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詩詞界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無疑是詞作界的杰出代表,也是我最欽佩的人,劉禹錫當之無愧是詩作界的杰出代表人物,同樣是我十分欽佩的人。劉禹錫有“詩豪”之稱,其豁達豪邁世所公認。最早給出其“詩豪”評價的人,是其一生摯友白居易。白居易當時的評價大致是:劉禹錫是詩人中的豪杰啊,他的詩鋒芒嚴密,當今很少有人能與他媲美。確實如此,劉禹錫的詩歌以精煉含蓄著稱,據相關資料統(tǒng)計,劉禹錫流傳至今的詩詞一共有800多首,其詩風格多豪邁之氣,即使在多年貶謫生涯中起落的人生,卻始終樂觀、豁達,瀟灑過一生,盡顯古時儒士威武不屈,百折不撓的氣節(jié)和精神,因而被后世之人譽為“詩豪”。?
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六十四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實際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臺。此時,他的同齡人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這兩位早已是詩文至交,在經歷了長期的仕途輾轉、閱盡了人世滄桑之后,終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興。兩人又是詩壇宿將,自然少不了詩歌唱酬,由于又都垂垂老矣,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憐,對于老病,白居易有時很通達,有時也不免感傷,他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一詩中,便表現(xiàn)出了對衰老的一種消極悲觀情緒:“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與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余”。劉禹錫便寫了一首《酬樂天詠老見示》作為答詩。詩作原文如下:
《酬樂天詠老見示》
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fā)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首詩的大意是:人誰能沒有顧慮,擔心自己要衰老。老了不要緊,關鍵是有誰來對他表示愛憐?身體日漸消瘦,衣帶也越收越緊。頭發(fā)越來越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總是偏斜到一邊。不再看書,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適應身老體衰的需要。經歷過太多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接觸了解的人越多,觀察起來更加一目了然。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朔藢系膽n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劉禹錫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是一首即事感懷的五言律詩。整首詩闡明了他自己旗幟鮮明的觀點,他認為人到老年雖然有人瘦、發(fā)稀、視力減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但也還有處事經驗豐富、懂得珍惜時間、自奮自勵等有利的一面,對此如果細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樹立正確的老年觀,就能從嗟老嘆老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而有所作為。
全詩表達了劉禹錫對生老病死問題的清醒而樂觀的認識,說明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用唯物的態(tài)度積極對待人生。最后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是全詩點睛之筆,意境優(yōu)美,氣勢豪放,大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概,深為人們贊賞,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經歷大半生貶謫流離,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在那個人均壽命極短的年代,這已經是大半截身子入土了,但面對白居易抱怨傷老時,劉禹錫卻寫下這首豪邁積極的詩篇。劉禹錫覺得,老是老了,但是老也有老的長處,比如閱歷也就更加深廣,不要過份的憂老唉嘆。特別是最后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很有警策意義,也是豪情萬丈。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規(guī)律,誰也無法改變。既然無法改變,就不如坦然面對。如何面對生老病死,關鍵在于個人心態(tài)。隨著年齡的增長,上了年紀的人,都要面對這個現(xiàn)實問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學習劉禹錫這種樂觀豁達的精神,努力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發(fā)現(xiàn)并發(fā)揚自己的年齡優(yōu)勢,少一些哀嘆和憂傷,多一些淡然和豁達,慣看秋月春風,笑對人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