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不僅挑戰(zhàn)過詩魔白居易,還挑戰(zhàn)過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當(dāng)然,挑戰(zhàn)李杜不是像挑戰(zhàn)白居易那樣面對面地“斗法”,而是挑戰(zhàn)先賢創(chuàng)造的歷史記錄。因為劉禹錫出生時,李白已經(jīng)故去十年,杜甫也已去世兩年,他們無緣相見。
這回先說說劉禹錫是怎樣挑戰(zhàn)李白的。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正月,唐穆宗李恒崩逝,年僅29歲。16歲的太子李湛在靈柩前即位,3月大赦天下。8月,劉禹錫由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刺史轉(zhuǎn)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中秋前,劉禹錫到了洞庭湖。佳節(jié)游名勝,詩豪焉有無詩之理? 然歷代騷客洞庭之作夥頤,其中不乏詩壇大腕。倘若不能超越前賢,倒不如不寫。
當(dāng)年李白登黃鶴樓,就曾發(fā)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慨嘆,終因不能超越而擱筆。后雖作《金陵登鳳凰臺》與崔詩一較高下,然畢竟不敢攖其鋒芒作《黃鶴樓》。
李白乃天縱英才,素負大名,他所面對的不過是崔顥的一首詩,崔顥又沒有什么大名氣,結(jié)果卻使李白擱筆,足見超越之難。而劉禹錫要面對的則是盛唐詩壇的一號種子李白,且李白關(guān)涉洞庭之作就有十多首。在這十余首洞庭詩中,最著名的是《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那么,劉禹錫會不會也擱筆呢?
逃避?笑話!那還是“詩豪”嗎?那不成“詩耗子”了嗎?劉禹錫出手了,這就是那首著名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首詩用今天的話說就是:
湖水泛出的波光,
和中秋夜的月光兩相融合,
沒有風(fēng)浪的湖面,
好像未曾打磨的銅鏡一樣。
從遠處眺望洞庭君山和湖水的顏色,
好像是白銀盤子里,
盛著一顆青色的田螺。
“遙望洞庭山水色”這句,《全唐詩》等版本作“遙望洞庭山水翠”,誤矣。作者將洞庭湖水比作“白銀盤”,將君山比作“青螺”,明明是“白”“青”兩種顏色,而“遙望洞庭山水翠”只有一種“翠”色,顯然不對。
李詩著意寫君山和湖水,劉詩也著意寫君山和湖水。李詩須“刬卻君山”方“好”,劉詩無須“刬卻君山”亦好。李詩須“平鋪湘水流”,劉詩則湖水業(yè)已平靜。李白筆下是醉漢眼中的洞庭,是酡色的;劉禹錫筆下則是醒哲眼中的洞庭,是銀、青雙色的。李詩的情緒是憤青的,劉詩的情緒是冷靜的。
就寫景的取象比喻來說,劉詩無疑比李詩更為精巧。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弊髡哂梦茨サ你~鏡來比喻無風(fēng)的潭面。這里的“鏡”,指的是銅鏡。鏡子在我國有數(shù)千年歷史,最初的鏡子,是在泥盆中裝上水用來照人。甲骨文的“監(jiān)”,就是一女俯身對著一盆水照見自己容顏的象形。金文將“女”改為“人”(鏡子從女人專用擴大為男女均用),將容顏改為“目”。商代初年開始鑄造銅鏡,“監(jiān)”字便加上了“金”字旁,這就是“鑑”。后來有人覺得“鑑”字筆畫太多,就把“監(jiān)”字下面的“皿”字換成了“金”字,這就是“鑒”。商周時期,銅鑒主要用于貴族,瓦鑒主要用于平民。直到秦朝開始大量鑄造銅鏡,瓦鑒才漸趨消亡。而我們今天用的玻璃鏡子,是明代末期才出現(xiàn)的。
銅鏡鑄成后要經(jīng)過精細打磨才能清晰地照人鑒物,而未經(jīng)打磨的銅鏡,雖然大致平整,但因不夠平滑明亮,只能隱約照物。洞庭湖面,平日里多是波濤洶涌,甚而濁浪排空。中秋時節(jié),湖水清澈,雖“潭面無風(fēng)”,但仍有細微的波痕,明月下無風(fēng)的潭面,遠遠望去很像未經(jīng)打磨的銅鏡。這樣的比喻,不僅貼切,而且準(zhǔn)確,足見詩人思維之縝密。
“湖光秋月兩相和”,寫的是夜初時分的景象。蒼茫的暮靄尚未完全消盡,湖光與月光兩相融和下的無風(fēng)潭面,正如未經(jīng)打磨時照物模糊、光澤暗淡的銅鏡,給人以隱約的朦朧之美。這是多么生動形象的比喻??!
時光漸漸推移,殘余的暮靄完全消盡。月光下的洞庭湖面一片銀白,映襯得君山更加青翠。于是,詩人接連產(chǎn)生了兩個比喻——“白銀盤里一青螺”。洞庭湖中的君山好像白銀盤子里的一枚青螺,美矣哉!
