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拿到孫老的講座內(nèi)容時,粗略翻過,大概28頁紙,隨即便認為這些都是較深的中醫(yī)專業(yè)知識,所以遲遲未動手進行編輯,待近日靜下心來完整讀完孫曼之老師的文章后,小編才發(fā)現(xiàn),其實講座的內(nèi)容并沒有想象中的艱澀難懂,更沒有玄之又玄的生僻知識。
老師將疑點、難點透過形象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進行一一化解,透過文字,仿佛能看見這位長者坐在小板凳上,耐心地將自己多年心得與大家娓娓道來,而我也是其中一人。
能把深奧的知識講得讓中醫(yī)初級愛好者都能看懂并為之吸引,這就是明師的力量。
同學們,我們今天講的題目是:“陽蓄積病死——談談熱邪對于人體的危害”。
“陽蓄積病死”,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生氣通天論》上的一句話。
這一句話最能說明熱邪對人體的危害。
喻嘉言在《寓意草》里說過一句話,他說的是:“經(jīng)曰,暴病非陽,久病非陰。”這是我們觀察病情,診斷病機,辨別寒熱的一個很重要的指導原則。
他說的“經(jīng)曰,”他的意思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說法,但是《黃帝內(nèi)經(jīng)》里面并沒有這樣的原文,這是喻嘉言他對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精神,做了一個濃縮性質(zhì)的結(jié)論,一個總結(jié)。
這個總結(jié)非常重要,因為它對于我們認識病證的熱寒是很重要的,是一個關鍵性的指導原則。
【暴病非陽與久病非陰】
那么,我們就從這一句話說起,談談這個問題。
“暴病非陽”的意思是:突如其來的病,它不可能是熱邪,它必然是寒邪,或者是風邪外閉,一閉它也就成了陰。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刮風的時候都有一時性的發(fā)涼,雖然風為陽邪,但是刮風的那一會兒還是涼風嗖嗖,還會閉表,對吧?
所以,它也和寒邪一樣屬于“暴病非陽”。
再說一下“久病非陰”。
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慢性疾病的過程,你就別想這是寒,因為這個病的寒或者風已經(jīng)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化熱了。
既然是久病,它還不郁而化熱嗎?這一類的病,都是陽,都是熱,而不是寒。喻嘉言的這一句話:“久病非陰”,他總結(jié)的這個《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這個結(jié)論。
【虛勞≠陽虛】
《素問· 經(jīng)脈別論》說:“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生病起于過用,可見虛證還是最常見的病證。
那么,過用以后又會怎么樣呢?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說:“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北俜e,是一層一層的積累起來的意思。它說,如果你煩勞的話,陽氣就會升,會張,上升的最終結(jié)局就是“精絕,”也就是陰精絕滅。
可見,生病以后就會形成陽氣升張,也就是熱邪的形成。
我們不能因為“虛勞”就聯(lián)想到陽虛。須知勞動既然是動,就會陽氣上升,況且動則耗陰,陰一虛,那陽就會更加囂張,就會積累于夏,由于夏天的暑熱過盛,假如內(nèi)外的熱邪結(jié)合,就會導致發(fā)生煎厥,也就是昏迷。也就是說,受熱以后可以突然昏迷,就相當于中風,突然喪失意識。
【亂躥的、升長的都是陽氣】
這一段話還有一層意思是說,陽氣是輕的,浮的,它就是往上飄浮的。
如果我們陰氣充足的話,它就被陰氣吸住了。如果我們過于煩勞,過于勞累,那么陽氣就會上升,下面的陰就吸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有面紅耳赤的一片上火的跡象。最后的結(jié)局就是精絕,陰精絕滅。
這說明了陽氣的性質(zhì)是往上浮的。
我們知道,陽氣的定義在教科書里面說,向上的、溫熱的、向外的,運動的,它都是陽。總而言之,只要升長的,只要動的,它就可以亂躥,它就都是陽。這個時候你就別想那是陰在那躥。陰它要是躥的話,它就成陽了,它就不叫陰了,這個概念必須搞清楚。
本來有可能是陰,但是它一躥,我們就要稱之為陽。往上升就要稱之為陽,那么往下降呢,哪怕原本是陽氣,但是當這股陽氣往下降的時候,它就變成了陰。
為什么?
