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子主動放下手機,我只用了1個簡單方法:幫他在現(xiàn)實中找到價值感,真的超有用
兒子今年14歲,上初二。他成績雖然平平,但好歹還能正常上課,寫作業(yè)。一開始,表現(xiàn)的還不明顯。只是拖拉著不愛寫作業(yè),每天抱著手機不撒手。如果趕上吃飯,他游戲一局沒結束,我就是喊他幾遍,他都不會放下手機。等我注意到他有了沉迷的苗頭時,情況已經(jīng)不可控了。寫作業(yè)時,他會偷偷把手機藏在書下面,一學不進去,就拿出手機打兩把游戲。可好了沒幾天,他又控制不住游戲的吸引力,偷偷玩了起來。晚上睡不夠,白天在學校呵欠連天,上課困得直接睡著了。成績也下滑的厲害,一次考的比一次差。老師直接找我,讓我監(jiān)督好兒子,否則再這么下去可就掰不回來了。不料,兒子一改往日低頭認錯的作風,暴躁的朝我大吼:看著他那副暴怒又發(fā)狠的神情,我愣是沒敢去拿他的手機。從那之后,兒子光明正大的在我眼皮子底下玩游戲,我卻顧慮重重,不敢多說。有時候看他心情不錯,我會提醒幾句,控制下游戲時間,去看看書。可兒子會立刻變得不耐煩,轉(zhuǎn)身就回到房間。眼看著情況越來越嚴重,他的成績直線下降,還因為早上起不來請了幾次假,我真的焦慮到了極點。最開始,我心里特別憤怒——世界上為什么要有游戲這么害人的東西!后來,我靜下心來,在不斷的學習和反思中,才意識到:不管游戲還是手機,都只是孩子厭學的“背鍋俠”。當孩子沉迷手機或者網(wǎng)絡游戲,家長往往覺得,是這些東西害了孩子,讓孩子學不進去,最后走上了厭學、休學的道路。但實際上,這些沉迷的東西,并非本質(zhì)因素。它們只是在孩子厭學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競爭激烈,學業(yè)壓力大的環(huán)境下,很多孩子都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的。他們不知道學習的意義在哪里,也體會不到自身的價值。只是被父母和老師的焦慮和期待裹挾著,每天麻木的上學,放學。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又需要每天面對乏味困難的作業(yè)。很多孩子的生活,都是在這種雙面夾擊的情況下度過的。學習對他們來說,本身就不是一件愉悅的事。加上父母長時間的催逼和施壓,這讓他們對學習更加疲憊厭倦。這時,游戲世界,就好像一個可以躲避現(xiàn)實世界痛苦的桃花源。孩子可以從中獲得輕松和快樂的感覺,打贏時還能獲得成就感。本來就對學習厭倦的孩子,最后的那一點學習動力也被游戲抽走了。兒子有一次對我說,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好像只是一個學習機器。與其充滿壓力痛苦的過一輩子,還不如現(xiàn)在躺平,至少當下是快樂的。可見,對學習沒興趣在先,游戲只是孩子厭學后,用來消磨時間、逃避壓力的一個出口而已。想要將孩子從對游戲的沉迷中拉出來,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解決孩子“自我價值缺失”的問題。1、了解孩子沉迷游戲背后的“心理需求”,帶孩子去看更大的、更有質(zhì)感的“現(xiàn)實世界”進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身心都處于快速發(fā)育中。他們內(nèi)心渴望獨立,渴望認可;又面臨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等多重挑戰(zhàn)。同時,父母看重成績,總在學習和生活中管制自己,批評說教不斷。但游戲再刺激,也是虛擬世界的吸引力,比不上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好。所以,家長就要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做好有效陪伴的同時,也減少指責和說教。跟孩子在一起,話題不要總圍著學習轉(zhuǎn),去關注孩子的想法,興趣,內(nèi)心。我發(fā)現(xiàn),當我問起兒子為什么喜歡打游戲,怎么看待一場球賽的結果時,兒子一改往日不愿意溝通的狀態(tài),變得愿意跟我交流了。因為他感受到了,媽媽是真正關心他的想法,關心他這個人,而不只是他的學習成績。在“拋棄”分數(shù)的聊天里,兒子不再排斥跟我的互動,親子溝通順暢了很多。情緒得到了宣泄與理解,需要從游戲中排解的苦悶和空虛就少了。平時,我也有意識的改變了生活方式,帶兒子一起出去玩。去看科幻大片,去海邊露營,去度假園區(qū),去周邊城市旅行......讓他感受更大的世界,去呼吸真實的空氣,讓他自己體會到,就在觸手可及的身邊,有那么多可以去感受的美好事物。這在無聲無息中,將現(xiàn)在的努力和未來的人生綁在了一起。得到了足夠的愛和理解,見識了更大的世界,孩子不會封閉內(nèi)心,把游戲當成寄托。媽媽,以前我知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但是老覺得有一層隔膜,不知道有什么意義。但是現(xiàn)在,出去看的多了,感覺這個世界還是很精彩的,只是現(xiàn)在我們兩點一線,體會不到而已。現(xiàn)在我做的題,寫的卷子,都是通向未來的路,我好像第一次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努力是為了什么。
