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邪外襲,肺失通調(diào)
風邪外襲,內(nèi)合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風遇水阻,風水相搏,泛溢肌膚,發(fā)為水腫。
2.濕毒浸淫,內(nèi)歸脾肺
肌膚因癰瘍瘡毒,未能清解消透,瘡毒內(nèi)歸脾肺,導致水液代謝受阻,溢于肌膚,亦成水腫。
3.水濕浸漬,脾氣受困
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水濕之氣內(nèi)侵,或平素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均可使脾為濕困,而失其健運之職,致水濕不得下行,泛于肌膚,而成水腫。
4.濕熱內(nèi)盛,三焦壅滯
濕熱久羈,或濕郁化熱,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三焦壅滯,水道不通,而成水腫。
5.飲食勞倦,傷及脾胃
飲食不節(jié),或勞倦過甚,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濕停聚不行,泛溢肌膚,而成水腫。
6.房勞過度,內(nèi)傷腎元
生育不節(jié),房勞過度,腎精虧耗,腎氣內(nèi)伐,不能化氣行水,遂使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水液內(nèi)停,形成水腫。
上述各種病因,有單一原因發(fā)病者,亦有兼雜而致病者,從而使病情趨于復雜。
1.癥狀: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四肢和全身。輕者僅眼瞼或足跗浮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更嚴重者可見尿閉,惡心嘔吐,口有穢味,鼻衄牙宣,甚則出現(xiàn)頭痛,抽搐,神昏,譫語等危象。
2.病史: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以及久病體虛病史。
3.輔助檢查:尿常規(guī)、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常規(guī)、血沉、血漿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體液免疫以及心電圖、心功能測定、腎B超等檢查,以助明確診斷。
1、水腫與鼓脹
2.腎病水腫與心病水腫的鑒別
1.辨別陰水和陽水
陰水與陽水雖有區(qū)別,但在一定程度又可互相轉(zhuǎn)化。如陽水久延不退,正氣日漸耗傷,水邪日盛,可轉(zhuǎn)為陰水;若陰水復感外邪,水腫增劇,也可急則治其標,先按陽水論治 。
2.辨外感和內(nèi)傷
外感——常有惡寒、發(fā)熱、頭疼、身痛、脈浮等表證。外感多實;但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實轉(zhuǎn)虛。
內(nèi)傷——多由內(nèi)臟虧虛、正氣不足,或反復感邪,損傷正氣所致。內(nèi)傷多虛,內(nèi)傷正氣不足,表衛(wèi)虛弱,又易招致外感。
水腫的治療,《內(nèi)經(jīng)》提出“開鬼門”、“潔凈府”、“去菀陳莝”三條基本原則。
1.上下異治
上半身腫甚——以發(fā)汗為主;
下半身腫甚——利小便為主。
2.陰陽分治
陽水表現(xiàn)為表、熱、實證——可發(fā)汗、利小便或攻逐,以祛邪為主。
陰水表現(xiàn)為里、虛、寒證——治以健脾、溫腎,以扶正為主。
3.如果經(jīng)過一般常法治療不應,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參合應用活血化瘀法。
(一)陽水
1.風水泛濫
主癥: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急驟,往往伴有外感、風熱證或風寒證。多有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酸重,小便不利。偏于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偏于風寒者,兼惡寒,哮喘。偏于風寒,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偏于風熱者,舌質(zhì)紅,脈浮滑數(shù),如水腫較甚,亦可見沉脈。
治法:散風清熱,宣肺行水。
方藥:越婢加術(shù)湯加減。
麻黃——散風宣肺,兼能利水退腫;
生石膏——清肺泄熱;
甘草、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
白術(shù)——健脾利水,肺氣宣通,水濕下行;
加車前子、石葦,茅根茯苓、澤瀉——利尿。
2.濕毒浸淫
主癥:眼瞼浮腫,延及周身,小便不利, 身發(fā)瘡疾,甚者潰爛?;蚣嬗袗猴L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麻黃、杏仁、桑白皮———宣肺行水;
連翹———清熱散結(jié);
赤小豆———利水消腫;
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強清解濕毒之力。
3.水濕浸漬
主癥: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或兼見身體困重,胸悶, 納呆,泛惡。舌苔白膩,脈沉緩。
治法: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方藥:五皮散合胃苓湯。
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濕利水;
白術(shù)、茯苓——健脾化濕;
蒼術(shù)、厚樸——燥濕健脾;
豬苓、澤瀉——利尿消腫;
肉桂——溫陽化氣行水。
4.濕熱壅盛
主癥:遍體浮腫,皮膚繃緊光亮。或兼見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jié)。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濡數(shù)。
治法:分利濕熱。
方藥:疏鑿飲子加減
商陸——通利二便;
檳榔、大腹皮——行氣導水;
茯苓皮、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
羌活,秦艽——疏風透表。
(二)陰水
1 、脾陽虛衰
主癥: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小便短少,面色萎黃,納減便溏?;蚣嬉娚窬胫?,脘腹脹悶。舌質(zhì)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治法:溫運脾陽,以利水濕。
方藥:實脾飲
干姜、附子、草果——溫陽散寒;
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姜棗——健脾補氣;
大腹皮、木瓜——利水去濕;
木香、厚樸——理氣,氣行則水行。
2.腎陽衰微
主癥: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減少或增多,心悸、氣促、腰部冷痛酸重?;蚣嬉娝闹世?,怯寒神疲,面色晄白或灰滯。舌質(zhì)淡,體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方藥: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
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
桂枝、附子——溫補腎陽,兩相配合,則能補水中之火,溫腎中之氣;
白術(shù)、茯苓、澤瀉、車前子——通利小便;
生姜——溫散水寒之氣;
白芍——調(diào)和營陰;
牛膝——引藥下行,直趨下焦,強壯腰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