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寧稼雨的雅雨書屋:青燈攤書、傳道授業(yè)、以文會友、閑情雅致。
《六朝小說學術(shù)檔案》連載之四: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引文】(略)
【評介】
1920年,為了配合北京大學中國小說史課程的開設(shè),魯迅編寫了《中國小說史大略》的課程講義。這份講義共十七篇,題作《小說史大略》,油印發(fā)給學生。油印本講義《小說史大略》用了一兩年,魯迅一邊授課,一邊不斷地進行補充修改,很快由十七篇擴大到二十六篇,題作《中國小說史大略》,在1923年陸續(xù)排印,仍作講義。在《中國小說史大略》的基礎(chǔ)上魯迅又進一步加以補充修改,寫出定稿,分上下兩卷共二十八篇,由北京新潮社正式出版,題作《中國小說史略》。此書曾再版多次,魯迅生前也曾多次予以修改。《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是魯迅先生在西北大學的演講紀錄稿,修訂后收入1925年3月西北大學出版部印行的《國立西北大學、陜西教育廳合辦暑期學校講演集(二)中。《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的主要內(nèi)容是從《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取出來的。
《中國小說史略》第一次詳細總結(jié)介紹了自神話傳說時代至清末各個時期的小說作品及其藝術(shù)成就,闡述了歷代小說興衰變化的社會歷史背景與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勾勒了中國小說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吨袊≌f史略》這部具有開拓意義的小說史專著之所以能夠問世,要歸功于魯迅先生在寫作《中國小說史略》之前做了大量扎實的準備工作。早在1910年,魯迅就開始著手輯錄古小說的有關(guān)資料。魯迅先生正本清源,辨?zhèn)稳ビ?,對大量史料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先后輯校完成的《古小說鉤沉》、《古小說舊聞鈔》、《唐宋傳奇集》等書。鄭振鐸在《魯迅的輯佚工作》一文中取《古小說鉤沉》所輯《青史子》、《笑林》、《郭子》三種,與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所輯加以比對,認為魯迅“較精細,較謹慎,故便抓搜得更多。”這些工作為《中國小說史略》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不但打破了中國小說自來無史的局面,而且構(gòu)建了全新的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理論體系,開創(chuàng)了中國小說史研究的新格局?!吨袊≌f史略》在寫作體例上構(gòu)建了以朝代更替為經(jīng)、以小說的流派為緯、以代表作品來銜接的理論框架,確立了中國古代小說史的研究范圍及其研究范式。全書共二十八篇,從古代的神話和傳說開始,中經(jīng)漢魏六朝的志怪與志人,唐宋的傳奇和宋人的話本,元明以后的講史,明代的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擬話本,再到清代的諷刺小說、人情小說、狹邪小說、公案小說、譴責小說?!吨袊≌f史略》清晰地勾勒出了數(shù)千年中國小說的生成、發(fā)展、流變脈絡(luò),準確地揭示了小說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在《史略》之后,學術(shù)界普遍借鑒這一撰寫小說史的模式,雖稍有變更,但始終不曾超出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開創(chuàng)的這一模式。
魯迅對六朝小說的研究集中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第六篇《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下)、第七篇《世說新語與其前后
》、以及《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的第二講《六朝時之志怪與志人》。以四章的篇幅專門論述魏晉南北朝小說,從文獻輯佚、創(chuàng)作心理、興起原因等發(fā)面對這一時期的小說進行審視。對魏晉南北朝小說的研究中,魯迅是第一個使用“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概念對此時期的小說加以分類的學者。
魯迅研究古代小說,注重“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對于作為研究對象的小說文本,均詳加??保缓蟛哦椤吨袊≌f史略》的引文。僅就篇幅來看,《中國小說史略》的注釋的字數(shù)幾乎與正文相當。正文中,敘述文本、引用文本的分量又約占了總量的四分之三。篇目、索引也較多見于文中。經(jīng)過認真考證然后才下結(jié)論,這樣的例子在《史略》中舉不勝舉。如六朝志怪書中的《列異傳》,載于《隋書·經(jīng)籍志》,裴松之的《三國志注》,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中都征引其中的文字,所以是否是曹丕所著,不能肯定,但
“為魏晉人作無疑也?!痹偃纭妒霎愑洝?,舊說是梁任疇撰,但是唐人書中從來沒有引用過,所以是“唐宋間人偽作”。這是他的創(chuàng)見。至于《搜神后記》,稱陶潛著,可是“陶潛曠達,未必拳拳于鬼神”,所以魯迅斷言,“蓋偽托也?!边@說法就很有見地。在撰寫小說史時旁征博引、廣泛搜集、校注精嚴,是魯迅研究六朝小說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