是啊,一味的催促說教,并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只會將孩子對學習更加厭倦逃避,還會破壞親子關系。現(xiàn)在,我反其道而行之,兒子的注意力,反而從游戲中轉(zhuǎn)移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來。兒子意識到,學習不光是為了考試,更是實現(xiàn)目標的工具。這些都讓他真切體會到了學習的意義,不再把全部時間和精力,沉迷到游戲的虛擬世界中去了。2、不要總用學習成績來衡量孩子,要用多元化的標準去看待孩子,才能給孩子更多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很多孩子厭學,是因為看不到學習的意義,也體驗不到價值感。畢竟,未來的好工作跟現(xiàn)在每一天的辛苦相比,太虛無縹緲了。所以,想讓孩子重新找回學習動力,就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這件事,辛苦之外也有價值。首先,不再一味關注孩子的成績和名次,而是靜下心去觀察孩子,看見孩子,認可孩子,多元化評價他的表現(xiàn)。他在家里幫忙收拾餐桌,洗碗拖地,晾曬衣服;出門對人有禮貌,熱心給路人帶路,等等,都真誠給予鼓勵。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原來我不只是在學習這個體系里被審視評價,作為一個人,我是被父母看見、被認可、被肯定的。父母的認可,他人的感謝,都是一個孩子自我存在感、價值感的來源。這讓孩子在我們面前可以輕松自在,抬得起頭,而不是總想離我們遠遠地,甚至逃到手機里面去。讓孩子在生活中,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他可以決定學習的方式、時間,而不是必須聽父母的建議和提醒:你要先學這個,重點看看英語等等。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對學習的掌控,更容易體驗到成就感。百般控制下,孩子都游戲成癮了,一旦放松,孩子不就徹底放飛自我了嗎?
恰恰相反,正是家長視游戲為洪水猛獸,高壓管制下,游戲在孩子眼中才格外有吸引力。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可以全權做主,什么時候玩,玩多久,父母都不會管時,游戲的刺激感就少了一大半。3、跟孩子制定符合彼此需求的“規(guī)則”,讓孩子形成合理使用手機的習慣對于手機問題,父母的需求是——孩子可以合理安排時間,不能長時間只玩手機,也要兼顧好學習,更加自覺、自控;孩子的需求——則是用手機滿足自己社交、放松的需要,父母不要總是一看到我拿手機,就教訓我,要我去學習。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沖突,總體都是圍繞上面2個不同的需求爆發(fā)的。所以,解決沖突的方式,就是“制定規(guī)則”。很多家長就會說,“我也制定了規(guī)則呀,可孩子根本不遵守,做不到,沒有用!”實際上,我們口中的規(guī)則,其實根本不是“規(guī)則”,而是“規(guī)定”!孩子為了能夠玩手機,只能來遵守這些規(guī)定,但心不甘情不愿,所以總會出這樣那樣的岔子——要么不遵守,要么遵守了,也不能堅持下去。那要如何才能制定出一個合理、有效的“規(guī)則”呢?先去觀察、傾聽、了解清楚孩子玩手機,主要是在做什么,滿足了他的什么需求。例如,打發(fā)無聊時間的需求,社交的需求,成就感的需求等等。而我的需求,就是想孩子可以合理使用手機,不熬夜,不影響學習,我不被老師投訴。以滿足各自的需求為基礎,去想辦法,提出各自的解決方法。比如,孩子說:放學先玩手機;手機自己保管;游戲時間由她定。我說:放學后先寫作業(yè);晚飯后爸媽帶你出去騎車;可以一起學習做手工、烘焙......評估下來,我們發(fā)現(xiàn),有效的解決方法包含:晚飯后騎車;一起做手工;游戲時間由她定;做個時間表。在選擇解決方法時,大部分雙贏法是從第三步評估出的方法里選一個,而我和孩子決定,選擇所有我們提出來的解決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在這之后,我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每天安排一項活動。有時是手工,有時是烘焙,有時是晚上下樓騎單車。孩子也自己安排玩手機的時間,做一個時間安排表。這一個流程做下來,孩子對手機的沉迷問題,熬夜、上課不認真的問題,都恢復正常了。老師也沒再找過我,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對于孩子,我并不以“不玩游戲”為目的,而是為了滿足孩子的內(nèi)在各種需求。之后雖然她還是會玩手機,但很明顯減少了,因為他有了更多選擇,有其他事情可以去做,經(jīng)常會做一些小點心帶給老師、同學,獲得了老師同學的一致認同和夸獎。我們不是從是否玩游戲、玩多長時間游戲這些表面問題著手,而是先清晰彼此的需求,在需求的基礎上,去協(xié)調(diào)解決辦法。經(jīng)過我的努力和引導,那個沒了手機就活不了的孩子,終于走出沉迷,找回了學習動力。我深深體會到,手機也好,游戲也罷,其實都不是洪水猛獸。孩子之所以會沉迷,往往是因為家長習慣把分數(shù)和學習聯(lián)系在一起,孩子內(nèi)心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不僅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和價值,還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負擔。所以,當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行為,開始厭學拒學,沉迷手機后,家長先不要急著批評壓制孩子,而是想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找出本質(zhì)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讓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危機。點亮“在看”,愿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好,我們的家庭與人生越來越幸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