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出名的幕友群體就是紹興師爺。清朝時紹興幕業(yè)最發(fā)達,他們的勢力也最強,往往某個幕友家族、親戚,通過在一個省的上下級衙門當師爺,從而操控官府。
師爺行里的“潛規(guī)則”
幕友編織的“關系網(wǎng)”根深蒂固,其中也有體制本身的原因,比如州縣官自主的權力實在太少,隨便一頂烏紗帽都比他大,為了實行一項事情,必須上司批準,因此,上下級衙門幕友之間的“溝通”和“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薦友”之風頗為盛行的原因。乾隆三十四年,發(fā)生這樣一件事。安徽潁州知府史魯璠向他管轄的太和知縣郭世誼推薦自己的族叔史緯義做幕友,郭世誼不但來者不拒,而且認為這是巴結上司的好機會,于是將自己花重金買來的小妾割愛送給了史緯義。堂堂正印官為其幕友獻妾總是不光彩的,一時間“性賄賂案”鬧得沸沸揚揚。不久,郭世誼、史魯璠被革職。
可以說,上司向下屬推薦幕友,早已是官場通行的“潛規(guī)則”。州縣官如果不用上司推薦的幕友,往往受其刁難。于是出現(xiàn)所謂“勒薦”這類事,即下屬為?!捌桨病?,不得已接受上司推薦的幕友,這就使得各衙門幕友暗中聯(lián)結,私通線索。這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幕友薦幕,即上級衙門的幕友直接向下級推薦自己的親友,進入下級衙門做幕,并講定一年要交多少規(guī)例,遇事好彼此關照。二是上司薦幕。因為上司左右州縣官的升遷,如果拒絕接受上司推薦的幕友,就會出現(xiàn)“州縣幕中,非其與類,一切詳案,立意苛駁”的情況,州縣官為了求得平安,即使一千個不滿意,也得接受,而有的州縣甚至主動向上官奏請薦幕,以圖照應。上級幕友及上司向下級衙門及下屬推薦幕友,最終的效果是一樣的,就是上下衙門之間的關系更緊密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下級衙門的幕友出現(xiàn)違法亂紀的事,或者下屬徇私枉法,上級官員查覺時,上下幕友之間就會先通信息,巧為彌縫,即使真的有問題,上級官員因為事涉于己,也不敢向上揭報,最后的結果是“同舟共濟,通同徇隱”。這就是上級幕友或通過其本官向下級官員推薦幕友得以大行其道的真實原因。何桂芳在《請查禁謀薦幕友片》中說得很清楚:“各省州縣到任,院司幕友必薦其門生故舊,代辦刑名錢谷,該州縣不問其人例案精熟與否,情愿厚出束脩,延請入幕,只因上下通氣,申文免駁詰?!?/p>
后來還出現(xiàn)了所謂“坐幕”,即不理事而空食束脩的幕友。汪輝祖談到他對上司推薦的幕友,一般是不用其人,但要給以優(yōu)厚的薪金,說白了就是養(yǎng)“坐幕”。他還談到在自己二十多歲學習幕學時,風氣很正,但是二十年后,“以守正為迂闊矣,江河日下,砥柱為難,甚至苞苴關說,狼狽黨援,端方之操,十無二三”。
上司薦幕的情況從私人著述中也可見一斑。據(jù)段光清《鏡湖自撰年譜》記載,道光二十六年十月,段光清署理建德知縣后,去拜見首府時,首府問他幕友是否已請,段光清回答刑名、錢谷兩席已定,首府大不高興,說:“爾處朋友竟行自定,殊不知我處朋友皆上憲所薦也。”段光清解釋說自己初任事,須賴幕友以襄事,今天大老爺要推薦朋友,是人情難卻,但人情只能施之一小席,不可行之刑錢兩大席。后來首府推薦了一個小席,段收下了。段光清還談到當時向他推薦的幕友非常多,甚至可以“車載”“斗量”,稍微出色的,薦條都貼到簽押房壁上,次一等的,薦條貼到內(nèi)賬房壁上。
越到后來,“幕風”越差。據(jù)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記載,咸豐年間,旗員出身的陜甘總督樂斌,對公事全不知曉,把奏折文案全部委托給幕友彭沛霖。彭沛霖因此招搖撞騙,官吏趨之若鶩。更奇的是,按察使明緒、蘭州道恩麟、候補道和祥及同知章桂文,都與彭沛霖結為兄弟,登堂拜母,儼然一家人。
幕友的收入與出路
如前所述,在清代龐大的幕友群體中,以浙江紹興籍為最多,前面提到的徐掌絲兄弟及其姻親都是紹興人。關于紹興人從事幕業(yè)的盛況,紹興籍幕友龔萼說:“吾鄉(xiāng)之業(yè)于斯者,不啻萬家?!庇捎诮B興人外出游幕的太多,屋室中的人都快走空了。“吾鄉(xiāng)之業(yè)于斯者,不知凡幾,高門大廈,不十稔而墟矣!”(《雪鴻軒尺牘》)可見做幕是紹興人從事的主要職業(yè)之一。清末曾在張之洞的總督衙門做幕的許同莘,在《公牘學史》中說“為幕友者,多籍山陰會稽”,他曾見過會稽《陶氏譜》,其中起家幕友而有所成就的有幾十人之多。
如此龐大的人群以幕友為職業(yè)生涯,是否因為幕友的薪水高才使得人們趨之若鶩呢?事實上,薪水高低因各個時期、各個地區(qū)、各級衙門的差別有很大的不同,尤其與幕友的名氣、所從事的工作以及主官對其依賴程度有很大關系。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幕主對幕友中的重要角色不惜重金。相傳田文鏡做河南巡撫時,幕友鄔先生最擅長寫奏稿,每天的報酬是白銀一錠。每天早晨,當鄔先生看到幾案上白花花的銀子時,就欣然命筆。否則,一個字不寫。凡是經(jīng)他改定的題奏本章,雍正皇帝都極為滿意。后來因為一件小事,鄔先生拂袖而去。田文鏡再上書言事,譴責喝斥立至。田文鏡只好又用重金將鄔先生請回來。雍正皇帝在田所上的請安折上批道:“朕安,鄔先生安否?”(《公牘學史》)汪輝祖也談到,州縣官對刑錢師爺不能吝嗇,如果“惜小費”,計較一年歲脩能省多少,不但幕友不能久安于席,且有別項染指,鬧出事來,影響甚大。
