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狀態(tài)的散文與史詩、周頌詩歌相伴發(fā)展,而其走向成熟卻是在詩歌之后,成熟的標志便是《尚書》的產(chǎn)生。
1。《尚書》的基本情況
《尚書》最早只稱《書》,自西漢始稱《尚書》,因為《尚書》各篇,最早的是《堯典》,最遲的是《秦誓》,西漢初世,去春秋秦穆公時已遠,故名此書為《尚書》。孔穎達《尚書正義》說:"尚者上也,言此為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書》"。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敘錄》也說:"以其上古之書,故曰《尚書》。"多數(shù)學者認為所謂《尚書》,就是"上古之書"?!渡袝烦蔀槿寮医?jīng)典之后,又叫做《書經(jīng)》。
《漢書·藝文志》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荀子·勸學篇》:"《書》者,政事之紀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由此可知,《尚書》的內(nèi)容多和政事相關(guān)。其所記之事,上起堯舜,下止秦穆公。它是三代政治文獻的總集,記錄了君王和大臣門的言論和政令。
《尚書》的作者是上古的歷代史官。
今存《尚書》共有五十八篇,分四部分,依次稱為《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
《虞書》五篇,篇目為:《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漠》、《益稷》。
《虞書》的"虞",相傳是上古國名,國君為舜,舜生活的時代大約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末期?!队輹分械摹秷虻洹酚洈⑻茍虻臍v史傳說,其余記載虞舜和大臣禹、皋陶等人的對話。
《夏書》四篇,篇目為《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断臅肥窍拇恼焚Y料。夏代(約公元前21-16世紀)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開國君王為啟。
《商書》十七篇,篇目為《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上、中、下三篇)、《咸有一德》、《盤庚》(上、中、下三篇)、《說命》(上、中、下三篇)、《高宗彤日》、《西伯勘黎》、《微子》。
《商書》是商代(約公元前16-11世紀)的政史資料。
《周書》三十二篇,篇目為《泰誓》(上、中、下三篇)、《牧誓》、《武成》、《洪范》、《旅獒》、《金縢》、《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陳》、《顧命》、《康王之誥》、《畢命》、《君牙》、《冏命》、《費誓》、《呂刑》、《文侯之命》、《秦誓》。
《周書》是周代(約公元前11世紀-476年)的政史資料。全書連同序言原為七十一篇,今存僅六十篇。其記事上起周初的文王、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靈王、景王。
《尚書》篇目名稱有的取自篇目論述的中心內(nèi)容;有的取自物名;有的取自人名;有的取自重大的歷史事件。
《尚書》的體例歷來其說不一,漢代孔安國分為六體,唐代孔穎達分為十體。元代董鼎說:"古之為書者,隨時書事,因事成言,取辭之達意而已。豈如后之作文者,必求合乎體例??资弦粤w言,大概以舉,雖不以六體之名名篇,合其類,亦是正也,何用稱攝?"此后,歷代學者多以孔安國所定六體為宗。這六體是:典。典字取義,本為常法。典的字形像簡冊端放在幾案上。可見典是重要的政治文件?!渡袝分须`屬"典"這一類體式的篇目主要記載上古的典章制度,可為后代常法,所以稱為"典"。如《堯典》為虞史,追記唐堯之事。尚有《舜典》、《禹貢》、《洪范》、《呂刑》、《周官》等。
謨。謨義同謀,虞舜之世,君臣每交相勛勉。如記大禹、皋陶陳于帝舜之嘉言,稱之為"謨"。
訓。訓為教誨之義?!渡袝分袑儆谟栿w的有兩類。一類為賢臣以懇摯之辭,教誨其君。如《伊訓》、《太甲》?!稛o逸》為周公告誡成王之辭。另一類是憂國之士,追述祖訓,以促人君反省。如《五子之歌》,因太康失國,其弟五人,悲憤作歌,而追述大禹之訓,以資告誡。
