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無敵媽媽幫
不懂得理財?shù)暮⒆?,沒有未來。
——無敵媽媽幫
優(yōu)秀的家庭,理財教育從不缺席
來自無敵媽媽幫
前段時間看過一則報道。
重慶開州,一個12歲的男孩,不到半個月,瘋狂打賞女主播9萬元,其中金額最多的一筆資金,刷新了整個網(wǎng)絡的消費新數(shù)據(jù):5秒鐘6萬元。
記者問男孩:為什么會打賞這么多錢呢?
男孩:我覺得他很搞笑,我非常喜歡他,就打賞了。
記者:你的錢從哪里來呢?
男孩:刷媽媽的支付寶,還有自己的壓歲錢。
記者:你刷錢的時候,不會想一下嗎?這么多錢,一下子花出去。
男孩:想什么?我喜歡就買道具,然后打賞咯。
記者:可是媽媽掙錢很辛苦的。
男孩:很辛苦嗎?我沒感覺啊。
記者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了。
圖片來源:濱田英明
在《中國孩子的金錢教育》一書中,有一個例子。
某經(jīng)濟學家問一個孩子:你知道錢是什么嗎?
孩子:我知道啊,就是一張張紙。
經(jīng)濟學家:那你知道這些紙是怎么到你手上的嗎?
孩子:知道啊,過年的時候,會有壓歲錢;過生日的時候,也會有錢。反正每次過年和過生日,我都可以拿到錢。
經(jīng)濟學家啞口無言。是啊,他怎么能指望一個毫無金錢意識的孩子明白,錢是通過勞動換來的,是需要去掙的。
而孩子沒有這種經(jīng)歷,就只能按照自己的常識去理解——過年有壓歲錢,過生日有生日費,于是,錢就變成了壓歲錢和生日費。
只要過年,和過生日,就能有錢,既然錢是這么輕松即可得來的,花起來自然也沒有感覺,反正到過年和生日那天又會有。
“中國孩子理財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特點,即是中國孩子壓根兒就沒有金錢意識,孩子們不知道金錢是從哪里來的。在孩子的眼中,金錢就像是一種玩具,一張可以隨意擺弄的紙。他們完全忽略了金錢背后的勞動付出。
所以,很多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其實這不是鋪張浪費,因為在孩子眼中,根本就沒有浪費這個意識。這是沒有金錢觀念?!苯?jīng)濟學家楊長江說。
圖片來源:濱田英明
從小沒有金錢觀念,長大了會有什么后果?
后果很嚴重。
我有一個朋友,畢業(yè)后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高薪行業(yè),月薪過萬,工資不算低,但工作2年了多,存款還不到1萬元。
他幾乎每個月都是月光族,當月發(fā)的工資只夠填信用卡的窟窿,而還完信用卡之后,他又每天刷天貓、京東,看見好的,隨手就買下來,一個月過去,信用卡額度又上萬了,上個月工又白干了。
典型的月光族,花起錢來絲毫沒有節(jié)制。智聯(lián)招聘對職場白領(lǐng)進行過一次調(diào)查,60%以上的年輕白領(lǐng),都是月光族,花起錢來沒有限制。
這是從小缺乏理財教育和金錢意識造成的惡果。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先生在一次演講中,總結(jié)了那些從小就沒有金錢意識的孩子未來會碰到的四個問題:
·沒有節(jié)制消費意識
·沒有需求排序意識
·沒有投資意識
·沒有危險意識
喜歡知乎財經(jīng)大神謝熊貓君的說法:
“需要”和“想要”是兩個概念,需要是需求,必須要花錢的;“想要”是要不要無所謂,但看到了心癢癢想買的。
圖片來源:濱田英明
從小就沒有金錢意識的人,永遠進行著“想要”式的消費,看到好的,就買下來,哪怕買下來沒用。
其次,這些孩子一樣沒有需求排序意識。當每個月的收入是固定數(shù)額時,就需要對需求進行排序,輕重緩急,那些急需不得不買的東西,就放在第一位,可有可無或者可以延遲滿足的需求,放在最后一位,不買也沒關(guān)系。缺乏節(jié)制和沒有需求排序意識就意味著存不下錢,存不下錢,碰到好的投資機會,只能白白錯過,當然,他們本身也不會有想投資的想法。
但最重要的是,這些孩子不會有危險意識:
·生病了怎么辦?
·父母動手術(shù)怎么辦?
·朋友困難急需用錢找你借怎么辦?
·失業(yè)了尚未找到工作怎么辦?
·孩子進醫(yī)院了怎么辦?
