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七零九 -七八五) ,字清臣,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中舉進士,歷任戶部侍郎、尚書左丞、刑部尚書諸職,曾受封為魯郡公,任平原郡為太守,后世遂稱顏魯公、顏平原、顏太師。
唐朝初期書風承隋朝,兼容南北,太宗又特別推重王羲之。開元天寶年間, 盛唐時期雍容偉壯風格產(chǎn)生,魯公雄偉氣象的書風,正是代表人物,其影響歷經(jīng)千年,至今不衰。
天寶年間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jié)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及其子季明殉難。事后魯公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后, 因而有此卷之作,這年魯公五十歲。
全卷文字以魯公渾厚的楷書為基礎,楷、行、草各體互見。墨色亦因行筆的起止停走,而有濃枯變化,其中刪改涂抹處,更可見到魯公書寫時情緒起伏轉折的心路歷程。 這篇沉痛的祭文,措辭莊重嚴正,流露至情至性的情感,當是魯公存世第一名手書墨跡。
《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創(chuàng)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涌,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
《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并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