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大名,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他首先是以書法家知名。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則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今年春節(jié)前后,《祭侄文稿》在日本展出,展覽名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中國輿論多有不解。著名作家許石林先生發(fā)表文章說:豈不知,此正得古人書法之本義元妙——概《蘭亭序》是游宴酬唱之所作,固然至佳,美妙無與倫比;而《祭侄文稿》為忠烈悲憤之氣所凝,固當以祭侄稿為第一。因其遇而尊其人,因其人而尊其字。日本人如此用心,無非三個字:尊忠烈。
對熟悉歷史的人而言,顏真卿的事功,其實不亞于他的書法,可以與那些民族英雄相提并論。他的人品,更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楷模,不但遠超書法領域那些大人物,就是放到整個中華道德榜上,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一
顏真卿很幸運,生長在一個底蘊深厚道德高尚的家族。
中國有“孔顏曾孟”四姓一家的說法,所以顏是一個高貴的姓氏。顏真卿親自撰寫《顏家廟碑》,其中一段話提到他最引以為豪的祖先:洪惟累祖之耿光丕業(yè),有若子泉、弘都之德行,巴陵、記室之書翰,特進、黃門之文章,秘監(jiān)、華州之學識。
其中,子泉就是“復圣”顏回,特進是與謝靈運齊名的文人顏延之,黃門是顏之推,他的《顏氏家訓》堪稱中國最經典的家訓,秘監(jiān)是大學者顏師古,顏真卿的曾伯祖。他們家族,官做得大,人品更好,而且個個一手好字。
顏真卿祖籍瑯琊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沂。從他的五世祖顏之推起,家族就生活在帝都長安。他比杜甫大三歲,經歷了唐代從崛起到極盛到衰落的完整變遷,可以說是閱盡繁華與滄桑。
顏真卿三歲喪父。他事母至孝,13歲時隨母親移居蘇州外祖父家,26歲中進士,開始從政。他曾在江西臨川擔任內史,相當于現在的副市長,使當地“澆風莫競,文政大行”,頗受朝廷贊譽。
經兩次提升,他擔任監(jiān)察御史,這個就厲害了,相當于現在的中紀委巡視組長,奉命巡查河東、隴州,就是山西、甘肅一帶。在巡視五原時,平反冤獄,受到百姓稱贊。當時有一個傳說:五原冤情深重,天又干旱,顏真卿平反后,天降大雨,五原百姓稱此為“御史雨”。
顏真卿快60歲時,還在江西撫州做過刺史,當時縣上有一個叫楊志堅的讀書人,有學問,但家中貧困,妻子想要與他離婚。顏真卿得知后,認為妻子不但不能幫助丈夫,還在患難之時離去,如果任隨改嫁,會影響不好。他最終同意改嫁,卻判處婦人二十大板。隨后還給楊志堅在軍隊中找了個職務,資助他糧食布匹。
他的寬厚與正直,深得人民的愛戴。但他做京官時,卻屢次受到不學無術嫉賢妒能的領導的排擠。去撫州是權臣元載的意思。此前,他得罪了炙手可熱的楊國忠,幾次被貶,最后被排擠到平原做太守。
這次經歷,成就了顏真卿一生的事功。
二
當時平原屬安祿山的轄區(qū),顏真卿到任后,很快看出安的狼子野心,暗中防備。他借口防洪防災的需要,派人疏浚河道、高筑城墻、登記壯丁、囤積糧草,為未來戰(zhàn)事做準備。閑暇時便約上一群文人朋友喝酒寫詩,樹立無所事事的文藝人設,降低安祿山的警惕。
755年底,安祿山正式起兵,驚醒了大唐繁華夢。河北官軍嚇破了膽,或降或逃?!袄鎴@領袖”李隆基直跳腳:“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
只有顏真卿治下的平原固若金湯,頑強抵抗。河北諸郡聞訊,紛紛響應,殺掉安祿山任命的官員,共推顏真卿為盟主。顏真卿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也在義軍之中。義軍牽制了安祿山的兵力,緩解了潼關和長安的危機,立下大功。安祿山聽說后方生變,急忙撤回兵馬,攻打常山。
常山危急,顏杲卿率領部下頑強抵抗,直到彈盡糧絕,城破被俘。在叛軍大營,顏杲卿對安祿山怒目而視、罵聲不絕。叛軍氣急敗壞,割掉了顏杲卿的舌頭。顏杲卿在含糊不清的罵聲中壯烈殉國。常山一役,顏氏家族30余人為國捐軀,包括顏杲卿及其兒子顏季明、外甥盧逖等。
