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自古以來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漢字在韓國也曾一直是主流文字。
▲1949年的韓國首爾,依然是滿城漢字
然而二戰(zhàn)之后,民族主義的興起讓韓國人開始排斥在朝鮮半島流行了許久的漢字。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wǎng)站文章稱,1970年,時任韓國總統(tǒng)的樸正熙下令施行韓文教育,將漢字從教育機構和官方文件中徹底抹去。
但要廢漢字并不容易,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韓國還有以漢字為主的教科書。
但是,隨著韓國的新一代從一開始就只接受韓文教育,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認識漢字。不僅韓國的中小學課本越來越少地使用漢字,韓國的報紙、雜志也從80年代后期逐漸減少漢字采用率。
這使得韓國出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對漢字的認知斷層非常嚴重。
現(xiàn)在,不少韓國的中學生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用漢字正確書寫;而在二三十年前,韓國的大學生用漢字寫論文很常見。
隨之而來的麻煩也越來越多。雖然漢字看上去在退出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但漢字留下的影響仍沒消退?,F(xiàn)在的韓國詞匯中,70%來源于原來的漢字詞。
韓文作為表音文字,有許多同音詞,人名與地名更是出現(xiàn)混淆。
韓國國會就曾發(fā)生過這種尷尬事:韓國第20屆國會議員金成泰和金圣泰的名字,用韓文書寫是一模一樣的,這就容易讓人搞混了,后來,還是決定其中一位議員的姓名用漢字書寫,以作區(qū)分。
正是出于這種原因,現(xiàn)在韓國人的身份證上依然保留相應的漢字,以免鬧出誤會。
有網(wǎng)友這么描繪,韓國人現(xiàn)在的名字僅僅只能被當作一種代號,不僅容易搞混,還失去了背后美好的意義。
▲此Yan為何Yan?
更嚴重的是,許多韓國歷史古籍因為是用漢字書寫,如今也幾乎落到了無人認得的尷尬境地。
而面對書寫著漢字的歷史古跡,不少韓國年輕人因為并不知曉其意義,也只是一臉冷漠地走過去。
▲韓國民族英雄李舜臣塑像
甚至還有人要把古跡上的漢字換成韓文,比如2012年轟動一時“光化門”匾額換字事件。雖然韓文匾額最終被漢字所替代,但過程十分艱難。
在一些對文字要求比較嚴謹?shù)膶W界,例如法律界,人們還在堅持使用漢字。
一名曾旅居韓國的外國人表示,自己在韓國17年來,眼睜睜地看著韓國人的詞匯量變少,一些真正的好詞不是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結果就這么消失了。
有韓國網(wǎng)友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表示,如果能認識漢字的話,可以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內(nèi)容。事實上,沒有了漢字的指引,韓國人的詞匯量已經(jīng)下降了不少,識字率也因此降低了。
點擊下方視頻,看看漢字的缺失給韓國人帶來哪些不便↓↓
現(xiàn)在韓國人使用的韓文,是一種名為“諺文”的表音文字。這種文字是公元1443年由朝鮮世宗大王發(fā)明的,是世界上較為年輕的文字之一,僅能用于表音。
而在此之前,受教育的精英階層均將漢字作為書面用語。
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韓國的報刊還采用韓漢混用的形式。
隨著漢字的逐漸消失,韓國國內(nèi)要求漢字復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蓋洛普在2014年實施的民調(diào)顯示,有超過一半的韓國人認為,不懂漢字會感到生活不便。另外還有67%的韓國人贊成在學校教科書中并行漢字。
去年底,韓國教育部稱,從2019年起,韓國全國小學五到六年級教材將標注漢字及其讀音和釋義。
而一些韓國父母已經(jīng)在教孩子漢字。
去年夏天,韓國議員鄭仁華發(fā)起提議,要求新生兒姓名登記時,將漢字姓名和韓文姓名一起登記。
此前,韓國大法院曾經(jīng)裁決,禁止名字中漢字和韓文混用,但由于不少韓國家長沒有接受過漢字教育,分不清韓文中漢字詞和固有詞的區(qū)別,經(jīng)常給孩子起韓漢混用的名字。
二戰(zhàn)之后,日本也曾嘗試過廢除漢字,但他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廢除漢字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因為自漢字由中國傳入日本以來,已深深滲透進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否定日文中的漢字,與否定本國文化歷史并無二致。
強扭的瓜不甜。歡迎轉發(fā)分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