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者,書而有法之謂,故筆落紙上,即入“法”中,動靜皆能含法為上乘。
----唐.歐陽旬《用筆論》
書之神韻,雖得于心,然法度必講資學(xué)。
----沈括《夢溪筆談》
用筆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斂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
----唐.盧攜《臨池訣》
執(zhí)筆之法,實指虛拳。運筆之法,意在筆先。。
---清.馮武《書法正傳》
今書之美字鐘,王,其功在執(zhí)筆用筆。
----元.解縉《春雨雜述》
古之所謂實指虛掌者,謂五指皆貼管為實,其小指貼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緊握之說也。握之太緊,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書必拋筋露骨,枯而且弱。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大凡學(xué)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盧公忽相謂曰:子學(xué)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筆死矣。虛掌實指,指不入掌,東西上下,何所閡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點畫爾,拘于一字,何異守株!
----唐.林蘊《撥鐙序》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獻酎之麗。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
心,帥也,副毫,卒徒也。
----清.劉熙載《藝概》
昔人傳筆訣云:“雙鉤懸腕,讓左側(cè)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后。”論書勢:“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
----明.豐坊《書訣》
張長史折叉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風(fēng)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 蠆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黃庭堅《論書》
寸以內(nèi),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
----元.鄭鑠《衍極并注》
大字運上腕,小子運下腕,不使肉襯于紙,則運筆如飛。
----明.豐坊《書訣》
執(zhí)筆低則沉著,執(zhí)筆高則飄逸。
----清.梁獻《執(zhí)筆論》
凡學(xué)書字,先學(xué)執(zhí)筆,若真書,去筆頭兩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下筆點畫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
----東晉.衛(wèi)鑠《筆陣圖》
把筆深淺,在于去紙遠(yuǎn)近,遠(yuǎn)者浮泛虛薄,近則瘟鋒體重。
----唐.盧攜《臨池訣》
凡學(xué)書,欲先學(xué)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依筆,則有力。
----黃庭堅《論書》
所謂法則,懨壓.鉤揭.抵拒.導(dǎo)送是也。
----五代.李煜《書述》
楷書又叫正書或真書,是從隸書蛻變而來的。據(jù)記載,最早的正書家是東漢的王次仲,而現(xiàn)在我們見到的最早的正書是漢末魏初時鐘繇所書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等。魏晉六朝的正書古樸自在,稱為魏碑。至隋唐而漸趨整飾,臻于成熟,所以又叫唐楷。
正書的筆勢比篆隸較為復(fù)雜,唐·韓方明云'八法起于隸字之始',此處所說的'隸'是指正書而言,也就是說八法與正書同時誕生。所謂八法,就是正書的點、橫、撇、捺、豎、鉤、挑、折等點畫的八種寫法。
執(zhí)筆欲緊,運筆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dāng)以腕運之,執(zhí)筆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zhí)。孫過庭有執(zhí).使.轉(zhuǎn).用之法:執(zhí)謂長短深淺;使謂縱橫牽摯;轉(zhuǎn)謂鉤環(huán)盤紆;用謂點畫向背;豈偶然哉!
----宋.姜夔《續(xù)書譜》
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辯按尤當(dāng)于起筆處,辯提尤當(dāng)于止筆處。書家于提按兩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需飛提,用筆輕處正需實按,始免墮飄二病。
----清.劉頤載《藝概》
用筆須手腕輕虛。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
----唐.虞世南《筆髓論》
要巧拙互用,巧則靈便,拙則渾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佻渾濁之病矣。
----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書法在用筆,用筆在用鋒。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右軍用筆內(nèi)懨,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yán)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cè)鋒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豐坊《書訣》
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權(quán)全。次實指,制實則筋力平均。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宜。
----唐.李世民《筆法訣》
思翁言:坡公所書《赤壁賦》全用正鋒,欲透紙背,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傳。此皆用墨到極微妙地位,亦書家莫傳之秘也。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執(zhí)筆在乎便穩(wěn),用筆在于輕?。狠p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
----清.馮武《書法正傳》
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應(yīng),上下相接為佳。
----宋.姜夔《續(xù)書譜》
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論書》