誥?!墩f文》:"誥,告也。"蔡邕《獨斷》:"告,教也。"這一類篇目較多,是《尚書》的主體部分?!渡袝分械恼a體,大體有下列幾種:曉諭百官民眾之辭。即告眾皆知,類似近世公文中的布告。如《盤庚》篇,為盤庚遷都告百官庶民之辭。
祭告宗廟神祇之辭。古人于宗廟神祇前有所祈禱或告白,必陳之以辭,如后世祝辭之類。如《武成》為武王伐殷告祭天地山川之辭。
人臣勸告君王之辭。一般為賢臣所進忠告之辭,而有關(guān)于國計民生者。
如《召詔》為召公勸告武王之辭。
君王垂誡臣下之辭。似后世公文中的訓令,如《康詔》等。
同官彼此相告之辭。同官之間相告之語仍不外乎國家大計。如《君奭》是召公告老時周公告諭之辭。
誓。誓為出師時告誡將士之辭。類似后世的誓師?!渡袝分袑儆?quot;誓"這一種體式的有九篇,其中八篇是戰(zhàn)爭誓詞,如《夏書》的《甘誓》、《胤征》,《商書》的《湯誓》,《周書》的《泰誓》、《牧誓》、《費誓》等?!渡袝返哪┢肚厥摹肥乔啬鹿幕谶^作誓。
命。命即命令。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者賞賜諸侯的冊命?!渡袝分械拿w,大致可分三種情況:有所畀予之命。即畀予官職爵位之命。如《說命》三篇,《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陳》、《君牙》、《周命》等,其內(nèi)容都含有獎許激勸之辭。
有所遣使之命:如《畢命》、《呂刑》。
有所托付之命:如《顧命》一篇,為成王將崩時,以康王托付于群臣之辭。
《尚書》的流傳:《尚書》作為中國古代學術(shù)史中心的經(jīng)學史中重要的一經(jīng),被歷代學者所重視。為了疏通經(jīng)文,歷代學者們下了很大功夫,深入鉆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子蜂起,學術(shù)史上異?;钴S,為了宣揚各自的學術(shù)觀點,諸子紛紛研究《尚書》的思想內(nèi)容,其著作也競相稱引《尚書》,先秦書籍引《書》具體提到篇名的約有四十多篇,為《尚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秦始皇三十六年丞相李斯奏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敢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尚書》經(jīng)過秦始皇焚書和秦末的戰(zhàn)火,散失不少。
西漢初年,先后出現(xiàn)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個版本。
今文《尚書》由伏生傳授?!妒酚洝と辶謧鳌氛f伏生曾經(jīng)擔任秦的博士,秦始皇焚書時,伏生把《尚書》藏在墻壁里,到了漢惠帝時,取消禁書令,伏生搜尋藏書,失掉了幾十篇,只剩下二十五篇。伏生以其在齊、魯間講授,他的學生用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書寫下來,所以叫做今文《尚書》。
《漢書·藝文志》載,漢武帝末年,在孔子故居的墻壁中得到一部《尚書》,計四十五篇,后來孔子的后裔孔安國獻給朝廷。這部《尚書》不是用隸書而用古文字寫成,因此,叫做古文《尚書》。
今文和古文《尚書》,除篇數(shù)多少和字體的差異,并無多大分別。
西漢研究《尚書》,主要是圍繞《尚書》今古文之爭而進行的章句訓詁。魏晉至隋唐,《尚書》的研究已不限于訓釋文字,興起"義疏"之學,開始闡釋經(jīng)文內(nèi)涵。唐代貞觀年間,孔穎達主持編撰的《尚書正義》可視為"義疏"之學的總結(jié)性著作。這部書以《孔傳古文尚書》為底本,把《孔傳》作為正注,博采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書》說作"疏",是唐代以前《尚書》研究的總成果。
宋代是《尚書》研究的發(fā)展時代。其原因一是由于當時學術(shù)民主,百家爭鳴,各種觀點層出不窮,二是由于印刷術(shù)已相當成熟,為學術(shù)發(fā)展提供了基礎?!渡袝返难芯恐饔卸俣嗖俊D纤尾躺蛑稌瘋鳌?,廢除前代煩瑣考據(jù),力求簡明易讀,有獨到之見?!稌瘋鳌肥撬未渡袝纷⑨尩拇碜鳌2躺蚴侵祆涞牡靡忾T生,他的研究是在理學指導下進行的,因此提高了《尚書》研究的思想性,建立了《尚書》研究的"義理"之學。
