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甘姜苓術(shù)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xué)習(xí)中醫(yī)方劑學(xué).《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甘姜苓術(shù)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甘草6克 白術(shù)6克 干姜12克 茯苓12克
加減;
1.本方加杏仁,可治孕婦浮腫,小便自利,腰體冷痛;
2.加紅花,可治婦人久年腰冷帶下;
3.加附子,可治老人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冷痛,及男女遺尿至十四歲猶不已者;
4.若寒多痛甚者,再加細(xì)辛配附子,以助溫經(jīng)散寒之力。
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jīng)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血 栓閉塞性脈管炎,椎管狹窄,冠心病以及胃腸功能紊亂等屬寒濕痹阻于肌肉、經(jīng)脈或關(guān) 節(jié)、臟腑的多種疾病。 1.足痛 2.尿頻、遺精 3.腰酸 4.寒濕傷脾 (臨床報道] 1.胃炎 2.小兒泄瀉 3.尿頻 4.陽痿 5.半身汗出 6.產(chǎn)后損傷性腰痛
[主治] 腎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飲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 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 本方主治寒濕下侵所致的寒濕痹著證。臨床上以身重,腰以下冷痛, 舌苔白,脈沉緩或沉遲為證治要點。
(《金匱要略》)
[異名] 甘姜苓術(shù)湯(《金匱要略》)、甘草湯(《古今錄驗》,錄自《外臺秘要》卷
17)、腎著湯(《千金翼方》卷19)、除濕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9)、苓姜術(shù)甘湯
(《類聚方》)、茯苓于姜白術(shù)甘草湯(《奇正方》)。
[組成] 甘草二兩(6g) 白術(shù)二兩(6g) 干姜四兩(12g) 茯苓四兩(12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功用] 溫脾勝濕。
[主治] 腎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飲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
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
[病機分析] 本方之主治病證,乃寒濕之邪外襲,痹阻于腰部所致。蓋腰為腎之
府,寒濕之邪侵及腰部,著而不去,故名腎著。究其致病原因,一則因過度勞累,汗出
過多,腠理開泄,而“衣里冷濕”,寒濕病邪從肌腠侵入,故原書說:“身勞汗出,衣里
冷濕,久久得之”;二則淋雨涉水;三則久居濕地,均可致寒濕之邪循經(jīng)而人。寒邪凝
斂收引,濕邪重著粘滯。腰部感受寒濕,陽氣不得通達,痹著不行,日久失治,則氣血
運行受阻,不通則痛,故見腰部冷痛,或沉重不舒。原書所謂“如坐水中”、 “形如水
狀,、“腰重如帶五千錢”等,皆為形容腰部既冷且重之詞。本方證病變部位在軀體下
部,雖屬下焦,但內(nèi)臟尚無病變。因上焦無熱,故口不渴;飲食如故,則示胃腑無病;
小便清長自利,乃下焦有寒所致。至其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皆為寒濕阻滯,陽氣不通之象0
