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故事。 公輸盤替楚國造云梯這類攻城的器械,造成后,將要用它來攻打宋國。墨子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后,從魯國出發(fā),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達郢都,見到了公輸盤。 墨子先生說:“北方有一個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殺了他?!?/span> 墨子先生說:“請讓我奉送給您十金?!?/span> 公輸盤說:“我堅守道義堅決不殺人?!?/span>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兩拜,說:“請讓我解說這件事。我在北方聽說你在制造云梯,將要用它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么罪呢?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卻在人口方面不夠,犧牲不足的人口而爭奪多余的土地,不能說是明智的;宋國沒有罪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義的;知道這道理而不對楚王進行勸阻,不能說是忠君的;勸阻卻沒有成功,這不能稱作堅持;你崇尚仁義不肯幫我殺死欺負我的一個人,卻要為楚國攻打宋國而殺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墨子先生說:“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不停止計劃呢?” 公輸盤說:“不行,我已經(jīng)向楚王說了這件事了?!?/span> 墨子先生拜見了楚王,說:“現(xiàn)在這里有一個人,舍棄他自己裝飾華美的車,鄰居有破車,卻想要去偷;舍棄自己華美的衣服,鄰居有件粗布衣服,卻想要去偷;舍棄自己的好飯好菜,鄰居只有粗劣飯食,卻想要去偷。這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呢?” 楚王回答說:“這個人一定是患有偷盜的毛病了?!?/span> 墨子先生說:“楚國的土地,方圓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國的土地,方圓大小不過五百里,這好像裝飾華美的'車子同破車相比。楚國有云夢澤,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長江、漢水里的魚,鱉,黿,鱷魚多得天下無比;宋國卻像人們所說的一樣,是一個連野雞、兔子、小魚都沒有的地方,這好像美食佳肴同糠糟相比。荊國有巨松、梓樹、黃楩木、楠、樟等名貴木材;宋國是一個連多余的木材都沒有的國家,這就像華麗的衣服與粗布短衣相比。我認為大王派官吏進攻宋國,是和這個患偷竊病的人的行為是一樣的?!?/span> 楚王說:“好啊!雖然這樣,但是公輸盤給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國。” 在這種情況下楚王召見公輸盤,墨子先生解下衣帶,用衣帶當作城墻,用木片當作守城器械。公輸盤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zhàn)術(shù),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公輸盤的攻城的方法用盡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還綽綽有余。 公輸盤理屈,卻說:“我知道用來抵御你的方法,可我不說。” 墨子先生說:“我知道你要用來抵御我的方法,我也不說?!?/span> 墨子先生說:“公輸先生的意思,不過是要殺掉我。殺了我,宋國沒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墒俏业膶W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經(jīng)拿著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國城上等待楚國入侵了。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御者啊?!?/span> 墨子從楚國歸來,經(jīng)過宋國,天下著雨,他到閭門去避雨,守閭門的人卻不接納他。所以說:“運用神機的人,眾人不知道他的功勞;而于明處爭辯不休的人,眾人卻知道他?!?/span> 如果有一個人,進入了別人家的果園,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聽說了就會責罵他,居上位執(zhí)政的人捕獲他之后會懲罰他。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處。 至于偷別人的狗、豬、雞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義的程度又超過了進入別人果園偷桃李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 假如他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厲害了,罪責也更加深厚。至于潛入別人家牛欄、馬廄,牽走人家牛和馬的人,他不道義的程度又超過了偷別人的狗、豬、雞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 如果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義就更加厲害了,罪責也更加深厚。 至于殺死無罪之人,拿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劍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過了潛入別人家牛欄、馬廄并牽走人家牛和馬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 如果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他的不道義就更加厲害,罪責也更加深厚。對此,世上有道義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會認為它們不對,說這些是不道義的?,F(xiàn)在到了放肆地攻打他國這件事上,卻不知道不對了,反而就這件事情來稱贊它,說是道義的。這能說是知道道義和不道義的分別嗎? 殺死一個人是不道德的,必會有一條死罪。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類推,殺死十個人就是十倍的不道義,必會有十條死罪;殺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義,必會有一百條死罪。對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會認為它們不對,說這些是不道德的?,F(xiàn)在最不道義的是攻打別的國家,卻不知指責其錯誤,反而隨著稱贊它,說是道義的。實在不知道這是不道義的,所以才會記載下來留給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義的,又怎么解釋把那些不道義的事記載下來并留給后世這件事呢? 現(xiàn)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較少時說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時就說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會認為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區(qū)別;嘗到的苦較少時說是苦的,嘗到的苦多了時就說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會認為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區(qū)別。現(xiàn)在做了小的錯事,就明白是不對的。最大的不義是攻打他國,卻不知道不對了,反而稱贊它,說是道義的:這能說是知道道義和不道義的區(qū)別嗎?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們,在區(qū)分道義與不道義上是多么混亂啊。(選自《墨子·非攻》) 墨家反對戰(zhàn)爭,提出了“非攻”的政治主張,并在現(xiàn)實中將其實踐了出來。 老子同樣是反戰(zhàn)派,他從天道自然的立場出發(fā),旗幟鮮明的反對窮兵黷武,提倡和平,尊重生命,他在《道德經(jīng)》里就有——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故善戰(zhàn)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強焉。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大意是說,按照“道”的原則輔佐君王的人,不依靠兵力來稱霸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不僅不會帶來好處,反而會很快遭到報應(yīng)。軍隊到過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zhàn)過后,必定會有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達到救濟危難的目的就算了,不會以兵力強大來耀武揚威。