元、明、清三代將《尚書》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讀本,對后世影響很大。尤其清代,是我國學術(shù)史上的鼎盛時代,今天能見到清代《尚書》研究著述多達190種,清代學者開始多角度研究《尚書》,從章句訓詁,字文音義,到考證辨?zhèn)?、??陛嬝谠S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學術(shù)成就。各派學者均有重要著作。此外,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論上也有突破性進展。
近代,學者們除繼承前代研究成果外,注意采用西方的新方法研究《尚書》,王國維的《觀堂集林》,于省吾的《雙劍誃尚書新證》都運用金文、甲文、地下考古資料和文獻材料互證,多有創(chuàng)見。現(xiàn)代學者郭沫若、竺可楨、顧頡剛等人從歷史地理、天文歷法等各個領(lǐng)域多層次多角度地探索研究《尚書》,也新見頗多。
2?!渡袝返囊?/p>
《尚書》相傳為孔子整理、選編成一百篇,后經(jīng)秦代焚書,損失很大。
該書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備受痛苦。為救危世,感化當世人君,史官作《書經(jīng)》一書,希人主得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堯、舜、禹、湯、文、武之治。因此,闡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書》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賢臣事君之道。
周室東遷之后,人臣之事君,遠不如往古,亂臣殺君之事屢見不鮮。史官作《周書》,記古賢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3?!渡袝返膬?nèi)容
《尚書》上自原始社會末期,下至封建社會初期,橫跨整個奴隸社會,記載了這一時期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傳說和歷史事件,比如堯舜禪讓、鯀禹治水、太康失國、盤庚遷殷、周公攝政、成康之治,等等,涉及到政治、軍事、天文、地理、官制、禮儀、刑法等廣泛領(lǐng)域,反映了原始社會的解體,奴隸社會的矛盾和斗爭,以及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倫理道德、宗法思想逐步形成的歷史過程。
《尚書》中的虞、夏之書,是后世儒家的政治理想,不能看作真正的虞,夏史料;其中的《商書》是殷商史官所記的誓、命、訓、誥?!吨軙钒ㄖ艹醯酱呵锴捌诘纳⑽?,多數(shù)為西周初期的文獻。屬于西周的作品可靠的有十多篇,主要是周武王至穆王時王朝史官所記的文告和策書,即所謂"誥"、"命"等,重要的如《牧誓》,是武王伐紂至牧野誓師之辭;《大誥》是周公將討武庚,大告庶邦之辭;《洛誥》是周公營成周,遣使告卜及與成王答問之辭;《多士》是周公以王命告殷遺民之辭;《無逸》是周公誡成王之辭。下面,我們以《牧誓》和《無逸》兩篇為例,看一下《周書》的具體內(nèi)容及特色。
《周書·牧誓》原文: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钘壺蔬z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發(fā)惟恭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
【釋文】在甲子日的黎明時刻,周武王率領(lǐng)軍隊來到商國都城郊外的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旄牛尾指揮軍隊說:"真遠??!從西方來的人們!"武王說:"哦!我們友邦的國君和辦事的大臣,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的人們,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把你們的矛豎起來,我要宣布打仗的紀律了。"