[配伍意義] 本方是為治療寒濕之邪外襲,痹阻于腰部而致之腎著而設(shè)。腎著一
證,不在腎之本臟,而在腎之外府,實由于脾不勝濕,留著于肌肉所致。故在治療上,
不必溫。旨,只需對肌肉經(jīng)絡(luò)之寒濕得以祛除,則腎著之證可愈。正如尤怡所云:“其病不
,在腎之本臟,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制水”(《金匱要
略心典》卷中)。故本方重用干姜為君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卷2謂其能“溫中”,“逐風(fēng)濕
痹”。《本草經(jīng)解》卷中亦謂其“辛溫能散寒也,逐風(fēng)寒痹著,辛溫能散風(fēng)濕,而通血
閉也。”蓋本品性味辛熱,味辛則能散能行,以散寒除濕通痹;溫?zé)嶂詣t能通陽化氣,
故以之為君。因濕邪較重,故用茯苓為臣藥,以健脾利水,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去。茯
苓與干姜配伍,一溫一利,祛濕而不傷正。佐以白術(shù)益氣健脾燥濕?!侗窘?jīng)逢原》卷1
云:“白術(shù)生用則有除濕益燥,消痰利水”之功。本品性味甘苦溫,既能益氣補脾,又能
燥濕和胃,與干姜配伍,一溫一補,俾脾胃健則寒濕祛,此治本之圖也。使以甘草和中
健脾,調(diào)和諸藥。四藥相伍,共奏溫中散寒,補脾勝濕之功。寒祛濕消,陽氣通達,則諸證可愈。
本方配伍特點,是由溫中散寒和健脾祛濕二方面的藥物組成,辛熱溫散以祛寒,甘
淡健脾以滲濕。.適用于寒濕外侵,痹阻于肌肉、經(jīng)絡(luò)之間,外無表證,時日已久的腰以下冷痛重著證。
[類方比較]
1.本方與理中丸 均用干姜、白術(shù)、甘草。但理中丸用人參與干姜相配,為溫中
祛寒之劑,主治中焦虛寒證;本方以茯苓與干姜相伍,為溫中祛濕之方,主治寒濕之邪痹阻于腰部之證。
2.本方與苓桂術(shù)甘湯比較,用藥亦只一味之差。苓桂術(shù)甘湯君茯苓,臣桂枝,旨
在溫陽利濕化飲,是以祛水飲為主的方劑;本方是君干姜,臣以茯苓,旨在溫中散寒祛
濕,是以祛寒濕為主的方劑。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寒濕下侵所致的寒濕痹著證。臨床上以身重,腰以下冷痛,
舌苔白,脈沉緩或沉遲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本方加杏仁,可治孕婦浮腫,小便自利,腰體冷痛;加紅花,可治婦
人久年腰冷帶下;加附子,可治老人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冷痛,及男女遺尿至十四歲猶
不已者;若寒多痛甚者,再加細(xì)辛配附子,以助溫經(jīng)散寒之力。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jīng)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血
栓閉塞性脈管炎,椎管狹窄,冠心病以及胃腸功能紊亂等屬寒濕痹阻于肌肉、經(jīng)脈或關(guān)節(jié)、臟腑的多種疾病。
[使用注意] 身重、腰痛屬濕熱內(nèi)侵者,忌用本方。
[源流發(fā)展]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五臟風(fēng)寒積聚病脈證并治》。原書云:“腎著之
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
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shù)湯主
之?!庇捎诒痉街髦文I著,故《備急千金要方》卷19稱其為“腎著湯”。本方對后世影
響較大,在組成變化及臨床應(yīng)用方面,都有發(fā)展。從方劑組成分析有以下幾點:①加溫
里祛寒藥,如肉桂、附子之類。例《外臺秘要》卷17引《經(jīng)心錄》腎著散,于本方加
