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心學,國學文武之道教化體系中的返本開新之學、文武合一之學、中華太極拳與中華心學融合的躬行之學。
國學文武之道,源自堯、舜、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集大成,由曾子、子思、朱熹、王陽明、張載、王夫之、曾國藩等薪火相傳的“三統(tǒng)”——道統(tǒng)、學統(tǒng)、政統(tǒng),是中國人身心性命的教化體系。
太極心學,乃當今時代,適應(yīng)大眾研幾揣摩心學、氣學、理學與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太極武醫(yī)、太極組場等內(nèi)容融合的學術(shù)體系,內(nèi)容架構(gòu)——三域涵九;心性太極拳,是太極心學體系中,優(yōu)化身心性命的內(nèi)證法要,過河舟筏,見相破相之門徑,武拳文練的工夫(功夫)體系。
心性太極拳,乃太極心學體系下的實修體系,內(nèi)容含心性太極拳、心性太極功、太極組場、太極武醫(yī)、太極道、太極自主管理。
誦讀國學經(jīng)典,詩書起教;錘煉中華武道和太極心學,拳功起修。
太極心學,三域涵九,見相破相、心性為本——起修階段,以心性太極拳和心性太極功為主。每一套心性太極拳的基本功(心性太極功)或某一套拳,均是為了錘煉身心某一方面的全體大用;練出了身體記憶和形成了習慣后,就需要修煉深入的內(nèi)容;前邊修煉的心性太極功、心性太極拳,會融進后面的太極拳拳架中;因此,心性太極拳或功,一般一個階段,修煉一個階段的內(nèi)容,此為“一路得一路刪”,太極拳,拳架、招勢要見相破相;各派之間的也要見相破相;把身體練得全體透空,得意忘形才好;把所有的招勢招法破掉才好。
心性太極拳和心性太極功,分三個進階有序的功夫此第,修煉后一階段內(nèi)容時,前一階段功夫就不用練了;特別重要的是,到了第三階段的心性太極功,則非常簡單,可能就一個勢子或一個發(fā)音就可以了——不過,卻包涵著前面修煉的全部果實在里邊;此外,拳法套路,是相互破相的,哪怕到了階及神明階段了,亦要返過來學初步——是螺旋式上升后、返本開新之后的“返過頭學初步”。
第一部分:總則
一、太極心學內(nèi)容構(gòu)成——三域涵九
第一域,道律身心——心性太極拳、心性太極功、心性太極道,自主管理;
第二域,道以意達——太極組場;
第三域,道濟天下——太極拳身心康養(yǎng)(太極武醫(yī))、智勇歸仁教育(太極心學教育)、商道與政道、健康成功之道。
二、太極心學三個四句教
第一個四句教:何為太極心學
——太極心學,文武合一;三域涵九,復性歸元。
第二個四句教:心性太極拳功的修煉法則
——地水火風,松腰松脊;意在形先,氣遍周身。
第三個四句教:太極心學的宗旨
——效法完人,知心覺性,良知良能,道濟天下。
三、太極心學的五級證道與八論
(一)五級證道
1、資糧道(名、定)
2、加行道(相、經(jīng))
3、見道(心法、安)
4、修道(正知、慮)
5、無修道(如如、得)
(二)八論
1、太極本體論(心性論)
2、陰陽論
3、天地人整體論
4、意識論(心之力)
5、事理不二論(知行合一)
6、氣化論
7、證悟論
8、效法完人論
第二部分:太極心學之門之基:太極禮法
開禮,開蒙之禮,讓人通過“以禮為先,以德為重”,形成理法與拳禮融合,養(yǎng)成形正氣正的習慣,破除無知無識無禮無義的懵懂狀態(tài)。
合禮,嘉之會也,最好的心法和動作形成一個整體,從而讓身心健康水平和智慧水平獲得提升。
太極禮法,亦是太極象形取意拳、抻筋拔骨(前輩傳承的形神莊+太極松腰筑基功+混化法前四勢)的起勢和收勢。
開禮
厚德載物(武者起手禮和《易經(jīng)》義理的合一)
正心誠意(儒家起手工夫與少林五形八法拳之拳禮的融合)
涵養(yǎng)萬物(一字禮、平等禮)
敬天守一(巫醫(yī)古禮、祈雨禮)
