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期的孩子,正處于人格塑造的關鍵期,是一些重要品質的奠基期。在這個階段中,家長對孩子引導,尤顯重要。家長若想要引導孩子樹立勤奮的品質,則需要用好這段有限的黃金期。
1.
>>>思考
回憶起自己的整段求學歷程,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了一點,在小學階段做小霸王,好吃懶學的同學,到了初中要么成了班里的差生,要么成了年級小混混。到了高中畢業(yè)后,很多都沒有選擇繼續(xù)升學,而是在當地做一些工資較低的工作。當然,也有個別家里條件好的同學,在當地過得較滋潤。不知道看著這篇文章的朋友,是否也和我有著這樣的感受?
為什么在小學階段不愛學習的孩子在下一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中往往表現(xiàn)得,差強人意呢?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階段發(fā)展理論對比給出了一定的答案,或許各位家長可以從中略窺一二。
2.
>>>原因
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階段理論,學齡期的孩童(6-12歲)在這一階段主要的任務便是,培養(yǎng)勤奮感,克服自卑感??梢岳斫鉃?,勤奮并不是天生就能自動形成并內化成孩子的個性特質,而是需要外部條件的配合下才能形成。
這種條件,就是孩子能夠在當前所做行為中獲得成就感,獲得完成任務的能力。只有體會到了自己完成某種行為后才能深刻地記住那種發(fā)自內心的滿足與喜悅,孩子在接下來面對相類似的問題或目標時,才能主動、自信地進行。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不少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時候就被爸媽擰去學習奧數,而一些孩子天生就對數字不太敏感,但是父母認為孩子若要考上重點中學,數學必須杠杠的。于是,這部分孩子會在學習奧數的過程中不斷地受到題目的暴擊,老師一針見血的批評,還有來自父母的焦慮、不滿情緒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必然對數學失去了信心,因為他感受不到數學或者說學習給他帶來的快樂感、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便會產生自卑感,而這種不良的情緒及思維模式會泛化到他各科的學習中,于是乎,部分孩子便破罐子破摔,索性在小學階段隨便應付,徹底解放天性,任由父母為他們的發(fā)展擔憂得焦頭爛額。
3.
>>>解決
不少家長,老是會感嘆某某家的孩子學習真勤奮,回到家就做做業(yè),學習上完全不用父母督促(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而自己家的孩子回到家還有要跟自己講條件才好好地完成。父母在感嘆別人家孩子勤奮的同時,不妨想想自己在孩子的學習上是否給與了足夠的、明確的、具體的肯定,讓孩子那渴望得到長輩肯定的期望得到實現(xiàn)。
○
勤奮感與獲得的成就感、滿足感緊密相關,為此,家長該如何做才能較好地引導起孩子的勤奮感的養(yǎng)成呢?重要的,是需要做到抓住孩子的成功事件,無論這個事件是多么地小。
具體來講,當孩子能夠完成學習上或者生活上的某個目標時,比如說在能夠在某次的考試中做對了之前經常做錯的題目,此時盡管孩子的成績還不是父母所期望的,父母也不該針對這個試卷本書的分數,而是優(yōu)先肯定孩子做對這個題,和孩子說:“寶貝,這個題你之前做經常做錯,你這次考試做對了耶,很棒!媽媽為你感到高興!媽媽相信你在下次的考試中能做對更多的題目!”
這個回答就優(yōu)先肯定了孩子的成功變化的一點,而不是一開始就關注不如意的分數還有錯題,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們的肯定,讓他們明白他們所作出的細小變化家長們的確是看在眼里的,從而讓他們在內心里逐漸培育起自信心。鼓勵孩子做對更多的題是為了強化之前孩子所接收到的來自父母認可的信息,讓他們內心的那個小聲音“我可以做得更好”發(fā)揮出大大的能量。
○
勤奮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父母們、學校里的老師們一同努力,抓住孩子的每一個成功事件,循循善誘,為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孩子相信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而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我們不能期望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形成這種學習習慣、生活態(tài)度,而是需要家長們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去感受何為自信,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
多種心理學流派都將學齡期看成了培養(yǎng)孩子性格、發(fā)展某種能力的關鍵期,一旦錯過了這個最好的培養(yǎng)期,再想補救、改變孩子的某些性格、能力將會變得困難,效率較低。為此,父母若想讓自己的孩子在下一階段的學習、生活中能夠自信、陽光地面對,勤奮地學習、勤奮地生活,那就應該關注起孩子的點滴的自我成功事件,引導孩子培養(yǎng)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圖片 | 來源網絡
文章 | 瞳心心理
如需轉載使用,請注明來源:瞳心心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