桂心,并加杜仲、牛膝、澤瀉,主治腎著腰痛;《血證論》卷8腎著湯,即本方去茯苓、
干姜,加附子、紅棗,主治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②加化濕利水藥,如蒼術(shù)、
澤瀉、防己、薏苡仁之類。例《易簡方》腎著湯,于本方加蒼術(shù),主治腰重而冷痛者;
(辨證錄》卷2腎痹湯,即本方去干姜,加防己、薏苡仁、附子、肉桂、山茱萸、杜仲、
石斛、地骨皮,主治腎痹,腰膝重痛,兩足無力等。③加補氣健脾藥,如人參之類。例
《普濟方》卷108引《如宜方》腎著湯,即本方加人參組成,主治中濕,一身關(guān)節(jié)盡痛,
小便自利,脈沉緩而微。④加宣肺及理氣活血藥,如杏仁、陳皮、香附、木香、川芎之
類。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7腎著湯,由本方加杏仁,主治妊娠腰腳腫痛;《陳素
庵婦科補解》卷3腎著湯,即本方去干姜,加香附、陳皮、木香、川芎、蘇葉、當(dāng)歸、
白芍、大腹皮、蒼術(shù)、黃芩、羌活,主治妊娠胎水腫滿。在主治方面,除身重、腰痛
外,延伸至妊娠胎水腫滿,中濕關(guān)節(jié)一身盡痛;《雜病源流犀燭》卷16腎著湯,主治女
癆疸,薄暮發(fā)熱惡寒,額黑微汗,手足熱,腹脹如水,小腹?jié)M急,大便時溏,身目黃
赤,小便不利。近年出版的.《金匱要略講義》對本方的適應(yīng)證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歸納,指
出:嘔吐、腹瀉、妊娠下肢浮腫,或老年人小便失禁,遺尿,遺精,婦人年久腰冷帶下等,屬脾陽不足而有寒濕者。
[疑難闡釋] 關(guān)于腎著的含義 腰為腎之外腑,寒濕之邪,傷及腰部,著而不去,而致的腰部冷痛,沉重不舒等癥,名腎著。
[方論選錄]
1.徐彬:“腎著者,言粘著不流動也。但衛(wèi)氣出于下焦,腎有著邪,則濕滯衛(wèi)氣,
故身體重。腰為腎之腑,真氣不貫,故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者,蓋腑有邪,則腰間帶
脈常病,故溶溶如坐水中,其不用之狀,微脹如水也。然反不渴,則上焦不病。小便自
利,飲食如故,則中焦用命而氣化,故總曰病屬下焦。濕從下受之,故知其身勞汗出,
衣里冷濕,久久得之。必曰因勞者,腎非勞不虛,邪非腎虛不能乘之耳。然雖曰腎著,
濕為陰邪,陰邪傷陽,不獨腎矣,故概曰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謂統(tǒng)腰腹而為
重也??傊I著,乃濕邪傷陰,腎亦在其中,與冬寒之直中者不同。故藥以苓、術(shù)、甘
草扶土滲濕為主,而以干姜一味溫中去冷。謂腎之元不病,其病止在腎之外腑,故治其
外之寒濕而自愈也。若用桂、附,則反傷腎之陰矣。”(《金匱要略論注》卷u)
2.汪昂:“此足少陰、太陰藥也。干姜辛熱以燥濕,白術(shù)苦溫以勝濕,茯苓甘淡以
滲濕,甘草甘平和中而補土。此腎病,而皆用脾藥,蓋土正所以制水也。” (《醫(yī)方集解.利濕之劑》)
3.周揚?。骸澳I為水臟,而真陽伏焉。腎著之病,腎氣本衰,故水火俱虛,而后濕
氣得以著之,何也?水與火為類,故易召也,其人身重,濕也。腰如坐冷水,有水狀,
濕氣勝也。不渴者,陽明未嘗熱也。小便利,膀胱未嘗熱也。飲食如故,中焦亦不病
也,故曰病在下焦。而又申明所致病之由,言身勞則陽氣張而汗出,濕人則陰氣久而不
散,以致冷痛腹重猶如彼也。然論病固下焦癥也,而主方皆中焦藥,豈無故哉?人之陽
氣,原于下而盛于中。今因中州無恙之時,再一厚培脾土,使土旺可以制濕,陽壯足以
發(fā)越。故取干姜之辛熱,茯苓之淡滲,加于補中味內(nèi),三服可令腰溫,全不及下焦藥
者,恐補腎則反助水益火,無由祛濕也。仲景明言下焦,藥反出中焦者,不令人想見微
旨耶?”(《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卷u)
