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一件竹雕作品是一套完整的程序。首先是選材。選材,又稱“備材”。這道工序十分講究,古人曾用“取材幽篁體,搜掘同參苓”的詩句形容選材的不易。金西奎《刻竹小言》曰:“刻竹用材,毛竹位上,以其體碩而質堅也?!绷硗狻斑x竹需諳產壯也”。說的是浙江天目山的毛竹形狀端正,表皮光滑,質地細密、厚實,是竹雕材料的上品。此外,浙江安吉荒坪、孝豐、姚村等地的竹子也是很好的雕刻材料。竹雕藝人選材一般是在冬季,選用的是生長在山地背陰處,表面光滑、平整、色澤純凈的竹子,那些表面有擦傷和裂縫的不能使用。備選的竹子以生長三年時間,皮肉堅厚的毛竹為最佳。這種竹子結構細密,干燥處理時不宜爆裂。在運竹子的時候,不能滾動和水上運輸,以免損壞竹子的表皮。接下來是處理備手的竹料,先用竹刀和細齒鋸將竹子刨開,俗稱“開片”。再進行水煮處理,目的是使竹材能保持色澤、防止蟲蛀。然后將煮過的竹子壞料進行干燥處理,干燥的方式要根據材料的不同形狀有所不同,可以曬干或陰干。為使坯能保持光鮮,還可以在其表面擦一些核桃油。
根據對竹材應用部位的不同,竹雕可分為兩種,即莖雕與根雕。用竹莖雕刻的,多取莖藝以下六寸及以上一寸的部分,將其分段割出,以便制造需要堅硬底部的筆筒或其他圓筒形器物,在取這類材料時,可把竹竿兩藝音質圓筒形的部分截割下來刻制,然后一端鑲以木、象牙或獸角制成的底座,香筒及牙簽等也都用此法制作。而臂擱是利用竹節(jié)與節(jié)間的筆直部分,方法是將之垂直破開使用。根雕是利用堅實的竹根雕刻。竹根通常帶有很多瘤節(jié)或須式的小根等,在制作時可作為構圖的依據,故也作相應的梳理。
竹雕用的工具主要有鋸子、刨子、銼刀、刮刀、鋼絲鋸、砂紙等。具體是竹刀,用于刨竹子;細齒鋸,用于鋸斷竹子;薄刃刮刀,用于刮去表層青筠;平口刀,又稱方刀,主要用于鏟地、鏟線;斜口刀,用作雕刻細致之處,及鏟邊和細刻;圓口刀,又稱“拳刀”,可用于多種技法的雕刻和鏟地;四棱刀,用于細刻人物毛發(fā)、細小文字等;鑿子,分平口鑿、圓口鑿,用于淺浮雕、深雕、透雕和圓雕;粽帚,俗稱棕老虎,用棕絲扎成,在作品完成之后的清理、控拭和制作拓片時用;夾具,雕刻扉骨時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工具之后,還要學會保養(yǎng),最基本的就是磨刀,磨刀要備粗細磨刀石,運用好手臂和手腕的力量,要領是“手穩(wěn)、力勻、路直”。
竹雕的工藝程序。進入雕刻階段,其具體步驟因使用的雕刻技法不同而略有不同,以線雕為例,大致是,先起稿,用墨線勾畫需要雕刻的圖案輪廓。初學者是先在拷貝紙上臨摹著名書畫家的書畫稿,再用糨糊將其貼在竹坯表面,陰干后就可以奏刀。雕刻多層次作品時,要根據雕刻層次的先后多次作品時,要根據雕刻層次的先后多次貼畫稿。第二是用斜口刀刻出淺淺的人物面部五官的輪廓,用四棱刀劃出絲絲細發(fā)和須眉,細紋是用刀來回帶出,粗紋在墨稿線條兩邊鏟邊后,用小號平口刀輕輕鏟平線底,不能留下三角底。轉折的地方為了獲得傳統(tǒng)的一方一圓的雕痕,可用小號圓刀一刀帶過。三是用平口刀鑿刻印章,用斜口刀刻款。四是對作品進行整體調整,打磨出光澤。
淺浮雕的起稿同細刻相同,只是在雕刻多層次作品時,要根據層次的主次,先后多次畫稿。第二步是作斜口刀鏟邊,以使造型到位,圖案輪廓清晰。第三步是分層次,用平口刀小心分出層次、刮出斜面。
竹雕-淺浮雕
深雕最初也是起稿和鏟邊,鏟邊后進行整體調整時,用彎頭的平刀刮平底部和工具不易觸及的部位,然后進行細刻和用特制工具對個別地方進行微雕。
透雕與深雕的不同之處要進行鏤空處理,鏟邊以后將需要鏤空的地方鑿去,使作品有了基本形態(tài),余下步驟與其他技法相同。
清代 吳之璠竹雕竹林七賢筆筒腹部透雕竹林
竹雕 透雕
圓雕是要先將竹壞料(主要是竹根)洗凈、陰干,然后是打草稿,再用平品刀削掉多余的根須,鑿出基本形態(tài),在進一步雕刻之前要根據作品各部位的不同,留出充足余地,以便修改之用。面部和須發(fā)等主要部位應逐漸細化,用斜口刀和圓刀細刻衣服紋理,仔細收拾整理,作品就完成了。
