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改的潮起潮落
——語文課改十周年的回顧與反思
唐建新
從2001年春到北京大興參加國家級的課改培訓至今(此文寫于2010年),已經是整整十周年的時間了。十周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間,然而,作為全國第一批參加課改實驗的教育工作者,面對歷時了3600多天的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確實是值得我們進行回顧與反思的一次重大的教育內的課程改革。
一 語文課改的十年路
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在經歷了1980年代各地的轟轟烈烈的教改,進入1990年代之后,雖然還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全國曾經編了八套半教材的第七次教改之后,逐漸進入了低谷。
1997年高考,一道小新背小牧的作文題引起了中宣部領導的高度贊賞——既考出了寫作水平又弘揚了精神文明,要求國家級大報刊登100篇各地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沒有想到的是,100篇優(yōu)秀作文還沒有刊登完,《北京文學》就刊登了王麗的《中學語文教學手記》,引發(fā)了全國語文教育大討論。一時間,不少報刊轉載并發(fā)表學者專家教師作家大學生以及家長對語文的討伐文章,達到頂點的是洪禹平教授的聲音:誤盡天下蒼生是語文!緊接著,光明日報上刊登了對數學、物理、歷史、生物及外語教學的批判,基本觀點是嚴重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社會發(fā)展需求。
1998年,在國務院領導的關注下,教育部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基礎教育現狀的調查,開始了這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這一次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開始就使人感到與過去的國家層面展開的教改不同。
在沒有認真總結第七次即普及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等不得了”為由縮短了論證和小范圍試驗的時間,匆匆忙忙在行政強力推進的口號下迅速開始了第八次的課程改革。
剛開始的時候,還真有點“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的氣氛。大規(guī)模的培訓蓬蓬勃勃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提的要求是新課改意味著全國教師的集體下崗,通過培訓和洗腦之后,合格者再重新上崗。通識培訓、教材培訓、頭腦風暴等一時風靡全國,新教材先于課程標準下發(fā)到大家手中。各地成立三結合的教材選用小組,通過各種形式的教材選用的投票,開始了多種教材的比較選擇。
2001年8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很多新名詞新術語開始進入了參加課改實驗區(qū)的教師頭腦中: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即工具性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學科的教育特點即實踐性綜合性母語性漢語性、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紛紛進入大家的視野,言必稱課改,已經習以為常。就連課桌的擺放,也要求盡量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秧田式的方式,改為學生自由組合式的適合于隨時小組學習的不規(guī)則的組團式的擺放。
在課程改革的輿論上,似乎一提知識一提訓練,就犯忌,就在反對課程改革。但是,當時最流行的說法就是課程改革打到了三個人:倡導訓練的錢夢龍、畫知識樹的魏書生、提倡三級作文訓練的高原劉胐胐。教材的確也大砍特砍知識教學的內容,教學也強調現場的生成而大批特批備課時預設。一段時間,一些教師甚至提出,課程改革之后,還要不要備課,又該如何備課。課堂上學生圍在一起小組學習的次數多了,教師也的確講得少了,學生的思維也越來越活躍了,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明顯的增強。
2004年春,基礎教育司又組織首批參與了初中課程改革的17個實驗區(qū)的中考命題組主要成員(大多是學科教研員)再次到北京大興,參加國家級中考命題改革培訓,并下發(fā)了《關于進行九年義務教育畢業(yè)學業(yè)水平考試的若干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將選拔性的中考改革為水平型的學業(yè)考試,結合綜合素質評價,取消精細化的百分之甚至標準分,采用模糊度較大的ABCD等級制評分,讓人人嘗到成功的快樂。一些人還希望經濟條件較好的深圳南山等探索語文學科學業(yè)水平考試加進面試或者聽力的內容,因為考慮多年的理論探討以及沒有實踐推廣價值,而沒有去進行這方面的測試。
2004年以紙筆為唯一形式的中考與大家見面以后,初中語文課程改革就開始了降溫。雖然其間不乏一些地方的中考語文試題在綜合性學習以及語言運用名著導讀等方面進行了艱苦的大膽的甚至是卓有成效的嘗試,但是,隨著一些地方甚至不少地方中考不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來進行新增加的教學內容的考查,大面積的語文課程改革逐漸回歸到了平淡。
2004年春,作為四個連續(xù)進行中學語文課改的地區(qū)(另有青島海口寧武)之一,我們又開始參加了高中課程改革。