天降使命(儒家證悟天命——認知內(nèi)在主人翁的法理)
太極靈通(太極心學的日常禮和手印)
智勇歸仁(儒家工夫的終極目標)
無我無為(道家無為禮)
合禮
返本開新(開合、劃8字、推揉、攏合、提肘前身組成)
中正平和(胸前合十)
一以貫之(體中心上升)
陰陽互濟(兩臂下落)
合道仁興(兩手攏合)
破蒙開智(意點印堂)
收心斂氣(落肘回抽)
守中時中(體內(nèi)意接)
八方來賀(兩手攏合)
九九歸一(逆順揉腹)
無我無極(還原體側(cè))
第三個部分:心性太極拳——三階段12套太極功
第一階段:內(nèi)功筑基——煉己筑基,祛病強身
1、太極四維法:站、坐、行、臥,不離這個,單勢為功,四相法要(有兩種,一種是心性太極拳的太極四維法;一種是推進國學文武之道的過程中,重點傳承先賢已有的四相法要:站:十字架、大字莊、無相掌;坐:正襟危坐、雙盤坐、直腿坐;臥:揉腹臥、混元臥、還陽臥;行:八卦走轉(zhuǎn)、悠悠鶴步、八步趕蟬)。
2、太極五行合一功:共計九勢,入門先學——前邊六勢,練太極拳最基礎(chǔ)的動作姿勢,學會后,有了第一套心性太極拳——太極象形取意拳,這些內(nèi)容,并不需要每天都練;后三勢,則需要每次練拳后必練——簡稱收功三勢:抖麟振氣、內(nèi)推五行、圓轉(zhuǎn)歸一。
3、太極混化法:太極內(nèi)功的基礎(chǔ)的基礎(chǔ),心法修煉第一,每一勢,有2-3種內(nèi)功心法。第一勢和第八勢,動作姿勢一樣,心法不一樣,被譽為天下第一法;第二勢,練太極拳必修的開合手;第三勢,揉球聚能,練摶氣如球(外丹)的能力;第四勢,環(huán)流升降,意氣調(diào)動,在身體和虛空中進行環(huán)流;第五勢,波浪拍打,專門練連綿不斷的“力發(fā)于足,主宰于腰,敷布于手”的功夫,并含松腰松脊秘法;第六勢,托球纏絲,松腰松肩;第七勢,云手撥浪,綜合練法。這其中,前4+第8勢,養(yǎng)為主;第5勢練養(yǎng);第6、7勢為傳說中的纏絲功。
4、太極內(nèi)功筑基法:先學7勢——風起云涌、推揉起落、孔雀開屏、野馬分鬃、扇通背、仙人鶴行、攏合灌頂;再學1勢——圓轉(zhuǎn)勢(圓轉(zhuǎn)勢,是水性松腰太極拳中的母勢,由意氣流通、扭環(huán)旋轉(zhuǎn)、內(nèi)外混融、八門推揉、聚散折疊、左右圓轉(zhuǎn)圓研、左右轉(zhuǎn)掌、左右熊晃膀、左右云手、左右向前穿掌、抱球活莊),由于圓轉(zhuǎn)勢,很多動作是由劃圓構(gòu)成,因此,比較難學,因此,要專門習練。風起云涌的重點是七層混元氣;推揉起落的重點是內(nèi)氣外放外氣內(nèi)收;孔雀開屏含著松脊柱的秘法和獨立守神莊法,野馬分鬃的核心是身體的折疊往復;扇通背是兩種扇通背的綜合四方訓練;仙人鶴行,練身法的平衡和協(xié)調(diào);攏合灌頂,能量往三個丹田集聚。此謂之7+1,練拳之則,至為重要。
第二階段:核心法要——神意主宰,上善若水
1、太極站莊:核心三莊+十三勢丹法莊,動、靜、動靜合一之莊法,拳莊養(yǎng)生之莊法合一。核心三莊:無極莊、川字莊、抱球活莊,此三莊,體現(xiàn)了鮮明的心性太極拳的特點,無極莊,從人心狀態(tài)向道心狀態(tài)的過渡;川字莊,水之川流不息的狀態(tài),含抱一勢(練周身整體)、陰陽勢(重點練翻動扶搖羊角)、三才勢(鉆浪)。太極十三勢丹法莊——無極勢、起勢(太極開禮);第一段——升降莊意守丹田莊頂天立地莊提攜天地莊葉底藏花莊;第二段——三體勢莊氣貼背莊降龍伏虎莊;第三段——運臂捧氣莊;第四段——一字開胯莊、斂氣聚能莊、十三層功夫混元莊、中字莊功;收勢(太極合禮)、無極勢。
2、太極面壁法:面壁蹲墻(練靈動之勁上身的功夫)、面壁推墻(太極拳推手的基本功)、面壁觀墻(收視反聽,神返身中,覺知動靜),均為一勢,疊加學練,三至五年一疊加。
