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投從8.3跌到7.8,朋友說我心態(tài)好,股票跌了一點事沒有。
我說不是的,當我看到股票賬戶縮水的時候,我心里也會慌張。
但是我有撫慰自己情緒的方法。
你花了兩千塊錢買了一張歌劇票,但是因為有事情你不能去看這場劇,你會覺得很心痛。但如果這張票是別人送你的,同樣價值兩千塊,你沒有去,卻絲毫不會覺得可惜。
因為在你的潛意識里,這張價值兩千塊的票是你白得的,你沒有付出任何成本。所以對待同樣的一張票,你會流露出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這就是心理賬戶。
有時候,你本來做一件事情需要花費5000塊,但是因為有朋友幫忙,你把這5000塊省下來了,你會怎么做?
多半會拿去腐敗,因為在你的潛意識里,這5000塊本來應該花出去了的,現(xiàn)在省下來了,早就變成了意外之財,這同樣的是心理賬戶在起作用。
我平時看盤的時候不看實盤賬戶,只看雪球漲跌,因為實盤和雪球沒有綁定,所以再怎么跌我也是沒有什么感覺的。
雖然說起來有點傻,但對我來說確實很管用。
巴菲特是唯一一個依靠投資成為世界首富的人,作為投資家,他無疑是最獨特的一個存在,因為他遠離華爾街,在一個小鎮(zhèn)寓居,一點都不符合土豪揮金如土的氣質(zhì)。
我享受熱鬧,但也不害怕獨處,過去的一年我在雪球很活躍,但我感覺自己沒什么進步,反而是以前獨處的時候,思考得更加深刻系統(tǒng),學習得更加投入和高效。
我想,這大概就是巴菲特選擇在離華爾街很遠的奧馬哈居住的原因。
遠離喧囂的市場,給自己的思想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所以,根本不需要慌張,市場漲跌再正常不過,國投從8.3跌倒7.8并沒有改變什么,國投仍然還是那個國投,我仍然擁有那么多的權(quán)益份額。
事實上,對于這種收息型的股票,我只會希望它永遠不要漲,最好是繼續(xù)下跌,然后我可以用同樣多的價格買入更多的權(quán)益份額,進一步攤薄我的成本,早一點把它變成干股。
剛巧方丈也說了一段很冷幽默的話:從08年到現(xiàn)在,A股估計很少有公司利潤超銀行,那么買銀行的人到底是價投還是成長投資。
然后我回了一句,買了銀行的人都希望銀行最好永遠不漲。
很多人可能會無法理解這個問題,炒股怎么可能希望股票永遠不要漲呢,如果股價一直不漲,怎么獲利啊。
在賣出一大半的格力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股票投資的收益來源無非內(nèi)生增長和市場情緒帶來的差價,如果企業(yè)價值合理,到底是繼續(xù)持有好還是賣出換股好?
如果是賣出換股,那就意味著,有自信通過不斷低買高賣獲得比企業(yè)內(nèi)生增長更高的收益。
而優(yōu)秀企業(yè)內(nèi)生增長的收益,常常在15%以上,意味著保持這樣的增速,5年就可以翻一倍。
倒騰來倒騰去,獲得15%以上的復合收益,真的比研究一次然后踏實持有獲得內(nèi)生15%的收益容易嗎?
我不知道,所以我留了10%的格力,打算一直拿下去,只要格力能維持15%以上的凈資產(chǎn)收益率,我就一直拿著不賣。
我想試試,如果持股不賣,收益可以達到一種怎樣的程度。
是的,我一直在自嘲自己是一個“偽價投”,因為我一直都是把股票當做籌碼來低買高賣,雖然我自認為這一點做得還算蠻好的,但是格力之后,我開始慢慢真正領(lǐng)悟到“股權(quán)”的內(nèi)涵。
邏輯很簡單,股票投資的收益來源于內(nèi)生增長和情緒溢價,內(nèi)生增長表現(xiàn)為ROE,那么如果凈資產(chǎn)收益率能夠維持15%以上,那就意味著理論上我的持股收益是最少年化15%。
這15%的年化收益,一部分以分紅的形式回報給我,一部分以留存收益的形式繼續(xù)以15%的凈資產(chǎn)收益率滾存。
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說巴菲特為什么不投資科技股,其中一條邏輯就是,科技是一個快速變化的行業(yè),比爾蓋茨說,微軟離破產(chǎn)只有18個月。一個高速變化的行業(yè),是很難建立護城河,維持護城河的。
反而是那些業(yè)務簡單,重復的,更加容易在不斷的重復中優(yōu)化,建立起護城河。
研究也一樣,低買高賣,意味著需要不斷更換標的,很多時候,廣泛就意味著深度的不夠,而長期持股,則意味著你做了足夠多的研究,接近最全部的事實,擁有最高的確定性。
我喜歡集中持股,但是我很難說服自己集中持股,除非我有足夠的自信,否則我會保持最少5只但不超過10只以上的持股,又或者買基金。
但即便是買基金,我也是青睞于那些成分少且數(shù)量固定,風格特征鮮明的指數(shù),換句話說,即便是買基金,我也一樣是在集中持有。
倉位決定收益,深度決定價值,希望我的思考沒有錯。
這一次,我打算永遠持有不再賣出,除非格力的凈資產(chǎn)收益率不再滿足我的要求,除非有更加優(yōu)質(zhì)的股權(quán)和更低的價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