武王說:"古人有話說:"母雞沒有早晨啼叫的;如果母雞在早晨啼叫,這個人家就會傾家蕩產(chǎn)。"現(xiàn)在商紂王聽信婦人的話,輕蔑地廢棄了對祖宗的祭祀,不聞不問;舍棄了先王的后裔、同姓的長輩和兄弟,不管不用,反而只對從四方諸侯國逃亡到商國的罪人備加推崇、備加尊敬、備加信任、備加使用,讓他們做大夫、卿士一類的官,使他們殘暴地對待老百姓,在商國內(nèi)外作亂。現(xiàn)在,我姬發(fā)執(zhí)行老天的懲罰。今天的戰(zhàn)事,行軍時,不超過六七步,就要等待隊伍整齊。將士們,要努力??!刺擊時,不超過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就要等待隊伍整齊。努力吧,將士們!希望你們威武雄壯,像虎、貔、熊、羆一樣,前往商都的郊外。不要禁止商國軍隊中能夠前來投降、幫助我們周國的人。努力吧,將士們!你們?nèi)绻慌?,那就會對你們本身施行殺戮?quot;
《牧誓》記敘了商、周兩軍在牧野決戰(zhàn)前,周武王部署軍隊,莊嚴宣誓,宣布紂王的罪行和作戰(zhàn)時的紀律的情景。此文不僅是記錄牧野之戰(zhàn)的重要史料,同時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鮮明的文學色彩。
商、周《牧野之戰(zhàn)》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戰(zhàn)使統(tǒng)治黃河流域六百多年的商王朝徹底覆滅,建立了西周王朝。
牧野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率領(lǐng)三千名精銳的王室御林軍,四萬五千名甲士,動用三百輛戰(zhàn)車,聯(lián)合一些部落聯(lián)盟,兵發(fā)牧野,商紂王也調(diào)集了大量軍隊倉皇應戰(zhàn),但因其暴虐無道,不得人心,商軍與紂王離心離德,紛紛起義,周武王乘勝追擊,商王連連敗退,直至孤家寡人,無奈放火自焚。
《牧誓》是"牧野之戰(zhàn)"最早的文獻記載。誓詞篇幅短小,內(nèi)容卻十分豐富。全文以誓誥為主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記敘誓師前的軍隊部署,場面宏大,戰(zhàn)爭氣勢莊嚴、昂揚,明確交待了誓師的時間、地點。特別成功的是描繪了誓師的主角周武王的英武形象--威風凜凜,指揮若定。"稱爾戈,比爾干,張爾矛",使人們仿佛目睹了一個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誓師場面。
第二部分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周武王宣布商紂王的罪行和戰(zhàn)時紀律。
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寵信妲己,廢棄祭祀,任用壞人。他還建造酒池肉林,剜比干的心,刮孕婦的腹,殘害忠良,涂炭百姓。作品中周武王引用了古謠"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形象地揭示了殷商即將滅亡的歷史必然性,振奮了周軍的士氣。"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多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多焉,勖哉夫子!"這里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diào)了行軍和戰(zhàn)斗時必須步調(diào)一致,保持整齊的陣容。
《牧誓》從寫作手法到文采都體現(xiàn)了《尚書》中"誓"的風格。"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詞斷。"(劉勰《文心雕龍·檄移》)。誓詞首先闡明原因,其次揭露罪行,再次宣布紀律;原因說得明確,罪行揭露得透徹,紀律講得嚴明。文勢如高山懸瀑,讀來令人贊美不絕,其文體風格同牧野之誓所要達到的作用十分相稱。
《周書·無逸》是周公告誡成王的篇章。無,不要;逸,逸樂。
周公還政成王之后,害怕成王貪圖享樂,荒廢政事,經(jīng)常告誡成王不要逸樂,作品記錄了周公的誥詞。
