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和飲都是津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不僅是指咳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jīng)絡(luò)等組織中的痰液,臨床上可通過其所表現(xiàn)的證候來確定,這種痰稱為"無形之痰".
飲,即水液停留于人體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癥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金匱要略》即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區(qū)分。
痰飲的形成痰飲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所傷及七情內(nèi)傷等,使肺、脾、腎及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液停滯而成。肺、脾、腎及三焦與津液代謝關(guān)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調(diào)水道,敷布津液;脾主運化水液,腎陽主水液蒸化;三焦為水液通調(diào)之道路。故肺、脾、腎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濕而生痰。痰飲形成后,飲多留積于腸胃、胸脅及肌膚,而痰則隨氣之升降流行,內(nèi)而臟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種病證,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痰飲的病證特點痰飲形成之后,由于停滯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亦不一樣,阻滯于經(jīng)脈,可影響氣血運行和經(jīng)絡(luò)的生理功能。停滯于臟腑,則可影響臟腑的功能和氣機升降。
痰的病證特點痰滯在肺,可見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暢,而見胸悶心悸;痰迷心竅,則可見神昏,癡呆;痰火擾心,則發(fā)為癲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見惡心,嘔吐,胃脘痞滿;痰在經(jīng)絡(luò)筋骨,則可致瘰疬痰核,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陰疽流注等;痰濁上犯于頭,可見眩暈,昏冒;痰氣凝結(jié)咽喉,則可出現(xiàn)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癥。
飲的病證特點飲在腸間,則腸鳴瀝瀝有聲;飲在胸脅,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飲在胸隔,則胸悶,咳喘,不能平臥,其形如腫;飲溢肌膚,則見肌膚水腫,無汗,身體疼重。
中醫(yī)認識痰飲病證,除根據(jù)臨床病證特點外,還常結(jié)合舌苔滑膩,脈滑或弦等全面綜合分析,以進行判斷。
痰飲治療的辨證論治
痰飲
【證見】 形體消瘦,胸脘脹滿,納呆嘔吐,胃中振水音或腸鳴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頭昏目眩,心悸氣短。舌苔白潤,脈弦滑。
【治法】 溫陽化飲。
【方藥】
主方茯桂術(shù)甘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術(shù)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豬苓15克、澤瀉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吳茱萸9克、肉桂6克。飲郁化熱者,可改用己椒藶黃丸(張仲景《金匱要略》)。
懸飲
【證見】 病側(cè)脅間脹滿刺痛,轉(zhuǎn)側(cè)及咳唾尤甚,氣短息促。舌苔白,脈沉弦。
【治法】 宣利逐飲。
【方藥】
1.主方柴枳半夏湯(李梃《醫(yī)學(xué)入門》)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柴胡12克,黃芩10克,枳實12克,法半夏12克,瓜蔞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藶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大棗5枚。水煎服。
2.單方驗方懸飲湯(賈河先等《百病良方》)
處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蔞、葶藶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蘇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2劑。
支飲
【證見】 咳逆喘滿不得臥,痰吐白沫量多,顏面浮腫。舌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 溫肺化飲。
【方藥】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茯苓18克,干姜10克,細辛5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北杏仁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單方驗方支飲湯(袁桂生驗方)
處方:麻黃1.2克,桂枝1.2克,干姜1.5克,北細辛1.2克,生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5克,瓜蔞仁9克,干薤白9克(白酒洗),法半夏9克。水煎服。
溢飲
【證見】 四肢沉重或關(guān)節(jié)重,甚則微腫,惡寒,無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悶,干嘔,口不渴。舌苔白,脈弦緊。
【治法】 發(fā)表化飲。
【方藥】
主方小青龍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麻黃10克,桂枝12克,北杏仁12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細辛5克,法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白芍12克,紫菀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肢體浮腫明顯者,加豬苓15克、澤瀉12克。內(nèi)有郁熱者,加石膏30克。
痰飲治療的其他療法
中醫(yī)認識痰飲病證,除根據(jù)臨床病證特點外,還常結(jié)合舌苔滑膩,脈滑或弦等全面綜合分析,以進行判斷。
痰飲治療的辨證論治
痰飲【證見】 形體消瘦,胸脘脹滿,納呆嘔吐,胃中振水音或腸鳴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頭昏目眩,心悸氣短。舌苔白潤,脈弦滑。
【治法】 溫陽化飲。
【方藥】
主方茯桂術(shù)甘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術(shù)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豬苓15克、澤瀉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吳茱萸9克、肉桂6克。飲郁化熱者,可改用己椒藶黃丸(張仲景《金匱要略》)。
懸飲【證見】 病側(cè)脅間脹滿刺痛,轉(zhuǎn)側(cè)及咳唾尤甚,氣短息促。舌苔白,脈沉弦。
【治法】 宣利逐飲。
【方藥】
1.主方柴枳半夏湯(李梃《醫(yī)學(xué)入門》)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柴胡12克,黃芩10克,枳實12克,法半夏12克,瓜蔞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藶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大棗5枚。水煎服。
2.單方驗方懸飲湯(賈河先等《百病良方》)
處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蔞、葶藶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蘇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2劑。
支飲【證見】 咳逆喘滿不得臥,痰吐白沫量多,顏面浮腫。舌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 溫肺化飲。
【方藥】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茯苓18克,干姜10克,細辛5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北杏仁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單方驗方支飲湯(袁桂生驗方)
處方:麻黃1.2克,桂枝1.2克,干姜1.5克,北細辛1.2克,生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5克,瓜蔞仁9克,干薤白9克(白酒洗),法半夏9克。水煎服。
溢飲【證見】 四肢沉重或關(guān)節(jié)重,甚則微腫,惡寒,無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悶,干嘔,口不渴。舌苔白,脈弦緊。
痰飲治療的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痰飲壅肺:針刺可選定喘、風(fēng)門、肺俞、合谷、中脘、豐隆等穴。耳針可取肺、腎、腎上腺、交感、定喘等穴。
(2)痰飲凌心:針刺可選內(nèi)關(guān)、間使、少府、中脘、足三里以培補心脾。
(3)痰濕中阻:針刺可取中脘、內(nèi)關(guān)、足三里、豐隆、隱白、三陰交、脾俞、胃俞等以健脾化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