詩人先將洞庭湖水喻為“白銀盤”,再將湖中的君山喻為“青螺”,以銀白的湖水襯托青翠的君山,此乃“繪事后素”之法。
《論語·八佾第三》(第八章):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span>
子夏問孔子的詩,見于《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是周朝衛(wèi)地(今河南淇縣一帶)的一首漢族民歌,描寫齊女莊姜出嫁衛(wèi)莊公時的美貌和盛況。全詩四章,每章七句。這幾句詩在第二章: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莊姜身材又高又苗條(碩人其頎),貌美無比。她的手像柔軟的茅草嫩芽,膚色像凝結(jié)的脂油,脖頸像天牛的幼蟲,牙齒像瓠瓜的白子。寬廣方正的額首像螓蟬的頭,彎彎的雙眉像蠶蛾的觸角,迷人的笑靨好漂亮啊,一雙妙目波光流盼。
今本《詩經(jīng)》沒有“素以為絢兮”這句,很可能是因為傳抄整理者未能讀懂,于是徑刪?!八匾詾榻k兮”不好懂,跟前面幾句似乎毫無關(guān)系,連子夏也不懂,這才向老師請教。
孔子回答說:“繪事后素?!?/p>
“繪事后素”就是“繪事后于素”,“繪事在素之后”?!袄L事”就是彩繪之事,“素”指的是素地,彩繪要在素地之后?!八亍笔腔A(chǔ),沒有“素”的底子,“繪事”就做不好,甚至根本無法進行。莊姜的美,首先在于她自身的美質(zhì),然后才是華麗的盛裝。先有“素”的基礎(chǔ),然后才可“以為絢兮”。
子夏很有慧根,不僅領(lǐng)悟了老師的解說,而且馬上就聯(lián)想到了禮儀和仁義的關(guān)系。于是說:“禮后乎?”那么,禮儀也是要在仁義之后吧?人須先有仁義的內(nèi)質(zhì),然后有外在的禮儀,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禮儀才更有意義。反之,如果沒有仁義之實,徒有禮儀之表,這樣的禮儀也就沒有什么價值了,就是虛偽的做作了。
孔子對子夏的這番話很滿意,因此說道:“啟發(fā)我的人是卜商??!現(xiàn)在就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子夏姓卜名商。后來,孔子果真把《詩經(jīng)》之學(xué)的接力棒傳給了子夏,代代相傳而至毛公,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jīng)》。
就劉禹錫的《望洞庭》來說,如果沒有“白銀盤”似的湖水之“素”,那青螺似的君山也就無法“繪”出了。整個社會的教化也是如此,仁義以為“素”,禮儀以為“繪”,國家的政治才能步入正軌。八百里洞庭,在常人眼里,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但在劉禹錫眼里,不過是“白銀盤里一青螺”而已?!爸拘o為大,芥子納須彌?!敝螄舶睿C朝綱,在別人眼里是至難至大之事,但在劉禹錫看來,只要“繪事后素”,行之以道,亦不過是“白銀盤里一青螺”。
許多鑒賞文章都說《望洞庭》“全詩純?nèi)粚懢啊保瑢崉t不然?!霸娬咧疽病保瑒⒂礤a賦洞庭,其志決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別有一番意義。不惟后二句有政治寓意,前兩句也同樣如此?!昂狻币杂鞒甲?,秋月乃喻明君,“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本贾C和,自然河清海晏,盛世太平。
當(dāng)時,新君李湛即位,又大赦天下,劉禹錫對政治有了一點希望的幻想。但由于自己被貶在外,對朝廷內(nèi)部情況并不了解,就像遠望洞庭的湖光秋月,猶如未磨的銅鏡一樣隱隱約約。
鑒定好詩的主要標(biāo)準(zhǔn)是創(chuàng)新和影響,就這兩點來說,劉詩遠在李詩之上。
唐代的雍陶,是名重一時的詩人,比劉禹錫小17歲,他寫過一首《詠君山》的詩,完全脫胎于劉禹錫的《望洞庭》: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罷,
一螺青髻鑒中心。
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其二),后兩句亦化用劉禹錫的《望洞庭》:
滿川風(fēng)雨獨憑欄,
綰結(jié)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dāng)湖水面,
銀山堆里看青山。
蘇軾,被譽為宋代的“李白”。有一次,宋神宗問身邊的大臣:“我朝蘇軾可以比哪位古人?”有人說:“可比唐朝的李白?!鄙褡谡f:“李白有蘇軾之才,而無蘇軾之學(xué)?!碧K軾也曾頗為自負地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保ā段恼f》)但他在描寫夕陽下風(fēng)平浪靜的海面時,卻創(chuàng)作不出新的比喻,只得變相借用劉禹錫詩句:
斜陽萬里孤鳥沒,
但見碧海磨青銅。
“碧海磨青銅”不就是“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的化身嗎?這首《登州海市》非常有名,蘇軾自己也以為得意之作,曾手書刻石于蓬萊。全詩二十四句,只有這一處比喻,還是借用的;而劉禹錫的《望洞庭》只有短短四句,卻用了三個比喻,且都是原創(chuàng)的。蘇大文豪既然“文如萬斛泉源”滔滔汩汩,為甚卻要在劉禹錫的水缸里舀水喝呢?而且連聲招呼都不打。這正是:
東坡自是大文豪,
文如萬泉汩滔滔。
臨渴掘井無鍬鎬,
夢得缸里舀一瓢。
單就劉禹錫和李白的這兩首洞庭詩而言,劉禹錫可以說是完成了超越,不論是思想境界,還是藝術(shù)手法。對于這樣的挑戰(zhàn)結(jié)果,可能有人不愿接受,這也很正常,因為李白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可能太高了。這就好比體育賽事中的評分項目,評委不可避免地會有印象分一樣。為避免不必要的情緒爭論,我不妨做一個妥協(xié)的結(jié)論:劉禹錫挑戰(zhàn)李白,勢均力敵,戰(zhàn)成平手。
下一回,咱們說說劉禹錫單挑杜甫。
作者為中國出版集團華文出版社編審、客座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欄目主編:王多 編輯:嚴(yán)曉蓉
郵箱:wangd035@jfdaily.com
題圖來源:網(wǎng)絡(lu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