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米酒待客、祭祀是客家祖先一代代傳下來的風(fēng)俗。而會不會蒸米酒,則是拷量一位客家女人能不能干的民間標準。
每年的冬天,就可見村子里的人家有先有后、陸陸續(xù)續(xù)在蒸米酒了。小時候,看著大人們蒸酒,覺得新奇又好玩,就會跟著他們忙前忙后的身影轉(zhuǎn),有趣極了。有時候影響到大人們的忙碌了,他們就會說:“走開走開,莫梗手梗腳。”于是,小孩子們就會先躲閃一旁。待一會兒又會湊前去,看這看那的,覺得神秘有趣。稍長大些,每逢蒸酒時,我也能幫上些忙了,就會幫著母親蒸酒。那時就聽母親說:“蒸酒磨豆腐,稱不得老師傅?!笔钦f蒸酒磨豆腐,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也蠻繁雜的。尤其是蒸酒,每做一道工序都是小心翼翼的,馬虎不得。疏忽大意,往往會前功盡棄。又告訴我說:蒸酒最要干凈衛(wèi)生,各樣蒸酒用具都要預(yù)先清洗干凈,并在太陽底下暴曬干爽。有句土話,“勒仄豆腐,朗麗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后來離開老家,在工作地成家了,我也試著自己來蒸酒。頭一回自己單獨蒸酒,還真有點擔心把握不住要領(lǐng),便把妹妹叫來幫忙把關(guān),果然成功了。此后獨立蒸了幾回酒,也很成功。喝著自己親手蒸的酒,又有許多的回味與感想。
從此,我記住了我們客家米酒的制作過程。但這是一年才有一次的營生,生怕遺忘了某個細節(jié),我還把蒸制客家米酒的整個過程,整理成文字,記錄下每一個細節(jié)——
把米變成酒,按科學(xué)的說法,就是在酒酵母菌的作用下淀粉變成多糖,再變成酒精的過程??图颐?span style="">酒加工的過程大致可分為蒸煮、拌曲、“巢酒”、灸(念za,二聲)酒等過程。
進入農(nóng)歷節(jié)氣立冬以后,客家女人就開始為蒸米酒而忙碌了。選取當年新打下來的糯谷,最好是單季稻的糯谷。通過礱谷礱脫谷殼、用風(fēng)車去谷殼加工成糙糯米。糙糯米淘洗干凈后倒入大缸內(nèi),加入井水浸泡兩三天。待糯米全部泡軟后,再一次淘洗干凈,分次倒進已在大鍋里蒸熱的大木甑,分次倒入糯米要掌握的要領(lǐng)是,前一次倒入的糯米蒸出熱氣時方可添加一部分糯米,照著這樣添加糯米,直到把糯米全部添加入飯甑里,繼續(xù)用大火蒸。兩三小時后,一股糯米蒸熟后特有的香氣冒了出來,這就是蒸酒糯飯了,簡稱“酒飯”。用筷子夾一夾、往上提一提,可以看見飯粒之間有一絲絲的牽掛,“酒飯”便蒸好了。這時,客家女人會盛上一碗“酒飯”供奉在灶頭上,期盼灶神保佑這次的米酒能成功;再盛一碗給老人和孩子,讓他們嘗嘗新鮮。
蒸好了酒飯,稍停歇一會,就把木甑從灶臺上抬下,放在一個預(yù)先架空好的大木盆架上,用剛剛挑來的清涼井水一遍遍地把酒飯淋涼。這個過程溫度把握十分重要,酒飯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影響下一步過程中酒曲酵母的作用,決定此次蒸酒成功與否。有經(jīng)驗的蒸酒人會把手時不時伸到木甑底下,試探流下來的水溫。如果水溫低于手掌的溫度一點就正好合適。
緊接著就是“和酒餅粉(酒曲)”。在蒸酒的過程中,一邊照顧灶堂里的柴火,一邊準備好酒餅粉。按每升糯米一粒“酒餅”的量,將一個個“酒餅”搗碎研成粉狀。把澆淋好的酒飯倒在磨籃上,稍加拌和,使之冷熱均勻。接著將預(yù)先準備好的酒餅粉均勻地撒一層到酒飯上,輕輕拌入酒飯中。并順手把拌和了酒餅粉的酒飯下至酒缸內(nèi)。此前在缸底要薄薄地撒一層酒餅粉,就這樣一邊撒酒餅粉一邊拌和酒飯,又順勢再把其放入缸內(nèi),直到把全部的酒飯拌和并放入缸中。把面上稍扒拉整平,撒一層酒餅粉,順勢張開五指以泰山壓頂之勢往上面壓一下,意味深長地留下一個五爪乾坤印。最后,將盛酒餅粉的器皿用溫滾的水蕩一蕩,然后將這些酒餅水均勻地灑在酒飯面上。此時的酒餅水可以稍多些,以增加酒娘量。
一切妥當,就可以把酒缸抬放進絮了稻草的籮筐里,缸口上先蓋上潔凈的干毛巾,再加缸蓋壓緊,然后包上一層棉被保溫,第一道工序就完成了。
也有的不用酒缸,而是用剛才蒸酒的飯甑盛了拌了酒餅粉的酒飯“巢酒”,我們家鄉(xiāng)叫做用甑吊酒。酒飯面上仍然要撒一些酒餅粉并灑一些溫滾的酒餅水,那個意味深長的五爪乾坤印也別忘了加上。仍然蓋上潔凈的毛巾后再蓋上飯甑蓋。待這些都妥當了,就讓飯甑坐在干凈的大木盆里,然后再包上一層棉被保溫。這樣,就可靜候酒香啰!