天下雨的時候,它就是陰,因為往下降。
【陽氣過動,就會成為危害】
《陰陽應象大論》里面有一個說法,它說:“暴氣象雷,逆氣象陽,”突然發(fā)作的暴氣,它就可以用雷來形容。
那么,逆氣,也就是說它不是下降的,不是沉靜的,它是逆著往上升的,那么,它就是陽,就叫做逆氣。
凡是人體的各種逆氣,不管是打嗝,不管是惡心,不管是嘔吐,不管是出汗,不管是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它都是陽。
這樣來看,我們可以簡單的說,陽就是動,而且它往往是逆氣,也就是說它的動不是向下,肯定的說不是向下。這樣來看的話,陽就是氣,而且陽就是動。那么在大自然里面無物不動,在我們的身體內(nèi)部,什么都在動。不動,我們就死掉了。
那么,這樣來說,陽氣是人為之生命的基本條件,但是另一方面,它稍微一過動,它動的頻率高一點,動作大一點,那么它就成了危害,而在人體中,在人的居處環(huán)境中,動的遠比靜的多,所以說,陽氣對人的危害是很廣泛,很普遍。
【為何傳統(tǒng)修身講究一個靜字?】
另外,我們還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在人體里面的陽,陽氣,它必須是柔和的,它不能夠是躁動的,也不能是過于強盛的。因為它是柔潤的陽,那么它就是培養(yǎng)、養(yǎng)護生命的陽氣,可知陽氣以中庸才為貴。如果它過于強盛,那不是對于生命有利的了,那不是今天有一些人所想象的,陽氣越多越好。
相反,《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上說:“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蔽覀冊谏钪卸伎梢钥吹竭@種情況,瘦小的人他可以經(jīng)常有小病,反而還他活得長。那些五大三粗的,虎背熊腰的,你看他那么強壯,他可以突然就倒地,這種人的死往往是突然的,比別人要快。這就是陽強不能密的道理,這也是很常見的情況。
所以,我們修身養(yǎng)性啊,咱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講究一個靜字。
佛教講究打坐,這個打坐,傳到了中國以后我們也賦予了它一個靜的概念,讓受到各種干擾的塵世所形成的浮躁的心氣,沉降下來。有陰有靜就可以把陽氣吸住,不讓陽氣煩勞則張,不讓它升張,人的生命才能得到陰潛陽藏的境界,才能盡享天年。
現(xiàn)在我們就應該明白了,虛證多數(shù)是熱證,因為“陽氣者,煩勞則張”,要知道,我們每天的門診量中,虛勞一類至少占一大半沒有問題,熱證的危害顯而易見。
所以《本草經(jīng)疏》說:“諸病惟虛與火為難治?!?br>
中西醫(yī)分別是如何觀察人體的生理病理現(xiàn)象的?為何說變是一種“陽”的性質(zhì)?傷寒論中傷寒二字應該如何理解?
----------------------
《熱邪對于人體的危害》(二),談談為什么臨床總是熱病居多。
中醫(yī)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觀察人體的生理病理現(xiàn)象的?!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上有一句話,叫做:“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這句話是《黃帝內(nèi)經(jīng)》分析問題的出發(fā)點。就是說,我們面對的這個客觀世界,所有的事物,所有的東西,它的形狀,它的形體,都是由氣來組成的。所以叫“氣和而有形,”
有形的東西都是由氣化而形成的。人、狗、貓、鴨、雞,它都是氣化才能產(chǎn)生,才能具有生命的。所以,我們研究的就是有形的東西,無形的東西叫先天,那是現(xiàn)在這個世界還沒產(chǎn)生之前的宇宙,那只能是古人的一種推測。
而我們現(xiàn)在所面對的世界,是后天的世界,都是有形的,我們研究的范圍雖然是有形的,但是也不要忘記,我們的著眼點是這些有形的東西的動態(tài),是根據(jù)動態(tài)的變化來觀察和研究它們的,中醫(yī)理論里面的概念大多數(shù)都是指它們的運動變化的,它們的概念由變化而來。例如:陰陽,五行的生克,病機,氣化,六氣和六淫等等。
【“變”——中醫(yī)關注的關節(jié)點】
人體每日每刻都在變化,都在生長、壯大、衰老,更不用說得病以后的變化。
我們研究出發(fā)點就是叫“變”,當這個變化達到某一個臨界點的時候,我們就會給它起個名兒,這就是事物發(fā)展的關節(jié)點。在這個關節(jié)點上,才是最值得進行研究的現(xiàn)象。
這就是《素問》它研究客觀世界的一個原則。在《易經(jīng)》里面,它們很重視“變”的概念,那個八卦本身是死的,它之所以能夠解釋這個世界,就是因為客觀世界不停的在變。中醫(yī)用“變”所形成的的概念,來解釋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所以,我有一個感嘆:傳統(tǒng)的文化,中醫(yī)的認識方法,其實并不守舊,它的立足點就在研究客觀世界的變。
你想一想,中醫(yī)的這些理論其實都是在捕捉事物的變化過程,它都是在變的關節(jié)點上做文章,它的重點不是在研究死的、靜止不動的東西,所以它不需要精密的解剖學。因為它沒有這種需要,因為死的東西對于中醫(yī)理論沒有多么大的意義。
作為生命組成物質(zhì)的氣,在它升降沉浮的時候才是我們研究的關鍵,它的喜怒哀樂的變化才是我們對于它的觀察的切入點。
它的生理性的變化:皮膚,脈象,色澤,神情舉止,這些才是我們觀察的切入點。中醫(yī)對于人體,對于生理、病理都是建立在“變”這樣一個切入點上。所以,中醫(yī)的理論就可以應對萬變,可以不停地進步。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任何新的病發(fā)生了,我們還是可以照樣辨證論治。對于中醫(yī)而言,我們不追求那些名稱,那些病名,我們需要研究它的本質(zhì),而“變”正是牽涉到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本質(zhì)問題。因為我們研究在“變”的發(fā)生和它的發(fā)展方向,所以就對于什么沒有見過的病都能夠應對,這就是中醫(yī)的優(yōu)勢之所在。
【西醫(yī)與中醫(yī)的差別】
