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漢三國晉南北朝 “左司空”刻石 約西漢元狩六年(前117)刻??淌谂d平市茂陵博物館(霍去病墓)。“左司空”三字刻于一不規(guī)則石材平面之側(cè),二行,“左”字在右居中,“司空”二字居左,上下刻。篆書,字框邊長22厘米。筆畫渾潤道勁,具有樸拙、粗豪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白笏究铡睘楣倜?div id="fbwnfa5u" class='imgcenter'>
“平原樂陵宿伯 牙 霍巨孟”刻石 約西漢元狩六年(前117)刻??淌谂d平市茂陵博物館(霍去病墓)。此十字刻于一不大規(guī)則的長條形石材平面下端,前七字單行豎書,末三字左行橫書,作“上”形。隸書,字框高64厘米,下寬16.5厘米,字高闊約7厘米。筆法勁健雄放,渾厚樸拙,單純自然,無波磔。“平原樂陵”為郡縣名,“宿伯 牙 霍巨孟”為二人姓名。 黃腸石刻字 東漢永建三年(128)刻。出土于洛陽,具體時間、地點不詳,1940年入藏西安碑林。共二石,其一長62厘米,寬36厘米,高77厘米,上刻“尹任石廣三尺,寬尺五寸,長二尺七寸。第廿六。永建三年四月省?!绷硪婚L48厘米,寬33厘米,高77厘米,上刻“費孫石廣三尺,寬二尺,長二尺七寸。第十。永建三年四月省?!贝藶辄S腸石刻字。黃腸石為當(dāng)時墓葬中圍在槨外四周的石塊。此二石刻字顯為同一人未經(jīng)書寫而直接用刀刻于石塊上的。尺法不拘繩尺,生動有力,別具風(fēng)格。這種書體后人稱之為草隸?,F(xiàn)存西安碑林博物館。與此二石同時入藏的還有東漢陽嘉元年(132)“許伯石”及年代不明的“□丙石”。 蒼頡廟碑 東漢延熹五年(162)刻,原立于白水縣史官村蒼頡廟,1975年入藏西安碑林。豎形、尖首,有圓形穿。穿距頂60厘米,直徑13厘米。碑高147厘米,寬79厘米。據(jù)載,碑陽、碑陰及碑兩側(cè)均刻文字。因歲久時遠(yuǎn),字多泐滅。碑陽存字較多,隸書,二十四行,行字?jǐn)?shù)不明。蒼頡相傳是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chuàng)始人,此碑是為紀(jì)念蒼頡而立的。現(xiàn)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仙人唐公房碑 東漢(25—220)刻。原立城固縣許家廟鎮(zhèn)唐仙館小學(xué)內(nèi)。豎形,圓首,高202厘米、寬67厘米、厚18厘米,碑首、身一體。碑額篆書“仙人唐公之碑”六字,碑陽隸書十七行,行三十一字,記述唐公房在王莽居攝二年(7)成仙,漢中太守郭芝倡議捐錢為其參廟并立石紀(jì)念之事。碑陰隸書,十五行,行九至十二字不等??叹桢X者銜名。此碑造形獨特,上有暈,下有穿,為研究碑刻發(fā)展演變上程提供了重要資料。現(xiàn)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周易》殘石 東漢光和六年(183)刻,因寸是熹平四年倡儀刻的,故又稱《熹平石經(jīng)》,民國年間出土于河南洛陽附近,后經(jīng)于右任從古董商手中購得,建國后入藏西安碑林。石至不規(guī)則形狀,高約33厘米,寬62厘米,兩面刻字,各刻《周易》一段。正面二十七行,共二百六十四字??獭段难浴泛汀墩f卦》;背面二十一行。共一百九十一字,刻《家人》至《歸妹》,兩面共計四百五十字。均為隸書,相傳為漢代擎名書法家蔡邕書。是國內(nèi)所存漢石經(jīng)殘石中字?jǐn)?shù)最多的一塊。此殘石字?jǐn)?shù)不多,卻保存了我國《周易》的最早文句,可供校正五經(jīng)文字時參考。書法方挺嚴(yán)整,為漢隸的典范?,F(xiàn)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曹全碑 東漢中平二年(185)刻,明萬歷刃出土于郃陽縣故城(今莘里村),后移存郃陽縣孔廟。豎方形,無額。高272厘米,寬95厘米。隸書,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文記述享氏家族世系、官職等,其中并記東漢末年張角領(lǐng)導(dǎo)的黃巾起義,波及陜西地區(qū),郃陽縣民郭家等起而響應(yīng)之事。