第二道工序可以稱為“巢酒”。 酒缸在保溫避風(fēng)的地方放上一天,就能聞到淡淡的酒香,有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做得好的酒,一般對時就能聞到酒香。再過一兩天,一股股濃香便直鉆人的鼻孔。這時要揭開棉被和酒缸蓋子,用干凈的干毛巾把酒缸內(nèi)四壁的汗水珠擦拭了。此“汗”必擦,以免酒酸。且每天或隔一天要擦一次“汗”,直到停止發(fā)酵。
一周后,再看看酒缸里的酒飯,原來一粒粒的酒飯已經(jīng)變成為了一缸粘稠的“酒釀糟”。 “酒釀糟”十分香甜,最能得到孩子們的喜愛,用來蒸酒釀蛋是客家美味之一。
接下來便是往酒釀糟里加水“巢酒”。 客家女人在農(nóng)歷節(jié)氣冬至那一天的上午,挑來潔凈的井水,按比例或個人愛好往酒釀糟里加水,一般按一斤米加一斤半水的量計算,也可以少加一點,以增加米酒濃度。加水前,一般人家都會取出一些酒娘備用。然后,撤掉竹籮里的稻草和棉被,讓其自然再發(fā)酵幾天,酒釀糟便變成了大名鼎鼎的“客家米酒”。
米酒“巢”好后,剩下的最后一道工序叫灸(念za,二聲)酒。把酒缸里的米酒濾掉酒糟后,倒入陶甕中,陶甕口用浸濕的干筍殼密封,壓上一塊磚。把一個個的陶甕搬到空曠處,周圍倒上谷殼和稻草點燃使陶甕加熱,待陶甕的酒滾開后,撤去火種讓其自然冷卻,搬到陰涼處儲藏,一壇壇真正的客家米酒就加工好了。
客家米酒開埕后酒香十分獨特,倒出一碗,顏色略帶橙黃,品嘗一口,感覺不到酒精那種沖鼻的味道,是那種醇厚的甜,綿軟的香,還略有一點煙火味兒,下咽后口腔內(nèi)喉嚨里回味無窮。正因為如此,許多人都被這種表面的感覺欺騙了,放松了他們心里的警惕,不知不覺間連飲幾碗,一兩個小時后,米酒的酒力才開始發(fā)作。如果在春節(jié)的鄉(xiāng)村里看到一兩個面如燦霞,語無倫次,不斷大叫“我——沒有醉”,腳下卻走著“S”形的步子,甚至還有倒在路邊大睡者,肯定是一位中了客家米酒招數(shù)的“酒仙”。
米酒蒸好以后,春節(jié)就來臨了。春節(jié)后元宵前這段時間,是客家人走親訪友最為集中的日子??图胰嗽谶@段時間里把米酒的待客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春節(jié)后來得最早的最為尊貴的客人是“新轉(zhuǎn)門”的新婚夫婦。他們這一天是客家大屋場所有居民的共同客人,客家大屋中間的大廳上四至六張方桌排在一起,桌面上擺滿各家送來的冷盤果品,另一邊是一溜各家的錫制酒壺,一二十把不等。待客人就座后,酒宴就開始了。
年輕人到岳父母家做客很少有坐上席的機會,但“新轉(zhuǎn)門”的女婿,這一天是名正言順地要坐在首席的位置上,邊上作陪的都是外氏門中的顯要人物,這種場合難免拘束,又怕萬一喝醉惹人日后笑話,所以都抱著“能多喝就少喝、能少喝就不喝”的態(tài)度。任憑來斟酒者“狂轟濫炸”,我自“巋然不動”。這樣勸酒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一場好戲了。
用時下的話來說,把滿滿的一碗米酒勸人順暢喝下也是一門藝術(shù)。你不能“強”,不管你說天道地,滿滿一碗酒放在桌上“養(yǎng)魚子”,半天下來一直不動,你又能耐我何?你也不能“求”,難道還要勸酒人低三下四求別人,喝上三碗冬酒不成?唯一的辦法是“勸”?!皠瘛钡萌诵姆诜?,“勸”得人心里舒坦,“勸”得人既喝下碗中酒還心懷感激,這就真的不容易了。