西醫(yī)是建立在數(shù)據(jù)、觀察、記錄、實驗和驗證的基礎之上的。在活體身上,這些方法,這些數(shù)據(jù),雖然是正確的,卻是難以完全解釋活體生命在變化中產(chǎn)生的具體問題。
例如,至今對于婦女受孕的時間,雖然有一個統(tǒng)一的“受孕時間在兩次月經(jīng)之間的第14天左右”的說法,實際上卻是難以證實的,所以目前世界上還有一些實驗室仍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又如,“血常規(guī)”檢驗至今并沒有一個每一次都一樣的準確檢驗數(shù)值,這個基本檢驗結(jié)果出入很大。
西醫(yī)可以用統(tǒng)一制定的標準化的藥物處方對付很多疾病,但是過一段時期對付不了啦,它就得重新研究,研究到最后發(fā)現(xiàn)這病毒太狡猾,哎呀,人家又變異啦,咱們還跟著用老課本在來應對,那不行,重新組織人馬,重新進行研究。這么一耽擱又是好多年,還未必出成果。
假如用中醫(yī)的方法,包括認識疾病的方法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就不需要這樣做的。因為它面對的是大活人而不是尸體,它的方法論是建立在活體疾病的流動、變化的基礎上的,它就是這樣的一個不斷捕捉運動的學問,無論病情怎樣變化,都能夠制定出一個適用于病情的治療方法。
那么,這個“變”就成為一種“陽”的性質(zhì)了,假如這陽氣它不變,那是不可能的。凡事能夠變化的它肯定就是“陽?!彼赃@樣來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充滿著變數(shù)的人體,中醫(yī)的理論,它的方劑,病機這些基本概念,無不建立在變也就是陽氣運動的基礎上的。那么,既然我們面對的是病邪 在不停地變動著這個活體,包括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和那么陽邪之為患很廣泛,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們還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進一步的認識,那就是:“陰氣者,靜則神藏,燥則消亡”陰和陽、上和下,是互相吸引的,這和天地是一個道理,天在上,地在下,地為陰,天為陽。人體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養(yǎng)生就要講究靜。我們做事就要講究動。為什么我們養(yǎng)生就是要講究靜?這就是因為,陰氣者,靜則神藏。不靜就是動,就是陽,那么這樣推斷下來,就自然的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熱邪的危害是最為常見。”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云:“陽氣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钡菫楹巍秲?nèi)經(jīng)》又提到“陽蓄積病死”呢?
---------------------------------
為什么說熱證是臨床常見的病癥?為什么傷寒傳變最后都是熱證?為什么說:“陽蓄積病死”?《黃帝內(nèi)經(jīng)》對此是如何解釋?第三期的孫曼之談熱邪給你更多答案。?
主講人:孫曼之?
支持人:陳盈霖?
文字校對:青蓮/若素/疏狂一醉?
文字整理:三界/安心/素茶女/不解釋/居安子/如是?
?
我們通過對《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學習,把這些問題再深入研究一下。?
我們從《素問·生氣通天論》找找答案吧!?
?
節(jié)選:?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坐痤痱。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皴,郁乃痤。??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臃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fā)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yī)弗為。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
菀,就是郁,氣郁的瘀?!按笈瓌t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薄就是“迫”,迫近的迫,逼迫的迫。它說陽氣盛的人,如果大怒的話,那就會“形氣絕”,形氣絕就是指人昏迷?!把粲谏稀?,血本來應該是下面。它要是跑到腦子上去,那不是陰陽顛倒了嗎?陰陽顛倒了那就會使人煎厥,昏迷不醒。?
?
?
◎“有傷于筋”?
“有”就是“又”。又有一種情況是傷于筋,前提說的是“陽氣者”,也就是平素有陽氣郁熱病機的人,若又傷于筋,就會“縱,其若不容?!比绻枤鈧浇钌希敲唇罹蜁?,萎軟得“其若不容”,就好像軟得都不能夠指揮自已的身體似的,那么就是是痿證(痿證主要的證狀是下肢痿軟無力,無法走路)痿證是由于肺胃濕熱導致的。?
?
?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因為有郁熱,所以容易汗出。一邊受風了就不出汗,另一邊還照樣的出汗,這會使人偏枯,也就是偏癱中風。還有一種情況是陽氣郁在里面,汗出以后又見濕,于是熱邪又被濕邪阻隔在里面。?
?
?
◎“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痱是熱痱子,痤是痤瘡粉刺。汗出以后為什么要出痱子?既然汗出,那么陽氣不就走泄了嗎?原因在于出了汗(汗就是濕),濕流在皮膚上,阻隔了陽氣,使得陽氣出不來,不出來就成了一個疙瘩,一個痱子。這是古人對這個病的發(fā)病原理,也是對病機的理解。?
?
所以我們治痤痱的時候,我們不能缺少羌活、獨活一類藥物。我的思路就是因為它外面是有一層風邪或者是濕邪給它閉著,必須用辛溫藥物給它宣透,如果這一層道理不明白,它就不能治好。?
?
?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
?
