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眾星共④之?!?br>【注釋】 ①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說統(tǒng)治者應(yīng)以道德進行統(tǒng)治,即“德治”。
②北辰:北極星。 ③所:處所,位置。 ④共:同“拱”,環(huán)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國君以道德教化來處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著它旋轉(zhuǎn)了?!?br>【現(xiàn)代詮釋】這段話強調(diào)了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而非嚴(yán)刑峻法。因為,政治其實就是管理眾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均為人,故而管理者自身的素質(zhì)、學(xué)養(yǎng)就特別重要。它原是孔子“人治”思想的首要觀點。而人治的好壞,關(guān)鍵在于國君的明暗賢愚。所謂“上明則政平,上暗則政險。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荀子語)而“為政以德”正是“為政在人”的具體落實,于是,加強自我修養(yǎng),不僅是做人的需要,更是“修已以安人、安百姓”的要求。這樣的思想,在今天仍有著很強的指導(dǎo)價值。
【原文】 子曰:“道①之以政,齊②之以刑,民免③而無恥④,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⑤?!?br>【注釋】 ①道:解釋一:通“導(dǎo)”,引導(dǎo);解釋二: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②齊:整治、規(guī)范。 ③免:避免、躲避。 ④恥:羞恥之心。 ⑤格:正,糾正。
【譯文】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dǎo)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dǎo)百姓,使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自覺地守規(guī)矩?!?br>【現(xiàn)代詮釋】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鬃诱J(rèn)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它讓老百姓通過自身修養(yǎng)的提升,由被動的強制性的“他律”,變?yōu)閮?nèi)在的自覺要求(“自律”),最終實現(xiàn)社會的長治久安。正如孟子所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边@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于法制的特點。但也應(yīng)看到:重視民眾道德是應(yīng)該的,但是,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一定程度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原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谄诙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tǒng)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曊f:“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認(rèn)為,治理一個國家,應(yīng)當(dāng)具備三個起碼條件:食、兵、信,這三者是立國的根本??梢哉f,“足食”“足兵”是“民信之矣”的前提和先決條件。但這三者當(dāng)中,信是最重要的。這體現(xiàn)了儒學(xué)的人學(xué)思想。得民信,就是得民心,無往而不勝;失民信,就是失民心,“民無信不立”,一個得不到人民信任百姓擁戴的統(tǒng)治者,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
因此,在“必不得已而去”的特定情況下,三者之中的“足食”“足兵”可以作權(quán)宜的調(diào)整而暫時舍棄,但“民信”則始終要牢牢把握,這是孔子獨具慧眼的政治遠(yuǎn)見。
【原文】子張問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①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堅唬骸昂沃^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弊訌堅唬骸昂沃^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注釋】 ①:屏:同“摒”,摒棄,摒除。
【譯文】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弊訌垎枺骸拔宸N美德是什么?”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yán)而不兇猛?!弊訌堈f:“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們?nèi)プ鰧λ麄冇欣氖拢@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還有什么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yán)而不兇猛嗎?”子張問:“什么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經(jīng)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jiān)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br>【現(xiàn)代詮釋】這是子張向孔子請教為官從政的要領(lǐng)。這里,孔子講了“五美四惡”,這是他政治主張的基本點。簡言之,一是要好仁而不去仁,二是要惠民而不殘民,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民本”思想。好仁者必然惠民,惠民者必然尊五美;不仁者勢必殘民,殘民者必然會有四惡。前者從正面為統(tǒng)治者提供行仁政的規(guī)范,后者從反面指出所應(yīng)力戒的情形,告誡其要自我遏制:目的都是為了贏得民心,贏得天下。力戒“四惡”,即就今天而言,也是完全符合人民利益,是正義的,進步的。
【原文】 子曰:“道①千乘之國②,敬事③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④,使民以時⑤?!?br>【注解】 ①道:一本作“導(dǎo)”,治理。 ②千乘之國:乘(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zhàn)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zhàn)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shù)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屬于中等水平的諸侯國,已經(jīng)不是大國。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tài)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wù)要謹(jǐn)慎專一、兢兢業(yè)業(yè)。 ④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⑤使民以時:時指農(nóng)時。古代百姓以農(nóng)業(yè)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nóng)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yán)謹(jǐn)認(rèn)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jié)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nóng)時”。
【現(xiàn)代詮釋】孔子在本章中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tǒng)治者嚴(yán)肅認(rèn)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wù),恪守信用;節(jié)約用度,愛護官吏;施政應(yīng)立足于百姓,充分考慮人民利益。這些都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而今,人民當(dāng)家作主,政府官員都是人民的公仆了。身為公仆,如果損公肥私,糟蹋民力,甚至反仆為主,欺壓百姓,此為十足的禍國殃民行徑,只能以“蠹蟲”目之而務(wù)必加以徹底地清除了。
【原文】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①,赦小過,舉賢才?!痹唬骸把芍t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②?”
