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有的同步,有的則不同步。生理老化容易導致心理老化,而心理不老化,又能遲緩生理的老化。這就出現了有的人年紀老了,便暮氣沉沉,而另一種人則仍朝氣勃勃。這是如何對待“老”的問題上的兩種世界觀。
《酬樂天詠老見示》作于836—842年劉禹錫分司東都洛陽期間。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同患足疾和眼疾,兩人同病相憐,但兩人在對待老的態(tài)度上卻有差別。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簽》卷二十五中說:“劉禹錫播遷一生,晚年洛下閑廢,與綠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諸老,優(yōu)游詩酒間,而精華不衰,一時以詩豪見推。公亦有句云:'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蓋道其實也。”劉禹錫這首詩是就白居易詠老詩的酬答,與白詩對照了看,其情緒差異便明顯可見。白居易的《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于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馀。
白居易確也寫出了老人懶散的情態(tài)。眼睛老光了,小字的書已無法看,整天關門家中坐,很少外出走,懶于照鏡、梳頭,很早就上床睡覺了,只是遇上老友還有點閑談的興致。精力衰頹,心理老化是很明顯的。
劉禹錫的和詩首先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對白居易關于“老”的看法有同感?!叭苏l不愿(一作顧,考慮的意思)老,老去有誰憐”,用全稱性的“人”,則不僅概及彼此雙方,且道及所有的人??紤]“老”的問題是人同此心的,老了就不受人喜歡,就使老人于孤獨中自省。身瘦,衣帶漸漸地寬了;發(fā)稀,帽子都戴不正了。為了愛惜眼睛,書也不讀了;為了延年袪病,經常用艾炙治病痛。這些和白居易的老境差不多。
關鍵在于詩的下半截,劉禹錫表示了對待“老”的態(tài)度。老,有身瘦發(fā)稀、眼花多病的短處,可是“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年歲大了,見多識廣,對什么事情都能一下子看得清楚。仔細想起來,這也是一件幸事?!跋麓吮懔浫弧保娙藙裎坑讶藢λダ喜灰^多地憂慮,只要正確對待,便可翛然而樂,自由自在。最后兩句“莫道桑榆晚,微(一作為)霞尚滿天”,更是氣勢豪放,意境優(yōu)美。詩人面對衰老,不消極,不悲觀,要使有生之年散為滿天紅霞。桑、榆,西方的二星名,日在桑榆,時屆傍晚,用以喻人之暮年。
將劉、白二詩對照,一個情緒低沉,一個格調高昂。劉禹錫看問題比較辯證,他既看到“老”的短處,也看到“老”的長處,既看到生理上衰老的不可抗拒性,又看到心理不衰老的可能性,因而雖然身體衰疲,仍能志高氣沛。劉、白二人在政治觀點、仕宦道路上基本相同,且二人相交莫逆,唱和頗多,而劉比白更有樂觀精神。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十二月,他們在揚州相逢,白居易歌道:“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闭{子比較沉抑,而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則說:“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情緒昂揚得多了。再如白居易在《代夢得吟》中說“不見山苗與林葉,迎春先綠亦先枯”,劉禹錫在《樂天重寄和晚達冬青一篇,因成再答》中則說:“秋隼得時凌汗漫,寒龜飲氣受泥涂。東隅有失誰能免,北叟之言豈便誣?”劉禹錫在《樂天見寄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中寫“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總是表現了對“老”、“死”等問題識見更為高明。由于劉禹錫詩充滿了哲理詩情,如獵獵北風,能吹動伏櫪老驥思念疆場,激勵老人保持晚節(jié),繼續(xù)努力,發(fā)揮余熱,去領略“滿目青山夕照明”的美好風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