這個“丁”就是疔瘡的疔。高梁之變:你本來陽氣就旺盛,還愛吃肉,那么你就可能有“三高”了,這足以生大疔,身上滿到處都長瘡。?
?
四川人愛吃肉,四川人長瘡也最多。來診的四川患者有人說:“這是我們正常現(xiàn)象,因為我們愛吃肉,沒一頓不能離肉?!彼麄冏约憾颊f這個發(fā)病的規(guī)律總結(jié)出來了?!秲?nèi)經(jīng)》說這一類病是:“受如持虛”,就好比你拿一個杯子,人家上面下雨你接一杯水一樣,就那么快,就那么容易。?
?
?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勞動的時候,免不了出汗,然后又迎著風。汗出以后,寒邪就會束閉于肌表,于是“寒薄為皶,郁乃痤”,那么寒氣在外面逼迫阻隔,它就會長皶,皶就是紅瘩疙,也就是粉刺。痤,是指癤子。所以我對于粉刺的治療很重視把內(nèi)熱透出來,熱邪透出來也就好了。?
?
?
◎ “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
陽氣,陽氣應該是含有陰柔性質(zhì)的陽氣。因為這種陽氣不妄動,不躁動,不是烈焰騰騰,這樣的陽氣就叫“精則養(yǎng)神”的陽氣。當陽氣精到一定程度,精就已經(jīng)包含了陰柔的意義,才可以養(yǎng)心神。?
?
神居于心中。血舍魂,血養(yǎng)神。心是陽,血是陰,兩者統(tǒng)一起來,呆在一個地方,一起共事,這說明心陽其實是柔和的,是含有血液的陽氣,或者叫做以血為載體的陽氣,這種陽氣富含精氣,所以它才能養(yǎng)神。?
?
“柔則養(yǎng)筋” 筋所需要的陽氣還是柔和的。筋是肝血所養(yǎng),筋是我們力量的來源,人體生命的運動就在于筋。?
?
?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大僂就是駝背,駝背是開闔不得引起的。就是腠理的開闔有問題,就是該闔的不闔,然后寒氣進去,寒氣積累的結(jié)果可以形成大僂。這就是寒氣對人的危害,它是從太陽經(jīng)進去以后產(chǎn)生的。?
?
?
◎“陷脈為瘺”?
瘺就是瘺管。那一個管腔,怎么那么深的,有時膿就可以出來?這是因為寒邪深陷,脈隨著也就陷進去,寒邪久而久之,郁而化熱,然后就破潰化膿,形成一個管腔了。?
?
?
◎“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如果寒邪留連到肉和肌腠之間,那么就會俞氣化薄。就是寒邪可以逼迫五藏的腧穴。由于俞邪的經(jīng)氣是通于心的(經(jīng)脈是血氣所主,都通于心),于是就會“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為什么心里害怕,容易受驚?這是因為寒邪在肌肉和腠理之間,腧穴的經(jīng)氣被寒邪逼迫,郁而化熱,腧穴通于心,就會心里害怕,容易受驚?
?
?
◎“營氣不從,逆于肉里,乃生癰腫”?
癰腫其實不是簡單的熱毒。我們應該注意到,它是營氣不從的結(jié)果。營氣走的路線不對,走的那塊成了渦流,走一走又回來了?!澳嬗谌饫铩?,逆行,逆到肉里面行走,那么它就會癰腫。這就是說,光是有火不一定生癰腫,逆于肉里,陽氣被阻隔,才會形成癰腫。?
?
可見古人對于病理的解釋是很細致的,并不是那么簡單。我們讀現(xiàn)代人編的那些書,他們把陰陽,當做符號,當做一種運算的公式和推理的方式、工具。所以,他們對于這些古人論述的細微之處,往往不注意也不相信,更談不上研究。這也是我們目前的中醫(yī)們在臨床上往往不能夠深入進行辨證論治的一個原因。我的體會是古人對這些東西的解釋其實很細致。就像“寒薄為皶,郁乃痤”指出了熱邪所以形成的原因,我們應該認真的思考領悟,不可粗粗讀過。?
?
?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fā)為風瘧”?
魄汗就是身汗,肺出的汗,因為肺主魄,肺主全身皮毛,所以古人稱為魄汗。你汗出太多,人的衛(wèi)氣被消耗,虛弱了。衛(wèi)氣的作用,就如看門官一樣,決定著俞穴的開闔必須有足夠的氣才能司開闔。衛(wèi)氣既然虛少,也就不會關閉那些俞穴,于是就“穴俞以閉,發(fā)為風瘧”。就是俞穴當閉不閉,當開不開,衛(wèi)氣無力,失去司開闔的能力,便不能阻擋外邪,也不能把邪氣放走。那么風邪乘虛而入,就會成為風瘧。瘧疾的寒熱證狀是很嚴重的,比我們所常見的寒熱往來要嚴重的多。這種病現(xiàn)在幾乎消滅了,但是在過去,寒熱發(fā)作的時候,往往是要死人的。?
?
?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
因為人就生活于風中,風能夠養(yǎng)育萬物,但也能夠侵襲人體,導致疾病。所以說風為百病之始,也就是說風邪是常見病的最廣泛的病因。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風為陽邪,風邪又為百病之始,那么熱病多還是寒病多?這個道理應該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我們所說的熱邪為患所形成的的疾病居多的第二個理由。?