3、太極松腰法:腰不松,上下陰陽不能打通,打拳時,就會始終有僵澀感;松腰松脊,才能貫徹太極拳“脊柱行拳”“腰為主宰”的要義,如是,方能奠定身心健康的基礎(chǔ),有人說,脊柱健康,全身健康,此為至理名言也;此外,太極松腰法是練水性松腰太極拳的基礎(chǔ)功夫。太極松腰法,幾乎獨一無二的太極拳基本功,練精化氣階段的重要功法,內(nèi)容有:太極松腰筑基功(練得熟練后,與中醫(yī)內(nèi)證法要中的形神莊;前期學練的太極混化法的前四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抻筋拔骨法)、太極松腰乾坤手(九勢)、坐式太極松腰旋脊功(動功四勢+靜功一勢,此為動靜合一的功夫)、直腿坐抻筋11勢,最為全面的松腰法要。
第三階段:本具之功——圓覺神明,架虛摸空
1、開智明目太極功:坐式13勢,簡單重復,強化腦力,提升視力,煉神還虛的重要功夫,也是階及神明、證悟本具之前必修的法要。
2、太極摸虛功:磨洗沉潛,生生不息,動作姿勢至為簡單,就一個勢子,確體現(xiàn)了神意氣與形體合一高度合一的過程中,得意忘形,以實就虛,以虛演勢的精要,是太極拳“架虛摸空”階段最重要的練法。
3、太極神明功:心丹學與太極拳“階及神明”功夫的合一,效法完人的思維修;太極神明功,綜合了陳白沙、王陽明、王龍溪等儒門工夫和太極思維精要的功夫,簡單直接,開啟“主人翁惺性否”的重要內(nèi)涵。
4、太極元一功:一個發(fā)音,站、坐、行、臥,均可內(nèi)證體認,錘煉心之本體的重要法門,九九歸一歸太極,心性本體歸無法,無法亦要有法,有法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發(fā)音,發(fā)音內(nèi)外通透,所發(fā)軔和所體察合一,心本體、意本體、意元體,非異非不異,乃成就虛豁靈明、良知本具的本來狀態(tài)。
第四部分:心性太極拳——五套太極拳,見相破相
心性太極拳,按功能、目的、特點來劃分,共計五套太極拳——前四套太極拳,可從任意一套拳學起,四套拳相互之間,見相破相,學任意一套拳,練一段時間(形成身體記憶,錘煉不同的能力),再學新一套太極拳時,要破掉前面學的一套拳所建立的思維和參照——同時,這四套拳的任意一套,都可承始稱終的練下去。第五套拳,從心所欲太極拳,內(nèi)容都是前四套拳+太極內(nèi)功筑基法+太極站莊中的動作構(gòu)成,并在內(nèi)功心法更細致、更隨心所欲一些。
一、太極象形取意拳
太極象形取意拳,每一勢的內(nèi)功心法,法大自然的各種事物而意念造型、以理作意,并奠定化形(練精化氣)的基礎(chǔ),亦是以意氣鼓蕩、抻筋拔骨、對拉拔長為主要特色的拳,亦涵蓋著整個心性太極拳的特點。不含無極勢(兩個)、起勢、收勢,太極象形取意拳,全套共計九路五十四勢。
其中,可先學練八門五錘21勢,這21勢,主要由第二、三、四路組成。
通過八門五錘21勢的學練,可初步體認掤、捋、擠、按、采、挒、肘、靠之太極八法的要義——形意拳化槍為拳,八卦掌化刀為拳,太極拳化錘為拳,因此,太極拳象形取意拳,作為心性太極拳的第一套拳,首先要體會錘法,因此,摟膝栽錘、翻身錘、小七星錘、撇身錘、上步七星錘這五錘,要反復體認,可認知太極拳為什么是錘轉(zhuǎn)化過來的道理之所在。
太極象形取意拳圖譜:
無極勢;起勢——太極開禮
第一路(四勢)——起手描太極、潛龍動龍脊、圓轉(zhuǎn)大混元、神龍游八極;第二路(八勢)——掤勢、捋勢、擠勢、按勢、採勢、挒勢、肘勢、靠勢;第三路(五勢)——摟膝栽錘、翻身錘、小七星錘、撇身錘、上步七星錘;第四路(八勢)——掤勢、捋勢、擠勢、按勢、採勢、挒勢、肘勢、靠勢;第五路(八勢)——左搬攔錘、右搬攔錘、左搬攔錘、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水浪三鼓蕩、右分腳、左分腳;第六路(七勢)——降龍伏虎、彩蓮舞袖、右玉女穿梭、左玉女穿梭、轉(zhuǎn)身上步左玉女穿梭、上步右玉女穿梭、水性攬雀尾;第七路(四勢)——左搬攔錘、右搬攔錘、左搬攔錘、如封似閉;第八路(七勢)——跨步云手、靜定十字手、上下扶搖手、翻動羊角手、開合手、聚散手、龍盤玉柱手:第九路(三勢)——九轉(zhuǎn)煉心、懶龍出海、合太極