【注釋】 ①先有司:古代負(fù)責(zé)具體事務(wù)的官吏。何晏《論語集解》引王肅說云:“言為政當(dāng)先任有司,而后責(zé)其事。”一說,指自己應(yīng)當(dāng)為手下的各個部門帶頭。 ②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譯文】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問怎樣管理政事??鬃诱f:“先責(zé)成手下負(fù)責(zé)具體事務(wù)的官吏,讓他們各負(fù)其責(zé),原諒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敝俟謫枺骸霸鯓又朗琴t才而把他們選拔出來呢?”孔子說:“選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賢才,別人難道還會埋沒他們嗎?”
【現(xiàn)代詮釋】孔子對仲弓說的三點很有深意。“先有司”就是要做到分工合理,責(zé)任明確,使之各盡其職,責(zé)有所歸,有條不紊。這樣,決策者就可以集中精力宏觀運籌,控制局面?!吧庑∵^”就是要求領(lǐng)導(dǎo)者要胸襟寬闊,能理解人,諒解人,從而激勵下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芭e賢才”就是強調(diào)賢良之臣的輔佐作用,實行任人唯賢的方針。這些原則,無論對于家族管理還是對于國家治理,都堪稱指針。對于“知賢才”的問題,執(zhí)政者能“赦小過”(不以一眚掩大德)也極其重要??v觀古今,大量的人才可能就是被扼殺于所謂“德才兼?zhèn)洹?,實則拘于小節(jié)求全責(zé)備的原則下,對此不可不慎。
【原文】齊景公①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冢汲?,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眨⌒湃缇痪?,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注釋】 ①齊景公:名杵臼,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在位。
②君君:君主像君主。后面的“君”作動詞用。下文的“臣臣”“父父”“子子”與此同。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原文】子路曰:“衛(wèi)君①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②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③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④,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⑤而已矣。”
【注釋】 ①衛(wèi)君:衛(wèi)出公,名輒,衛(wèi)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wèi)靈公驅(qū)逐出國,衛(wèi)靈公死后,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這里,孔子對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②正名:正名分。按:前人對此說法不一,張岱年在《中國古典哲學(xué)概念范疇要論》中說:孔子所謂“正名”,意指確定事物名稱的含義,規(guī)定事物的正確名稱。
③闕:同“缺”,存疑的意思。 ④中(zhòng):得當(dāng)。 ⑤茍:茍且,馬虎。
【譯文】子路(對孔子)說:“假如衛(wèi)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什么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弊勇氛f:“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為什么要正名分呢?”孔子說:“仲由你真鹵莽啊。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存疑的態(tài)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dāng)合理,說話不順當(dāng)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zhí)行就不會得當(dāng)。刑罰不得當(dāng),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一點都不馬虎的?!?br>【現(xiàn)代詮釋】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dāng)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fā)生,孔子認(rèn)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要“正名”,這是孔子“禮”的思想的組成部分?!罢钡木唧w內(nèi)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順”,接下來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孔子的這些主張,以往常被視作對封建倫常的宣揚而遭遇到批評,其實,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將其狹隘化。如果我們加以寬泛的理解,所謂的“正名”,其實是強調(diào)社會群體必須遵循一定的結(jié)構(gòu)秩序。人畢竟生活在群體中,任何個體均以這種群體秩序為生存前提和條件。因之,除了精神自由,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行事準(zhǔn)則,始終是任何社會的必需?!懊敝灾匾驮谟谒侨藗惗Y制的現(xiàn)實載體?!懊本褪且?guī)范,是義務(wù)。試想,假設(shè)做父親的對子女養(yǎng)而不教,或動輒打罵;做兒子的不尊敬、贍養(yǎng)父母,甚至虐待、遺棄父母;當(dāng)醫(yī)生的毫無醫(yī)德,甚至草菅人命;政府官員玩忽職守,甚至以權(quán)謀私……這樣的社會,讓人如何立足生存?
