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wǎng)友問:現(xiàn)在有很多搜題類的軟件,孩子們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就會使用這些軟件查找答案,很多家長也會使用這些軟件,用于輔導孩子作業(yè)。這樣做究竟好?還是不好呢?
作業(yè)類APP,幫助了很多的家長和孩子,但如果談到使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其實并不取決于作為家長的我們,而是孩子自身。
我弟弟家孩子剛上初一,弟妹在輔導孩子作業(yè)的時候,就明顯感覺到力不從心,尤其是數(shù)學中與幾何相關(guān)的題目,更是明顯懵圈。
要知道我弟妹之前也是畢業(yè)于985院校,現(xiàn)在知名企業(yè)做高管的人,可畢竟已將近20年沒有碰過數(shù)學了。于是她就給手機上下載了很多的搜題類APP,當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就開始用手機查。
開始的時候,確實很方便,但過了一段時間后,弟妹就發(fā)覺不對了:孩子只要一遇到不會的題目,就立刻用手機查答案,根本不懂腦筋思考,十道題中就有五六道是用手機搜出來的答案,然后直接抄上去的。
更為過分的是:甚至有些題型類似,只是具體的數(shù)值變了下,孩子依然會使用搜題軟件,哪怕兩分鐘之前才搜過!
當我弟妹告訴孩子——搜題軟件只是提供一個思路,還是要靠自己思考的時候。
孩子直接一句話懟了他媽:“我覺得這樣做,速度快多了,還有空閑時間可以玩游戲!”
弟妹感覺非常郁悶,不知道讓孩子用這些作業(yè)類APP,究竟是幫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在著名認知學家亨利·羅迪格和馬克·麥克丹尼爾所著的《認知天性》一書中,指出了很多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誤區(qū),其中一個觀點和這類問題非常相似:
我們很容易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建議,只需要點擊幾下鼠標就可以獲得。但從認知學習的角度上來講,如果沒有配合深層次的思考與重復性練習(檢測),這種行為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記將會很快消除。
這意味著,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你仍然不會。
孩子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先不要急著打開APP去搜題,而是應該將這道題空下,繼續(xù)做后面的內(nèi)容,將所有的問題積累到最后統(tǒng)一解決。
這樣做,主要有兩個目的:
經(jīng)過上面三個步驟之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盲點就會不斷減少,更是會減少重復性犯錯的幾率。
做作業(yè)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孩子是否已經(jīng)掌握所學知識,并且達到熟練應用,重要的是“做”這個過程,而不是最終的“完成”。如果我們只是圖輕松,忽視了學習的目的,“快”又有什么意義?
搜題類APP可以幫助到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打開方式不當,反而會讓孩子產(chǎn)生依賴心理——反正可以用手機搜答案!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直接用手機查詢,而不是自己主動思考,這樣反而會害了孩子。
沒有通過思考的“搬磚”,即便做得又快又好,看起來成就感滿滿,實際上只是自我欺騙而已。
大家認為是這個道理么?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哦~~~
聯(lián)系客服