?
?
◎“清凈則肉腠閉拒”?
假如人心神清凈,內(nèi)外都能協(xié)調(diào),營陰之氣就能夠把陽氣吸住,營衛(wèi)和諧,陰氣充足則肉湊閉拒。?
?
?
◎“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清凈的狀態(tài),那么內(nèi)外就能夠開闔有時,而不像前面說的應該開時不開,或者應該闔時候闔不住。不能司開闔就是氣虛,衛(wèi)氣不足。那么如果我們能夠靜養(yǎng),陰血充足就能夠吸納陽氣。那么“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睘槭裁匆驎r之序?因為我們?nèi)绻麪I衛(wèi)充足而且調(diào)和,就能夠抵御大風,弗之能害,這是要根據(jù)一年四季來說的,到冬天就應該閉腠,到夏天就應該有氣,給它開放,總而言之陽氣不能少,必須充足才行。?
?
?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yī)弗為”?
如果病久了以后,會傳化。什么叫傳化?病久了以后它就順著肌肉、順著經(jīng)脈它就傳,傳的結(jié)果就是“上下不并”。陰陽不并,不能互相吸引,“良醫(yī)弗為”。到這會兒,再好的醫(yī)生也難以發(fā)揮他的作用了。?
?
下面讓我們進一步研究一下《素問·生氣通天論》里面關于“陽蓄積病死”的這一段話。?
?
?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
陽蓄積病而死,是因為陽氣被隔絕引起的結(jié)果?!爱敗笨衫斫鉃椤皯撌恰?,為什么說陽氣當隔?因為陽氣的蓄積得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內(nèi)外隔阻,陽氣才能逐漸蓄積?!爱敻簟笔恰瓣枤鈶撌潜桓糇柙诶锩媪恕钡囊馑?。?
?
如果不存在陽氣被阻隔、被束閉的情況,怎么會陽蓄積熱呢?只有手腳冰涼,才會陽蓄積熱。由此可知,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手腳冰涼都是陽虛,都是寒證。大家回憶一下冬天的凍瘡,外寒束閉以后,首先是皮膚發(fā)青,然后是發(fā)紫發(fā)紅,逐漸發(fā)紅的地方最后會發(fā)熱,潰破,流膿,這種現(xiàn)象到底是寒還是熱?這是外寒束閉,內(nèi)熱漸盛,最后熱極化膿,潰破。?
?
那么這種情況怎么治療呢?既然是陽熱在內(nèi),郁而化熱,那就應該采用宣散通陽的方法來給熱邪以出路,讓它發(fā)泄宣散,讓郁熱通達發(fā)泄。就是姜附一類溫陽藥物往往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能夠迅速的緩解病情的原因。?
?
?
◎“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亟”是急迫的“急”。就是說刻不容緩的進行宣散的正治,否則它就會化膿。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不是正治嘛。?
?
如果我們粗心大意,把這個事不當一回事,甚至于以為這是虛寒,那就會鑄成大錯。假如把陽蓄當做陽虛而用溫陽的辦法進行治療,其后果將是很嚴重的。?
?
讓我們連起來讀一下:“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其實不僅是時病、傷寒、溫病,在雜病中,因為陽氣阻隔引起的熱證也是很常見的,例如,吃了喝了寒涼食物,涼水,飲料,導致突然聲音嘶??;因為穿戴過少過薄引起的牙疼、眼紅、咽疼咳嗽等各種“上火”證狀;穿戴過厚導致陽氣被阻隔在內(nèi),蓄積熱邪,引起咳嗽咽疼發(fā)燒頸項結(jié)塊甚至癌癥等;還有前面《內(nèi)經(jīng)》已經(jīng)提到過的“寒薄為皶,郁乃痤”都是這種情況。?
?
?
我們從陽氣的是生命現(xiàn)象的反映,動則生陽,靜則沒有陽氣,論證了陽熱的廣泛性,也從而說明了熱邪的廣泛性。?
說到這里,陽氣被阻隔就會積蓄熱邪的說法,對于我們粗淺的學過中醫(yī)理論的人來說,對于我們今天那些以為《傷寒論》的治療方法主要就是溫陽回陽的那些中醫(yī)初學者來說,對我們腦海里面已經(jīng)形成的這個概念來說,無異于一個當頭棒喝。?
?
有人可能會問:你說的主要的威脅都是熱邪,那么寒邪到哪兒去了?我們所學的《傷寒論》難道不是寒邪嘛,《傷寒論》里面,六經(jīng)的病到了后期,不是都是要回陽嘛?那樣的話,不是把張仲景的理論都顛覆了嗎??
?
?----------------------------
《傷寒論》中三陰篇不都是用回陽救逆,為什么說傷寒到最后都是熱證。下面我們跟著孫曼之老師從《素問·熱論》中找找答案吧!