能“勸”的人一定要拿捏住對方的軟肋,在客家人看來,瞧不起人或被人看低,這是最不道德也最不能容忍的行為。會“勸”的人就從這里著手,請看會勸的人的四句經(jīng)典話:
第一句“我剛掂起壺,你總要領(lǐng)一點?!毖韵轮馄渌说木颇憧梢灶I(lǐng),我斟的酒你為什么不能領(lǐng),難道看我不起?既然不能看不起人,那酒就不能不領(lǐng)了。
第二句“我家離水井近,你也要領(lǐng)一點?!薄半x水井近”是一句自謙的話,可以理解為“家里經(jīng)濟困難,沒有這么多糯米來蒸酒,所以巢酒的時候多放了水?!苯?jīng)濟困難的是弱勢群體,你還能小瞧人家?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酒就要領(lǐng)一點。
第三句“你不要嫌我手粗(念cī),總要領(lǐng)一點。”所謂“手粗”指的是農(nóng)民長年在田中勞作,風(fēng)吹日曬手腳難免粗糙,但我們地處農(nóng)村,每個人都與農(nóng)民農(nóng)村血肉相連,瞧農(nóng)民不起就是瞧自己的父老鄉(xiāng)親不起,既然不能瞧不起,那就再領(lǐng)一點。
第四句“你來這里是否不歡喜?如果歡喜就領(lǐng)一點。”“歡喜”,高興的意思,在客家人眼里,“外氏們”是最有影響力的親戚,到“外氏門”家里做客,心里一定很放松,很自在,很安定,也很“歡喜”。既然是“歡喜”,多喝一點算什么,那就往碗里再添一點,“你歡喜,我歡喜,大家都歡喜”下去好了。
一般說來,有這幾板斧下去,客人至少都喝上了三大碗酒,能喝的都已經(jīng)有了七八分酒意。人上了酒意,意識逐漸模糊,至于后面再喝多少,已經(jīng)沒有人在乎。酒席上多出了幾位“酒仙”就在所難免了。
酒禮
米酒不僅是客家人待客、祭祀必不可少的物品。還是客家人一種重要的禮品——“做酒擔”。
親戚朋友家有重大喜事,來賀喜的人必須“做酒擔”,這是重要賀禮。所謂“酒擔”,就是農(nóng)村中常用的小竹籮,竹籮里放上兩只小酒甕,酒甕里裝上家中自釀的米酒,酒甕上面再放雞蛋、紅包、魚肉、頭牲等物品,一路挑著到主人家賀喜,主人家要安排專人到客家屋場外面迎接,把酒擔接過送入禮房登記。酒席散后,客人離開,主人同樣要安排專人把酒擔挑到門前大路上,不過酒甕中的冬酒已換成了主人回贈給客人的禮品了。
“送酒肉”。客家姑娘出嫁的前一天,男方家要派出幾人往女方家送禮品和宴席上用的食材,稱為“送酒肉”,也叫“賞頭酒”,其中兩大甕冬酒是少不了的。客家姑娘馬上就要離開娘家了,要表現(xiàn)出對娘家的依依不舍之情,送“賞頭酒”的人因為是為姑娘出嫁打前站的,姑娘就要表現(xiàn)出他們是“不受歡迎的人”。所以送“賞頭酒”的人到達女方家門口時是沒有人來迎接的,需要自己把擔子挑到客家大屋中間的大廳上放下,這才有人出來招呼。其他禮品和食材都是雙方家長早就已經(jīng)議定好了的,女方的代表也只是略略看一下便如數(shù)收下。重要節(jié)目上場的是:女方酒宴的司廚拿來一只磁碗,揭下酒甕上的封口,舀出一碗冬酒,品嘗一口,如果說一聲“這酒蠻好”,就是對男方米酒的最佳贊賞,送“賞頭酒”的人自然喜笑顏開。如果司廚一言不發(fā),趁人不注意轉(zhuǎn)身離開,出嫁姑娘的母親就會暗暗高興:這兩甕米酒將由她“打入冷宮”,第二天酒宴上的酒將使用姑娘母親親手釀造的米酒,她在每桌敬酒時肯定忘不了說一句:“這酒是我們家的。”潛臺詞是“我蒸的米酒比親家母的好多了”。
客家米酒,一首不盡的樂章……
(劉考祥2020年3月1日星期日二稿于家中,6月8日三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