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華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語》備課參考2(人教版選修備課資料)
熟語的結構基本上就是詞組或句子的結構形式。例如慣用語主要有三種結構:一種是三字格的述賓詞組(支配式復合詞),如“泡蘑菇、走過場、挖墻腳、和稀泥”等;一種是三字格的偏正詞組(偏正式復合詞),如“冷板凳、絆腳石、閉門羹、鋪路石”等;還有一種是兩個成分構成的并列詞組(并列式復合詞),如“有板有眼、又說又笑、大呼小叫、捶胸頓足、一把屎一把尿”等。成語大多是四字格的,但結構上卻相當復雜,幾乎可以是任何復合詞或詞組的形式,如“深謀遠慮、嘔心瀝血”是并列式,“頓開茅塞、另起爐灶”是支配式,“空中樓閣、不速之客”是偏正式,“胸無點墨、草木皆兵”是陳述式,而像“不勞而獲、斬草除根、陽奉陰違、圖窮匕見、亡羊補牢”,如果在結構和意義上擴展開來差不多就是復句了。諺語的結構形式則大多相當于句子或復句,例如“遠親不如近鄰”、“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瑞雪兆豐年”相當于單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身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等,拆開來分析就都相當于復句。
當然熟語的結構又有各自的一些區(qū)別于一般詞組的特殊形式。例如漢語的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慣用語一般都是三字格,慣用語中的比況語(并列式復合詞)通常必須由并列的兩項成分組成,這就是某些熟語的特殊形式要求。不過比較起來成語的結構限制比較嚴格,組成成分既不能變動也不能拆開。但慣用語的組成成分雖然也不能變動但卻又可以拆開,例如也可以說“吹牛皮→吹什么牛皮”、“拍馬屁→拍領導的馬屁”、“穿小鞋→給他小鞋穿”、“踢皮球→把我當皮球踢來踢去”等。漢語的歇后語的結構形式最特別,因為實際上是一種省略了后一分句的復句形式,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瞎子點燈(白費蠟)”、“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等。
五、參考文獻鏈接
●徐耀民(成語的劃界、定型和釋義問題,《中國語文》1997年1期)
作為固定短語的一類——成語,似應具備下面的幾個特征。
首先,它應是“現成的、習用的”。
一般說來,成語都是古已有之的。因此,新產生的或偶爾一用的四字語,算不算成語,就有討論的必要。馬國凡的《成語》一書認為:“不死不活、包辦代替、刻苦耐勞、迎頭痛擊、寬打窄用、說東道西”等等,都是“近代產生、形成的成語”。這里成語的范圍是否太寬泛了?如果“不死不活”是成語,那么“不好不壞、不大不小”也就難以排斥,還有“不上不下、不高不低、不緊不慢”呢?如果“刻苦耐勞”是成語,那么同樣常用的“勤勞勇敢”、“幸福美滿”等是不是?如把偶爾一用或是臨時湊到一塊的四字語,如“排除萬難”、“暮色蒼茫”、“刻骨仇恨”、“刻意經營”、“埋頭苦干”、“滿腔熱忱”等都算成語,就顯得汗漫了。至于少數四字語,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類,有可能較長久地使用下去,算不算成語似乎還得等一等,看一看,不忙于肯定其成語的身分。
