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豬苓為一寒性有力利尿藥,而有消炎解渴作用,與茯苓、澤瀉、滑石為伍,協(xié)力利尿,復(fù)用阿膠止血潤燥,故此治小便不利、或淋瀝、或出血而渴欲飲水者。
224.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fù)利其小便故也。
解析: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為津液外越,胃中燥也,若與豬苓湯復(fù)利其小便,必使胃益燥而渴益甚,故不可與豬苓湯再利小便,奪其津液。
按:陽明病由于汗出多,胃中燥而渴欲飲水者,為白虎加人參湯證。豬苓湯雖也治渴,但治蓄水不化、小便不利所致的渴,與本條述證正好相反,故不可與之。
225.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解析:脈浮而遲,為表熱里寒之應(yīng)。下利清谷者,里虛寒甚,證屬表里同病,雖有表熱,亦宜先救其里,四逆湯主之。
按:此為太陽病傳里,而轉(zhuǎn)屬太陰病者,陽明與太陰同屬里位,熱實陽證者,即為陽明?。惶摵幾C者,即為太陰病。對照寫來,以示其異,不要以陽明病亦有四逆湯證。
226.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解析:胃中虛冷,而不能食者,復(fù)與之飲,再被水寒,更必噦逆也。
按:此亦虛寒在里的太陰病,雖病位在里,但有陰陽之別。
227.脈浮發(fā)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則衄。
解析:脈浮主表亦主熱,今發(fā)熱無寒,則熱不在表。口干、鼻燥而能食,為熱在里,里雖熱而未實,故脈應(yīng)之??;熱已使口干、鼻燥,故久必衄。
按:發(fā)熱、口鼻干燥,為白虎湯證,早治之或可不衄,遲則必衄,然而宜白虎湯主之。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儂、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解析:太陽病傳里轉(zhuǎn)屬陽明病,太陽證未罷而下之,每致邪熱內(nèi)陷而成結(jié)胸。今外有熱、手足溫,知熱未內(nèi)結(jié),故不結(jié)胸。但下后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因致心中懊儂,邪熱壅于上,故饑不能食,而但頭汗出者,為虛熱炎于上也,宜梔子豉湯主之。
按:心中懊儂、但頭汗出,為大陷胸湯證和梔子豉湯證的共有證候。梔子豉湯證的胸中窒和心中結(jié)痛,與大陷胸湯證的心下硬痛,亦略相似。結(jié)胸者,熱結(jié)于里,則身無大熱,梔子豉湯證,只是虛煩,而外有熱,且陷胸湯證,按之心下硬且痛,而梔子豉湯證,按之虛軟而且不痛,不難鑒別。本條主為示二方證的鑒別法,不結(jié)胸并非費詞。
229.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解析:陽明病雖發(fā)潮熱,但大便不硬而反溏,小便亦自調(diào),知里熱未實甚明。胸脅滿不去者,則柴胡證仍未罷也,故宜與小柴胡湯治之。
按:此亦少陽陽明并病之屬,日人湯本求真于其所著《皇漢醫(yī)學(xué)》書中說“則本條為說明治腸窒扶斯性(腸傷寒)之下痢作用,然以余之實驗,則本方不特限于此病,凡一般之急性、亞急性、慢性胃腸卡答兒,尤以小兒之疫痢、消化不良證等,最有奇效。若效力微弱時,宜加芍藥;有不消化之便、或黏液、黏血便時,宜加大黃;有口舌干、發(fā)熱煩渴等證時,當(dāng)加石膏。蓋余根據(jù)本條及下條之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及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白虎湯諸條,潛心精思,綜合玩索而得之者也”。以上所述頗能發(fā)揮古方之用,有參考價值。胡老之女幼時,患中毒性痢疾,高熱40℃,胡老用大柴胡湯加石膏得速治。又曾以小柴胡湯加石膏,治噤口痢收奇效。以上附此供參考,旨在說,痢疾屬少陽或少陽陽明合病者并非少見。
230.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躍然汗出而解。
解析:陽明病,雖不大便,而舌上見白苔,還未至燥結(jié)成硬可知,況脅下硬滿而嘔,乃柴胡湯證的確徵。此亦少陽初并于陽明,故可與小柴胡湯,清上焦的熱結(jié),胸脅通暢,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大便自調(diào),里和氣運,身當(dāng);然汗出而解也。
按:以上二條,均屬少陽陽明并病,少陽病,不可吐下,故柴胡證在者,仍宜與柴胡湯,此亦定法。
231、232.陽明中風(fēng),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
解析:少陽脈弦,太陽脈浮,陽明脈大。腹都滿,即上下腹俱滿的意思。短氣而腹都滿,為里有水氣。脅下及心痛,指脅下和心下俱痛,為少陽證。久按之氣不通,謂按其脅下和心下稍久,則覺呼吸困難的意思。鼻干屬陽明證。不得汗,即不得汗出,屬太陽證。嗜臥屬少陽證。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為黃疸病。有潮熱,屬陽明證。時時噦、耳前后腫,屬少陽證。由以上的脈和證,可知此為三陽合病而又并發(fā)黃疸證。刺之小差者,謂耳前后腫,經(jīng)過針刺而小差也。外不解者,謂仍不得汗出,其他外證不解也。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則可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無余癥者,則可與麻黃湯;至于黃疸,雖以利小便的方法治之,而終不得尿,腹內(nèi)水氣不消,腹?jié)M有增無減,復(fù)加噦逆者,屬胃氣已敗,故稱不治。
按:此述黃疸并發(fā)腹水,而現(xiàn)三陽交錯互見的重證,治從小柴胡湯,可以理解。但麻黃湯之用,實難理解,其中必有錯簡。
實踐證明,肝硬化腹水而發(fā)黃疸者,或黃疸型肝炎并發(fā)腹水者,預(yù)后多兇,謂為不治,并非虛言。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雖硬不可攻之,當(dāng)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dǎo)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dǎo)。
解析:陽明病,本自汗出,即便微惡寒而表未解,亦宜桂枝湯微汗解之。若復(fù)以麻黃湯發(fā)其汗,則益使津液亡失。汗出多者,小便當(dāng)少,今反自利,此為津液內(nèi)竭,胃中干,故令大便硬,此與熱盛于里的燥結(jié)不同,大便雖硬,亦不可攻之,當(dāng)須使其自欲大便,宜蜜煎導(dǎo)而通之。余如土瓜根和大豬膽汁,亦均可為導(dǎo)。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