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聲韻
——談詩說韻(六)
習詩之人,第一道關是聲韻;做詩之大家,始終受困擾的也是聲韻。
所謂“聲”,即是指漢字字音的聲調。古有“平上去入”,今為“陰陽上去”,古之“入”聲已分別并入“陰”、“陽”和“上”、“去”。所謂“韻”,有三個含義,一是對聲調的分類,古韻將“平”聲歸“平”韻,將“上去入”聲歸“仄”韻;今韻則將“陰陽”聲歸“平”韻,將“上去”聲歸“仄”韻,這樣,原本為“仄”的入聲字,卻有許多成“平聲”了。二是對韻母的歸類,根據韻頭、韻腹、韻尾的不同,將韻歸為若干“韻部”。三是指“押韻”,所有韻文,無論詩詞歌賦,新體舊體,凡在“有韻”的句末一字使用同一韻部(或通相鄰韻部)的字,稱為“押韻”,一首詩詞中的押韻字稱為“韻腳”。舊體詩詞對“韻腳”要求很嚴,新詩歌雖然可以隨意換韻,但只要“押”,也有一定限度。
為什么說聲韻最困擾詩人?原因在“用韻的依據是什么”這個問題上。
中國的詩詞文化歷史悠久,而語音卻有時代和地域的差別,做詩、賞詩有語音上的困難。所以,一千多年前就開始有了旨在統(tǒng)一“聲韻”的規(guī)范性文獻出現,后在文化比較繁榮的各朝各代都有官方性質的韻書?,F在很多用舊韻的詩人,做詩所依多為“平水韻”,填詞所依多為“詞林正韻”(當然不只是)。
就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語音發(fā)展是漸進的,韻書是階段性的,這種矛盾表現為,一方面要求韻書的“改革”要適應語音變化,另一方面要求詩人對韻書規(guī)定的遵循。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推廣“漢語拼音方案”以后,語音變化對新的韻書有了改革的要求。這樣,“十三轍”、“詩韻新編”、“中華新韻”應運而生。而中華新韻并不排斥舊韻的存在,出現了“新舊并行”的局面。正如當時“平水韻”的出現一樣,也不能排斥“古韻”的存在,是一種“舊、古并行”現象。
既有“并行”,難免出現“講究”上的不一致,這就是詩人的“困擾”。有贊成新韻的,有堅持舊韻的。“官方”權威性的原則是“倡今知古,雙軌并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
本人是“倡今知古”的積極擁護者。小時候,母親教我舊韻,我感覺十分枯燥,因而反感學詩,這大概是我一輩子沒學好的主要原因。上小學時正值推廣“漢語拼音方案”,一位老師本是“老古董”,可他也激賞新韻。他私下與我說,為推廣拼音,他刻苦學習,發(fā)現新韻好學好記。老師的話,一直影響著我對詩韻的看法。以后,偶有小詩,多從新韻。(填詞除外)
我原本不是說普通話的,我講的方言有七個聲調,按舊韻容易歸類。但我“闖蕩江湖”之后,改說普通話了。嘿!真的,只要說普通話,新韻太好了!只需記住“同身同韻”,不用韻書在手,你也是用韻行家。因此,我建議學詩新手,還是從新韻吧!現在最好的新韻書,就是國家規(guī)范的《中華新韻》。新韻比舊韻要簡單、寬泛,且容量大,這對于學詩、寫詩,特別是你的工作決定你不可能時時攜帶韻書的人,是大有好處的。用新韻也不存在“水平不高”讓人瞧不起的問題。只要你注明是新韻就可以了。我有一個朋友,他的詩詞作品水平很高,但他明言“我的詩用的是《中華新韻》”。“倡今”,就是提倡新韻;“知古”,就是要知道、懂得舊韻。就像漢字,使用簡化字,同時最好也認識繁體字。
新韻規(guī)范提倡用新韻寫舊體詩詞,但在“韻腳”上不要新舊混用,這也算“今不妨古”。填詞卻偏有押“入”聲韻的,雖不全是,確實存在。按新韻規(guī)范,可改“上”、“去”韻,但讀起來沒有“入”聲韻的味道。全詞用新韻寫,而將韻腳嚴格押“入”聲韻,并注明用韻方法,是否符合“寬不礙嚴”原則?當然是我一人在說,一般的學究們是會堅決反對的。
簡言之,聲韻是為了保證詩詞的音樂節(jié)奏感,讀起來上口。所以,寫詩不光要注意句末字平仄聲調區(qū)別,也不能忽視“韻”的區(qū)別,防止出現“同韻”現象。例如韻腳用“江”、“陽”等平聲字,非韻腳處就不能用“槳”、“降”等同韻仄聲字,而是越“遠”越好。具體說,以開口元音為韻腳時,非韻腳最好是閉口音,反之亦然,這樣,“律動感”會更強烈。這一點好像沒見人說過,我在讀一些朋友的詩作時,總感覺不是很舒服,格律并沒有問題,但總沒有前人作品那么有頓挫。我經悉心觀察,才有了這樣一個認識,提供給朋友們去驗證。
再次強調,我寫詩不多,一些“認識”多是讀詩所獲,可能謬之千里,寫下這些文字旨在引起討論。而聲韻歷來就有爭議,大可求同存異,恰又符合“雙軌并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