古人對成語的習用、現成的特點,有較清楚的認識,曾指出“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但是,某些成語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也有可能被改動。對那些有所改換又不能說有什么不對的,究竟是否仍算成語,我們認為應作具體分析。如(1)天長地久——地久天長,投桃報李——報李投桃,落井下石——落石下井,芝蘭玉樹——玉樹芝蘭;(2)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知難而退——知難而進,走馬觀花——下馬看花,前仆后繼——前赴后繼,前功盡棄——全功盡棄。(1)組各例,前后字序雖有改動,但意義和用法都沒有明顯區(qū)別,都應算作成語,仿照異體字的叫法,可將后者稱為前者的“異體成語”。(2)組不同,前邊的四字語是成語無問題,而后者是前者的臨時改動形式,意義有較大變化,同類似本字和異體字關系的“異體成語”不一樣,似不宜看作成語;另一點原因是,后者大多是出于某種特殊需要,臨時、偶爾活用一下,別人不一定跟著用。比如“屢敗屢戰(zhàn)”、“全功盡棄”等,很少有人再用。如果把一個成語的“活用”或“套用”后的產物都視為成語,那么成語的界限就會因此而模糊不清,成語的判定也就失去了原則。
第二,成語應有較強的修辭功能。
成語有較強的表現力和特殊的修辭效果,對成語的判定,不能不考慮這一有別于普通語詞的特點。正如平時人們所說,成語用得好,可抵得上幾個形容詞。這一說法比較通俗地講出了成語的經濟效果和修辭作用。葉圣陶和夏丏尊在《文心?讀書筆記》一節(jié)里用了“望洋興嘆”一個成語,把幾個中學生“佩服前人讀書的炯眼,自愧相差太遠”的心境、神情都形容了出來,換上一般詞語大概就沒有這樣的功效。再如,“胸有成竹”是比喻,“揮汗如雨”是夸張,用起來修辭效果顯著、鮮明;而“心中有數、大汗淋漓”就是平鋪直敘、一般形容,缺少某種特殊使用效果,就不能認為是成語。也因此,我們不贊同將“誘敵深入”、“枯燥無味”、“苦難深重”、“從頭至尾”、“從頭做起”、“挨打受罵”、“挨凍受餓”(以上均見《漢語成語大詞典》)、“反面教員”、“修舊利廢”、“口耳并重”、“可有可無”(以上見常州《成語詞典》)等稱作成語。有時,類比的方法也起作用,可以幫助判斷,比如,要是認為“心中有數”(貴州《成語詞典》)不是成語,“心中無數”(同上)便也不是。相反,要是認為“綠林好漢”(北大《漢語成語小詞典》)是成語,那么與之同類的“無業(yè)游民”、“武林高手”等就都得看作成語。如果“可有可無”是成語(常州《成語詞典》),那么“可多可少”、“可上可下”、“可長可短”、“可好可壞”等等都排斥不出去。該《成語詞典》還收有“七A八B”格式的詞語,其中有“七長八短、七顛八倒、七高八低、七死八活”。湖北《漢語成語大辭典》又增收了一些:“七上八落、七歪八扭、七橫八豎、七損八傷、七病八痛”。上面這些都不宜看作成語。以上舉例都涉及一種不是成語而又類似成語的四字格詞語,或是較常使用,或有向成語發(fā)展的可能性,只不過凝固性、形象性及歷史悠久、文言色彩等方面有不如一般成語的地方。我們覺得,稱它們?yōu)槌烧Z是不妥的,將它們歸入慣用語里也不大恰當,是否可考慮將它們單列為一類,稱為“類成語”,使之處于成語和一般詞語之間的地位?