這都是急需用錢的地方,但他們沒有意識。
存不下錢,想一想,父母住院了,找你要錢,你說你上個月買了個愛馬仕,工資卡里只有幾百塊錢,父母是什么心情。孩子住院了,醫(yī)院要你付費,你上個月出去豪華游了一次,信用卡都快透支了,你是什么心情。
但其實你無需自責,該責怪的是你爹媽。從小慣著,要錢給錢,想買就買,從來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理財教育,十幾年養(yǎng)成的隨手花錢的習慣,即使是工作了,也很難改變。只好做月光族。
圖片來源:濱田英明
理財師張雯講過一個身邊的例子,她有一個媽媽朋友,對自己的育兒經(jīng)頗為自豪,她把女兒從出生開始,用過的錢:進口奶粉、衣服、學費、興趣班、旅游、生活費等等,每一項支出全部用賬本記錄下來,時不時拿給孩子看,說:“你看,爸爸媽媽養(yǎng)大你多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讀書?!?/p>
小女孩看完,哇,這么多錢,臉色沉重:“媽媽,我一定會努力讀書的。”
媽媽心滿意足,她想讓孩子知道,養(yǎng)大她多么不容易,要花多少錢。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刺激她努力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讓她意識到父母的不易,勤儉節(jié)約,不會動不動就要這要那。
但是張雯卻很擔憂,因為這位母親其實就是一個大債主,她這么做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你從一出生就背上了一身債。
這樣的父母倒是告訴孩子錢是怎么來的了,但也過分夸大了掙錢的辛苦,孩子本來就沒有金錢意識,被這樣過分渲染,從小便會形成固化的意識:掙錢非常辛苦,所以不能亂花錢,哪怕是壓制自己的合理需求,也不能花錢。這一樣是理財教育的畸形發(fā)展。
圖片來源:濱田英明
在天涯看到一個故事,許女士在一家外企工作,白領(lǐng),從小城市里出來,爸媽都是兢兢業(yè)業(yè)的農(nóng)民和工人,從小被父母嘮叨:“掙錢不易,花錢要省?!蹦钸读耸畮啄?,從小腦子里固化一個意識:掙錢是這個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所以要省著花錢。工作了之后,能不買的就不買,家里的衛(wèi)生紙,也要從公司廁所拿,5年前老舊款式的衣服,一直穿到今天,衣角磨得泛白。
按理說,節(jié)約是好事兒,但過了,就不好了。
行業(yè)年會,來的都是行業(yè)精英,每一個人西裝革履,許女士穿了一件很土的女士中山裝過來,所有人看著她就跟看著一個與時代脫節(jié)的小老太太一樣,公司為了拓展國際業(yè)務,組織員工英語專業(yè)學習,要收費,請外國人來教。
許女士覺得沒必要花這個錢,自學就行了。每天拿一本英語書,像高中讀書一樣學習英語,練成了一口帶著方言的英語口語,非常不專業(yè),直接被公司開了。存倒是存了不少錢,但都是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錯了無數(shù)次本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
用金融分析師spencer的話來說:“因小失大,存了一點錢,喪失了太多東西?!?/p>
這些喪失的東西至少包括:
·通過培訓得到的專業(yè)能力和素養(yǎng)
·結(jié)識行業(yè)精英的機會
·融入更高階層圈子的機會
·進入更大平臺的機會
·自己的競爭力
你要相信,世界上最能掙錢的,是你自己,你的能力、見識、人脈。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投資自己,永遠是黃金法則。
但這些人由于從小被父母灌輸“省吃儉用”的生活理念,過分渲染掙錢的困難度,導致潛意識里認為“花錢”是一個很邪惡的事情,邪惡到,投資自己,把錢花在自我增值上,也變成了邪惡的。似乎除了一切必要的生活開銷,其它任何消費都是不應該的,這是一種畸形的理財教育的灌輸,這樣的孩子,注定窮苦一生。
學者楊長江把人類的金錢意識分為五個層面:
第一層:即視金錢為一種玩具,一張可以隨意擺弄的紙;
第二層:不認識錢,知道錢可以換東西,但沒有自覺地交換行為;
第三層:認識并能計算錢的多少,意識到錢可以買東西,有比較自覺的買賣行為。
第四層:認識到錢的多種物質(zhì)和精神交換功能。
第五層:具備了運用金錢進行金錢增值的自覺意識。金錢是可以越變越多。
絕大部分的中國人只具備第三層的金錢意識,即只會用錢去進行交換,而絕少懂得利用錢去產(chǎn)生復利,也就是更多的收入。
下這個論斷的是著名經(jīng)濟學家學者吳曉波先生。
他講過一個故事,他的一個朋友祝小兔女士2010年時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子,全款,因為實在忍受不了北京的霧霾和堵車,把房子賣了,賣了500萬;在依山傍水的大理買了一套小別墅,花了100多萬,還剩400萬,祝女士選擇存下來,作為孩子的教育基金。
常人來看,這沒有問題,賣房、賣房,還考慮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特地存下400萬,眼光放得挺遠,沒問題。但在吳曉波先生看來,有問題。同樣的情況下,懂得理財?shù)娜嗽趺醋瞿兀?/p>
首先,不會賣房。那是北京的房,北京的房子就是黃金,而且是價值飛漲的黃金,對比一下北京和香港的房價,就知道還有不少上漲空間。房子一賣,意味著房價再怎么漲,也和你沒有關(guān)系了。
那么,不賣房,哪里來的錢去大理買房?