收勢——太極合禮;無極勢。
二、身心康養(yǎng)太極拳
身心康養(yǎng)太極拳,簡稱內(nèi)功太極拳,亦稱神意氣太極拳。共十一勢,是從汪永泉、魏樹人所傳的楊鍵候秘傳內(nèi)功太極拳(楊氏太極拳老六路)37勢內(nèi)功心法+中華心學+中醫(yī)內(nèi)導引術(shù)+王氏水性太極拳的心法組場,把抬腿、分腿去掉(有時候,抬腿,從養(yǎng)生的角度來看,氣——能量,會出現(xiàn)一瞬間的斷續(xù)),形成了專注于能量敷布——“氣遍周身不稍滯”的身心康養(yǎng)太極拳。
身心康養(yǎng)太極拳,神意氣(無形無相)與形體(有形有相)組成了一種互生互動,陰陽互濟,每一勢都講求內(nèi)功心法,意領(lǐng)形隨,意在形先。
前輩講:有形有象的招勢招法為陽;無形無象的神意氣為陰。這里,意為陽(火);氣為陰(水氣)。等功夫長進了,則陰陽的屬性就會產(chǎn)生變化,比如,“階及神明”階段的是神為何?神為純陽。
11個勢子,最主要的價值,不是簡化和勢子的減少,而且內(nèi)功心法更精準細微,意氣與形體動作,體現(xiàn)意在先、內(nèi)氣外氣催動形體動作之無中生有、陰陽互濟的特點;練時10分一15分鐘一遍,適合當代人快節(jié)奏的特點,同時,又能把“氣遍周身不稍滯”特點和精要打出來。
這個特點和精要,就是身如鐘鼎、三道氣圈(圈內(nèi)打拳)、種錘前后左右動、內(nèi)氣外氣被意帶動(意到氣動)等等內(nèi)功心法行拳,從而比教容易實現(xiàn)正氣存內(nèi),如此這般,再加上心法就是有意若無意的真意,真意是錘煉心的無上法門,因此,效果就是身心全面獲得健康,練之寧靜、緩慢、舒適無比。
身心康養(yǎng)太極拳圖譜:
無極勢、起勢。
第一路——攬雀尾、單鞭、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第二路——抱虎歸山;第三路——云手;第四路——高探馬;第五路——肘底看錘;第六路——卸步搬攔捶、如封似閉
收勢、無極勢
三、松腰太極拳
松腰太極拳,亦水性松腰太極拳,講求腰為主宰、手長在腰上,共計六路二十二勢。本拳拳架擷取了武當六脈太極拳之如意太極拳、如是太極拳、楊氏秘傳內(nèi)功太極拳、王氏水性太極拳的精要,以松腰松脊松揉身體為大地,以意念造型中大自然的各種水的意念為水火既濟之功,從而形成了一套上善若水的太極拳架。
古人言,“腰為主宰”,在太極拳經(jīng)典文獻中,有關(guān)松腰的論述有許多,如“腰為驅(qū)使”、“源動腰脊轉(zhuǎn)股肱”、“刻意留心在腰間”“訣竅以兩腰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為上下體之關(guān)鍵樞紐?!钡?。
在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先生口述、陳微明先生筆述的《太極拳術(shù)十要》中,松腰是作為很重要的一要點來闡述的:“要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兩足有力,下盤穩(wěn)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zhuǎn)動,故曰,命義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span>
水性松腰太極拳,意念和動作,都是從腰發(fā)出來的,手長在腰上,意也是從腰上出來的,因此,松腰效果明顯。
水性松腰太極拳圖譜:
無極勢、起勢;第一路——圓轉(zhuǎn)勢(母勢)、攬雀尾、單鞭;第二路——云手、玉女穿梭;第三路——童子抱劍、太極邊球、打虎勢、手揮琵琶;第四路——倒攆猴、斜飛勢、提手上勢、白鶴亮翅、左右摟膝拗步;第五路——肘底看錘、野馬分鬃、雙峰貫耳、抱虎歸山;第六路——搬攔捶、如封似閉、十字手合太極、水勢(因緣勢);收勢、無極勢。
