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是苦難的時代,也是書法界產生巨人式人物的時代。
行書能在晉代能達到成熟,與王羲之的貢獻分不開,也與一大批不知名的群體性的書家分不開。典型的行書體式是居于楷書,草書之間。如果規(guī)矩點兒,則偏近于楷書,稱為行楷,反之如果寫得很流利,筆勢連綿,或者通篇較多的夾帶草書,就稱為行楷。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懷仁集圣教序》就屬于行楷,而王獻之的《中秋帖》則屬于行草。
魏晉行書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本文以王體行書為代表說一下魏晉筆法的特點。王體行書結體善于變化,筆畫有曲有直,相同的偏旁有寬有窄,有大有小,相同的字百姿千態(tài),各盡變化。王體行書結體能各盡其態(tài)。漢字筆畫有多有寡,結體有長短,寬窄的不同,天然不齊,王羲之進行夸張?zhí)幚恚蟮母?,小的更小,短的更短。但這些字在大章法中都又顯得十分和諧,貼切。
王體行書結體能錯落有致。行書不管是左右結構還是上下結構都顯得長短不一,寬窄各異,大小不勻,形成強烈的對比。有的字左寬右窄,有的字左窄右寬,有的字上短下寬,有的字上寬下短……自然而又有意的打破了漢字結構的均衡,達到參差錯咯,主次分明,虛實相生的藝術境界。王體行書結體以欹側取勢,有左欹,右側,上欹下側和左欹右側。
王體行書通常借用楷書和草書的結構法,進行楷,行,草三種書體的雜交,或以增強動勢,或以加強靜感。
筆法特點有:
一變方為圓。如在筆畫的轉折處,楷書是用折法,以成方,而王體行書是用篆筆,即轉以成圓,并摻折意,使轉折處圓健而有彈性。
二,變長為短。即為了結體的需要,常常將橫,豎,撇,捺等長筆畫變?yōu)樽罨A且又是最短的筆畫-點。
三,變直為曲。將橫畫,豎畫變斜變曲,這樣就加強了用筆的變化,增強了起伏感和靈動感。
四,變順為逆。即改變了一般運筆的順序。王體行書中大部分字的行筆順序也是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規(guī)矩,但也有個別字為了行筆的連貫,改變了約定俗成的行筆先后順序。
五,變斷為連。也就是說將分離的筆畫相互的連接起來。連接有明連和暗連兩種。明連是用有形的牽絲或游絲連接起來,暗連是靠有傾向的筆勢使筆畫之間相互形成呼應。
六,變同為異。即同一種筆畫使用了多種不同的筆畫,或者采用了不同的構形,這樣就豐富了用筆的表現(xià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