貸款呀,北京的房子作為抵押,貸款100多萬,買下大理的房子。然后,再把北京的房子出租,租金不僅能每個月還清銀行貸款,而且還有盈余,完全可以拿著盈余的錢給孩子買奶粉。
所有的一切沒有變,還是可以在大理生活,保住了北京的房產(chǎn),還能掙錢。
同樣一件事情,懂得理財?shù)娜?,和不懂理財?shù)娜?,有著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p>
這種差異在哪里?
吳曉波先生說,在有沒有理財意識上,而理財意識,是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的。如果父母從小就沒有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意識,即使長大了,即使有一定的經(jīng)濟知識,他依舊不會懂得理財。就只會像祝女士一樣,進行簡單的產(chǎn)品買賣。而不懂如何利用,錢生錢。
世界上最懂得理財教育的當屬猶太人,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伯南克、巴菲特、索羅斯、摩根家族、雷曼兄弟等金融大鱷和財富巨人都是猶太人。
猶太人有著世界第一經(jīng)商民族之稱。也是最重視孩子理財教育的民族,他們有著非常獨特且成系統(tǒng)化的理財教育體系:
·猶太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禮物是股票
在猶太家族,孩子一周歲的時候,父母都會把股票當禮物送給孩子,這是猶太家族的慣例,也是猶太父母對孩子獨特的理財教育。而目的很簡單,讓孩子從小就接觸金錢,認識錢,了解錢。
·給孩子非常明確的理財教育規(guī)劃
當孩子有了初步的金錢概念之后,猶太父母會給孩子制定詳細的理財教育規(guī)劃:
3歲:開始辨別硬幣和紙幣;
5歲:知道錢可以用來購買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并知道錢是怎么來的;
7歲:能看懂價格標簽,并懂得“錢能換物”的理財觀念;
8歲:通過額外的工作掙錢,并把錢存在銀行賬戶里,初步培養(yǎng)勞動掙錢,和存錢的意識;
10歲:有意識地省錢,以便后續(xù)進行更大項目操作,例如旅行;
11歲:制定兩周以上的開銷計劃;
12歲:制定需求計劃,并懂得正確的銀行術(shù)語;
13-15歲:嘗試安全的投資工具和服務,懂得如何進行預算、儲蓄和初步投資;
16-17歲:學習宏觀經(jīng)濟基礎(chǔ)知識,關(guān)注市場消息,了解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
·為孩子設(shè)計“金錢游戲”
孩子是天生喜好玩樂的,如果枯燥地給孩子說教經(jīng)濟知識,孩子們必然反感。猶太人喜歡通過設(shè)計一些小游戲,來讓加強孩子們的金錢意識,并懂得金錢邏輯。例如最近非常流行的“大富翁”游戲,便是一類非常好的理財教育的游戲。
·金錢并不罪惡
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義利對立”的財富觀念不同,猶太人認為金錢和道德本就是一體的。
“付出勞動,必須獲得回報?!彼元q太人建立了“有償回報機制”,即孩子們幫助父母做家務,就可以獲得報酬。在國人看來,這是一種退化,家庭關(guān)系退化成金錢關(guān)系。
但猶太人認為,這是一種理財教育,更是一種人格教育,即“珍惜你的勞動,重視你的勞動?!?/p>
只要付出,理應回報;即使在家庭中也是這樣,你當然可以義務替父母干活,這是孝心。但父母給你錢,與孝心并不沖突,因為任何勞動,都應獲得報酬,金錢并不罪惡,并不與孝心沖突。
·培養(yǎng)孩子延遲享受的教育
猶太人理財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yǎng)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謂延后享受,就是延期滿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來更大的回報。
“如果你喜歡玩,就需要去賺取你的自由時間,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學業(yè)成績。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有一筆豐厚的報酬,你可以用來投資,拿到更多錢,實現(xiàn)財務自由,你可以玩更長的時間。如果你搞錯了順序,整個系統(tǒng)就不會正常工作,你只能玩很短的時間,最終的結(jié)果是你會陷入貧窮,更加努力的工作去生存,沒有玩具,沒有快樂?!?/p>
圖片來源: Jun Okada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