四、開智明目太極拳
開智明目太極拳,是太極心學體系中,以強化上中下三個丹田的能量儲存度,增視明目,擴張腦血管,內(nèi)斂神氣,內(nèi)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之本具功能的功夫,具動靜、快慢、站行、拳功一體的特點,講究單勢重復和單勢相連共濟、神意氣和形體互生、練悟與養(yǎng)身互根、眼觀六路與耳聽八方互資、音聲引氣和身法步功架互融,是開發(fā)超常智慧為主的武拳文練拳、能量儲存拳、精神專一拳。
開智明目太極拳——神意主宰之拳,內(nèi)證為本,練的內(nèi)容比較全面,含單勢重復的功和動作連綿不斷的拳法,主要招式和心法,是在擷取楊健候秘傳內(nèi)功太極拳、武當如意太極拳、如是太極拳、程式八卦掌內(nèi)功、北派短打、陳氏心意混元太極拳、道家天仙派和混元道祖派、中醫(yī)內(nèi)證導引術(shù)和體察術(shù)等功夫精華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時代發(fā)展之需而編創(chuàng)。
不含無極勢、起勢和收勢,開智明目太極拳共九路56勢;初學者,先學練其中精要內(nèi)容10勢;進而,在學中級階段的研幾揣摩再學練19勢,共計29勢(第一、二路、五、六、七、八、九路);之后,再學練三、四路 。
開智明目太極拳圖譜:
無極勢,起勢;第一路(五勢)——攬扎衣、左右逢源、化綿掌、剛?cè)崴闹卣啤⑷h(huán)套月;第二路(四勢)——金剛搗碓、單鞭、托球纏絲、摩云翻掌;第三路(八勢)——右龍飛鳳舞、右龍形刁手、右三體勢觀指、左龍形刁手、左三體式觀指、退步右三體式觀指、魚化龍舞、左龍飛鳳舞;第四路(五勢)——左伏虎勢、右伏虎勢、烏龍擺尾、摟膝指襠錘、上步搬攔捶;第五路(十勢)——左隨波逐流、三閃躲、右隨波逐流、右托球升降(開合內(nèi)觀)、內(nèi)外通透,專一心念、左托球升降(開合內(nèi)觀)、活步云手、連環(huán)勢(三勢聯(lián)動)、金雞抖翎;第六路(五勢)——撫琴聽音、左右搖帶脈、捻掌敷目、左混元纏絲脫勢、右混元纏絲脫扣勢;第七路(六勢)——五重混融、展推運目勢、意氣流通勢、抱臂通身、靜定十字手、掤掌開合五手;第八路(六勢)——天河引、意氣流通勢、抱臂通身、靜定十字手、托壓看天、天河引;第九路(三勢)——粘黏手、揉轉(zhuǎn)丹球、合太極;收勢;無極勢。
(精要10勢口訣:眼觀六路起手勢、剛?cè)崴闹貏屿o間、帶脈轉(zhuǎn)動看左右、捻手敷面眼耳功、展推運目三重看、意氣流通中復中、抱臂通身身心通、靜定十字看遠方、托壓看天要對拉、合太極十方開合。)
五、從心所欲太極拳
從心所欲太極拳,綜合前面4套拳及太極內(nèi)功筑基法(7+1)、十三勢丹法莊、川字莊而形成的一套拳,共計16勢。一路得一路刪,見相破相,依然通過相來立基,同時,也是通過功夫體會“得其一,萬法畢”的一種錘煉。
預備勢——無極莊(組場)、開太極(十三勢丹法莊前三勢)、起勢(松腰太極拳);第一路——圓轉(zhuǎn)勢(松腰太極拳);第二路——攬雀尾(松腰太極拳)、單鞭(松腰太極拳);第三路——風起云涌(內(nèi)功修煉法中的一勢+推揉)、連環(huán)勢(開智明目太極拳)、扇通背(太極內(nèi)功修煉法7+1);第四路——左右打虎勢(開智明目太極拳)、騰挪輾轉(zhuǎn)搬攔錘(開智明目太極拳+松腰太極拳);第五路——如封似閉(太極象形取意拳)、云手(象形+內(nèi)功太極拳)、高探馬(內(nèi)功太極拳);第六路——金剛搗碓(開智明目太極拳)、肘底看錘(松腰太極拳);第七路——野馬分鬃(松腰太極拳);第八路——水性十字手(松腰)、水勢(松腰太極拳)。
結(jié)束勢——合太極(川字莊三勢)、收勢(松腰太極拳)、無極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