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24摘于館藏《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理念的歷史傳承》
光明網 2022-7-24 2024-11-13進一步編輯完善
“中和”是中國古代圣人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個人修行的心法,讓個人深入心源,格致誠正,開顯道心。
中華文明注重以“中和”文化修煉人與自心和諧,并用以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互鑒;以“中和”的博大包容,融匯天下、聚合四方,鞏固中華民族的“大一統(tǒng)”格局。
一.從個人修身養(yǎng)性來看。“中”(心得:“中”,內也,我們內在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一塵不染的,是“虛靈明覺”的。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這是從行持上來講“中”,在根塵相觸時,能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被喜怒哀樂的念頭所染,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心不隨境轉,念起即覺,照而無染。)
“和”(心得: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本心發(fā)用要“中節(jié)之和”, 要有節(jié)度,要順道而行,要中道、時中,強調處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 這樣先讓個人身心和諧,進而強調不同對象彼此相應無礙、達到和諧、和睦、和合。
二.從人與人、人與社會來看。春秋時期,孔子在前人“中和”觀念基礎上,述古而開新,明確提出“禮之用,和為貴”??鬃舆€提出“和而不同”,主張吸納不同意見,倡導對立雙方協(xié)調統(tǒng)一,避免極端。簡言之,就是求中、求和。推崇“中和”,并以此作為修身行世之道和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內容,對個人身心和諧、對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國家維系內部團結、穩(wěn)定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從人與自然來看。“中和”理念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關系上,強調“天人合一”。在中國古代哲人眼中,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隸,而是大自然的朋友,因而人要參與大自然化育萬物的活動,和宇宙萬物處在一種協(xié)調、親密的關系中,力戒逆天違道、為所欲為。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認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與天地精神往來”。宋代張載的“民胞物與”之說,明代王陽明的“一體之仁”之說,都集中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這種理念的深刻影響下,中國人崇尚“不違天時”、“敬天順民”、“關愛百姓”。從先秦開始,中國古代思想家闡述社會和國家的理想形態(tài)及其根據,大多著眼于為人之理,成人之道,修齊治平,這為“大一統(tǒng)”國家的社會治理提供了豐富的政治智慧和思想道德資源。
四.從民族團結來看。中國各民族團結融合,正是“和為貴”理念在民族關系上的生動體現(xiàn)。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鞏固統(tǒng)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為了增進和鞏固漢族與兄弟民族的團結,中國歷史上多有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和親”之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就是這樣的歷史佳話。到了清代,特別是康雍乾時期的幾代帝王,接受并吸納“中和”理念。
五.“協(xié)和萬邦”的天下觀,蘊涵“和氣”、氤氳“和風”,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渡袝虻洹分兄v,“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這里所說的堯之“德”,是要讓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再協(xié)調百姓,也就是協(xié)調各個家族之間的關系,以實現(xiàn)社會和睦;社會和睦之后再協(xié)調各邦國的利益,讓各邦國都能夠和諧合作。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xié)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chuàng)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
翻開中華民族幾千年恢弘歷史,“中和”、“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和衷共濟”、“和為貴”、“協(xié)和萬邦”等,都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歷史基因。正是這種圓融而不狹隘、通達而不封閉的博大包容,使中華文明得以“天下歸心”,并且在交融互鑒、兼收并蓄中不斷發(fā)展和豐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