成語的修辭功用同成語的表意特征有關,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到,成語的整體意義同字面意義往往不一致,使人產生聯(lián)想,因而運用起來容易收到生動、形象、耐人尋味、言簡意賅的效果。用這個特征、這種效果去檢驗是不是成語有一定作用。但是,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東西,成語的來源和功用也是千差萬別的,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簡單化。單純從表意特征方面劃分成語,就會把一些其他類型的固定短語劃入成語,又會把人們心目中的許多成語排斥在成語以外。劉叔新在他的長文《固定語及其類別》中說:“成語的重要特征,憑之基本上能同所有固定語區(qū)別開來的特征,是表意的雙層性:字面的意義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聯(lián)想的作用,透過它曲折地表現仿佛處于內層的真實意義?!保祥_大學《語言研究論叢?第二輯》)首先,我們基本同意劉文的看法;其次,我們對“憑之”就可以解決劃界問題,而且是“易于斷明”的說法有疑問。如,將“穿小鞋”、“摸門釘”、“滴水不漏”、“碰一鼻子灰”、“竹筒倒豆子”等我們認為是慣用語的(最后一個是歇后語),都劃入成語,就似欠妥當。慣用語、歇后語差不多都具有意義的雙層性特點,如“扣帽子”、“吃大鍋飯”,及“千里送鵝毛”等,都算作成語,恐怕不行。有的文章還把雙音節(jié)形容詞的重疊形式,如“慌里慌張”、“慌慌張張”、“糊里糊涂”、“糊糊涂涂”等等,也看作了成語。作者說:“成語既常用作一句完整話的形容部分,而這種重疊式的形容詞,在句中的作用正復相同;況在講話時為了加重語氣,也常常使用它,所以把它列在成語組織類型之一。”重疊式只是詞的形態(tài)變化的一種手段,詞的形態(tài)變化并不改變“詞”的性質。再說,有重疊特征的詞很多,不獨形容詞,豈不都成了既是詞又是短語的一身二任的東西?這種用詞的法式,只是結果有的構成了四字格(或說四個音節(jié))罷了,同成語可說是毫無瓜葛。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沒此特征的是否就不是成語了呢?劉文就據此排除了一些成語:“從容不迫、等量齊觀、不勝枚舉、一語中的、一如既往、飽經風霜”。把這些歸入慣用語,怕是不合適的。其中有的成語不見得沒有“雙層性”,如“飽經風霜”,《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形容經過很多艱苦困難”,比喻義明顯。由于歷史的原因,有的成語,諸如“口誅筆伐”、“國泰民安”、“發(fā)奸擿伏”、“窮兇極惡”、“過猶不及”等,從來或經常使用著它們的字面意義,同時又具有經久習用、言簡意賅等特征,很少有人懷疑它們的成語身份。語言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判斷語言現象時,不能簡單地用單一標準從單一角度去衡量,往往需要綜合的多角度的去識別、對待。所以,成語意義的雙層性及其修辭功能,也只是判定、考慮時的一個重要條件,不是唯一條件。
第三,成語應是定型的。
成語的“成”,還應具有“已成之型”的含義。這“型”,主要指音節(jié)數目及其次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成語的外在形式是四音節(jié)的?,F代出版的成語工具書,多數都不收錄雙音節(jié)的語詞,說明他們不承認“二字成語”;但也有少部分辭書是收錄的,如1937年出版的《實用國文成語詞典》就收有不少“二字式成語”(“三省”、“矛盾”等),遼寧袁林、沈同衡所編的《成語典故》,收有“阿斗”、“寸心”、“知音”、“梁孟”等三十多個二字條目,臺灣出版的《成語源》(1981年,陳國弘)也收有“肄業(yè)”、“禍水”、“舌耕”、“中葉”、“祭酒”等二字條目,說明他們是“二字成語”的贊成者。有的著作還把“閉門羹、想當然、二百五、放大炮、鉆空子、口頭禪、露馬腳、灌米湯、潑冷水”等看作“三字成語”。其實這些說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俚俗——口語色彩濃,在結構上又是非對稱的。因此,同文言味濃烈的成語是較易斷開的,可以將它們劃歸到慣用語里去,排除在成語之外。過去講“定型”,主要強調成語的部分、格式不能變動,大致是對的;我們這里說的“定型”,主要是講成語的外在形式——字數上的有定:四字。由于是從外在形式(字數)上考慮的,判定起來,比較方便而有效。
●李行?。ㄇ把?,《現代漢語慣用語規(guī)范詞典》,長春出版社,2001年。有刪節(jié))
