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秋日一到,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根據(jù)中醫(yī)學“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金秋十月正是進補的好時機。
現(xiàn)在,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許多人在“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錯誤思想指導下,喜歡盲目跟風,亂用補藥,既增加了開支,又傷害了身體;而目前的保健品市場上,各種保健品良莠不齊、魚龍混雜,讓人難辨真假。
為了引導廣大讀者學會科學調養(yǎng),合理進補——
常言道:“秋風起,三蛇肥”,入秋之后,早晚的寒氣愈來愈重,又到了秋冬進補的時節(jié)。按照中國人的習慣,秋冬時節(jié)是給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jié),大家稱之為“補冬”。
中國國家重點學科中醫(yī)內科副主任姜良鐸教授稱:“正確的‘補冬’能使身體強壯而又保持窈窕。因為進入秋冬季節(jié)后,體內代謝下降,體力消耗減少,此時進補,藥物易被吸收和蘊蓄,從而發(fā)揮較大的功效。但是,要科學進補,要補得恰當,不要盲目進補?!?div style="height:15px;">
三大原則
之
進補最好先排毒
中國國家重點學科中醫(yī)內科副主任姜良鐸教授認為,排毒解毒、調補治病養(yǎng)生法來指導冬季養(yǎng)生保健,會給健康帶來益處。
姜教授說,冬季養(yǎng)生,要避免純補、壅補、膩補,要在排毒解毒的基礎上進補,要通補結合,補得恰當才能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反之,則易致毒留體內而引發(fā)多種疾病或使宿疾復發(fā)。在進補前,必須要將積聚在人體內的毒素通過消化管道、泌尿道排出體外。
據(jù)了解,各種毒素、廢物存留在體內會造成代謝功能紊亂,阻礙氣血正常運行、破壞腑臟的功能及腑臟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在這種情況下進補,機體不但無法吸收補品的營養(yǎng)物質,反而會引發(fā)多種疾病,有害健康。因此秋冬進補之前必須先排毒,通得合適、補得適當才能獲得真正健康。
補后更需要排毒
有關專家認為,若補得太過,不但不能強身健體,還會引發(fā)疾病。因為,秋冬季節(jié)傳統(tǒng)的食補多用辛熱之品,以溫陽驅寒,而補藥也多以溫熱藥為主,人們往往習慣于純補、膩補、食不厭精,故秋冬進補不當易致體內陽氣過盛,營養(yǎng)物質蓄積化熱;易釀生成毒,毒留體內則會引發(fā)多種疾病。如過食辛辣刺激之品可使大便干結難解、致痤瘡(青春痘)等癥;過食肥甘厚膩則易損傷脾胃,脾胃呆滯、水濕運化無力則引起便秘腹脹等癥。加之冬季運動減少,從而抵抗力下降,原有的疾病極易復發(fā)或加重。
專家認為,要想身體真的好起來,就要時刻注意身體的變化。只有將進補與排毒結合在一起才不會有后顧之憂。
三大原則
之
平衡飲食是根本
滋補不均相信是很多人都很煩惱的事情,因為各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yǎng),谷物重要供給人體所需的能量,家畜肉類重要供給動物蛋白和脂肪,果類、菜類重要供給人體必須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這些食品,缺了哪種都沒有利益于身體健康。
人先天就是雜食動物,我們的牙齒有管磨的,有管切的,另有管撕扯的。磨牙用來磨碎谷物,切牙用來堵截蔬菜,犬齒用來撕扯肉類,因此《黃帝內經》中說人要以“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里的“五”實質上是泛指各類蔬菜谷物,意思是讓咱們在飲食的種類上要多樣化,不能偏食,這也是我國普通飲食結構均衡的一個根基原則。
食品有其屬性特征,寒涼溫熱各不相同,平衡攝取各類食品就能夠互相禁止食品的偏性,而增強食品的補益。有人喜好吃螃蟹,但什么緣故吃螃蟹必定要加一點生姜汁呢?由于螃蟹是寒性的,而生姜汁是熱性的,兩者同食,不僅鮮味還能防止螃蟹的寒性傷人脾胃。
從現(xiàn)代滋補學的角度講,各類食品供給應人體的滋補素也不一樣。谷物重要供給人體所需的能量,家畜肉類重要供給動物蛋白和脂肪,果類、菜類重要供給人體必須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這些食品,缺了哪種都沒有益于身體健康。
而現(xiàn)代人在吃上輕而易舉走極端,以為好的貴的就是有滋補的,每天大魚大肉,頓頓山珍海味,血脂高了不改,血糖高了還不改,真可謂是“吃”心不改。還有一部分女孩子,為了追求苗條而頓頓不吃,弄得面有菜色。
因此,在飲食養(yǎng)生上,第一要避免極端,平衡的飲食才是健康的根本。除了飲食的品種要多樣化,在同一類食品中選擇的種類也要多樣化。以往碰見如此的病人,只吃白肉(雞肉、魚肉),不吃紅肉(豬、牛、羊肉),常常暈倒,結果到醫(yī)院一查驗,是血虛,這就是飲食有所偏廢造成的。
三大原則
之
貼膘要分七步走
南開醫(yī)院中醫(yī)博士孟凡征認為秋季進補,生活中早臥早起,飲食上防燥護陰、滋陰潤肺是基本原則。
關鍵詞1:平補
進補原則:中醫(yī)曰“四季五補”,即春季“升補”,夏季“清補”,秋季“平補”,冬季“滋補”,四季宜“通補”。
解析:芝麻、核桃、紅棗、蓮心和桂圓等都是適于秋季平補的佳品。
關鍵詞2:循序漸進
進補原則:秋季合理進補可以彌補夏季的過度消耗,增強人體對寒冷天氣的適應能力。
解析:夏季人們常過食冷飲,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減弱現(xiàn)象,不適合大量進食補品。
關鍵詞3:排出濕邪
進補原則:進補之前最好有個調理脾胃的過程。
解析:立秋后常有“秋老虎”光顧,應多吃些綠豆、扁豆、薏米、荷葉等,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4:健脾和胃
進補原則: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
解析: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5:虛不受補
進補原則:老年人和患有慢性胃炎、腸炎的人,立秋后千萬不可貿然進補,更切忌進食大量含有阿膠、鹿角膠的補品。
解析:大量進食補品,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
關鍵詞6:藥補和食補
進補原則:食補適合體質較差但沒有具體疾病的人,可以起到改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
解析:食補的時候要注意循序漸進。至于亞健康人群,最好“食藥同補”,以彌補營養(yǎng)失調。
關鍵詞7:潤燥
進補原則:秋燥當令,容易損耗人體的陰精、津液,不過秋燥也分為外燥、內燥,因此詳細了解自身情況,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達到食補或藥補的最佳效果。
解析: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會有感冒、咳嗽等癥狀。內燥是臟腑精虧液耗所引起,例如大病初愈、勞累過度、辛熱太多等。
秋季進補八大禁忌
一忌虛實不分 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yǎng)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qū)別,但起碼應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shù)。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二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fā)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fā)心血管疾病。
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四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后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guī)律甚至便秘。故養(yǎng)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yǎng)”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五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六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yǎng),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F(xiàn)代營養(yǎng)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物質。
七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tǒng)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癥,故應根據(jù)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么,補什么”,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八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fā)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yǎng)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tǒng)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jié),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jù)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