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清華二校門
“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延攬名師,造就大師
梅貽琦崇尚名師,一上任便在就職演說中講道:“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xiàn)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們的知識,固賴于教授的教導指點;就是我們的精神修養(yǎng),也全賴于教授的精神感召。但是這樣的好教授,決不是一朝一夕可羅致的,我們只有隨時隨地留意延攬而已?!贝撕?,他的“大師說”,不僅成為全體清華人的共識,而且對國內(nèi)教育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梅貽琦認為,“大學的目的有二,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這二者都有賴于師資。他又說:“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圖之至急?!睘榱搜訑埫麕?,清華采取了多項措施:高薪聘用,提高教授待遇;提倡自由研究學問,營造寬松的學術氛圍;實行教授學術休假制度,鼓勵教授出國進修、著書立說;提高教授地位,發(fā)揮教授在民主治校中的作用等等。
清華招攬人才,不拘一格,當年華羅庚被清華破例聘用與破格提拔,成長為載譽全球的數(shù)學大師就是一例。
30年代,在梅貽琦主持下,先后聘來劉仙洲、顧毓琇、莊前鼎、章名濤、李儀祉、倪俊、李郁榮、陶葆楷、雷海宗、聞一多、張蔭麟、吳晗、趙訪熊、任之恭、段學復、潘光旦、王竹溪以及外籍學者華敦德(美)、維納(美)、哈達瑪(法)等。
40年代,西南聯(lián)大時期和戰(zhàn)后清華復員聘請的著名學者有梁思成、吳景超、費孝通、孟昭英、趙九章、錢偉長、錢三強、余瑞璜、曹本熹、屠守鍔、常迵、沈元、戴芳瀾、劉崇樂、湯佩松等。當時清華的教師隊伍,無論資歷、學術水平,還是人員數(shù)量、集中程度,都是國內(nèi)其他大學無法與之相比的。他們學識淵博,德高望重。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凝合”(梁實秋語),他們開創(chuàng)了“融匯中西、貫通古今、會通文理、理工結(jié)合”的清華學術風格與學術傳統(tǒng),奠定了清華在國內(nèi)領先的學術水平與學術地位。
梅貽琦本人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但他卻為清華請來了眾多的大師,并為國家培育造就了眾多大師,這正是他為人們敬重之處。
▲梅貽琦任清華大學校長時的學生畢業(yè)證
“大學之道”
——堅守學術自由,推行“通才教育”
學術自由是梅貽琦畢生追求和堅守的教育理念,他在日記中寫道:“對于校局則以為應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態(tài)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謂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均應以自由探討之機會?!彼回炛鲝垖W術自由,對不同思想兼容并蓄,校方不應干預學生和教師的政治思想。當年清華園內(nèi)社會團體與學術活動十分活躍,教授們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業(yè)務專長與興趣愛好,自由研究學術,有效地推動了清華的學術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文科方面,融匯中西文化,追求創(chuàng)新,獨樹一幟,創(chuàng)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清華人文科學的學術取向,形成“東西文化、薈萃一堂”,開一代之風氣而享譽全國。
在理工科領域,清華理學院特別是物理學系,成為近代自然科學在中國生根的園地,物理學系、數(shù)學系、化學系和生物學系都被公認為當時國內(nèi)在相應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中心。許多研究成果已深入學科前沿,達到較高水平,更有一些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縮短了我國大學與國外著名大學之間的差距。