【《周書·無逸》原文】:(節(jié)選)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祇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萦谑瘢桓椅牿姽?。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
【釋文】:周公說:"唉!君子做官不可貪圖安逸享樂。首先了解耕種收獲的艱難,然后再逸樂,就會知道老百姓的痛苦??茨切┌傩眨麄兊母改盖趧诘馗N收獲,他們的兒子卻不知道耕種收獲的艱難,貪圖安逸享樂。時間已經(jīng)久了,于是就輕視侮慢他們的父母說:"老人沒有知識""。周公說:"唉,我聽說過去殷王中宗神態(tài)莊正,心懷敬畏,自己謀求天命,治理百姓,恭敬謹慎,不敢荒廢政事、貪圖安逸,所以中宗在位長達七十五年。"高宗在做太子時,長期在外勞役,于是他愛護百姓,等到他即位,有時沉默,三年不輕易說話。或許因為他不輕易說話,話一說出來就和順合理。他不敢荒廢政事,貪圖安逸,致使殷國美好和睦,從老百姓到群臣,沒有怨恨他的,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在祖甲時,他以為代替兄長稱王不合理,逃亡民間,做了很久的平民百姓。于是等到他即位后,就知道百姓的痛苦,能夠安定愛護人民,對于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人也不敢輕慢,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
《無逸》這篇作品告訴我們一條非常重要的歷史經(jīng)驗,那就是"無逸",周公提出"君子所,真無逸。"即君子做官不可貪圖安逸享樂。作品引用了大量的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告誡人們強調(diào)"無逸"必須先知道耕種收獲的艱難和老百姓的痛苦。歷史上凡是勤政愛民的君主,其政必興;凡貪圖逸樂的帝王,其政必敗。從理論和實踐上強調(diào)了"無逸"的重要性。告訴人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無逸》敘述頗有條理,富于層次,從記敘文的結(jié)構(gòu)上看有顯著進步。
4?!渡袝返奈膶W成就及其語言特點
《尚書》作為最早的歷史文獻,經(jīng)歷了多災多難復雜曲折的流傳過程,才僥幸得以保存下來。然而,不論發(fā)生什么變故,《尚書》始終隨著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歷史發(fā)展,以其豐富的史料、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文學技巧,雄踞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的最高寶座上,作為儒家之經(jīng)典、歷代帝王和封建士大夫必讀必遵的政治與道德教科書,倍受尊崇。它不僅給漢以后全部封建時代的政治和思想以巨大影響,而且,其詩書并稱,對后代學術(shù)、文學影響也頗為深廣。
《尚書》的崇高地位,與其表現(xiàn)手法不無關(guān)系,雖然《尚書》的作者未必有意為文,但其文章的藝術(shù)成就是不可忽視的。
綜觀《尚書》中的文章,其結(jié)構(gòu)漸趨完整,議論已有中心,敘事也有層次,部分篇章頗具文采。例如其中的《盤庚》三篇,中心突出,夾敘夾議,用了許多生動、貼切的比喻,可視為早期較完整的論說文。"又如《周書》中的《顧命》寫周成王之死和周康王繼位的經(jīng)過,記敘具體而有層次,可視為早期較完整的記敘文的代表。再如《堯典》,記述堯舜布政繁而不亂,以致曾被西方學者稱作"古代散文的光輝典范。"
《尚書》中的《禹貢》講的是禹治洪水,敘寫山水田土貢賦草木金茶物產(chǎn),雖說內(nèi)容繁雜,然而敘寫十分簡潔。宋羅璧《識遺》于此云:"《尚書·禹貢》敘九州地理之分,畫山川之離合,物產(chǎn)之參差,貢賦之高下,功力之作止,鋪敘隨之而異,更不淆雜。"《伯子論文》亦云:"凝叔論《禹貢》謂通篇皆記治水,而治水本為敷土,故首句曰:"禹敷土",言治水之本意;次句"隨山刊術(shù)",言治水之功用;三句"奠高山大川",言治水之成效。一節(jié)只三句,包終通篇,而語簡意明,又并不出一水字。"應當說,古人的評價是公允的。
