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
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勞倦內(nèi)傷,或飲食失調(diào),使肺脾腎功能失調(diào),三焦壅滯,膀胱氣化不利,津液輸布失常,致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膚,引起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腫等為臨床特征的病證?,F(xiàn)代醫(yī)學(xué)中的腎源性水腫、心源性水腫、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內(nèi)分泌性水腫均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診斷依據(jù)
1、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四肢、全身。癥狀輕者眼瞼或足脛水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嚴(yán)重者可見尿閉,惡心嘔吐,口有穢味,齒衄鼻衄,甚則頭痛,抽搐,神昏譫語等危象。
2、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以及久病體虛史。
3、尿常規(guī)、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常規(guī)、紅細(xì)胞沉降率、血漿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體液免疫,以及心電圖、心功能測定、B超等檢查,可以幫助診斷。
鑒別要點(diǎn)
1、鼓脹鼓脹為單純的腹脹大,皮色蒼黃,腹部青筋暴露,或兼下肢腫脹,上肢及頭面一般不腫;水腫則頭面四肢皆腫,可有腹部脹大,但無青筋暴露等體征。
2、痰飲痰飲和水腫同屬津液病變,但痰飲之邪停積于局部,而水腫為水液泛濫于全身,不難鑒別。
3、氣腫水腫皮膚腫脹而有水色,按之陷下不起;氣腫皮色不變,按之即起。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diǎn)
(1)辨陽水陰水:凡感受風(fēng)邪、水氣、濕毒、濕熱諸邪,發(fā)病較急,證見表、熱、實證者,多按陽水論治;凡飲食勞倦,房勞過度,或久病損傷正氣,起病較緩,病程較長,反復(fù)發(fā)作,證見里、虛、寒證者,多從陰水論治;陽水日久損傷正氣,或陰水復(fù)感外邪,因虛致實等均可形成虛實夾雜之證,又宜詳辨標(biāo)本虛實,孰多孰少,孰輕孰重,孰急孰緩。
(2)辨病位:眼瞼水腫,四肢皆腫,惡寒發(fā)熱,咳嗽氣逆,肢節(jié)酸楚,病位在肺;周身水腫,肢體困重,脘悶食少,病位在脾;面浮肢腫,腰以下為甚,伴腰膝酸軟,怯寒肢冷,病位在腎;面浮肢腫,心悸怔忡,病位在心;周身水腫,脅肋脹滿,噯氣不舒,病位在肝。
2、治療原則發(fā)汗、利水、瀉下、逐水為基本原則。以陰陽虛實而言,陽水以驅(qū)邪為主,可用發(fā)汗、利尿、攻逐、解毒、活血、行氣、疏表等法。陰水則以扶正為主,可采用健脾溫腎利水、通陽利水、補(bǔ)氣養(yǎng)陰利水等法。
3、應(yīng)急措施
(1)面浮身腫,尿少,心悸,氣促,不能平臥,汗出,唇紺,脈虛數(shù)或結(jié)代,為水邪上逆心肺之變??蛇x用:a.附子15到30g,桂枝9g,丹參15到30g,益母草30到60g,炙甘草6g,水煎服,1日1劑。b.萬年青根15到45g,濃煎成30到40ml,1日內(nèi)分3次服用。
(2)全身水腫,尿閉,神倦欲睡,惡心嘔吐,口有尿味者,屬水濕蘊(yùn)久成濁,濁邪阻閉三焦??捎瑁篴.附子9g,生大黃9g,黃連6g,吳茱萸3g,生姜2片,1日1劑,水煎服。b.附子9g,大黃9g,牡蠣60g,一見喜15g,水煎成150到200ml保留灌腸,1日1次。
4、分證論治
(1)風(fēng)水泛濫
【證候】眼瞼水腫,繼之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酸楚,小便不利等癥。偏于風(fēng)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zhì)紅脈浮滑數(shù)。偏于風(fēng)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如水腫較甚,亦可見沉脈。
【治法】疏風(fēng)清熱,宣肺行水。
【方藥】越婢加術(shù)湯加減。藥用麻黃10g,生石膏30g,白術(shù)12g,甘草6g,生姜10g,大棗10g。若風(fēng)寒偏盛,去石膏加蘇葉、桂枝、防風(fēng)各10g。
(2)濕毒浸淫
【證候】眼瞼浮腫,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發(fā)瘡痍,甚則潰爛,惡風(fēng)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藥用麻黃6g,連翹12g,赤小豆30g,桑白皮12g,杏仁10g,金銀花20g,野菊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5g。
(3)濕毒浸漬
【證候】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
【治法】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方藥】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藥用桑白皮12g,茯苓皮20g,陳皮、大腹皮、生姜皮、白術(shù)、茯苓各10g,蒼術(shù)6g,厚樸6g,豬苓10g,澤瀉12g,肉桂6g。
(4)濕熱壅盛
【證候】遍體水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濡數(shù)。
【治法】分利濕熱。
【方藥】疏鑿飲子加減。藥用羌活、秦艽各6g,大腹皮12g,茯苓皮30g,生姜皮6g,澤瀉15g,木通6g,椒目6g,赤小豆30g,檳榔、商陸各10g。
(5)脾陽虛衰
【證候】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fù),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萎黃,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治法】溫運(yùn)脾陽,以利水濕。
【方藥】實脾飲加減。藥用茯苓20g,白術(shù)10g,木瓜10g,甘草3g,木香6g,大腹皮12g,草果、附子、檳榔各10g,干姜6g,厚樸5g,大棗6g。
(6)腎氣衰微
【證候】面浮身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酸重,尿量減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蒼白,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細(xì)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方藥】濟(jì)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藥用熟地黃12g,山藥15g,山萸肉12g,丹皮5g,茯苓15g,澤瀉15g,附子15g,肉桂5g,川牛膝10g,車前子20g,白術(shù)12g,白芍12g,生姜6g。
5、針灸療法
針刺脾俞、腎俞、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命門、豐隆、水分,采用弱刺激手法,可酌情加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