為了造就人才,清華推行“通才教育”,這是梅貽琦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清華成功的教育實踐。其最大特點就是主張首先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然后才是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梅貽琦認為,近代大學教育的宗旨,歸根到底仍應是儒家《大學》中所說的“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通才教育就是在大學階段應著眼于“通識”的訓練,即“知類通達”的訓練,以便于學生畢業(yè)后能接受更高深、更專門的學問和研究。
在教學實踐中,清華要求學生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方面都有廣泛的綜合知識,而“不貴乎有專技之長”,這就為日后優(yōu)秀人才的脫穎而出打下了堅實基礎。在30年代清華畢業(yè)生中,不僅涌現(xiàn)出林家翹、錢三強、錢偉長、陳省身、段學復、彭桓武、王竹溪、王大珩等世界聞名的科學家,而且有錢鐘書、吳晗、夏鼐、季羨林、費孝通等享譽中外的學者,還有曹禺、洪深等戲劇大師以及許多在電影、舞臺美術和音樂藝術領域頗有建樹的專家。
“吾從眾”
——民主與清廉作風
當年,清華實行“教授治?!钡拿裰髦贫?,它能有效地運轉(zhuǎn),是與梅校長的民主作風分不開的。所謂“教授治校”,即設立教授會、評議會和校務會議,多由教授充任之,形成學校管理的民主機制,審議、決策與實施學校重大校政。本意是充分發(fā)揮教授在治校中的作用,進行民主管理。朱自清教授在《清華的民主制度》一文中寫道:“梅月涵先生是難得的這樣一位校長,……他使清華在這七八年里,發(fā)展成一個比較健全的民主組織,同仁都能安心工作,他使同仁覺得學校是我們大家的,誰都有一份兒?!泵焚O琦身為校務會議、教授會和評議會三會的當然主席,作風民主,不喜歡專斷獨行。每次開會,他從不搶斷發(fā)言,總是靜靜地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他常說“吾從眾”,體現(xiàn)了他博采眾議、虛懷若谷的治校風格和人格魅力。
▲出任清華校長時的梅貽琦
梅貽琦人品好,儒雅、謙和,有君子風度。他精通理工,喜愛音樂、書畫和詩詞,又通曉文史與社會科學,洞悉人性的隱微。他訥于言而敏于行,注重實干,平日很少說話,人贈雅號“寡言君子”,但不乏幽默。過去,清華校長更迭頻繁,學生趕走校長是常有的事。一次閑談,有人問梅貽琦:“別的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怎么你一做就是這么多年?”梅校長幽默地回答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是沒有人愿意倒梅(霉)?!?/p>
梅貽琦性格沉穩(wěn)、剛毅,遇事從容鎮(zhèn)定。西南聯(lián)大初創(chuàng)時期,日本飛機幾乎天天空襲、轟炸。學校沒有防空設施,每當警報響起,梅貽琦和教師們一起往學校后面小山上跑,躲在一片亂墳地的壕溝里,鎮(zhèn)定自若。陳岱孫教授回憶道:“他這一鎮(zhèn)定、堅毅、平等、同艱的行為,在西南聯(lián)大起了不言而教的作用?!?/p>
梅貽琦節(jié)儉、清廉是大家公認的。他在上任之初,首先宣布放棄校長在生活方面的所有特權(quán)。他掌管清華基金,手握巨款,從不隨便動用。據(jù)說他病重住院期間,有一個加鎖的手提包一直放在他的病榻下,誰也不知道裝有何物。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在臺灣病逝,他的秘書立刻將其手提包封存。后組織專門人員啟封查驗,原來包中裝的是清華基金的賬目,一筆一筆,清清楚楚,毫厘不爽。
梅貽琦待人誠懇,謙遜樸實,對教師、學生關愛有加。在危難時刻,他毫不猶豫挺身而出,保護同仁。聞一多被害,令他悲痛欲絕。面對白色恐怖,為防止類似慘案發(fā)生,他將進步教授張奚若、潘光旦夫婦和費孝通一家安排到美國駐昆明領事館避險。吳晗思想激進,當局曾令清華解聘吳晗,梅表示拒絕。得知吳晗被列入抓捕黑名單,又悄悄地通知吳晗離去。他身處校長位置,對學生運動是十分敏感的,但基本上沒有加以干涉和限制,而以超人的冷靜維系學校的穩(wěn)定。學生進城參加示威游行,他派車將游行后的同學們接回學校。對當局逮捕、開除學生,他總是與之周旋,費盡周折去保釋被捕同學,想方設法保護學生。
一位好的校長,往往是一所大學的象征,梅貽琦與清華大學緊密相連。他為清華事業(yè)鞠躬盡瘁,成就非凡。
文章出處:《北京文史》2014年第一期《梅貽琦與清華大學》
作者簡介:劉文淵,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教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