主講人:孫曼之
支持人:陳盈霖
文字校對:青蓮/若素/疏狂一醉
文字整理:三界/安心/素茶女/不解釋/居安子/如是
我們通過對《素問·熱論》的學習,把這些問題再深入研究一下。
“傷寒”這兩個字怎么講
《素問·熱論》有一段話說:“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边@里說的是一個過程。例如太陽病,經(jīng)過一系列發(fā)展變化,到了最后,萬物歸土,就是熱證,就要用承氣湯。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對于傷寒病的的解釋,當然也是張仲景的本意。
我們不能因為后面是三陰經(jīng)篇,就說是這本書到最后都寒死了,都凍死了,事實不是這樣的。實際上少陰篇有三個急下法,我們不能視而不見,不能等閑視之。
黃連阿膠雞子湯難道不是少陰病嗎?這說明少陰病的正治是熱證的治療,是寒證發(fā)展的結(jié)果。寒證是誤治的一個變證,在全書中,三陰篇的治療,本來就是以寒邪化熱為正治。以上說傷寒傳經(jīng),最后都是熱證,這是我們所講的“為什么臨床總是熱病居多”的第三個結(jié)論。
下面我們來看看為什么疾病發(fā)展的規(guī)律最后都是熱邪為患?
帝曰:“愿聞十二經(jīng)脈之終奈何?”黃帝的意思是說:十二經(jīng)脈的病,在最后臨終時的表現(xiàn)是怎樣的證狀呢?
太陽經(jīng)的臨終證狀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
太陽病臨終的時候,會“戴眼”,眼睛就翻了?!胺凑邸?,脖子往后擰?!榜’棥保褪鞘帜_都抽。“其色白”,白是氣虛,“絕汗乃出”,絕汗就是臨終前的汗。他就一身汗就出來了,出則死矣。
少陽經(jīng)的臨終證狀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jié)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span>
少陽病臨終的時候,會耳聾。這是因為少陽繞耳,所以說耳聾。為什么耳聾呢?因為熱邪在里,病到后期,陽熱積蓄,百節(jié)皆縱,那就是渾身的肢節(jié)都松軟了,都提不起來了。萬物都是寒則凝固堅硬,熱則松弛軟緩,這也是熱邪的一個表現(xiàn)。
“目睘絕系”,目睘絕系是因為和少陽有關系,目瞏是指的是環(huán)繞眼睛的那部分肌肉?!敖^系”指的是和眼球連接的那一部分筋肉,就會斷絕,就會拉斷,這是抽風的結(jié)果。
“絕系,一日半死”,如果斷了的話那就最多再活一天半。“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面色白色里面透著青,因為少陽就是青色的。到青色出現(xiàn)的時候,真臟脈出現(xiàn)了,沒有一點胃氣把它包裹了,真臟色就出來了,那它也就死了。
陽明經(jīng)的臨終證狀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jīng)盛而不行,則終矣。”
“動作”就是眼睛、口,眨著,動著,這是熱和驚的證狀?!吧企@、妄言”,容易受驚,容易譫語。這些證狀都是陽熱過盛引起的?!吧S”,黃是陽明的本色。
“其上下經(jīng)盛,不仁”,全身的經(jīng)脈都突出來了,也就是說靜脈都怒張了?!安蝗?,則終矣”,因為陽明經(jīng)是氣血俱盛之經(jīng),如果他四肢都不仁了,那就經(jīng)氣都耗盡了,沒氣了,全身最旺盛的經(jīng)脈都沒氣了,別的經(jīng)脈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說“不仁,則終矣”,是陽明病最后的臨終的標志。
少陰經(jīng)臨終的證狀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span>
“面黑”,黑是少陰病的本色,腎水本應藏在下焦,可是現(xiàn)在泛濫到上面,陰陽顛倒,它泛上來了,那么不死何待?而且“齒長而垢”,為什么齒長?因為牙齒的下面連著經(jīng)脈,經(jīng)脈的熱讓它瘋長,在很短的時間牙都長長了,而且牙上有垢,牙垢也是熱邪的表現(xiàn)?!案姑涢]”,在病機十九條中談到“諸腹脹大,皆屬于熱”。
《傷寒論》里面少陰病的三個急下證,不就是腹脹閉?于是就“上下不通而終矣”。所以為什么《傷寒論》里面的少陰篇最后的急下法?就是根據(jù)這個熱極化燥而來的。上下不通就終了,少陰病就要終了。所以別的還不急著下,它就非得急下不可。
太陰經(jīng)臨終的證狀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憔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因為太陰是脾,也就是大腹,“腹脹閉”和少陰病一樣,當然也就屬于熱?!安坏孟ⅰ?,脹得不行,當然就難以呼吸,就喘?!吧凄嫔茋I,嘔則逆”,這些都是熱邪有余,胃氣上逆的結(jié)果。
因為“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如果臉不發(fā)紅,不上逆了,那就更嚴重,因為上下不通,不通就會熱邪郁在上面不能下降,郁而熾盛,從而燒焦陽明經(jīng)所主的面部皮毛,這都是熱證的表現(xiàn)。
厥陰經(jīng)的臨終證狀
“厥陰終者,中熱溢干,喜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span>
“厥陰終者,中熱溢干”,“中”是指人體之中,也就是人體內(nèi)部,厥陰臨終的時候是內(nèi)熱?!吧颇纭?,善尿,尿頻是脾虛氣脫的標志,土虛木橫,小便也就控制不住了?!靶臒?、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卵是睪丸。
根據(jù)這一段經(jīng)文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
十二經(jīng)最后將死的時候不是寒而是熱,這是古人的遺訓。我們應該很好的體會古人說的道理。疾病經(jīng)過一個漫長的階段,陰越來越耗,陽越來越張,所以最后的終結(jié)必然是陽多陰少,而不會使陰多陽少。
那么根據(jù)上面這一段經(jīng)文,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傷寒論》的最后轉(zhuǎn)歸也是熱而不是寒。
帝曰:“人傷于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币驗楹?,把里面包著,所以里面必然是熱。然后這個熱邪的演變經(jīng)過了很多曲折的演變,到最后還是熱,它不會是寒。開始引起的是寒,是寒痹,危害人的卻是熱。
既然說傷寒傳經(jīng)最后都是熱證,那《傷寒論》中的四逆湯,真武湯的存在又是為了什么呢?回陽救逆又應在何時使用呢?又在有熱必有寒,那寒邪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敬請期待下期《談熱邪對人體的危害(五)》
----------------------
主講人:孫曼之?