4。尤怡:“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則為腎著。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
重如帶五千錢,皆冷濕著腎而陽氣不化之征也。不渴,上無熱也。小便自利,寒在下
也。飲食如故,胃無病也,故曰病在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蓋所謂諸
濕襲虛,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腎之本臟,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
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甘、姜、苓、術(shù)辛溫甘淡,本非腎藥,名腎著者,原其病也?!?br>(《金匱要略心典》卷中)
5。沈金鰲:“此寒濕浸淫腎之經(jīng)絡(luò)病也。腰為腎腑,寒濕浸淫于腰,痹著腎之經(jīng)絡(luò),
氣血不得轉(zhuǎn)運,故身體重,下連帶脈,則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名曰腎著。而
臟腑胸腹之里無病,所以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腎部,軀殼受邪也。
此因身勞汗出得之衣里冷濕,而濕為陰邪,痹于下焦,陽郁不得躋,邪應(yīng)于外,則腰以
下冷痛,內(nèi)應(yīng)則腹重如帶五千錢,以甘、術(shù)、姜、苓溫中健脾導(dǎo)濕,而清其源,則不治
腎而著自愈?!?《沈注金匱要略》卷11)
[評議] 對于腎著病的發(fā)病機制,諸家的見解不一?;蛘J(rèn)為本病非腎之本臟受病,
其病位在腎之外府,乃因寒濕病邪,侵及“腎之經(jīng)絡(luò)”,即所謂“軀殼受病”,因其證不
是腎之陽虛,故其治療也不從溫腎祛寒著手,而從溫補脾土,散寒除濕立法,故藥用
甘、姜、苓、術(shù)。周揚俊對此持不同觀點,認(rèn)為:“腎著之病,腎氣本衰,水火俱虛,而
后濕氣得以著之。”對于方中不用溫陽補腎之品,而重在溫補脾土的治法,周氏解釋為
“恐補腎反助水益火,無由祛濕也。”以上觀點,孰是孰非,應(yīng)結(jié)合原文進行分析,方能
全面了解。仲景方世稱醫(yī)方之祖,不僅配伍嚴(yán)謹(jǐn),用藥絲絲人扣,而且是辨證求因,審
因論治的典范。有時雖然敘證簡略,但只要方證合參,就能理解其中之精義。甘姜苓術(shù)
湯,藥僅四味,皆為溫補脾土,散寒除濕而設(shè),無一味及腎,若有腎陽虛衰之證,則仲
景決不致有如此之誤。周氏之說,于理欠通。
[驗案舉例]
1.足痛 《葉天士醫(yī)宗大全》:陸,24歲。飽食則噦,是為胃病。兩足骨骱皆痛,
陽明胃脘不司束筋骨,故痛,議轉(zhuǎn)施陽氣法,苓姜術(shù)甘湯。
按語: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運化腐熟功能失常,故見飲食
則噦,又氣血不足,則筋脈失養(yǎng)。經(jīng)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寒濕易于侵
襲,痹阻兩足,不通則痛。故投苓姜術(shù)甘湯以溫中補虛,散寒除濕。俾寒濕去則陽氣通,氣血調(diào)則疼痛止。
2.尿頻、遺精 《臨床應(yīng)用漢方處方解說》:某男,73歲,武士。平生小便頻數(shù),
腰冷如坐水中,著厚衣履蓋而坐,精液不自禁時泄,久治無效,如此已十余年矣。余診
之,心下悸,即與甘姜苓術(shù)湯痊愈。
按語:古稀之年,脾腎皆虛,脾虛則統(tǒng)攝無權(quán),腎虛則封藏失職。且寒濕之邪浸
漬,故見腰部冷痛,小便頻數(shù)及滑精遺泄等癥。因病程較久,難期速效,故投本方培補
中土,以資化源,俾脾旺則腎氣亦旺。若于方中加溫腎固澀之品,則其效更佳。
3.腰酸 《金匱方百家醫(yī)案評議》:某男,24歲。初診主訴:腰酸月余,因腰一圈