【原文】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①。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缰獮榫y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注釋】 ①其幾也:幾:(jī)將近,接近。一說通“冀”,期望,與下文“不幾乎”不同。此處標(biāo)點也有斷作“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的。
【譯文】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道:“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難,這豈不近乎‘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過:‘我做君主并沒有什么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只在于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于違抗。’如果君主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很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豈不就近乎‘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現(xiàn)代詮釋】對于魯定公的提問,孔子實際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勸告定公,應(yīng)當(dāng)行仁政、禮治,不應(yīng)以國君所說的話無人敢于違抗而感到高興,這是值得注意的。作為在上位的統(tǒng)治者,一個念頭、一句話如果不當(dāng),就有可能導(dǎo)致亡國喪天下的結(jié)局。朱熹《集注》引謝氏語謂:“邦未必興喪也,而興喪之源分于此。然此非識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而一人作主,萬眾齊喑的社會,其實就是專制社會。另外,孔子這同時也精辟地揭示了“防微杜漸”的道理。
【原文】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br>【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年便可以搞出個樣子,三年就一定會有成效。”
【原文】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①矣。誠哉是言也!”
【注釋】 ①勝殘去殺:朱熹《集注》云:“勝殘,化殘暴之人使不為惡也;去殺,謂化民于善,可以不用刑殺也。蓋古有是言而夫子稱之。”
【譯文】 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經(jīng)過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殘暴,廢除刑罰殺戮了。這話真對呀!”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②而后仁?!?br>【注釋】 ①王者:能治國安邦、以德行仁的君王。 ②世:古以三十年為一“世”。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實現(xiàn)仁政?!?br>【原文】子夏為莒父①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br>【注釋】 ①莒(jǔ)父:魯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nèi)。
【譯文】子夏擔(dān)任了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處理政事??鬃诱f:“不要求速成,不要貪求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先說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時間才可以到達理想境界;接著又說,王者治理國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xiàn)仁政。這里強調(diào)的其實是治理國家的長遠(yuǎn)利益與長期效益問題。對于國家治理,尤其是對于施行“德治”與“仁政”者而言,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實現(xiàn)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是一項長期的復(fù)雜工程。要形成良好的社會風(fēng)尚,使民心歸于仁厚,不但需要有安定的社會基礎(chǔ),有很好的文化教育,還需要有長期穩(wěn)定的努力,方始有成。急功近利,是無法達到目的的。當(dāng)今社會,政府對人民作出的保持相關(guān)政策幾十年甚至百年不動搖,正是以上原則的體現(xiàn)。而有些政府官員注重在任時早出多出政績,熱衷于形象工程,顯然是有悖于上述原則的。其后果,輕則造成資源浪費,重則導(dǎo)致破壞政府形象,失去民心,危及社會穩(wěn)定。
【原文】或①謂孔子曰:“子奚②不為政?”子曰:“《書》③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④?!且酁檎?,奚其為為政⑤?”
【注釋】 ①或:有人。不定代詞。 ②奚:疑問詞,相當(dāng)于“為什么”。 ③《書》:指《尚書》。是商周時期政治文告和歷史資料的匯編??鬃舆@里引用的三句,見于偽古文《尚書·君陳》篇。 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講;一作“延及”講。有,助詞,無實義。⑤奚其為為政:其,代詞,指做官。為,是?!盀檎?,參與政治。
【譯文】有人對孔子說:“您為什么不參與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并將這孝悌的道理推廣到國家政治?!@也就是參與政治,為什么非要做官才算是參與政治呢?”