竹雕的雕刻技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線雕法是竹雕常用的技法,雕線有深雕、淺雕、細刻(又叫“毛雕”)之分,這種技法常在臂擱、扇骨的雕刻上使用。淺雕和細刻用于雕刻人物的臉部、衣紋等部位;深雕宜于雕刻書法作品,因其刀痕清晰可見。這兩種方法的運用可起到主次分明和過渡有序的效果,從而增加人物表情的靈活多變。
淺浮雕又稱“薄地陽文”,是在刮去竹筠的坯料上進行雕刻,雕刻的紋飾突出底面,深度不超過密玉部分,所以稱為“薄地”。此類作品底面處理成光地,竹地紋理清晰,與凸出部分形成一定的色差和質感上的區(qū)別,使作品呈高雅古樸的風格,經過打磨更顯得溫潤如玉。
深雕法又叫“陷地法”,是比淺浮雕在線條深淺對比上更強烈的一種雕刻法。這種雕刻技法可增加作品的層次,使其更有立體感、主次感和畫面的豐富性。
透雕法又叫鏤空雕,這一雕刻技法能使作品增加透視效果,層次更豐富,多用于香筒和筆筒的雕刻。
圓雕指完全立體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維空間,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況下,可從四周的任何角度進行欣賞。這種以圓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為材,根據竹根的自然形態(tài)地行構思和設計,略施雕鏤,使其成為或巧妙、或古樸、或精致,供人觀賞的藝術品。這種因材施藝的創(chuàng)作,看似簡單,實極難為。不僅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獨創(chuàng)性,還要有極為高超的雕刻技術,兩者之間必須緊密配合。
留青法,又叫“皮雕”,發(fā)明于唐代,是利用竹子青筠和竹子本身的色差,以浮雕的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竹材干燥后表皮由青轉白,謂之“跡若粉描”。雕刻時,留下部分竹子青筠表現(xiàn)圖案紋飾。將多余的青筠鏟去,露出竹肌做地,在留下的青筠上雕刻線條和分出層次。竹筠很薄,色澤淡黃如象牙,質地光潤,竹?。苡癫糠郑┙涍^一段時間變成琥珀色,兩者之間色澤和質地上的差異,形成對比。這種技法很好地將書畫神韻與雕刻技法融為一體,增加竹雕特殊的表現(xiàn)力。這種雕刻方法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經常撫摩把玩,年代一久,竹肌的顏色就會越深沉,越光滑如脂、溫潤如玉,圖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這種法法的出現(xiàn),是竹刻藝術的提高與進步。
制作留青竹刻在選擇和加工竹材上非??季俊Rx擇正在生長的有皮沒有瘢痕、竹節(jié)長、肉厚的竹子,所以,在一千棵竹子中也僅能選出三五棵合適的竹子。選好材料后,將竹子砍伐并立即鋸開放于水中煮沸,以免暴放于空氣中的竹子表皮產生水痕;煮好后,將竹子擦凈晾干,以備使用。留青竹刻的題材非常廣泛,花鳥魚蟲、山水草木、亭臺樓榭皆可入題。隨著發(fā)展,其題材范圍也逐漸拓展,從而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翻黃竹雕的工藝特點是將毛竹青皮去掉、內壁翻轉過來,經過煮、壓、刮、磨、接等工序處理,處理后的竹簧色澤光潤似象牙,將其粘貼到木制胎型上就可以進行雕刻。其木抬型上就可以進行雕刻。其木胎所用的木料有桶木、柏木、杉木、檀香木、紅木、烏木和黃楊木等,尤其是黃楊木,其色澤與竹黃近似,質地細膩,是上等的珍貴原料。竹簧與木胎之間銜接緊密,接榫頭角,毫無痕跡,被譽為“天衣無縫”,其紋飾精巧美觀,宛若天然而成。