此外,魯迅研究六朝小說時既能“用清儒家法”而“不為清儒所囿”,又吸取了西方的小說觀念。這種中西互補的治學方法成為了魯迅學術(shù)研究的最大亮點。魯迅研究六朝小說時既重視小說的文本分析和審美評價,又注意從政治、社會風氣、文化、宗教等方面探求小說發(fā)展的動因。講到《世說新語》一類的記述人們言行的小說興盛的原因時,魯迅指出是出于當日盛行的清談之風。“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于片言,魏晉以來,乃彌以標格語言相尚,惟吐屬則流于玄虛,舉止則故為疏放,與漢之惟俊偉堅卓為重者,甚不侔矣?!濒斞赶壬岢鲋救诵≌f的出現(xiàn)既與當時政治形勢有關(guān),也有關(guān)于當時佛老思想的流傳?!吧w其時釋教廣被,頗揚脫俗之風,而老莊之說亦大盛”,雖然“其因佛而崇老為反動,而厭離于世間則一致,相拒而實相扇,終乃汗漫而為清談。”“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遺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籠也。”由是可知,政治形勢,思想傾向,互相結(jié)合,互相影響,形成一種廣泛的社會風氣,這就直接影響到了當時的小說創(chuàng)作。這些論述將六朝志人小說的發(fā)展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政治因素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把作家作品放到具體的社會背景中進行詳細的分析?!耙晕覀儸F(xiàn)在的眼光看去,阮光祿之燒車,劉伶之放達,是覺得有些奇怪的,但在晉人卻并不覺得奇怪,因為那時所貴的是奇特的舉動和玄妙的清談?!舨荒苄劦?,好似不夠名士底資格;而《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可以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書?!?不能談玄的人是沒有資格做名士的,談得不好也會被人恥笑。這些作品一方面是為了給人們提供學習清談的樣本,以推動社會的談玄風氣;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著作人的文學才華,幫他們延攬社會聲譽。
此外,在論及六朝記敘鬼神怪異的書籍時,《中國小說史略》從外部因素探討了六朝志怪小說得以產(chǎn)生的原因。“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保ǖ诹读砩裰竟謺罚┪簳x南北朝志怪小說的興盛,是古代宗教、道教、佛教三種宗教信仰合力的結(jié)果。魯迅先生研究小說史總是“究明文藝與社會之關(guān)系”(《集外集拾遺補編·〈文藝研究〉例言》)。他不僅通過對作品的分析探討小說這一文體自身的發(fā)展演變的內(nèi)因,還從社會政治背景、思想文化潮流、社會風俗習慣等外部因素分析,來探討歷代小說的產(chǎn)生和興衰的外部環(huán)境。
《中國小說史略》還大量運用比較的方法。在影響研究方面他不僅關(guān)注到中國小說如何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也注意到中國小說對域外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的影響。例如《史略》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辟專節(jié)討論志怪小說接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問題,他舉《續(xù)齊諧記》中“陽羨鵝籠”故事為例,就層次分明地畫出了一個印度文化影響中國小說的典型。魯迅指出,凡是要講影響,就必須提出確切的材料,分明的線索,否則不能貿(mào)然地下結(jié)論。
在論述小說變遷的歷史時,魯迅還十分注意其承傳關(guān)系。在論及《世說新語》等“記人間事”的小說,魯迅指出其來源很早,古已有之,“列御寇韓非皆有錄載”。其后,這一體式影響很大,如今已亡佚或散見于他書的《俗說》,《小說》,《笑林》以及《啟顏錄》和或存的宋呂居仁《軒渠錄》,沈征《諧史》……,又元明十余種,“大抵或取子史舊文,或拾同時講事”。這些都是與《世說新語》同類的后世著述。至于直接仿效《世說新語》的,還有唐王方慶的《續(xù)世說新書》、宋王讜的《唐語林》,王晫的《今世說》,近人易宗夔的《新世說》等等。由此可見,敘述某種體式的作品,魯迅注重梳理清它的源流,使讀者清楚地了解一類、一種作品的脈絡(luò)線索。
魯迅先生因其卓越的文學洞察力和鑒賞力而著稱,他不僅熟悉傳統(tǒng)的考證方法,而且又是一位偉大的小說創(chuàng)作家。因為魯迅先生既有文學史寫作的親身實踐經(jīng)驗,又具備較系統(tǒng)的文學史理論知識,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使《中國小說史略》“無論是闡述小說的發(fā)展變遷,或是評析各類作家作品,往往是要言不煩,短短一段文字,甚或只是三言兩語,既包含了很豐富的內(nèi)容,
而又顯得扼要準確、切實有力?!保üミm:《中國小說史略》導(dǎo)讀)。例如魯迅評價《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練含蓄這一特點時,僅用“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下至繆惑,亦資一笑?!比詢烧Z,卻能一語中的。對《世說新語》雖著墨不多,卻善于抓住人物言行、性格、神貌、最突出的一面,使人物形神兼?zhèn)涞母叱乃囆g(shù)技巧作出獨到性、精當、深邃的評價。
在《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一文中,蕭相愷這樣評價魯迅的學術(shù)地位:“但就我看來,迄于今,還沒有一部真正從整體上全面超過《中國小說史略》的著作出現(xiàn)。今日的治古小說的學者也許可以不讀后來所出的某些小說史著作,但卻沒有一個會不讀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無論是從小說史的整體框架,還是從小說類型劃分、作家作品評價、歷史資料考證等來說《中國小說史略》無疑是一部劃時代的小說史著作。
(夏習英)
(節(jié)選自寧稼雨主編《六朝小說學術(shù)檔案》第一部分,武漢大學2011年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