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公益訴訟”概念之辨
來源: 正義網(wǎng)-檢察日報2014年2月19
近年來,公益訴訟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行政公益訴訟更是當前行政訴訟法修改的一個焦點。
起源于羅馬法的公益訴訟,是一個以訴訟目的為基準所界定的概念,旨在描述與保護私人利益相對的一種訴訟活動。我國學術界雖然廣泛使用公益訴訟,但法律上并沒有直接的表述與界定。我國行政公益訴訟的提出,大概基于行政訴訟法對原告資格的限制。由于立法將原告局限為直接利害關系人,大量案件因為沒有適格原告而得不到司法審查,而公益訴訟則能突破原告資格的束縛,在保護公益的目的下賦予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或機關提起訴訟。
問題在于,既然公益訴訟是針對私益訴訟的,那么與這種尚未建立的行政公益訴訟相對應,現(xiàn)有的行政訴訟是否就是行政私益訴訟?如果這個推斷能夠成立,那么行政訴訟法則名副其實是一部“私益救濟法”。但顯然與民事訴訟不同,行政訴訟與刑事訴訟本質(zhì)上都是公益訴訟,即便行政訴訟直接的救濟對象是個人,但卻是通過對公權力行為的審查監(jiān)督實現(xiàn)的,其本身就是一種公法秩序的利益體現(xiàn)。行政權的行使目的,就是執(zhí)行國家法律法規(guī),實現(xiàn)社會正義,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行政訴訟中對行政行為的審查與對相對人權益的救濟,乃是一體兩面的關系,我們很難將這種相對人提起的行政訴訟視同一般的民事救濟。
實際上,考察域外成熟的行政訴訟制度,其功能目的決不局限于對私益的救濟,更包含有維護中央權威、保障公法秩序、實現(xiàn)有效治理的深層目的。而行政公益訴訟的概念,則依據(jù)訴訟目的將行政訴訟一分為二,既可能違背現(xiàn)有行政訴訟的公益屬性,容易削弱相對人針對私益提起的行政訴訟的價值與功能;也可能將行政訴訟法局限于私益救濟法,進而影響了行政訴訟法在國家治理層面更大功能的發(fā)揮。
有趣的是,在刑事訴訟中鮮有刑事公益訴訟的提法,只是按照原告的不同設計出刑事公訴與刑事自訴。也有很多人將行政公益訴訟等同于行政公訴,在我看來乃是一種誤解。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孫謙在其論文《設置行政公訴制度的價值目標與制度構想》中,給行政公訴下的定義是,“在沒有適格原告的情況下,檢察機關認為行政機關的行為違反了有關法律規(guī)定,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依照行政訴訟程序向法院提起公訴,提請法院進行審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動”。不難看出,這種定義是從原告資格的區(qū)分開始,保護的利益既有公共利益也有私人利益。
其實,行政訴訟很難將公益與私益徹底割離,而行政公益訴訟的概念,以訴訟目的為區(qū)分標準,優(yōu)點是能夠實現(xiàn)原告范圍的擴大,缺陷則是容易造成人們對行政訴訟屬性的模糊認識。相比之下,采取行政公訴的概念,以與行政自訴相對應,似乎更為合理。
當然,關于行政公益訴訟概念的反思,還需要更為細致的深入的理論研究;但概念的審視還是為我們提供了制度反思的契機。
(作者系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副教授)
我的看法:區(qū)分公益訴訟、私益訴訟,應根據(jù)原告的起訴目的來區(qū)分。行政訴訟的原告,是為了維護自己利益起訴的,雖然客觀上起到了監(jiān)督行政行為、維護公法秩序的效果,但不能以此為由否定其私益的本質(zhì),否則,公益、私益的區(qū)分在法學上毫無意義。民事訴訟也可理解為公益訴訟,因為原告的起訴客觀上維護了民事法律秩序,而法律則是公共意志的體現(xiàn),帶有公益成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