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何時開始從左到右橫寫的?
[attachment=126625]
〖古代:一貫豎寫〗
·這樣寫比較科學,不會把寫過的字的油墨擦在自己手上.
·中國古代漢字是豎行書寫的,這大約和初期的書寫材料有關。最早的書寫材料甲骨呈狹長形,豎著在上面刻字比橫著刻字顯然要方便得多。紙張發(fā)明前,用毛筆在狹長的木簡、竹簡上書寫,也是從上往下寫方便。因此形成了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古代書寫方式。漢代以后紙張雖然發(fā)明出來了,但漢字書寫的習慣仍然沿襲下來。隋唐的雕版印刷出現(xiàn)及宋代的活字印刷發(fā)明后,都是豎排豎行。
[attachment=126626]
〖近代:開始橫寫〗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識分子學習西洋文化,出現(xiàn)了漢文里經(jīng)常引用外文、書寫阿拉伯數(shù)字、使用新標點符號等情況,漢字豎寫就顯得很不方便了。于是,知識界開始提倡漢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變傳統(tǒng)的豎行書寫方式,改用從左到右的橫寫排列。1892年出版的盧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階》一書中,開始使用橫排,有55篇橫刻的漢字與切音字的對照讀物。1904年出版的嚴復寫的《英文漢詁》是中國第一本完全橫排的書,而且從左起橫排,開橫排風氣之先。接著,1906年出版的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一書,也是全部采用橫排,該書“文字自左橫讀至右”。1909年提倡文字改革的劉世恩寫的《音韻記號》一書就是橫排。劉世恩在書中講解拼音方案,說是“無師自通,兼識漢字”。1915年1月,留美學生組織的中國科學社在上海創(chuàng)刊《科學》雜志采用橫排,“以便插寫算學物理及化學諸方式”。 當時提出左起橫排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幾點: 漢字沒有自右而左書寫的字,所有的漢字都是從左邊開始書寫的,左起橫排跟漢字的書寫方向正好一致。 科學書籍中的公式都是左起橫排的,左起橫排跟數(shù)理化的公式書寫方式一致。 如果中文的文章中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外國人名、地名也都是左起橫排的,如果右起豎排,排印和閱讀都不方便。 1917年,錢玄同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期上著文指出:“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頗為省力,若縱視上下,則一俯一仰,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易于直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文、西文,一字筆勢,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則漢文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文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他進一步從理論上論述了橫排的優(yōu)點。1919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六期上開了“中文改用橫行的討論”專欄,進一步申述左起橫排的優(yōu)點。有人說,如果中文的排印“自右而左,所以寫到第二行的時候,手腕就碰到第一行;要是遇到不容易吸墨的紙,都要印到手腕上了”,如果改為自左而右書寫,“則可免此病”。有人根據(jù)生理學的基本原理,具體分析了人體眼球的構造以及閱讀時眼球運動的情況,指出眼睛“左右容易看,上下看困難”,因此斷定“橫讀容易,直讀困難”。 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新青年》雜志編輯錢玄同,在《新青年》1919年3月第3期上,刊載了他致陳獨秀的公開信,對漢字“豎改橫”的做法,發(fā)表了見解。他說:“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觀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頗,知看橫行較易于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方,一筆一勢,罕有自右至左者。漢寫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币院螅X玄同又在《新青年》連續(xù)發(fā)表四篇公開信,積極倡導“豎改橫”的主張。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逐步興起,漢字改橫寫終于漸漸為國人所接受。五四運動以后有一個時期,很多書刊都采用橫排。例如,“創(chuàng)造社”的文藝作品,魯迅的《兩地書》,大部份科學著作和進步的社會科學書籍,還有一些的劇本和詩集,都采用左起橫排。但后來由于國粹勢力的抬頭,指責橫排“大逆不道”,是像螃蟹一樣橫行的“蟹行文字”,直排又卷土重來,甚囂塵上。橫排的推行步履維艱。
