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方大 師胡希怒先生醫(yī)案解析6
(六)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胡老講述醫(yī)案
1972年曾治一中年婦女,體豐,腹大形似腹水,而詳查無腹水,因脹滿不能食,已多年不愈,其脈沉細,舌苔薄白潤。
脈沉細,舌苔薄白潤;里虛家,太陰病。脹滿不能食,胃虛家。
綜合分析:太陰里虛家,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為方證。
乃與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連服10余劑即愈,為效之速,出乎意料,附此以供參考。
㈦?yún)擒镙菧?br>
李某,女性,43歲。
頭痛嘔吐已六七年,近2年來視物模糊,到處求醫(yī),診斷為青光眼,而服中西藥罔數(shù)。
近1個月左眼失明,專程來京求治。
現(xiàn)癥見: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頭痛如裂,伴嘔吐、目干澀、心中發(fā)熱、手足心熱、口斡不欲飲,舌苔薄白,脈弦細。
脈弦細,心中發(fā)熱,手足心熱,目干澀,上熱。舌苔薄白,口斡不欲飲,頭痛如裂,嘔吐,寒飲上犯。頭痛、嘔吐六七年,目干澀,口斡不欲飲,血虛水盛。
綜合分析:證屬上熱下寒、血虛水盛,為半表半里陰合太陰證,治以和解半表半里,清上熱,除下寒,養(yǎng)血利水,與柴胡桂姜合當歸芍藥散吳茱萸湯。
處方:
吳茱萸l0g,黨參10g,斡姜6g,大棗4枚,柴胡12g,黃芩10g,桂枝10g,天花粉12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10g,澤瀉18g,生龍骨(同煎)15g,生牡蠣(同煎>15g,茯苓12g,蒼術10g,炙甘草6g。
結果:上方服3劑,諸癥即見好轉,連服21劑,視物漸清,治療2個月未易一藥,左眼視物清晰,頭痛等癥也消失。
(八)旋復代赭湯方
白某,男性.48歲,1965年1月17曰初診。
胃脘痛脹、心下堵悶已3年,經(jīng)檢查診為“十二指腸潰瘍” “胃下垂”,經(jīng)多治不效?,F(xiàn)癥見:噫氣,嘔吐,口干不思飲,舌苔白膩,脈沉弦細。
脈沉弦細,舌苔白膩,口干不思飲,太陰里虛家。噫氣、嘔吐,胃虛水飲上犯。
綜合分析:為胃虛有飲,故以益胃化飲治之,與旋覆代赭湯加味。
處方:
旋覆花(包煎)10g,代赭石10g,黨參l0g,生姜15g,炙甘草6g,半夏15g,大棗4枚,烏賊骨15g,川貝母l0g。
結果:服3劑知,6劑諸癥減輕。
㈨芍藥甘草湯方
劉某,男性,50歲,1968年9月21曰初診。
前陰抽痛,伴經(jīng)常胃脘痛半年,經(jīng)補腎養(yǎng)肝等法治療不效,經(jīng)友人介紹來會診。舌苔薄白,脈沉細弦。
脈沉細弦,胃脘痛,里虛寒痛。前陰抽痛,津虛筋肌失養(yǎng)。
綜合分析:證屬里虛、津血虛而筋脈失養(yǎng),為芍藥甘草湯的適應證。
處方:
白芍18g,炙甘草18g。
結果:服3劑前陰抽痛好轉,服6劑諸癥已。
經(jīng)方大 師胡希怒先生醫(yī)案解析7
五少陰?。ū黻幾C)醫(yī)案
(一)麻黃附子細辛湯
唐某,女性,40歲,1980年1月19曰初診。
1979年3月出現(xiàn)哮喘,經(jīng)中西蔡治療不緩解。前醫(yī)以三陽合病用大柴胡湯加生石膏加減,服38劑無效。
近癥見:白天無咳喘,但有鼻塞流涕、頭痛、背惡寒、但欲白寐,晚上胸悶喘息、喉中痰鳴、吐少量痰,口干不思飲,大便干,脈沉弦細,舌苔白根膩。西醫(yī)診斷:支氣管哮喘。
背惡寒,頭痛,鼻塞流涕,表證。脈弦細,但欲寐,少陰病。晚上胸悶、喘息、喉中痰鳴、吐少量白痰、脈沉,舌苔白根膩,里有痰飲證。口斡不思飲,大便斡,津虛飲停。
綜合分析:少陰表證挾飲。治以溫陽解表、祛寒化飲,與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6g,細辛6g,炮附子(先煎)6g。結果:上藥服3劑,鼻塞明顯好轉,頭痛減。增加附子用量,經(jīng)服2個多月,喘平。經(jīng)追訪3年未見復發(fā)。
㈡桂枝加附子湯方
任某,女,33歲,1966年3月25曰初診。曾因腰背痛在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脊椎骨質增生”。
近癥見:頭暈、頭痛、目脹,下肢關節(jié)脹痛,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惡寒,舌質淡,舌苔白,脈沉細。
惡寒,易汗出,頭痛,中風證。下肢關節(jié)脹疼,手麻,脈沉細,舌質淡,舌苔白,四肢逆冷,乏力,陰虛寒證。頭暈、目脹,表不解、氣上沖,桂枝證。
綜合分析:證屬在表之陰證,為桂枝加附子湯方證。
處方:
桂枝l0g,白芍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棗4枚,制附片(先煎> l0g。
結果:上藥服3劑,痛減,四肢逆冷好轉。服1個月后全身癥狀好轉。
㈢甘草附子湯方
任某,女,33歲,1966年3月25曰初診。
八九年來腰背疼痛,經(jīng)X 線相片確診為“脊椎骨質增生、椎間盤退行性改變”。
近癥見:常有頭昏頭痛、目脹、下肢關節(jié)痛、手麻木、全身無力、四肢逆冷,舌苔白潤,脈沉細。
頭痛,頭昏,目脹,邪在表氣上沖證。四肢逆冷,全身無力,陰虛寒證。脈沉細,下肢關節(jié)痛、手麻木,寒濕。
綜合分析:此屬少陰挾濕痹痛,治以溫化寒濕,與甘草附子湯加芍藥大棗。
處方:
桂枝l0g,白芍l0g,生姜l0g,大棗4枚,炙甘草6g,蒼術l0g,炮附子(先煎)12g。
結果:上藥服6劑,腰痛稍減,他癥無變化。上方加茯苓12g繼服。1周后痛麻皆減,繼服原方。
4月15曰來診時,痛麻已不明顯,天氣變化時也不加重。
按:臨床痹癥多長期不愈,往往有血虛血瘀,故加芍藥補血活血,以利于通痹活絡。臨床桂枝湯加茯苓白術附子更為常用。
㈣真武法方
陳某,男性,41歲,1966年2月8曰初診。
頭暈、左肩背痛3個月余,經(jīng)X ,線攝片提示第6頸椎增生。
近癥見:頭暈,心悸,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夜尿較頻,舌苔白根膩,脈沉滑。
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表證。脈沉滑、舌苔白根膩,頭暈,心悸,夜尿頻,里虛家夾飲。
綜合分析:此屬少陰太陰合病,寒濕痹阻,陽虛水氣上犯,為真武湯方證。
處方:
茯苓12g,白芍10g,生姜l0g,白術10g,炮附子(先煎)6g。
結果:上藥服3劑,頭暈減,他癥變化不明顯。前方加桂枝l0g,炙甘草10g,增炮附子為10g。服1周,肩背痛減。繼漸增附子用量至15g,服2個月諸癥皆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