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自尊自大;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夸耀;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驕傲;即使達到了目的,也認為是不得已而為之;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逞強。事物壯大了,就會走向衰亡,這就說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會很快走向敗亡。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民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蒞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span> 兵革是不祥的東西,大家都怨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時以左方為貴,用兵時以右方為貴。兵革是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如果得意洋洋,就是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就不能在天下得到成功。 吉慶的事情以左方為上,兇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這是說出兵打仗用喪禮的儀式來處理。殺人眾多,帶著哀痛的心情去對待,打了勝戰(zhàn)要用喪禮的儀式去處理。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效。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币馑际钦f,大道暢行的時代,萬物和百姓都自然而然地繁衍生息,沒有利益紛爭,沒有流血戰(zhàn)爭,馬自然用來耕種。大道廢棄,爭斗紛起,懷胎的母馬也不得安生,因為被驅(qū)上戰(zhàn)場而將馬駒兒生在野外。過沒有比行私縱欲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zāi)難沒有比貪欲必得更為慘痛的。所以說懂得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jīng)常適可而滿足。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庇媒裉斓脑捴v即是—— 最高明的統(tǒng)帥不以武力勝人,最高強的戰(zhàn)士不以怒氣而戰(zhàn),最善于勝敵者不接觸對手就使其落敗,最善于用人者甘居于人下。這就是所說的不爭強斗氣的道德,這就是所說的發(fā)揮人的積極性,這就是所說的遵循客觀規(guī)律。 墨子的“非攻”。老子的反戰(zhàn),孔子的仁,孟子的王道,這些思想和政治主張背后體現(xiàn)的正是遵道貴德,和諧為貴的中華文明傳統(tǒng)。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自古以來即如此。立德為重,以和為貴,這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精神,這也是中華文明經(jīng)久不息,一直都能保持其先進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除此以外,儒家的大一統(tǒng)思想也源遠流長—— 《公羊傳·隱公元年》中說:“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毙鞆┦瑁骸巴跽呤苊?,制正月以統(tǒng)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tǒng)也?!?/span> 《漢書·王吉傳》里講:“《春秋》所以大一統(tǒng)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大,重視、尊重;一統(tǒng),指天下諸侯皆統(tǒng)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稱封建王朝統(tǒng)治全國為大一統(tǒng)。 “大一統(tǒng)”不同于“大統(tǒng)一”單純就地域統(tǒng)一作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jīng)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該思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更從政治、軍事、經(jīng)濟起到地緣互補的巨大優(yōu)勢效應(yīng)。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雖然分裂動亂,卻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時代。諸子百家不僅將原有的“大一統(tǒng)”觀念系統(tǒng)化、理論化,而且還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即加強調(diào)國內(nèi)政治秩序的統(tǒng)一問題。 孔子針對“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混亂局面,提出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的秩序社會。 孟子主張“君仁臣義,君民同樂”天下“定于一”,認為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荀子則認為“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揔也,民之父母也”。 韓非子認為“一棲兩雄”、“一家兩貴”、“夫妻共政”是禍亂的原因。 《呂氏春秋》言:“王者執(zhí)一,而為萬物正。一則治,兩則亂?!?/span> 管仲說:“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薄笆固煜聝商熳?,天下不可治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治也。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專不聽。堯舜之民非生而治也,桀紂之民非生而亂也,故治亂在上也?!薄?/span> 管仲甚至還提出了具體制度上的大一統(tǒng),即“天子出令于天下,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此至順矣。衡石一稱,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書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span> 墨子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span> 顯然這都是對國家政治秩序的“大一統(tǒng)”觀念的不同表述,但他們都強調(diào)自上而下的政令統(tǒng)一。這一理念最終由“海內(nèi)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的秦朝變成了現(xiàn)實。 真正系統(tǒng)發(fā)揮《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的是漢代董仲舒。他說:“《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边@是說,封建的大一統(tǒng)是天地古今之道,是不可改變的。有了大一統(tǒng)的國家,必須具有適應(yīng)這種大一統(tǒng)國家的統(tǒng)一思想,只有上下統(tǒng)一,才能保證法制號令規(guī)章制度的暢行。 大一統(tǒng)思想源遠流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古至今,一直有許多中國人熱愛、推崇大一統(tǒng)。唐朝的李白贊嘆道:“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明朝的李贄(zhì)在《藏書》中尊始皇為“千古一帝”。大一統(tǒng)的邏輯中派生出來的許多觀念使得大一統(tǒng)在中國人的心靈中扎下根來。也正是源于大一統(tǒng),讓中國文化爆發(fā)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不斷傳承,融合,發(fā)展,進化,升華的過程中,中華文明實現(xiàn)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更新和超越。 孟子謁(yè)見了梁襄王,出來后,跟人說:“這個人遠遠望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到跟前也看不出他的威嚴。猛一開口就問我:'天下如何才安定?’我答道:'天下一統(tǒng),才會安定。’他又問:'誰能一統(tǒng)天下?’我又答:'不好殺人的國君,就能一統(tǒng)天下?!謫枺?誰會歸順服從他呢?’我又答:'普天之下沒有不歸順服從他的。您熟悉那禾苗嗎?七八月間天旱,禾苗就枯槁了。這時,一團濃黑的烏云出現(xiàn),嘩啦嘩啦下起了充足的大雨,禾苗即茁壯茂盛地生長起來。這種趨勢,誰能阻擋得住呢?當今各國的君主,沒有不好殺人的。如有一位不好殺人的,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來盼望他了。果真這么做了,百姓歸附他跟隨他,就跟水往低處奔流一樣,洶涌澎湃,誰又能阻擋得住呢?’”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