我們認為,慣用語的特點有三個。一,它的語義具有雙層性,除字面的語義外,必需具有深層次的比喻引申意義。二,它的結構是固定的,固定性雖不如成語,但比歇后語和諺語要強,并且以三字格為常見的代表。三,在句法功能上它同成語近似,在修辭功能上它有強烈的通俗性和口語色彩。我們認為,綜合地使用這三條標準,可以將慣用語同其他固定語區(qū)別開來。
意義的雙層性是成語、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的一個特點(諺語語義的雙層性較差),正因為它們具有這種雙層性以及其他特征,才有必要將它們同一般固定語區(qū)別開來分別進行深入地分類研究,使我們對固定語的認識更加深入和精密,也才更便于人們對固定語的使用和規(guī)范。由于上述“四語”的語義內涵和表現方法不同,又使得“四語”之間顯現出各自的特點。人們也正好根據這些特點分別認識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和諺語。比如諺語和歇后語,它們的意義基本是表述性的,而慣用語卻是描繪性的,因而前者具有表述語義的完整性,而后者卻沒有。成語則兼具兩者的特點,語義內容既有表述性的,也有描繪性的。如再從它們包含的具體內容看,諺語和歇后語不一樣,而它們同成語和慣用語也不一樣。諺語是人們積累的經驗知識的結晶,而慣用語和歇后語多是對某種現象的形象描繪,但它們的表現手段又各不相同。
我們用語義的雙層性標準將慣用語同一般固定語區(qū)別開來,也就是從廣義的慣用語中區(qū)分出狹義的慣用語。就慣用語語義結構的特點和表層與深層語義的關系觀察,不同的慣用語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將慣用語的雙層語義關系粗分為三種:
1.表層語義和深層語義都在語言中被分別使用,如“打預防針”。在流行病多發(fā)期,易感人群都往往要打針預防,這是它的字面常用語義。與此同時,我們也常把它去比喻讓人防止壞的風氣和思想意識的浸染而采取的措施,常用“打預防針”來描述這種行為。
2.字面語義一般不用,深層次語義幾乎成了基本語義。如“吃獨食”、“抓辮子”、“打棍子”,在一般語境里,大概不會有人去使用它們的字面語義,而是用它們的比喻義,指個人獨占好處、專找人家的問題以及故意整人等語義。字面語義雖然不用,但畢竟它還存在,如果沒有字面語義,或字面語義已喪失,也就不具備語義的雙層性了。這時人們就可能認為它們不是慣用語。
3.字面語義和深層次語義固定性不夠牢固,如“白開水”、“寄生蟲”、“財神爺”。它們雙層性語義之間聯(lián)系的固定性程度不同。“白開水”有時用以喻指某些發(fā)言、文章等沒有真知灼見,缺乏有分量的內容,如同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這種比喻義往往具有臨時性,所以它所喻指的范圍也就很寬泛,凡是內容平淡的東西都可以用?!凹纳x”喻指依靠別人生存,自己不勞動也無能力的事物,語義雙層性之間固定性顯然比“白開水”強?!柏斏駹敗庇髦改苤溴X財并能給人帶來好處的人,雖然它可以指有錢財的人,也可以指管錢物的人,但能支配錢財給人好處卻是共同的。它的語義雙層性之間的固定性又比“寄生蟲”強一些。如果我們把“白開水”按有的學者的看法收入慣用語詞典,那勢必要使慣用語大增,凡有臨時比喻性用法的固定語都可以看作慣用語,其結果就是無所謂慣用語了。因此,凡是由臨時構成或帶有臨時性的雙層語義關系,都不是慣用語。“財神爺”因為雙層語義關系比較固定,所指的客觀對象也較明確,自然應將它看作慣用語收入詞典。需要討論的是“寄生蟲”,有學者認為它是“慣用語”,收入其所編的慣用語詞典中,而不少學者卻不承認它是慣用語。我們認為它是否是慣用語,關鍵在于它的語義雙層性相互聯(lián)系的固定性如何。顯然,現在它處于一種過渡性階段。如果從寬一點,可以將其作為條目收入詞典,從嚴一點可以不收入。對這種具有兩面性的過渡性固定語,考慮到讀者使用詞典的實用性,不妨從寬較好。
●溫端政(前言,《中國歇后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到底什么是歇后語?這是我們首先遇到的問題。權威性辭書的解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以《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漢語大詞典》為代表,說歇后語有兩種。一種是“原始意義的歇后語,指把一句成語的末一個字省去不說,也叫‘縮腳語’。如《金瓶梅》里來旺兒媳婦說‘你家第五的“秋胡戲”’,就用來影射‘妻’……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稱‘岳父’為‘龍頭拐’,影射‘杖’字,這里代替‘丈’”。