【現(xiàn)代詮釋】這一章反映了孔子兩方面的思想主張。其一,國家政治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資格擔(dān)當(dāng)國家的官職。說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張。其二,孔子從事教育,不僅是為了教授學(xué)生,而且是通過對學(xué)生的教育,間接參與國家政治,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實質(zhì),也是他為政的一種形式。這段話,賦予了“為政”以全新的表現(xiàn)形式與內(nèi)涵:出仕誠然是“為政”,但“為政”卻并不限于出仕一途。即便“處江湖之遠(yuǎn)”,只要能在生活中講求仁、孝,也就是參與政治的一種表現(xiàn)。舉凡能在家孝敬父母、敬愛兄弟者,處理家政井然有序,即通過“修身”而至德與能足以“齊家”,自然也就能進而“治國平天下”。
【原文】哀公①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②:“舉直錯諸枉③,則 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br>【注釋】①哀公:姓姬名蔣,“哀”是其謚號,魯國國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②對曰:《論語》中記載對國君及在上位者問話的回答都用“對曰”,以表示尊敬。
③舉直錯諸枉:舉,選拔。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安排;一說“放置,廢棄”。諸,“之于”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惡。
【譯文】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舉用正直無私的人,把邪惡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舉用邪惡不正的人,把正直無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tǒng)治了。”
【現(xiàn)代詮釋】親君子,遠(yuǎn)小人,這是孔子一貫的主張。在選用人才的問題上仍是如此。薦舉賢才、選賢用能,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選官用吏,唯親是舉,非親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會被選用。孔子的這種用人思想可說在當(dāng)時是一大進步。“任人唯賢”的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珍貴的價值。
同時,還須注意到,這里談的“舉直”“舉枉”的問題,決不僅僅是用人原則問題,還是決定整個社會風(fēng)氣好壞乃至政治成敗的重要因素。倘能“舉直錯諸枉”,將那些剛正不阿,大公無私的賢者(直)加以提拔重用,結(jié)果必然是正氣得以弘揚,邪氣遭到扼制。反之,倘“舉枉錯諸直”,“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邪曲小人大行其道,為所欲為,必然大大污染毒化社會風(fēng)氣,使直者怨,民情憤,整個天下必將陷入混亂之中。
【原文】 季康子①問:“使民敬、忠以勸②,如之何?”子曰:“臨③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br>【注釋】 ①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謚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dāng)時政治上最有權(quán)勢的人。 ②忠以勸:以:連詞,與“而”同。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③臨:對待。
【譯文】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恭敬、忠誠并努力,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tài)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于你;你選拔任用善良的人,又教育那些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現(xiàn)代詮釋】 揣摩一下季康子的想法,他可能以為既然是意在“使”民對自己(當(dāng)政者)“敬、忠以勸”,那自然是將注意力集中于“民”的身上。不料,孔子卻只字不提對百姓的要求,莊、孝慈與舉善而教不能這三者,很顯然都是針對于執(zhí)政者提出的要求。事實上,如果上能以恭莊嚴(yán)肅臨下,其下自知敬其上,在上莊,其在下感以敬,此乃一禮之兩面,亦即一德之所化。在上者若能導(dǎo)民于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則其民自能忠于其上。在上者若能培養(yǎng)扶掖社會之美德,則社會自能以此一分美德報其上??鬃诱撜鞯禄?,主禮治。要而言之,政治即是人道之一端,古今未有外于人道而別有所謂政治者。(錢穆語)這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之德風(fēng),人小之德草”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譯文】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喜好禮儀,那么百姓就容易統(tǒng)治了?!?br>【原文】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①?!痹唬骸叭缢苟押酰俊痹唬骸靶藜阂园舶傩?。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谥T?”
【注釋】 ①安人:使上層人物安樂。下文的“安百姓”是“使老百姓安樂”。 ②?。簱?dān)心,憂慮。
【譯文】子路問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保持嚴(yán)肅恭敬的態(tài)度。”子路說:“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弊勇氛f:“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擔(dān)心難于做到呢!”