支持人:陳盈霖?
文字校對:青蓮/若素/疏狂一醉?
文字整理:三界/安心/素茶女/不解釋/居安子/如是?
我們跟隨孫漫之老師透過喻嘉言在醫(yī)案中的話語,繼續(xù)深入學習吧!?
?
喻嘉言在一個醫(yī)案里面有一段話:“陽分之病,而妄汗、妄吐、妄下,以至勢極”,因為誤汗吐下,病勢極重了?!叭绾苟嗤鲫?,吐利煩躁,四肢逆冷者,皆因用藥差誤所致”,用藥讓他又吐又汗的,把陽氣暫時給瀉了,結(jié)果成陰證。?
?
?
所以他說這是用藥錯誤造成的結(jié)果?!胺且运哪嬲嫖涞葴熘瑒t陽不能回”,在這種情況下,水濕泛濫,不用“四逆湯”就不行。陽虛不用“四逆湯”不能回陽,不能燥濕劫水?!耙嘣粸殛幾C立方也”,這是張仲景的原意,這些病不是治療陰證的方劑,而是救逆的方劑。?
?
?
“蓋傷寒才一發(fā)熱發(fā)渴,定然陰分先虧”,傷寒病的人一開始都是口干的。這一類的人雖然傷了寒而感到惡寒,但他既然能口干,那就一定是原來陰虧體質(zhì),就是說陰虛的人才會得傷寒。?
?
?
“定然陰分先虧,以其誤治,陽分比陰分更虧”,若這人本來陰就虧,然后你卻用攻下法,攻下的結(jié)果是把陽傷了。本來是陰虧,結(jié)果誤治還把陽損傷了?!安坏靡褟臋?quán)”,“從權(quán)”就是采取臨時性的策略,權(quán)宜措施。?
?
“用辛熱先救其陽”與“純陰無陽、陰盛格陽之證”相去天淵”,在這種情況下因為誤治,我們臨時用陽藥,不是真正的純陰無陽治療,也不是真正的陰盛格陽的治療,這是兩回事。?
?
?
“后人不窺制方之意,見有成法,轉(zhuǎn)相效尤”,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代人學習中醫(yī)讀書的通病。不考慮人家原方是根據(jù)什么思路這樣配伍成方的,只是看到人家有個現(xiàn)成的方子主治什么病,就把它記下來,然后使用以后成功了。大家轉(zhuǎn)相效尤,也都跟著這么干,以后成功了固然好,但是假如失敗了,沒有人問一個“這是為什么?”。?
?
?
“不知治陰證以救陽為主,治傷寒以救陰為主?!边@句話很重要,它說傷寒應該以救陰證為主,陰證也就是虛寒證的治療,當然是以救陽為主。陰證是誤治造成的結(jié)果,導致了陽虛,所以要用溫陽的方法來救治??墒侵蝹脑挘蛣e想著傷寒了它就寒,不是的。傷寒,其實是寒邪外閉,造成內(nèi)熱,就要立即發(fā)表宣散。?
?
?
這是因為這人原來就陰虛,傷寒以后才會導致內(nèi)熱加重。所以就要救陰,救陰的方法首先解表發(fā)汗,然后或者同時清熱。真正陽虛的人不容易形成內(nèi)熱也不會形成外寒實證,他們衛(wèi)氣虛弱,也就是古人常說的“籬藩不固”,他們感受外邪以后多是表現(xiàn)為虛證而不是麻黃湯、大青龍湯證。?
?
?
“傷寒縱有陽虛當治,必看其人血肉充盛,陰分可受陽藥者,方可回陽”?
縱然有陽虛的情況,但必須先看,他是否過于的消瘦,陰虛嚴重。這時如果你還給用熱藥,那是不行的。假如他形體豐滿才可以承受姜附之類陽藥,才敢用這種陽藥。?
?
?
“若面黧”,黧就是黑;“面黧舌黑,身如枯柴”,這是陰虛人的形象?!耙粓F邪火內(nèi)燔者,則陰以先盡,何陽可回耶”,這種人陰虛必然火旺,還談得上回陽?不是糊涂了嗎??
?