在所有幕友中,以刑、錢幕友的報酬最高。他們一年的收入,是書稟、號件、征比等師爺?shù)臄?shù)倍。刑、錢二席的年脩,按較高的來計算,從乾隆初年的刑席260兩,錢席220兩,至乾隆五十年前后,最高可達年脩800兩,增長三倍多。據(jù)記載,四川各級衙門刑名、錢谷的脩金是:總督、布按兩司及鹽茶道的刑、錢年脩均1000多兩,總督衙署如刑、錢合席,則為2000余兩。各道、府、州、縣刑錢的脩金以地方公務的繁簡為等差,最高的年脩為1440兩,次為960兩、720兩、560兩,最低的為360兩。再如張集馨任職的漳州道臺一向請三位幕友,每位每年1600銀元。除了脩金以外,有些師爺還能得到幕主及下屬衙門的“年節(jié)敬”,數(shù)目少則幾兩、幾十兩,多則成百上千兩。而那些擅長舞弊的師爺還有賄金等非法收入。清代就有所謂“官一幕二衙門三”的說法,即指官員、幕友、書吏的分贓比例。民間對劣幕更是用“一代做官,三代打磚”(做賊打墻洞)來詛咒他們。
對于絕大多數(shù)幕友而言,他們都把這一職業(yè)作為謀生的手段,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混出名堂來。盡管清代許多有名的人物都有過做幕的經(jīng)歷,但他們與那些以做幕為職業(yè)的人是有根本不同的,做幕僅是他們走向長遠仕途的短暫旅程。而以做幕為職業(yè)的人,其中秀才占了相當一部分,他們做幕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多數(shù)幕友并不是富裕一族。嘉道時期的紹興幕友許思湄,在他著的《秋水軒尺牘》中,留下了多次向親友借錢的文字。他本人因生活困頓,最初想通過討個妾以“留后”的愿望都未能實現(xiàn)。
龐大的幕友群體,出路何在?由于幕友多數(shù)來自屢試不中的秀才,他們或者世代相承,或者在一個地域形成風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是提供專業(yè)服務的人群。就刑名幕友而言,他們實際是專門的法律工作者;就錢谷幕友而言,他們是兼有財政、會計、統(tǒng)計等多項事務的專業(yè)人員。由于教育制度和社會實際需要的嚴重背離,科舉出身的官員不熟悉這些專業(yè)知識,而一旦擔任父母官,要他們“脫胎換骨”,自然不易。晚清名臣胡林翼在致友人的信中自言:“幼年精力,半耗于八股及時俗應酬,是以學識太小,本領太低,力不如志,以為可惜”,許同莘評價道:“才如(胡)文忠,而猶為此語”,更何況其他人呢,學識和本領都是在親身實踐中才能學得到(《公牘學史》)。
幕友通過其提供的專業(yè)服務,也能避免或減少施政中的不當行為。由于清代的法律規(guī)章“一切束之于不可破之例”,地方官聘請專業(yè)人員,就會使之規(guī)避法律處分。許同莘說:“舉督撫州縣束縛于例案之間,而又能支持補苴以延國命者,則別有人焉。”這個別人,就是幕友。這些人“明習律令,灼知情偽,機牙足以應變,智計足以解紛。其賢者能馭吏而不為吏所愚,其不肖者則與吏聯(lián)為一氣,而猶能彌縫無跡,為主人規(guī)避處分”,可見,幕友在衙門運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正因為幕友不可或缺,因此清廷從制度層面給他們提供了一定的出路。雍正元年規(guī)定,督撫延請幕友,效力有年,稱職者行文“咨部議敘,授之職任,以示砥礪”。也就是說,幕友中優(yōu)秀的,經(jīng)督撫上報吏部,可以授以官職,但不具有普遍性,而且,據(jù)許同莘講,“舉薦幕賓之制,不知何時停止”。到了清末,督撫衙門有勞績的幕友,多因其他事列入薦章,而絕大多數(shù)幕友,“則布衣終老而已”。更多幕友的出路仍是參加科舉考試,以獲得做官的“功名”,如汪輝祖做了17年幕友后,去考舉人,考中后又做了7年幕友,終于考中進士,后來做了知縣官。紹興人范家相早年做幕友,他的母親責備他“泯泯無聞”,他為此發(fā)奮讀書,考中進士。著名學者戴震、名吏林則徐等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可以說,做幕之后重走科舉路,比較普遍。到了咸豐、同治以后,做官的資格限制逐漸淡化,由做幕而做官的多了起來,左宗棠、劉蓉等一批人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而在曾國藩、張之洞這兩個近代最大幕府中做幕的人中,后來做官的更是舉不勝舉。鄭天挺先生甚至認為,清后期的幕友已經(jīng)失去幕友原來的意義,相當一部分已經(jīng)向官的身份轉變,與幕主形成了上下級的官員關系(《清代的幕府》)。 (本文來源:網(wǎng)易歷史 作者:林乾)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