此碑書法工整精細(xì),清秀俊美,筆墨和暢,是我國現(xiàn)存漢碑中素負(fù)盛名的碑石之一。碑陰的書法與碑陽不同,質(zhì)樸直率,草草不經(jīng),錯綜變化,妙趣橫生,絕無刻意求工之氣,在漢隸中別具一格。此碑初出土?xí)r完好無損,若似新刻。明代地震時斷為上下兩截?,F(xiàn)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三體石經(jīng)”殘石 魏正始二年(241)刻,1957年6月于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出土。為一不規(guī)則四方形殘石,殘高38.3厘米,寬30厘米。兩面刻。正面刻《尚書·梓材》篇,余文十行,共三十四字,下部刻有“始二年”、“第十”、“七”等字;背面刻有《春秋》,余文十行,共五十字。兩面均為古、篆書、隸書三種書體。漢末魏初,古文經(jīng)學(xué)盛行,《熹平石經(jīng)》是今文經(jīng),魏正始年間又刻古文經(jīng)。每字三體,先古文,次篆書,再隸書,因此稱為“三體石經(jīng)”。此殘石對研究我國文字與書體的變化甚有價值?,F(xiàn)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夫人天水趙氏碑 西晉泰始四年(268)刻。出土?xí)r間地點不詳。碑為尖首,身首一體,高僅27厘米,寬10厘米,額部刻減底雙獸,碑身兩側(cè)各刻一供養(yǎng)人。碑中部刻字二行,右行為“夫人天水趙氏”六字,左行為“泰始四年七月三日造”九字。隸體。書法秀麗,為記墓刻石,被認(rèn)為是石刻墓志的早期形態(tài)。現(xiàn)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菅氏夫人墓碑 西晉永平元年(291)刻。1930年出土于洛陽北門外后坑村,建國前為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碑為圓首,上刻三條弧形暈線,邊暈下端刻有簡單的蟠螭紋。碑額隸書“晉待詔中郎將徐君夫人營氏之墓碑”十五字,碑文隸書,碑陽、碑陰文字相連。碑陽十一行,行十六字,刻正文;碑陰七行,行十字,刻頌辭,文氣類似后來的石刻墓志?;蛞灾疄楸文怪?。蓋當(dāng)時朝廷嚴(yán)禁立碑,于是有制作小型墓碑埋于墓中之事。此菅氏夫人墓碑及前“夫人天水趙氏碑”均屬此例。此碑雖系漢隸,但點畫已不再恪守隸書嚴(yán)謹(jǐn)之風(fēng)貌,而顯現(xiàn)出已解體為魏碑真書之端倪?,F(xiàn)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張永昌墓碑 西晉(265—316)刻。出土?xí)r間地點不詳。碑為尖首,身首一體,高僅27厘米,寬10厘米,額部刻減底雙蟠,碑身兩側(cè)各刻一供養(yǎng)人。碑中部刻字三行,首行九字,次行八字,末行三字。文曰:“晉故譙郡功曹史鎮(zhèn)南將軍穎陰張君永昌之神柩”。 此碑與前“夫人天水趙氏碑”形制極似?,F(xiàn)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司馬芳?xì)埍? 西晉(265--316)刻。1952年出土于西安市西大街廣濟街口。出土?xí)r僅存上半段,且中裂為二。殘高106厘米,寬98厘米。碑為圓首,身首一體。碑首緣邊飾蟠螭紋,碑額篆書“漢故司隸校尉京兆尹司馬君之碑頌”。碑陽十六行,殘存一百四十余字。從額題及首行“君諱芳,字文豫”,推定此碑為司馬懿之父司馬芳碑。碑陰上部刻“故吏”十四人銜名,下刻碑文。此碑書法剛勁恣肆,體兼篆隸和章草?,F(xiàn)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鄧太尉碑 前秦建元三年(367)刻,原存陜西省蒲城縣鄧太尉祠,1972年存入西安碑林。此碑全名“馮翊護(hù)軍鄭能進(jìn)修鄧太尉祠銘” , 又名“修鄧艾祠碑”。碑豎形,尖首,上有穿。身首一體,高170厘米,寬64厘米,碑陽文字全部剝蝕,碑陰刻正文九行,行二十九字,后面銜名分三截,文字大多漫漶不清,全文見《關(guān)中金石文字存逸考》。碑文隸書中雜有楷書,是書法由隸向楷過渡時期的產(chǎn)物。國內(nèi)遺存符秦石刻極少。