(《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歇后語”條)“對于某一現成語句,省卻其后面部分詞語,只用前一部分來表示被省卻詞語的意思”。(《漢語大詞典》“歇后語”條)另一種叫做“擴大意義的歇后語,在北京叫‘俏皮話兒’,是指可以把一句話的后一半省去不說。如‘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時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燈籠’——‘照舅(舊)’”。(《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歇后語”條)“由兩部分組成:前文是比喻語,后文是解釋語,運用時可以隱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說‘泥菩薩過江’,以示‘自身難保’;也可前后文并列,采用雙關的辦法。如‘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漢語大詞典》“歇后語”條)另一類以《辭?!贰ⅰ冬F代漢語詞典》為代表:歇后語是“熟語的一種。多為群眾熟悉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省去后文,以前文示義。如只說‘圍棋盤里下象棋’,以示‘不對路數’;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辭?!贰靶笳Z”條)歇后語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句話,前一部分像謎面,后一部分像謎底,通常只說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外甥打燈籠’——‘照舅(舊)’”。(《現代漢語詞典》“歇后語”條)
現在我們所說的歇后語,是指《辭?!?、《現代漢語詞典》所解釋的歇后語,亦即《中國大百科全書》、《漢語大詞典》所解釋的第二種歇后語。這種歇后語都是由兩部分構成的,這一點大家都同意,沒有分歧。至于前后兩部分究竟是什么關系,是比喻語和解釋語的關系,還是像謎面和謎底的關系,或者其他關系,是不是“通常只說前一部分”,“可以隱去后文”,大家的看法就不一樣了,而這正是關系到歇后語性質的兩個關鍵性問題。
歇后語前后兩部分究竟是什么關系,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經進行過熱烈的討論,大致上有以下四種看法:一、前一部分是“起語”,后一部分是“目的語”;二、前一部分是“提示語”,后一部分是“目的語”;三、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解說”或“比喻”;四、前一部分是“譬”(或“比喻”),后一部分是“解”(或“說明”)。第四種看法,是著名語言學家陳望道先生提出來的,影響最大?!稘h語大詞典》“歇后語”條說歇后語“前文是比喻語,后文是解釋語”就是這種說法的繼承。
大量的語言事實,包括本書所列舉的使用歇后語的書證和用例,證明歇后語前后兩個部分之間既不是“比喻——解釋”的關系,也不是“謎面——謎底”的關系,而是“引子——注釋”的關系,歇后語其實并不“歇后”也不能都“歇后”?!耙ⅰ标P系是歇后語內部關系的基本特征,歇后語可以簡單地定義為“由存在引注關系的前后兩個部分組成的俗語”。
●溫端政(《諺語》,商務印書館,2000年。有刪節(jié))
對于諺語的性質,歷來就有許多說法,諸如:“俚語曰諺。”(《尚書?無逸》某氏傳),“諺,俗語也。”(《禮記?大學》釋文),“諺,俗言也。”(《左傳?隱公十一年》釋文),“諺,傳也?!保ā稄V雅?釋詁》),“諺,俗所傳言也。”(《漢書?五行志》),“諺,直言也?!保ā段男牡颀?書記》)。這些解釋,從不同方面說明了諺語的性質。所謂“俚語曰諺”、“諺,俗語也”、“諺,俗言也”,說明諺語是流行在民間的通俗語句;所謂“諺,傳也”、“諺,俗所傳言也”,說明諺語是一種口耳相授的傳世常言;所謂“諺,直言也”,則是從表達的角度來解釋諺語的,“直言”就是“經言”,“經言”就是“捷言”,說明諺語是一種明快、簡練的語言形式。可見,古人所說的諺語,是指在群眾口語中廣泛流行并世代口耳相傳的通俗而簡練的語言形式。
近世以來,隨著諺語的收集和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人們對諺語的性質有了新的認識,給諺語下了新的定義。多數論著認為諺語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的諺語,包括流傳在人民群眾口頭上的一切俚諺俗語。
