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一十六位門閥,多以東莞、泰山、建塘為郡望。山東省的臨沂市沂水縣,今云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中甸縣,四川省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北京市,上海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松氏族人分布。
松姓源流:
一、源于風(fēng)姓,出自遠(yuǎn)古帝王嚳帝之師赤松子之后,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帝嚳之師赤松子。”赤松子,風(fēng)姓,亦名赤誦子,上谷人(今河北懷來),相傳他是炎帝神農(nóng)氏時期的雨師,號“左圣南極南岳真人左仙太虛真人”,能入火自焚,隨風(fēng)雨而上下,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上天雨神。在赤松子的后裔子孫以及門徒之中,多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松氏、赤氏,世代相傳至今。
二、源于嬴姓,出自遠(yuǎn)古帝王顓頊帝玄孫皋陶之子伯益之后,屬于避難改姓為氏。伯益,亦稱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費(fèi),是黃帝的弘孫,其父是著名的顓頊帝之玄孫皋陶,因封于嬴邑,成為嬴姓一族的先祖。又因他曾居住在封國費(fèi)地,其后嗣以費(fèi)為氏。在伯益的后裔子孫中,有人因避難改姓氏為松氏,世代相傳至今。
三、源于松樹,出自秦朝時期秦始皇對松樹的賜封,泰山人以松樹為氏。據(jù)史籍《史記·秦本紀(jì)》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的記載,原來,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天下后,曾在秦始皇三年帶著朝中的大小官員浩浩蕩蕩親登泰山祭天,史稱“泰山封禪”。傳說,待秦始皇辦完立石、封祠祀等一連串的歌功頌德后,在下山途中突然間下起傾盆大雨,而泰山上卻沒有一個可以遮風(fēng)擋雨的地方,大家皆十分狼狽。正好山路旁有五棵大松樹,枝葉繁茂,圍起來像個大亭子,于是秦始皇就跑到松樹下躲雨。不久風(fēng)息雨停。秦始皇很高興,認(rèn)為這五棵大松樹護(hù)駕有功,就當(dāng)場賞封五棵松樹為“五大夫松”。那時隨秦始皇上山的官員,有些都還沒有得過皇帝的封號,就沾松樹的光,也跟著以松為姓,世代相傳。再此后,就有居于泰山的人便以“五大夫松”的“松”字為姓氏,稱松姓,世代相傳。松氏的望族居?xùn)|莞郡(今山東省莒縣)。
四、出自少數(shù)民族改姓。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松吉氏、滿族松顏氏、滿族松佳氏、滿族松佳拉氏、滿族扎克塔氏所冠漢姓即為“松氏”。
歷史人物有:隋代名士松贇、明朝清官松冕、清朝大學(xué)士松筠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