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dāng)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
----唐.韋續(xù)《墨藪》
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學(xué)有規(guī)矩,字有體法;不然則筆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貴在結(jié)構(gòu):一筆之法妙在起止。結(jié)構(gòu)之道,尤在乎筆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
能此筆正用,側(cè)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shù),全仗筆尖筆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dá),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
----宋.姜夔《續(xù)書譜》
發(fā)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cè)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cè)鋒居二,纂則一毫不可測也。
----明.豐坊《書訣》
古人作大字常藏鋒用力,故其字畫從顛到末,少有枯燥處。今往往多以燥理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書者所貴,惟斜拂及摯筆令輕處,然后有此,所謂側(cè)筆取妍,正蹈書法之所忌也。
----南宋.陳僬《負(fù)喧野錄》
行書始于漢末,是正書較為連草的一種寫法。我們從東晉時代的王羲之《蘭亭敘》等作品中即可領(lǐng)略到,所謂風(fēng)行雨散、潤色花開、不急不緩,最為流便的一種書體典型就是行書。它較正書流動,連筆較多;較草書規(guī)正,是介乎于正、草之間的一種書體,故叫做'行書'。
行書的寫法與正書基本相同,由于較正書寫得快速,故點畫之間的牽絲往往流露于紙面。收筆和起筆處往往相連不斷,是至今尚十分流行的一種書體。行書近于正者稱為'行楷',近于草者稱為'行草'。
董文敏謂:書家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顏魯公所謂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是也。
----清.梁章距《學(xué)字》
惟管定而鋒轉(zhuǎn),則逆入平出,而畫之八面無非毫力所達(dá),乃后積畫成字,聚字成篇。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筆在指間常欲其靈活,故能換筆。如遇轉(zhuǎn)折處,不能換筆,勢必生扭硬掣而過。其畫必成側(cè)鋒,必成扁形。試觀懷素草書,如驚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鐵絲一團,絕無偏側(cè)。又觀魯公爭座位貼,滿紙皆成圓形,無一側(cè)鋒。古人云,魯公皆用圈筆,實皆用換筆也。
----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古人一點一畫,皆使鋒轉(zhuǎn)筆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處乃用使轉(zhuǎn);古人一牽一連,皆旋轉(zhuǎn),正心著紙,無一黍米倒塌處。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字劃承接處,第一要輕捷,不著筆墨痕跡,如羚羊掛角。學(xué)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然便捷須精熟,轉(zhuǎn)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數(shù)畫之轉(zhuǎn)接欲折,一畫之自轉(zhuǎn)貴圓;同一轉(zhuǎn)也,若誤用之,必有病,分別行之,則合法耳。
----清.笪重光《書筏》
鋒既著紙,即宜轉(zhuǎn)換:于畫下行者,管轉(zhuǎn)向上;畫上行者,管轉(zhuǎn)向下;畫左行者,管轉(zhuǎn)向右。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要使筆鋒行字畫中,如入骨既立,雖豐瘠不同,各自成體。
----宋.李彌孫《筠溪集》
之大要,可一言而盡之。曰:筆方勢圓。方者,折法也,點畫波撇起止處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圓者,用筆盤旋空中,作勢是也,圓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貞《學(xué)書捷要》
圓以規(guī)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zhí)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
古人作書,落筆一圓便圓到底,落筆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種章法?!短m亭》用圓,《圣教》用方,二貼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
以轉(zhuǎn)束言之,則內(nèi)方而外圓;以筆質(zhì)言之,則骨方而肉圓。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dá)于形質(zhì),圓扁在形質(zhì)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圓筆使轉(zhuǎn)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zhuǎn)用頓,而以提契出之。圓筆用佼,方筆用翻,圓筆不佼則痿,方筆不翻則滯。
----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輯》
用筆尖如落鋒勢,無一毫如尖鋒勢,意況生舉,爽爽若神,為一字,須數(shù)體俱入。
----晉.王羲之《論書》
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zhuǎn)一束處皆有主宰。轉(zhuǎn),束二字,書家妙訣也。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起有分合緩急,收有虛實順逆,對有反正平串,接有遠(yuǎn)近曲直。
----清.劉熙載《藝概》
好刀按之則曲,舍之則勁直如初,世俗為之回性。筆鋒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復(fù)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長而不勁,不如勿長;勁而不圓,不如不勁。蓋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
----宋.姜夔《續(xù)書譜》
用筆要沉著,沉著則筆不??;又要虛靈,虛靈則筆不板。解此用筆,自有逐漸改觀之效。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度,拙則諢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挑渾濁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速者無之。 書以筆為質(zhì),以墨為文。