?
“故見厥除熱,存津液元氣于什一”,假如看見厥冷,身上外表發(fā)涼,那就趕緊清他的內(nèi)熱。外面手腳厥冷,說明里面熱已經(jīng)嚴重。因為熱嚴重,里外不通,才是造成內(nèi)熱的原因,這是臨床中最常見的現(xiàn)象。對于這種情況,不能簡單的看他手腳涼,就用溫陽的方法,手腳涼其實往往是內(nèi)熱不能宣發(fā)流通的表現(xiàn)。?
?
?
“存津液元氣于什一”,“什”就是十分之一的十?!按娼蛞涸獨狻边@種情況下不容易治療,因為陰虛到那地步,手腳冰涼,說明里面的熱已經(jīng)嚴重了。所以趕緊存津液,別用熱藥,存津液元氣于十分之一的可能性“已失之晚”。這時候“況敢助陽劫陰乎?”你還敢膽給他熱藥嗎??
?
?
寒邪對于人有危害呢??
◎傷寒?
在一般情況下,喝一碗姜湯就好了。就這么大事兒,別以為寒邪一閉,一會兒哆嗦,發(fā)冷,就認為不得了,就要回陽,老百姓都有辦法。?
?
?
◎中寒?
我們在夏天很容易中寒。因為夏天陽熱在外,陰寒在內(nèi);汗不停的出,造成內(nèi)部的陽虛,所以里面就會陰寒。?
?
?
加上吃涼東西或者活動的過程中受涼、受寒、受風后,突然拉肚子或吐瀉,西醫(yī)說的急性腸胃炎。在這種情況下,中醫(yī)就要用熱藥。?
?
?
這叫中寒,不是傷寒。寒邪侵襲體表的才叫傷寒,侵襲里面的就叫直中。至于直中,學習中醫(yī)的人都知道應該用“理中湯”這一類的熱藥。?
?
?
◎亡陽?
因為誤治造成的亡陽。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用溫藥回陽,這是一個疾病的變化,叫做“變證”。如果我們能夠一開始就正確的治,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這是一種因為誤治導致的例外情況,而不是病情發(fā)展的常規(guī)。?
?
溫陽藥和解表藥的使用來應付這種寒邪造成的問題,大致上就是以上這三大類,這三種病都是突然發(fā)生的,不是所有的慢性病證都是寒病,這個想象是錯誤的。?
?
?
熱邪對人體的危害的啟示?
現(xiàn)在我們終于知道,在門診上每一天的這幾十個患者,其中大部分都是熱證。這不是有什么偏見,而是因為在四診時候,我們很細致的摳患者的每一個癥狀,分析來分析去,結(jié)果還是偏熱的占絕大數(shù)。這應該是正常的情況。我們千萬不要把這個方向認錯,如果我們在理論上,不能認清這一點,臨床上就不能提高療效,就會犯很多的錯誤。?
?
?
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的學習中醫(yī)經(jīng)典,理解經(jīng)典關于六氣的論述。六氣里面君火和相火合起來就占了三分之一,如果加上暑濕蒸騰時候最為炎熱的四氣太陰,火熱就要占六氣的二分之一。所以天上的六氣本來以熱氣為多,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
?
我們在學傷寒,學溫病等的基本課程時,往往有一種傾向,不重視溫病,覺得溫病不一定有用,沒準一年都碰不上一個溫病,也不重視熱病,以為真正的敵人是寒邪。?
?
?
錯了,對于社會人群而言,熱邪才是最廣泛最常見的危害。熱邪所造成的疾患往往可以用溫病的治法治療,即使是雜病,這些知識也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如果我們不吸收溫病學家在這一方面的經(jīng)驗、方法,那么我們的眼光就會很短視,眼光就會很狹窄,這對于我們的臨床技能的提高其實是很不利的,是很大的缺憾。?
?
?
所以我才經(jīng)常強調(diào)要全面的學習中醫(yī)的經(jīng)典,不能只學一方面。我們要學習《傷寒論》,同時我們還要學習《溫病條辨》,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能夠全面的掌握中醫(yī)理論與實踐的好醫(yī)生。?
?
?
我對熱邪的認識,是在臨床中不斷地碰釘子以后,才重新學習經(jīng)典,有了認識的。很多常見病,包括西醫(yī)所說的“心衰”、“慢支”、“肺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等這一類棘手的病證,都是開始用書上所說的溫陽方劑無效,無奈之下,才深入思考的。這一類的病是我一開始碰到的一系列的釘子。以后又經(jīng)過了漫長的過程,經(jīng)過了挫折和成功的過程,我認可了經(jīng)典上的這個觀點,我也認可了喻嘉言的解釋。經(jīng)典沒錯,不對的往往是我們受到了不正確的思維方式的影響。?
?
?
讓我們把以上的內(nèi)容做一個回顧:?
‖“陽氣者,煩勞則張,”而“生病起于過用,”所以虛證多是熱證,因此熱邪危害的廣泛顯而易見。?
‖除了誤治以外,傷寒傳經(jīng)的結(jié)果都是熱證。?
‖風為百病之長,也說明了熱邪危害的廣泛性。?
‖六氣中火、熱、濕熱幾乎占了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