高中課改一開始出現了很多新鮮的內容:必修課選修課、領域模塊、學分活動、綜合素質、校本課程。然而,大家還是焦慮地等待著期盼著高考語文考試大綱的問世。等到2007年的課改實驗區(qū)的高考與世人見面之后,當大家看到選考的分值僅占10%,且得知必修選修不等于必考選考之后,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就迅速來了一個大轉身。選修課在不少的地方變成了必修課,也有不少的地方一開始就基本不再開設選修課了,更不用說什么模塊學分了。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很快回到了課改之前的狀態(tài)。
二 語文課改的歷史價值
語文課改十年,在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提出的語文素養(yǎng)被普遍接受,語文學科的工具人文并重、必修選修、綜合性學習等新概念得到了普及,語文教育資源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觀念得到了流傳。課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理念也得到了普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高中的現代教育理念即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等,逐漸形成了共識。
最主要的價值在于現代教育理念得到了大面積的普及,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得到了破除,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師生關系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極少數條件優(yōu)越的學校在課程改革中有所獲益,積極拓展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和選修課的開設。
三 語文課改的問題凸現
第八次課改是一次政府強力推進的課改,帶有濃厚的急功近利的行政色彩,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我國教育實際,脫離了東方傳統(tǒng)文化,脫離了我國語文教學現實。
政府缺乏課改硬件的充分投入,綜合性學習以及選修課因為時間空間以及師資編制的嚴重缺乏而流產。
語文課程標準過分理想而籠統(tǒng)且缺乏最主要的基礎研究的支持,在教學實踐中難以起到課程標準的定性與定量的標準化要求與對教學的規(guī)范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沒有語文學科的主干知識及核心能力的系統(tǒng)要求,甚至被一些地方的高考語文命題組斥之為“沒有教學內容”,以至于2009年8月中國教師報使用了8個版面來進行專題討論:語文應該教什么。
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淡化知識淡化訓練淡化系統(tǒng)序列的影響下,教材缺乏最基本的主干知識與核心能力的教學與訓練系列,少而淺又零碎的甚至是斷裂的內容,給高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也給報刊雜志以及鋪天蓋地的教輔資料留出了非常遼闊的充斥天地。教材里每課三四道練習,而《北大綠卡》之流的教輔資料則詳盡細化為30余道課前課中課后的題海。
缺少語文教材編寫的專職人才,多種教材的雷同化、同質化,經濟利益的切割引起了一哄而起的虛假熱鬧,造成了很大的財力與精力的浪費。
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越來越被稀釋,語文教學的預設越來越被所謂的生成為借口而替代,很多時候語文課改已經成為了不系統(tǒng)策劃語文教學內容的遁詞。
學生中愿意增加對語文學習精力投入的人越來越少。
四 語文課改路在何方
國家應該下決心劃撥巨資組織較大規(guī)模的專業(yè)隊伍進行母語這一基礎性學科的理論研究,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大規(guī)模的社會需求時代發(fā)展的母語學科基礎理論的調查研究,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尤其是東方國家母語學科建設的理論,以盡快結束憑感覺定性拍腦袋說事的落后現狀,以加快我國的百年來單兵作戰(zhàn)玄而難決的語文教育的學科課程理論的基礎建設。
借鑒英國母語教育中百年來莎士比亞在各個年段大旗高揚的經典文學教育經驗和美國等發(fā)達國家適應大規(guī)模人才培養(yǎng)的母語技術主義教育做法,結合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寶貴遺產,以確定我國現代語文教育課程的基本走向。
語文學科性質不能夠再在打比方的“工具性”和無所不包的“人文性”上忽悠下去了,應該盡快明確起“語言和文學”的這兩個最基本的學科教育任務,讓學生在“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及“接受文學熏陶發(fā)展文學素養(yǎng)”等三維目標方面得到積極有效的發(fā)展。
語文課程標準應該研制出適應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主干知識核心能力序列,并能夠針對我國幅員遼闊發(fā)展不平衡的特點,制定出分類分層分年級的基本的和一般的及較高的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課程標準來。
語文課程改革實驗教科書應該形成國家主流教材、地方補充教材、學?;铐摻滩娜Y合的教材體系,并明確規(guī)定在國家語文學科考試中的各自地位及比例。
當前,應該組織全國語文教育工作者集中精力投入語文學科的內容研究,學科社會性的需求研究,學科教學恒定內容及發(fā)展內容的基本研究。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