均酸,且有重墜感,納少眩暈,脈緩,舌苔薄膩。曾經(jīng)某醫(yī)投補中益氣之劑無效。改用
甘姜苓術(shù)湯加生苡仁、炒當(dāng)歸、懷牛膝、桂心燠土以勝水。5劑后復(fù)診:腰酸好轉(zhuǎn),納
食有增,但感頭重眩暈,水飲上冒,擬前方合澤瀉湯。5劑服后,諸癥痊愈。追訪一年,未見復(fù)發(fā)。
按語:腰為腎之府,寒濕痹著,陽氣不通,故見腰酸重墜,納少眩暈等癥。前醫(yī)投
補中益氣之劑,亦無大錯,其未效者,因無散寒祛濕之功耳。故改用本方溫中補脾,散
寒除濕,加桂心溫陽散寒,牛膝補腎強腰,當(dāng)歸養(yǎng)血和血,生薏仁助苓、術(shù)以祛濕,方
藥對證,故取效甚速。
4.寒濕傷脾 《中醫(yī)藥學(xué)報》(1989,3:37):某男,32歲。肛門流粘液物淋漓不斷
已3月余。西醫(yī)肛診:認(rèn)為是直腸環(huán)狀內(nèi)痔,致使肛門括約肌閉鎖不全,診斷為:“肛功
能紊亂……”。屢進西藥無效,服清熱燥濕之中藥數(shù)劑,亦罔效。會診:見肛門處時有
粘液流出,日漸增多,矢氣則便出,雖節(jié)食數(shù)日,亦無濟于事。舌質(zhì)淡苔白,六脈沉
細(xì),詢之尚有腹部腰際冷重之癥。此乃寒濕傷脾所致。治宜健脾除濕,溫中散寒,以本
方加白芍、木香、焦山楂,二劑盡,腹脹腰重如釋,、肛門處已很少有粘液流出,原方繼
服3劑,則諸癥悉平,隨診2年,未見復(fù)發(fā)。
按語:脾虛不運,濕濁下注,加之寒濕內(nèi)侵,故見肛門時有粘液流出,而伴腰腹冷
痛重墜等癥。證非濕熱所致,故用西藥消炎及中藥清熱燥濕而罔效。于是,改弦易轍,
宗仲景之法,投腎著湯溫中補脾,散寒勝濕,加白芍養(yǎng)陰緩急止痛,木香、山楂行氣健
脾,消食和胃。認(rèn)證準(zhǔn)確,選方得當(dāng),:故療效甚佳。
(臨床報道] ,
1.胃炎 以本方加益母草、紅花、延胡索為基本方,治療胃炎311例。隨證加減。
治療結(jié)果:痊愈213例,有效67例,無效31例。痊愈的213例中服藥最少6劑,最多
66劑。配合針灸治療者126例。治愈率為68.5%;總有效率為90%r”。
2.小兒泄瀉 以本方加藿香、木香、葛根、車前子、白蔻仁;麥芽為基本方,治
療小兒泄瀉250例,隨證加減。結(jié)果:痊愈180例,好轉(zhuǎn)65例,無效5例cx。
3.尿頻 以本方加肉桂、附子,若伴白帶過多者加山藥,遺精加桑螵蛸或煅龍牡。
治療尿頻者113例。其中年齡最大者78歲,最小者3歲;小便次數(shù)間隙時間最長者2
個小時1次,最短者5分鐘1次。病例的共同特點是:小便次數(shù)增多,不同程度尿急,
腰酸膝冷,手足易涼,小腹亦有涼感,受寒或洗澡后加重。結(jié)果:痊愈90例,好轉(zhuǎn)17
例,無效6例。治愈率為79.1%,總有效率為94.6%C3J。 .
4.陽痿 以本方加肉桂、淫羊藿為基本方,治療陽痿癥26例。若伴遺精選加五味
子、桑螵蛸、煅龍牡。結(jié)果:痊愈23例(服藥6--30劑)。其余3例中,1例病程較長
(10年),服藥21劑無效而自行停藥;1例治療后有反復(fù),時輕時重;1例配合針灸治愈(4J。
5.半身汗出 以腎著湯治療半身汗出,伴有身冷畏寒等癥狀的患者12例。病程最
長者2.5年,最短者半年。其中有布氏桿菌病史者2例,風(fēng)心病史者1例,非特異性結(jié)
腸炎病史3例;左側(cè)腰以上出汗者4例,右側(cè)腰以上出汗者2例,左半身出汗者3例,
腰以上出汗者3例。服藥后,治愈9例,好轉(zhuǎn)3例。服藥最少者2劑,最多者12劑(,。
6.產(chǎn)后損傷性腰痛 以腎著湯減干姜,加用附子、桂枝、枸杞子、牛膝、杜仲、
獨括、桑寄生、細(xì)辛、烏藥、當(dāng)歸,治療產(chǎn)后損傷性腰痛,屬寒凝型者18例。結(jié)果:
痊愈n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1例,治愈率占61.u%[63。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