此時顏真卿卻無暇沉溺悲痛之中。唐廷將他升為戶部侍郎兼本郡防御使,不久又讓他任河北招討采訪使、工部尚書、御史大夫等官職,指揮平叛。兩年后他才抽出身來,將杲卿、季明和盧逖的遺骸遷葬長安鳳棲原祖墳,并寫下《祭侄文稿》。
這篇文章追述杲卿父子舍身成仁之事,點畫之間,感情激蕩。顏真卿在書寫時椎心泣血,根本無法刻意經營法度、筆墨,純粹是天性與才華的自然流露。其實專業(yè)人士知道,這才是最高境界,誠所謂書法不如信札,信札又不如手稿。
《祭侄文稿》受到后世極度推崇,這是顏真卿沒想到的。他更想不到的是,安史之亂結束后,宮廷爭斗依然無休無止,還有更大的災難在等著這位國家棟梁。
782年,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聯合幾路軍閥公然反叛,各自稱王。政府軍連連失利。當時宰相盧杞向唐德宗進言:“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
盧杞是歷史上著名奸臣,視顏真卿為眼中釘。機會來了,盧杞說了上面那番話。唐德宗一聽,便詔令顏真卿去勸降李希烈。詔令一出,滿朝皆驚。大家都知道,這對顏真卿來說,就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
75歲的顏真卿心如明鏡,但他義無反顧,一路向東。途經洛陽之時,東都留守鄭叔則說李希烈反狀已明,此去必定兇多吉少,力勸他留在洛陽,等待朝廷其他旨意。顏真卿回答了六個字,便繼續(xù)前行:“君命也,焉避之!”
面見李希烈,顏真卿還沒來得及宣撫,李的1000多個干兒子拿刀弄槍圍住他,謾罵威脅。顏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見這么多人都無法嚇住這個老人,裝模作樣請他入住館舍,之后派人不斷勸說。顏真卿始終不從,李希烈便把他囚禁起來。
為了讓顏真卿歸降,李希烈無所不用其極,以活埋為威脅、讓投降的唐軍將領勸降、用死去唐軍將士的頭顱炫耀,都沒能讓顏真卿改變自己的心志。實際上,年逾古稀的顏真卿在囚牢中,早已準備好了自己的遺囑、墓志、祭文。
785年8月24日,被囚兩年有余的顏真卿壯烈殉國,浩氣長存。
三
顏真卿一輩子得罪了很多權貴,楊國忠、元載、袁傪、楊炎、盧杞,不一而足。朱熹夫子說他“有忠義而無智”。
實際上這是世家大族共同的特征,也是儒門做人做事的風格:秉持正道與直道。這一點酷似他們祖先顏回的師兄子路。顏回死于貧病,但如遇大是大非,一定也是這種做派。他那句“夫子在,回何敢死”,充分表明他做人的底氣與底線。
顏真卿被害后,朝廷上下與三軍將士都流下了悲痛的淚水。唐德宗昏庸,但有時卻很聰明,他評價顏真卿的為人:“器質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屬賊臣擾亂,委以存諭,拘肋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jié),實謂猶生。”為他“罷朝”五日,謚號“文忠”。
300多年后的南宋,趙構追謚他為“忠烈”,尊為神靈。歐陽修評價顏真卿的書法:“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碧K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后》一文中說:“詩至于杜子美,文之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
顏真卿的書法,可與杜甫的詩相比。他的事功更加勝出。而他陽剛偉岸的人品,無論是對同朝的奸佞還是敵對的賊人,都是無與倫比的存在。
與顏真卿并稱“顏筋柳骨”的柳公權,在勸諫唐穆宗時,曾說過一句名言:心正則筆正。顏真卿可謂這種氣質的巔峰。王羲之的瀟灑,更近于道家李白式的“仙”;而顏真卿的厚重,更符合儒家杜甫式的“神”與“圣”。
所不朽者,垂百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讀古慨嘆,顏真卿不愧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讀書人的楷模,官員的典范。
作者:劉根勤(副教授、中山大學博士后)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