此為我國書法名碑之一?,F(xiàn)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廣武將軍碑 前秦建元四年(368)刻,原存白水縣蒼頡廟。清乾隆年間始出土。1972年存入西安碑林。豎形、尖首,高174厘米,寬73厘米。碑陽刻碑文十七行,行字?jǐn)?shù)不清,額刻“立□山石祠”五字。碑陰及兩側(cè)部將姓名。書體均為隸書。因剝蝕嚴(yán)重,從碑文中只知將軍名產(chǎn),其姓已不可知。此碑字型奇特,筆法多變,書體古樸稚拙,天趣渾成,深受近代書法家于右任推崇,曾作《廣武將軍歌》以贊之。世存前秦石刻極少,僅此碑與前《鄧太尉碑》,故尤為人所珍視?,F(xiàn)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宕昌公暉福寺碑 北魏太和十二年(489)刻,原立于澄城縣暉福寺。豎形,身首一體,首雕蟠螭盤繞,額下鑿穿,碑身下部兩側(cè)以弧形向內(nèi)收縮,成束腰形,下為方形雕座,式樣別致。高294厘米,寬90厘米。方形碑額刻篆書“大代宕昌公暉福寺碑”九字,碑文楷書二十四行,行四十四字。碑文記述監(jiān)修官散騎常侍、安西將軍、吏部內(nèi)行尚書、宕昌公王慶時修建暉福寺的經(jīng)過和寺景。宕昌公王慶時是羌族人,因而碑陰刻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姓氏。此碑字跡清晰,書法秀麗,形狀別致,是漢碑向唐碑變化的過渡式樣,在北魏書法中占有相當(dāng)高的地位??涤袨椤端囍垭p楫》評曰:“妙品上”,以其“書法高簡,為豐厚茂密之宗,隸楷之極則”。現(xiàn)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溫泉頌 北魏(386—532)刻?!段簳TO傳》記:元萇北魏宣武帝時(500--515)為雍州剌史,此碑當(dāng)系這一時期所立?!督鹗途帯穭t認(rèn)為在孝莊帝時(528—529)立。碑高183厘米,寬100厘米,額刻陽文篆書“魏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雍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雍州剌史松滋公河南元萇振興溫泉之頌”,故此碑又稱《松滋公元萇溫泉頌》。碑文二十一行,行三十字,“溫泉乃自然之經(jīng)方,天地之元醫(yī),千城萬國之民,懷疾枕疴之客,莫不宿糧而來賓,療苦于水。”又說:“上無尺棟,下無環(huán)堵,乃翦山開鄣,因林構(gòu)宇”。說明泉水可以治病,溫泉有房屋建筑自元萇始。此碑書法整練,古樸精勁,篆額結(jié)構(gòu)奇詭,亦屬佳品?,F(xiàn)存臨潼縣華清池溫泉總源前西壁。
豆盧恩墓碑 北周天和元年(566)立。1919年由咸陽周陵出土。碑首、座均佚,碑身上部斷缺。現(xiàn)存碑高192厘米,上寬103厘米,下寬112厘米。碑文為庾信撰,隸書三十一行,行五十一字。碑文右部字尚清晰,左部泐滅殆盡。文載《文苑英華》。無書人姓名,但書法整麗清俊,恐為當(dāng)時名人所書。于右任曾賦詩,稱其可與廣武碑并稱?,F(xiàn)存咸陽市博物館。 西岳華山神廟碑 北周天和二年(567)刻,碑螭首龜座,高390厘米,寬150厘米。碑額篆書“西岳華山神廟之碑”兩行八個大字,碑文隸書二十行,行五十五字。萬紐于奉敕撰文,趙文淵書。清人楊守敬評曰:“北周趙文淵之《華岳廟碑》如古松怪石,絕不作柔美之態(tài),亦命世創(chuàng)格,宜其名震一代?!北兴稳祟}名大小參差,滿布行間,無甚足述。右側(cè)刻唐乾元元年(758)十月顏真卿與監(jiān)察御史王正昌等人同謁金天王神祠的題記。碑陰刻華岳精享碑,唐開元間劉升隸書。左側(cè)刻開元、大歷間十?dāng)?shù)人的題名?,F(xiàn)藏華陰縣西岳廟。 張僧妙法師碑 北周建德三年(574)刻,清宣統(tǒng)初年發(fā)現(xiàn)于陜西耀縣文家堡崇慶寺遺址。豎形,螭首,方座,圭形碑額,高205厘米,寬75厘米,厚25厘米。碑文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界以為格,計1038字,除十四字剝蝕外,余皆清晰可識。內(nèi)述張僧妙法師的生平事跡。書法俊美勁健,為名碑之一。現(xiàn)藏耀縣藥王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