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成都》勾起了我對成都這個中華名都的點滴回憶,常常會想起曾經(jīng)走過的街角,徜徉在這座美麗城市的街頭,看夕陽西下人來人往,還有那讓我至今難忘、神圣而又莊嚴的建筑——字庫塔。
“字庫”——一個年代久遠的名字,也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白謳焖币卜Q為“字庫”或“惜字宮”,還有的稱為“敬字亭”、“圣跡亭”、“惜字塔”、“文風塔”、“焚字爐”等。字庫塔通常被建造在場鎮(zhèn)街口、書院寺廟之內(nèi)、道路橋梁旁邊,還有些大戶人家則建在自家院里。塔龕中多供奉倉頡、文昌、孔圣等神位,并配以相應的楹聯(lián)、吉祥圖案等,別致精巧。
自古以來便有倉頡造字的傳說,歷來古人對自然神的崇拜之意也只增不減,先人對文字產(chǎn)生了特殊的情感,認為文字是“古圣賢心跡”。隨著文明的不斷發(fā)展與演練,到了宋代時期便發(fā)展成了一種獨特的習俗---“敬天惜字”。于是,焚燒字紙就變得非常的鄭重,不但有專門的禮儀,還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字庫塔”也就應運而生,成了古人專門修建來焚燒字紙的小型建筑。
我們的祖先認為字紙不可穢用,而應該“羽化成蝶”,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并禍及子孫;更有甚者,輕賤字紙會瞎眼睛,穢用字紙還會生瘡害病等。其實這樣的尊崇應該說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不得不說是中國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也正因為這樣的一種尊崇,繼而上升到了一種獨特的禮儀文化,對文字和文化的一種禮儀,而字庫塔就是這禮儀文化中的一個凝固的符號。
古代“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自明清開始,四川地區(qū)的字庫塔大多逐漸演變?yōu)橐环N祈福的載體。成了人們對悻悻學子的期望,期盼他們考取功名,希望得到庇佑而金榜題名。其實很多時候這是一種從道德的角度來約束和引導了人們的思維的方式,但是更多的是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對自然對紙字的崇拜,也是對文化的敬畏。從而也捍衛(wèi)了字庫的千年存在,直至今日我們所看見的字庫塔依然有它的輝煌價值。
從外觀看,字庫塔大多采用六角柱體或八柱體,也有的建成簡樸的四柱體。塔身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圓或倒U形,字紙便從這里投入。塔頂及塔身裝飾風格各異,大都雕梁畫棟,特色突出;有的則非常古樸,青磚碧瓦,未加更多修飾。青磚則來自大慈寺拆遷時,從那里買過來的。
歷史的滾滾車輪會碾壓很多東西同時也會將其埋沒,我們的角色就是歷史的見證者,見證過去,見證無法見證的,如今也不會再有人使用字庫塔,但是我們會牢牢的把它記在腦海里,因為這是一種儀式,一種神圣。
敬惜字紙的信仰并未因為字庫塔的消亡而消失,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還林立著一座座無形的字庫塔,對文字的信仰、敬畏依舊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以上內(nèi)容由古建家園整理,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