可見,廣義的諺語和俗語是一個概念,它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一是為人民群眾所創(chuàng)造、所使用,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二是語句簡單凝練,在結構上具有相對的固定性;三是流傳在群眾的口頭上,具有鮮明的口語性。這三個特點,使諺語既同歌謠區(qū)別開來,又同成語(這里主要指來自書面語的成語)、格言區(qū)別開來。
關于狹義諺語,郭紹虞先生在《諺語的研究》里下過這樣的定義:諺是人的實際經驗之結果,而用美的言詞以表現者,于日常談話可以公然使用,而規(guī)定人的行為之言語。后來許多論著沿用這個說法。近年來,大家對狹義諺語的性質又作了進一步的探討。有的說,諺語是通俗簡練、生動活潑的韻語或短句,它經常以口語的形式,在人民中間廣泛地沿用和流傳,是人民群眾表現實際生活經驗或感受的一種“現成話”;有的說,諺語是人民群眾生活斗爭的經驗總結,是具有傳授經驗和教訓勸戒功能,流傳于人民群眾口頭中的現成話;有的說,凡是為增強語言效果而把屢試不爽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用以喻事明理并在用詞上較為定型的直語常言,就叫做諺語。這些說法,各有側重之點,但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都強調諺語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總結,以傳授經驗為目的。這無疑是正確的。像“老實常在,狡猾常敗”、“只手難遮天上月”、“山高不能壓太陽”以及“莊稼要好,犁深肥飽”、“燕子高飛晴天告,燕子低飛雨天告”等,都是人民群眾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經驗的結晶。人民群眾運用諺語這種形式總結了實踐經驗,同時又通過諺語來傳授這種經驗。
總結以便傳授經驗,是諺語的一個主要性能,但并不是它唯一的性能。諺語還有一個性能,就是傳授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某種認識。這種認識,可以是一種判斷,如“眾人是圣人”、“同行是冤家”、“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壘的”,也可以是一種比較或選擇,如“巧言不如直道,能說不如能行”、“寧吃開眉粥,不吃皺眉飯”、“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有的是贊揚或歌頌,如“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人中有張飛,馬中有烏騅”、“七十二行,種田為王”、“天大地大,農夫為大”;有的是嘲諷或揭露,如“財主門前孝子多”、“玉皇拜財神,有錢大三級”、“地主屬蠅子,見縫就下蛆”,等等。當然,認識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離不開人的實踐,但是,也有一些諺語所反映的認識是和實踐相脫離的,如“天算不由人算”、“老子英雄兒好漢,他爸賣蔥娃賣蒜”、“女子屬羊守空房”等,還有一些是反動統(tǒng)治階級強加的,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好馬不吃回頭草,好女不嫁二夫郎”、“想富想貴不想貧,聽天由命不由人”等。
不論是經驗也好,還是認識也好,都屬于知識的范疇?!冬F代漢語詞典》“知識”條說,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币虼?,我們可以把知識性看作是狹義諺語在內容上的根本特征。換句話說,如果廣義的諺語相當于俗語,那么,從根本上說,狹義的諺語便可以看成是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俗語。我們一般所說的諺語,就是指的這種狹義的諺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語言文字應用
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等都是我們常說...
富陽教研網 - 文章中心 - 成語是漢語的瑰寶(含成語誤用現象辨析)
現代漢語知識講座32----熟語成語慣用語諺語等
2012屆高考語文第一輪教案:第5講 熟語
成語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