翻黃竹雕的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清中期以后,江蘇嘉定、浙江黃巖、湖南邵陽、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制作貼黃著稱。據文獻記載,以福建上杭的貼黃竹雕出現(xiàn)時間較早。因為貼黃所用木胎可隨意造型,突破了竹材僅為圓形的限制,可以制成各種形狀的器物,不僅增加它的實用價值,也增加了它的美感。所以,翻黃竹雕備受提倡和推廣。說到翻黃雕刻的發(fā)展和流傳,還與乾隆皇帝有關。據傳,乾隆帝前后6次南巡,遂命脈地主上作為物產每年向皇宮進貢。在此之前,當時民間的翻黃器在造型、花紋裝飾上都比較簡單。而進貢到宮廷內的器物卻是精美異常。其中有些造型、規(guī)格和圖案設計是由清宮如意館畫師提供,各地再按圖案采辦、督造。有些還是將翻黃竹雕藝人召到宮中進行制作。這些按規(guī)定繳納進貢的作品,包括盒、匣、文具、盤、牙簽筒等,其中僅盒一類,品種要式就五花八門,舉不勝舉,至于圖紋裝飾上更是精工細作,遠非民間器物可比。據清宮中進單所載,乾隆年間地方官員向朝廷進獻的此類貢品就有:文竹一統(tǒng)尊、石榴尊、文竹如意盒成對、文竹芝仙盒成對、文竹萬福盒成對等。這些翻黃制品大部分是朝廷委派江寧織造等機構承辦的,但也有的是地方官員買來作為年節(jié)禮物獻上的。但無論是承造的貢品,還是敬獻的禮物,在工藝上都是非常精致典雅。翻黃竹雕主要適用于茶葉罐、筆筒、花瓶、首飾盒、文具盒、果盤等器物。因為竹皮很薄,只是用淺刻技法。民間的貼黃竹雕,造型雕飾都比較簡單。浙江黃巖翻黃竹放慢對聯(lián)曾經深受各界的喜愛,多次在各類殿會上獲獎。此后翻簧竹雕因銷路不旺,到了40年代末,黃巖翻簧竹雕藝人已不足10人。
鑲嵌是為了增加竹雕的層次感,采用與主體顏色不同的材料,通過鑲嵌技法形成圖案。根據所手材料的不同有嵌牙、嵌玉、嵌石、嵌骨、嵌螺鈿、嵌珊瑚、嵌玳冒、嵌珍珠、嵌瓷等,將多種材料鑲嵌在一件作品上的稱為“百寶嵌”。
有些作品為了達到一定的效果,要“做舊”,其方法是用“栲”對作品進行處理。這種方法是清代時嘉定派藝人發(fā)明的,他們用“栲”作染料,將完成的雕刻作品放在鍋里加溫浸泡半天,再在陰涼處放上數日,干透后涂上核桃油,反復擦拭,使之顯出“古舊”色。而現(xiàn)在人做舊是將作品浸在稀鹽酸中,取出后涂石臘,再打磨拋光。
竹雕是以刀代筆,以竹代紙的藝術。
竹雕和木雕的技法具有不同之處。竹子脆薄的表面和堅韌的纖維不允許刻者在運刀時出錯,由于竹的根部奇形怪狀,因此以竹根為雕刻材料,比處理其它材料更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組織力。創(chuàng)作時對題材要做到胸有成竹,而后息心靜氣地施刀。運刀時,要掌握不同的刀法。
單執(zhí)刀法,用拇指、食指、中指執(zhí)刀,刀與雕刻面成45度角,從外向內運刀;雙執(zhí)刀法,是雙手執(zhí)刀,在單手執(zhí)刀的基礎上,用左手拇指頂住刀背進行運刀的方法;刻法,有粗細、陰陽之分,陰線一般用兩刀刻成,用平口刀、斜口刀進刀,刀尖與雕刻對象呈一定程度,緊貼高線的一側,落刀、收刀時略有頓挫,進刀后“回刀”,刀刃與原刻線的線底相交,兩刀之間的距離、寬窄產生線條的粗細變化。嘉定派創(chuàng)造的“方圓刀法”,是用方刀進刀,用圓刀還刀,所刻線條人側干凈利落,一側圓渾多姿;戳,即“挑”,是用刀尖在竹面上挑戳出大小、疏密、形狀不同的點,多用在表現(xiàn)竹地效果和人物的須發(fā)、鳥的羽毛等處;劃,用三角刀、小方刀、四棱刀、三棱刀在刻件上劃動;切,即刀口與竹面平行刻入,使線條與竹子纖維相交的手法;鏟,又叫“剔”,一般用于做地,留青法必須用此法蒺去多余的青筠,鏟地的方法分平地和糙地;刮,用刀刃、刀尖在刻件表面刮出柔和的凹印,以產生一種含蓄的效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