在人民群眾口頭上的一切俚諺俗語。

 

可見,廣義的諺語和俗語是一個概念,它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一是為人民群眾所創(chuàng)造、所使用,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二是語句簡單凝練,在結構上具有相對的固定性;三是流傳在群眾的口頭上,具有鮮明的口語性。這三個特點,使諺語既同歌謠區(qū)別開來,又同成語(這里主要指來自書面語的成語)、格言區(qū)別開來。

 

關于狹義諺語,郭紹虞先生在《諺語的研究》里下過這樣的定義:諺是人的實際經驗之結果,而用美的言詞以表現者,于日常談話可以公然使用,而規(guī)定人的行為之言語。后來許多論著沿用這個說法。近年來,大家對狹義諺語的性質又作了進一步的探討。有的說,諺語是通俗簡練、生動活潑的韻語或短句,它經常以口語的形式,在人民中間廣泛地沿用和流傳,是人民群眾表現實際生活經驗或感受的一種“現成話”;有的說,諺語是人民群眾生活斗爭的經驗總結,是具有傳授經驗和教訓勸戒功能,流傳于人民群眾口頭中的現成話;有的說,凡是為增強語言效果而把屢試不爽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用以喻事明理并在用詞上較為定型的直語常言,就叫做諺語。這些說法,各有側重之點,但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都強調諺語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總結,以傳授經驗為目的。這無疑是正確的。像“老實常在,狡猾常敗”、“只手難遮天上月”、“山高不能壓太陽”以及“莊稼要好,犁深肥飽”、“燕子高飛晴天告,燕子低飛雨天告”等,都是人民群眾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經驗的結晶。人民群眾運用諺語這種形式總結了實踐經驗,同時又通過諺語來傳授這種經驗。

 

總結以便傳授經驗,是諺語的一個主要性能,但并不是它唯一的性能。諺語還有一個性能,就是傳授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某種認識。這種認識,可以是一種判斷,如“眾人是圣人”、“同行是冤家”、“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壘的”,也可以是一種比較或選擇,如“巧言不如直道,能說不如能行”、“寧吃開眉粥,不吃皺眉飯”、“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有的是贊揚或歌頌,如“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人中有張飛,馬中有烏騅”、“七十二行,種田為王”、“天大地大,農夫為大”;有的是嘲諷或揭露,如“財主門前孝子多”、“玉皇拜財神,有錢大三級”、“地主屬蠅子,見縫就下蛆”,等等。當然,認識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離不開人的實踐,但是,也有一些諺語所反映的認識是和實踐相脫離的,如“天算不由人算”、“老子英雄兒好漢,他爸賣蔥娃賣蒜”、“女子屬羊守空房”等,還有一些是反動統(tǒng)治階級強加的,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好馬不吃回頭草,好女不嫁二夫郎”、“想富想貴不想貧,聽天由命不由人”等。

 

不論是經驗也好,還是認識也好,都屬于知識的范疇?!冬F代漢語詞典》“知識”條說,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因此,我們可以把知識性看作是狹義諺語在內容上的根本特征。換句話說,如果廣義的諺語相當于俗語,那么,從根本上說,狹義的諺語便可以看成是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俗語。我們一般所說的諺語,就是指的這種狹義的諺語。

 

 

 

主要參考書目

 

 

 

陳建民(1997)《漢語新詞語與社會生活》,北京:語文出版社。

 

崔希亮(1997)《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符淮青(2004)《現代漢語詞匯(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葛本儀(2004)《現代漢語詞匯學(修訂本)》,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郭良夫(2001)《詞匯》,北京:商務印書館。

 

蔣紹愚(1989)《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潔修(2000)《成語》,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叔新(1990)《漢語描寫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叔新、周薦(1992)《同義詞語和反義詞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2005)《語文漫談──呂叔湘講解字詞句》,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馬國凡(1973)《成語》,呼和浩特:內蒙人民出版社。

 

馬國凡、高歌東(1982)《慣用語》,北京:商務印書館。

 

倪寶元(2004)《成語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沈陽(2005)《語言學常識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史有為(2000)《漢語外來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維張(1989)《漢語熟語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王國安、王小曼(2003)《漢語詞語的文化透視》,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溫端政(1985)《歇后語》,北京:商務印書館。

 

溫端政(2000)《諺語》,北京:商務印書館。

 

武占坤、馬國凡(1980)《諺語》,呼和浩特:內蒙人民出版社。

 

楊華(2001)《漢語新詞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姚漢銘(1998)《新詞語·社會·文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周薦(2000)《漢語詞匯新講》,北京:語文出版社。

 

周薦(2004)《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詞匯論著指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富陽教研網 - 文章中心 - 成語是漢語的瑰寶(含成語誤用現象辨析)
語言學史 | 杜翔:詞匯學與辭書學研究70年(二)【轉發(fā)】
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等都是我們常說...
《中華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語》備課參考2(人教版選修備課資料)
現代漢語知識講座32----熟語成語慣用語諺語等
成語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