[attachment=126627]
〖當代:正式橫寫〗
·1955年1月1日,一元伊始,萬象更新。剛剛收到《光明日報》的老訂戶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們熟悉的報紙變了,昨天還是從上到下豎著排列的文字今天竟然一行行橫著走了起來。這一來,看報紙的狀態(tài)全變了,原來是從上到下一邊讀報一邊點頭,現(xiàn)在可倒好,這從左到右的排版方式讓人看報時整個兒變成了一邊讀報一邊搖頭?!?br>·也就在這一天的《光明日報》上,刊登了一篇題為《為本報改為橫排告讀者》的文章:“我們認為現(xiàn)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式,應該跟著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和它的需要而改變,應該跟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變。中國文字的橫排橫寫,是發(fā)展趨勢?!薄?br>·新中國建立后,1950年4月,曹伯韓發(fā)表了《我們主張采用橫排的版式》的文章,提倡橫排。1952年2月5日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的成立大會上,郭沫若提出了中文“必須自左而右地橫行”的建議,他說:“就生理現(xiàn)象說,眼睛的視界橫看比直看要寬得多。根據(jù)實驗,眼睛直著向上能看到55度,向下能看到65度,共120度。橫看向外能看到90度,向內(nèi)能看到60度,兩眼相加就是300度;除去里面的50度是重復的以外,可看到250度。橫的視野比直著寬一倍以上。這樣可以知道,文字橫行是能減少目力的損耗的?!庇捎趯W者們的提倡和政府的支持,橫排的推行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1954年第三季度,全國出版的書籍共2603種,其中橫排1193種,豎排1410種,幾乎是平分秋色。1955年元旦,《光明日報》改為橫排出版,在《為本報改為橫排告讀者》中說:“我們認為現(xiàn)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式,應該跟著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和它的需要而改變,應該跟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變。中國文字的橫排橫寫,是發(fā)展趨勢。”1955年10月,教育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作出決議:“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有關部門進一步推廣報紙、雜志、圖書的橫排。建議國家機關、部隊、學校、人民團體推廣公文函件的橫排橫寫”。這樣,從1956年1月1日開始,我國的《人民日報》和地方報紙一律改為橫排。此后,除了古籍之外,各種出版物都改成了橫排。
·而這時,離陳嘉庚先生提出“漢字橫書”已經(jīng)過去5年多了,那是1950年6月在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上,陳嘉庚正式向大會提出了中文書寫應統(tǒng)一由左而右橫寫的提案?!?br>·從豎到橫的排列閱讀,對中國文字的書寫方式是個極大的變革。很多人對此有一種措手不及的難以適應。王潤是當年《光明日報》印刷廠的排字工人,他也親身經(jīng)歷了那一場變革:“作為排字工人,當時特別不習慣由豎排改成橫排,那時車間里有20多個年輕人,開始都很不習慣。因為字面方向都是朝著一個的,經(jīng)常排著排著又排成豎的了,大家彼此對這種情況都心照不宣,發(fā)現(xiàn)出錯后就會自嘲地笑笑,然后立刻更改,這種情況出現(xiàn)了好幾次,大約一個星期之后才漸漸適應過來?!薄?br>·《光明日報》是當時在知識分子里影響最大的報紙,而偏偏知識分子對文字非常敏感。于是,面對面目一新的《光明日報》,有人歡迎,也有不少人批評。就是記者們也有些不適應,交來的稿子還是習慣豎著寫,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編輯部特別印刷了一批稿紙,由以前的豎格變成了橫格,發(fā)給大家使用,從稿紙的變化上強制改變這些記者的習慣。
·有讀者寫信到報社反對,呼聲最高的是詩人和書法家,因為古詩和書法一向是豎著寫的,現(xiàn)在要求改成橫的,有些人反而不知道該怎么寫了。有讀者在信中說:“看著現(xiàn)在的報紙,感覺就好像把一幅山水畫倒著放了,怎么看怎么別扭。”
·于是,有人專門搞了一次專項實驗:挑選10名高三優(yōu)等生,分男女兩組,讓他們閱讀從同一張《中國青年報》上精心選擇的抒情短文。結果差距明顯:橫排版的閱讀速度是豎排版的1.345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