【現(xiàn)代詮釋】孔子談?wù)劦乃坪踔皇蔷拥臉?biāo)準(zhǔn)問題,其實也在宣揚其“為政”思想?!岸Y之要在敬,在和。上好禮,能自守以敬,與人以和,在下者化之,宜易使?!保ㄥX穆語)為政,實質(zhì)上是處理人和人的關(guān)系,一己不修,如何安人?人道莫大于能相安,而人之相安,顯然就發(fā)端于自安(修己)。就一家言,一己不修,一家因而不安。推而廣之,在上者不修己,則一國與天下無得安。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國平天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盛推堯舜,而此處說“修己以安百姓”,連堯舜輩至圣先賢猶以為病,可見此道之難,人皆不可不慎。
【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r>【譯文】 孔子說:“對于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我們要求這樣做的用意?!?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思想上有“愛民”的內(nèi)容,但這有前提。他愛的是“順民”,不是“亂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觀點,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當(dāng)然,愚民與愛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因為,民性并非皆明,有智力在中人以下者,如果執(zhí)政者在行政之前,致力于家喻戶曉,“日用力于語言文字,以務(wù)使之知,不惟無效,抑且離析其耳目,蕩惑其心思,而天下從此多故”。不過,這樣的主張,與“啟民智”的方針顯然是背道而馳的。當(dāng)今社會,大力倡導(dǎo)人民當(dāng)家作主,輿論監(jiān)督,而且專門有“知情權(quán)”的訴求,這是我們必須審慎對待的。另有人認(rèn)為,對此句應(yīng)作如下解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奔窗傩照J(rèn)可,就讓他們照著去做;百姓不認(rèn)可,就給他們說明道理。持這種觀點的人認(rèn)為這是孔子倡行樸素民主政治的嘗試。但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rèn)為這樣斷句,不符合古漢語的語法;這樣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現(xiàn)代化了,也與《論語》一書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似有“為尊者諱”之嫌。
【原文】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罢哒病W訋浺哉?,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么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現(xiàn)代詮釋】無論為人還是為官,首在一個“正”字??鬃诱嗡枷胫?,對為官者要求十分嚴(yán)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會歸于正道。
【原文】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br>【譯文】 季康子擔(dān)憂盜賊,向孔子請教??鬃踊卮鹫f:“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br>【原文】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①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②,必偃③?!?br>【注釋】 ①就:趨向,成就。 ②草上之風(fēng):指風(fēng)加之于草。 ③偃:仆,倒。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如何處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使政治趨向清明,這個辦法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fēng),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fēng)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br>【現(xiàn)代詮釋】這一章同樣是孔子談?wù)摓楣購恼馈K匀魂U釋的是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當(dāng)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這就表明了他主張政治道德化的傾向。具體到治理社會問題時也是如此。他沒有讓季康子用嚴(yán)刑峻法去制裁盜竊犯罪,而是主張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那些暴虐的統(tǒng)治者濫行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當(dāng)然,也切不可因些就迷信“德治”的效力。執(zhí)政者自身的清正廉明,并不就能保證其下屬與當(dāng)?shù)匕傩斩汲蔀橹t謙君子。所以,社會真正的長治久安,還是離不開必要的規(guī)范與制度的保證。有張有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是完全符合辯證法的樸素道理,也是一種務(wù)實的態(tài)度。
【原文】子路問政。子曰:“先之①勞之②?!闭堃姊?。曰:“無倦?!?br>【注釋】 ①先之:先,引導(dǎo),先導(dǎo),即教化。之,指老百姓。指為政者身體力行,凡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則。 ②勞之:指為政者親身去干,以自身的“先勞”,帶動老百姓都勤勞地干,雖勤而無怨。 ③益:增加。
【譯文】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鬃诱f:“以身作則,吃苦耐勞?!弊勇氛埱蠖嘀v一點??鬃诱f:“不要懈怠。”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br>【譯文】孔子說:“自身品行端正了,即使不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如果自身不端正,即使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br>【原文】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現(xiàn)代詮釋】俗話說:“正人先正己?!笨鬃铀v的就是這個道理??鬃影选罢怼奔础耙陨碜鲃t”看作是從政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價值的。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與人民之間的關(guān)系,是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對立關(guān)系,孔子尚且提出這種符合人民利益的政治主張;那么,在如今這個人民當(dāng)家作主的民主社會,領(lǐng)導(dǎo)者們在各個方面率先垂范,則更有大力倡導(dǎo)的必要?!捌渖碚?,既是管理成效的保證,也是領(lǐng)導(dǎo)者自身素質(zhì)的體現(xiàn)??蓞⒁姟额仠Y》篇季康子問政章。
【原文】子適衛(wèi),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②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br>【注釋】 ①仆:駕車。 ②庶:眾多,這里指人口眾多。
【譯文】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為他駕車??鬃诱f:“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jīng)夠多了,還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比接姓f:“富了以后又還要做些什么?”孔子說:“教育他們?!?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重化民,這是人所共知的。而在本章里,孔子則同時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主張“先富后教”,這是很值得注意的。對此道理,孟子說得很清楚:“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也與管子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的主張相一致。如今,經(jīng)過幾十年的艱苦摸索,我們最終所確立的“以經(jīng)濟建設(shè)為中心”,以及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基本國策,不正與孔子的上述思想相吻合么?