----清.劉熙載《藝概》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行草、大草(狂草)數(shù)種。章草從隸書蛻化而來,是隸書的草寫法,故亦稱'散隸',是草書中最早的一種。今草的筆法與正行相同,只是省去挑和捺的筆勢,增加物定的偏旁,刪繁就簡,接續(xù)連綿。行草是草書之近于行者。大草又名狂草,較一般草書更為狂放。草書雖極草率,而規(guī)范嚴(yán)謹(jǐn),都有一定的寫法,俗話'草書出格,神仙不識'正是此意。故必須熟闇草法,不可隨所欲。
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筆貴繞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
----唐.林蘊《拔鐙序》
作書用筆過快,則無頓挫,過遲則不勁利。
----清.梁獻《學(xué)書論》
用筆者皆習(xí)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
----清.劉熙載《論用筆》
下筆而剛決不滯,揮翰墨而厚實深沉。唐.張彥遠(yuǎn)
----唐.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
徐公曰:夫執(zhí)筆在乎便穩(wěn),用筆在乎輕捷,故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
----唐.韓方明《授筆要說》
山舟曰:筆要軟,軟則遒;筆頭要長,長則靈;墨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
----清.梁同書《頻羅奄論書》
筆法過于刻露,每易傷韻。 運筆鋒須要取逆勢,不可順拖也,即無生氣,又見稚弱。
----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人但知筆墨有氣韻,不知氣韻全在手中。
----清.笪重光《畫筌》
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筆者也。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墨不旁出,為書家上乘。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跡浮而棱斂,有若自然。
----唐.盧攜《臨池訣》
然而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工書藝一大關(guān)鍵矣。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則活;蘸筆欲潤,蹙毫用之則濁。黑圓而白方,架寬而絲緊(黑有肥圓細(xì)圓曲折之圓,白有四方長方斜角之方)。古今書家,同一圓秀,然惟中鋒勁而直,齊而潤,然后圓,圓斯秀矣。
----清.笪重光《書筏》
墨須濃,筆須健,以健筆用濃墨,斯作字有力而氣韻浮動。
----清.王淑《論書滕語》
筆肥墨濃者謂之渾厚,筆瘦墨淡者謂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筆》
墨淡即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于軟弱,不須怒降為奇。
----清.馮武《書法正傳》
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
----宋.姜夔《續(xù)書譜》
用墨須要隨濃隨淡,可燥可濕,一氣成之自然生氣遠(yuǎn)出。
----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儂肥,肥則大惡道矣。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筆之執(zhí)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氣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結(jié)在扭轉(zhuǎn),脈絡(luò)之不斷在絲牽,骨肉之調(diào)停在飽滿,趣之呈露在勾點,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間之茂密在流貫,形勢之錯落在猗正。
----清.笪重光《書筏》
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一字之體,定于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yīng)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隸畫;藏鋒者,如篆畫。尤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則妙矣。
----宋.姜夔《續(xù)書譜》
劃有陰陽,如橫則上面為陽,下面為陰;豎則左面為陽,右面為陰,惟毫齊者能陰陽兼到,否則獨陽而已。
----清.劉熙載《藝概》
橫畫之發(fā)筆仰,豎畫之發(fā)筆俯,撇之發(fā)筆重,奈之發(fā)筆輕,折之發(fā)筆頓,裹之發(fā)筆圓,點之發(fā)筆挫,鉤之發(fā)筆利,一呼之發(fā)筆露,一應(yīng)之發(fā)筆藏,分布之發(fā)筆寬,結(jié)構(gòu)之發(fā)筆緊。
----清.笪重光《書筏》
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字,有牽引下自,咋徐還疾,忽往復(fù)收。緩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鉤環(huán)盤行,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帶則近于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zhuǎn)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癡。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在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
----宋.姜夔《續(xù)書譜》
橫不能平,豎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終不能工;分布不工,規(guī)矩終不能圓備;規(guī)矩有虧,難云法書矣。
----清.笪重光《書筏》
作字如應(yīng)對賓客。一堂之上,賓客滿座,左右照應(yīng),賓客不覺其寂,主不失之懈。作書不能筆筆周到,筆筆有起訖,頓挫,滑過,如對賓客之失其照顧也。所云筆筆有送到,亦即此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學(xué)書未有不從規(guī)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guī)矩而出。所謂因筌得魚,得魚忘筌。
----清.朱履貞《學(xué)書捷要》
— END —
本文由 ? 書法第一網(wǎng) 微信原創(chuàng)發(fā)布
總編微信:11660975 (←長按復(fù)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