《尚書》不僅是文誥、會議記錄等應用文體的源頭,而且開辟了古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先河。清楊繩武云:"《尚書》千古文字之祖也。典謨,紀傳之祖;《禹貢》,志乘之祖;誓誥,詔令之祖;《伊訓》、《說命》,章疏之祖。他類可推"(《鐘山書院規(guī)約·論古文源流》)。《尚書》特別是《周書》各篇大多講究章法結(jié)構(gòu),寫作條理非常清晰,表現(xiàn)生動,形象,歷代散文家十分重視,為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
《尚書》的語言也有其獨特性,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材料。其文章以記言為主,雖是書面語,卻是口語化的書面語。語言特點首先表現(xiàn)為文辭生僻、語詞古奧。其中保存了很多商、周時代的古老詞匯和古老詞義,頗為難讀。唐代的著名文學家韓愈曾經(jīng)指出:"周誥、殷盤,詰屈聱牙"(《進學解》)。《尚書》文辭之所以古奧,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這些文章是照當時的口語直記下來的?!稘h志》曰:"《書》者,古之號令;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立具",就是立刻寫成,不加文飾。隨著歷史的變遷,口語會發(fā)生變化,而已成文字的書面語卻不會改變,后代人看古代人依口語寫成的"古代白話文"便覺得很難懂了,加之整理《尚書》的人,以為文章越古越好,于是竭力模仿其文章語句,也是造成其古奧難讀的原因。以其代詞而言,代詞在詞匯系統(tǒng)本是比較穩(wěn)定的語辭,但《尚書》中的有些代詞在秦代以后的用法就與其有很大不同,或消失了,或詞義語法作用發(fā)生了變化。如"朕",《尚書》中的"朕"共出現(xiàn)81次,有的表示天子自稱,有的表示大臣自稱,但秦以后的文獻典籍中基本只作帝王的自稱。又如臺(,yí移)可譯作"我","我的",卯(áng,昂)可譯作"我",這些代詞即使在《尚書》中也是使用極少的,可見其古奧。此外,厥,可譯為"他的"、他們的";疇(chóu,籌)可譯為"誰";咨,可譯為"喂";俞,可譯為"嗯";"猷",可譯作"喂",這些語同都很古僻。許多語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常用詞,但在《尚書》中卻是最古老最生僻的詞義,如《召誥》:"其惟王位在德元",在,意為"慰問";《周書·康誥》:"不廢在王命",在,意為"完成";《堯典》:"平在朔易",在,意為"觀察",這些詞義只是在《尚書》中有所出現(xiàn)。
其次,《尚書》文字歧異現(xiàn)象嚴重,如"七""來""采"、"在"四字因形近音近而誤;"治"、"始"、"政"因音近義近而誤;"忽"、"滑"、"華"、"訓"、"詠"因音近而誤。這些文字歧異現(xiàn)象產(chǎn)生可能是由于上古的傳授方法和歷代傳抄傳刻所致,如《尚書》最初口耳相傳,當然容易出現(xiàn)差錯,傳抄的手抄本筆誤當然難免?!渡袝妨鱾髦两裉煲延腥那甑臍v史,無數(shù)人講授、傳抄,文字歧異現(xiàn)象也會日益增多。
再次,《尚書》中的通假字數(shù)量多,容易產(chǎn)生歧異和誤解。通假是古書上音同義近字的互相通用和假借現(xiàn)象。例如"反"可以寫成"返","逝"借來代替"誓"?,F(xiàn)代漢語中不允許有通假字,而隋唐之前的文獻典籍中通假字比較普通,通假字造成了形同義異的矛盾,容易產(chǎn)生誤解。
最后,《尚書》中的詞序倒置和句子成分省略比較特殊。
《尚書》中有規(guī)律的詞序倒置主要是提賓句,即賓語前置。如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敘述句中名同或代詞作賓語,用"是"、"之"成為賓語前置等等?!渡袝分械脑~序倒置特別多,而且比較特殊,這可能主要是由于《尚書》以記言為主,反映了商周時代的口語,口語詞序容易顛倒。
此外,《尚書》中語言的省略現(xiàn)象,比較特殊。省略方式多數(shù)是古漢語常見的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對話省略。還有一些連接成分,修飾成分的省略,如省略連詞、語氣詞等?!渡袝分芯渥拥氖÷圆糠郑梢酝ㄟ^我們的閱讀,即上下文意所提供的語境信息補充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