【原文】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①?”曰:“二②,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釋】 ①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②二:指國家從耕地的收獲中抽取十分之二作為田稅。魯國自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起,不再實行“徹”法,而是以“二”抽稅。
【譯文】魯哀公問有若說:“年成不好,國家用度困難,怎么辦呢?”有若回答說:“為什么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xiàn)在抽十分之二,我還嫌不夠,怎么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么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又怎么會夠呢?”
【現(xiàn)代詮釋】這一章反映了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魯國所征的田稅是十分之二的稅率,即使如此,國家的財政仍然是十分緊張的。這里,有若的觀點是,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徹稅”即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jīng)濟負(fù)擔(dān)。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征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導(dǎo)致民不聊生的后果,國家經(jīng)濟也必將隨之衰退。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jīng)濟思想,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原文】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yuǎn)者來?!?br>【譯文】 葉公問孔子怎樣管理政事??鬃诱f:“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yuǎn)處的人來歸附。”
【原文】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①。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②之,則安之。
【注釋】 ①“不患貧”句:朱熹說:“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②來:通“徠”,招徠,吸引,使其感化歸服。
【譯文】 ……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為,財富分配均勻了,也就無所謂貧窮;國內(nèi)團結(jié)和睦,就不顯得人少勢弱;社會安定了,國家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正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yuǎn)方的人還不歸服,就提倡仁義禮樂道德教化,以招徠他們;遠(yuǎn)方的人已經(jīng)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來。
【現(xiàn)代詮釋】 “近悅遠(yuǎn)來”,是為政者治理國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民對為政者作出斐然政績所表示的無聲贊頌。如果為政清廉,輕徭役,薄賦斂,省刑罰,而是處處為民著想,多做些惠民利民、教民化民的實事,真正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安居樂業(yè)。這樣,政通人和,人民自然愛政愛國,國家又何來傾覆之虞呢?
【原文】 南宮適①問于孔子曰:“羿 ②善射,奡蕩③舟④,俱不得其死然。禹稷⑤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釋】 ①南宮適:適,同“括”,即南容。 ②羿:傳說中夏代有窮國的國君,善于射箭,曾奪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殺。 ③奡(ào):傳說中寒浞的兒子,后來為夏朝中興之主少康所殺。 ④蕩舟:用手推船。傳說中奡力大,善于水戰(zhàn)。 ⑤禹稷:禹,夏朝的開國之君,善于治水,注重發(fā)展農(nóng)業(yè)。稷,傳說是周朝的祖先,又為谷神,教民種植莊稼。
【譯文】南宮適問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戰(zhàn),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應(yīng)怎樣看待這些歷史人物呢)?”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適出去后,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崇道德呀!”
【現(xiàn)代詮釋】孔子是道德主義者,他鄙視武力和權(quán)術(shù),崇尚樸素和道德。南宮適認(rèn)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終??鬃泳驼f他很有道德,是個君子。后代儒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張,要求統(tǒng)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逞力量者,必致窮兵黷武,而終身死國滅,自食其果。
【原文】 ……謹(jǐn)權(quán)量①,審法度②,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③。
【注釋】 ①權(quán)量:權(quán),秤錘。指量輕重的標(biāo)準(zhǔn)。量,斗斛。指量容積的標(biāo)準(zhǔn)。 ②法度:指計量長度的標(biāo)準(zhǔn)。朱熹《集注》云:“禮樂制度皆是也?!?③說:同“悅”,高興。
【譯文】 ……認(rèn)真檢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恢復(fù)廢棄的官職,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謴?fù)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xù)已經(jīng)斷絕了的家族,推舉起用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所應(yīng)重視的是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心悅誠服。
【現(xiàn)代詮釋】此章記述了從堯帝以來歷代先圣先王的遺訓(xùn),孔子對三代以來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說是對《論語》全書中有關(guān)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總結(jié),對后代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力?!都ⅰ分^:“重民,國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喪所以盡哀,重祭所以致敬?!碑?dāng)然,必須指出的是,儒家孔學(xué)的“民主”,是“為民作主”的“人治”,與現(xiàn)代“人民作主”的“法治”是完全兩回事。但是,如何在建立法制社會的過程中,汲取前者的積極因子,以盡量避免現(xiàn)代政治的金錢腐蝕、“道德淪喪”等弊病,還是值得我們認(rèn)真思考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